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株洲市名人>攸县名人

蔡仪

蔡仪人物照片

攸名人蔡仪介绍

中国美学家

蔡仪(1906年6月2日~1992年2月28日),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1906年6月2日生于湖南省攸县。著有《新艺术论》《新美学》《中国新文学史讲话》《唯心主义美学批判》《论现实主义问题》等10多种专著,还主编高等学校教材《文学概论》和《美学原理》,主编《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等刊物。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多有阐述。

蔡仪基本简介

蔡仪(1906~1992),字南冠。文艺理论家,美学家。1906年生于湖南省攸县渌田镇桥头屋的书香门第。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1937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和九州帝国大学。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受党指派参加上海青运工作。1948年任华北大学教授,195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并先后兼任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教授。1953年调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文艺理论组长,研究所领导成员,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

民国十一年(1922)考取长沙长郡中学。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文学部。早年写过一些作品,曾是沉钟社的一员。1929~1937年留学日本,先后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学部和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不久,开始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1938年在湖南文化抗敌救援会工作。1939年起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对敌宣传研究工作。 1942年著述《新艺术论》,同年冬开始撰写《新美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上海参加青年运动,主持《青年知识》杂志。1946年在上海大夏大学及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任华北大学教授,年底赴华北解放区,1949年1月在华北大学二部国文系任教。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并先后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53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任研究员,以主要精力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

1992年2月28日逝世。

蔡仪成就及创作经历

专著

新艺术论,部分章节发表在《中原》杂志创刊号上,商务印书馆出版,1942年 新美学,上海群益出版社,1946年 文学概论(198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蔡仪文集》(十卷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小说

《夜渔》,《沉钟》半月刊1926年第七卷

《先知》,东方杂志,1931年1月号

《 绿翘之死》,《沉钟》半月刊,1933年

《旅人芭蕉》,《沉钟》半月刊,1933年

学术论文

阿Q是怎样的一个典型,重庆《新蜀报》1943年11月11、16日 《新美学》序,写于1944年12月20日,收入《蔡仪文集》卷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论朱光潜,写于1948年9月,收入《蔡仪文集》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阿Q是一个农民的典型吗?,《新建设》1951年8月号 美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 斯大林同志昭示我们前进的道路,美术,1954年3月 关于李煜词的几点感想——在李煜词讨论会上的发言,光明日报,1956年 论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研究》1957年1期 再论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研究》1957年2期 歪曲决不是批评——写在《李泽厚的美学特点》前面,写于1957年,收入《蔡仪文集》第三卷,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学术月刊,1957年12月 吕荧对《新美学》美是典型之说是怎样批评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朱光潜美学思想旧货的新装,学术月刊,1958年 批判吕荧的美是观念之说的反马克思主义本质——论美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谈毛主席《元旦》一词的体会,文学知识,1958年 再谈李泽厚的美学特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李泽厚的美学特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歪曲决不是批判——写在《李泽厚的美学特点》前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人性论批判,文学评论,1960年7月 所谓“中间作品”的问题,光明日报,1960年 三论现实主义问题——现实主义艺术与典型形象的创造,作家出版社,1961年 四论现实主义问题,作家出版社,1961年 鲁迅论艺术的典型与美感教育作用,作家出版社,1961年 再论现实主义问题——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主客观的关系,作家出版社,1961年 论现实主义问题——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作家出版社,1961年 文学常识,作家出版社,《文学知识》月刊,1966年1期 《文学概论》编写说明,写于1978年12月,收入《蔡仪文集》卷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批判反形象思维论,文学评论,1978年 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探,《美学论丛》第一辑,1979年 我的两点意见,文艺理论与批评,1980年 诗的比兴和形象思维的逻辑特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论刘三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批判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文艺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胡适思想的反动本质和它在文艺界的流毒,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论朱光潜美学的“实践观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再谈朱光潜先生旧货的新装,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美学研究的一些体会,文史知识,1982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略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收入《美学论著初编》(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美学原理提纲》后记,写于1982年1月,收入《蔡仪文集》卷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蔡仪美学论文选》序,写于1982年3月,收入《蔡仪文集》卷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还是歪曲了马克思主义?——论文论当前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争论问题,社会科学,1982年 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成熟的主要标志——《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上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然人化”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下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第二卷序">《新美学》第二卷序,写于1983年2月20日,收入《蔡仪文集》卷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端正学风,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兼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河北学刊1984年第6期 《经济学——哲学手稿》三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形象思维问题,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美的本质或美的规律问题,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艺术美的根源在哪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美感是什么?,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客观事物为什么有美的呢?,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为什么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美学是研究什么的?,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当前两个主要美学问题的述评,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再谈《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关的几点意见,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美学原理》编写说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关于《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1月 关于美学方法论的几点感想,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美学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美感简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认识的两重性和两种认识问题,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美学的理论基础是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问题,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客观真理问题,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关于文学艺术是社会的上层建筑问题——兼驳意识形态不是上层建筑的说法,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客观真理论--美学理论基础认识论的重要问题,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 关于山水美的几点感想,长沙水利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 评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晋阳学刊,1987年 《美学原理》讨论会开幕致词,《美学论坛》第2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新美学〈改写本〉》第一卷序,写于1988年4月18日,收入《蔡仪文集》卷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评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实质及其特点,文学评论,1990年5期 必须加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日报,1990年2月 “六经注我”学风对马克思主义的糟蹋,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 评李泽厚的政治宣言《答问录》,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9月 美的观念论,新美学[改写本]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 如何把美学研究推向前进,文学评论,1992年5月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映论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03期 列夫 · 托尔斯泰在中国读者心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我们为什么需要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关于毛主席谈美的讲话——美学笔记之一,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实践也是检验艺术美的惟一标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金根》的批判,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艺术分类,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发扬亚运精神,努力推动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首先必须更好地学习列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映论问题,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愿望,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价值真理论”质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艺术社会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艺术理论讲授提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

(概述图片 )

蔡仪补充介绍

  蔡 仪

  (1906-199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美学家。

  湖南省攸县人,1906年出生在攸县渌田乡。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文学部。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东京高等师范和九州帝国大学文学部。1937年毕业回国。参加了北京、武汉等地文化界的一些抗日救亡活动,又到重庆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三厅及文化工作委员会做对敌宣传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党指派到上海参加青运工作,主持《青年知识》杂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兼任过中央美院副教育长,长期从事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教学和领导工作。

  他是中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的著名学者,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美学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已出版了颇有影响的《新艺术论》、《新美学》、《中国新文学史讲话》、《唯物主义美学批判集》、《美学论著新编》、《探讨集》、《论现实主义问题》等10多种专著。所主编的《大学教材》、《文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论文选》,以及《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等刊物,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80年代以后的10多年里,他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认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着手《新美学》的改写工作,孜孜不倦求实求新,取得新的重要成果。他的《新美学》改写本第一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美是典型”的理论。直至病重住院前,他仍在忘我工作,积极从事《新美学》第三卷的撰写。

  他治学严谨,勇于探索,提携后辈,襟怀坦荡,为人正派,光明磊落。他注重培养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不仅指导其专业学习,而且关心其思想品德修养和生活。

  他一生不断追求真理、追随革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忠诚地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发表文章,对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6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了“蔡仪同志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学术研讨会”。同年6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对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作了较高的评价。

  1992年2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蔡仪”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