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株洲市名人>攸县名人

谭震林

谭震林人物照片

攸名人谭震林介绍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谭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男,汉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谭震林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1911年,谭震林入私塾学习,两年后,在书纸店当学徒,并广泛阅读了进步书籍,从而接受了革命思想。

20年代初期,在攸县、茶陵组织发动两次工人斗争。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攸县工人纠察队长、县总工会宣传干事、县党部工农运动特派员。曾组织发动家乡人民支援北伐,开展农民运动,解除反动武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到攸县后,发动县城万人游行示威。"马日事变"后,由于反动派下令通缉,他奔走长沙、 武汉仍无法找到党组织,被迫回攸县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1927年冬,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谭震林被推举为茶陵工农兵政府主席,同时恢复了茶陵工会组织,并任工会主席。年底,随工农革命军撤离,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投入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先后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常委、副书记、书记和工农兵政府土地部长,在江西省永兴县成功地领导土地分配工作。

1929年,谭震林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第四纵队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和红四军前委委员。

1930年,同罗炳辉率红十二军攻克湖南攸县和江西吉安并投入中央根据地反围剿战争。

1930年至1932年任红十二军政委、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一方面军军委委员和福建军区司令员、政委。

1932年指挥部队取得水西渡、上杭、马伏等战斗的胜利。主力红军长征后,与张鼎丞、邓子恢周密部署,出色指挥了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1935年任闽西南军军委军事部长,1936年任闽西南军委副主席。整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谭震林是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和优秀红军指挥员。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

1938年 ,谭震林先后任新四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 亲率第三支队在皖南广泛展开游击战争,还打败日寇对清水潭、马家园的进攻, 繁昌保卫战以小胜大,七战七胜,粉碎日寇夺取繁昌、 扫荡皖南的计划。

1940年,谭震林在江苏突出抓抗日武装建设,将组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一、二支队合并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自任司令员兼政委,创建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1年任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苏南区党委书记。同年夏,谭震林率部主动出击敌人80余次,粉碎日寇疯狂进攻;同年初冬,亲自深入江都、高邮、宝应等地区,领导开辟新区,所部十六旅遭偷袭后,请求回苏南,兼任十六旅旅长,总结经验,整顿部队,同敌人展开顽强战斗,保护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2年,谭震林调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兼淮南区党委书记,狠抓了机关作风整顿和生产自救运动。

1944年,谭震林率部解放淮安、保应以东广大地区, 取得了占鸡岗反顽战斗的胜利,扭转淮南地区抗日被动局面。

1945年,谭震林任华中分局副书记、 华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政委,并当选中共七届中央委员。 同粟裕指挥部队作战40多天,完成华中战场作战任务后挥师山东。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指挥内线“兵团”取得胶东战役的胜利。

1948年,同许世友指挥发起胶济线西段战役、潍县战役、兖洲战役、济南战役。随后,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组成总前委指挥淮海战役,亲率3个纵队胁迫国民党冯自安部起义,并与兄弟部队全歼黄伯韬兵团。

1949年,谭震林出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此间,中央军委对全军实行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谭震林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

建国初期

建国之初,谭震林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华东局工作,顺利完成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工作,全面部署并组织实施浙江省建设发展规划,亲自领导修复杭州风景区。

1954年调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当选为党的八大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57年谭震林回湖南攸县成功地开展民主办社试点工作,整个农业合作化期间,谭震林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作了长期艰苦努力的探索。

十年内乱时期

十年内乱期间,谭震林气魄雄伟, 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同林彪、江青反党集团作坚决斗争,严厉斥责张春桥并揭露江青的野心,虽惨遭迫害仍不畏强暴,毫不妥协。

1977年至1982年间,谭震林先后当选为中共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谭震林主动退居二线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中顾委副主任。

逝世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

谭震林人物轶事

撰文推动真理讨论

应《红旗》杂志约请,谭震林撰写了一篇纪念毛泽东诞辰85周年的文章,文中宣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这与《红旗》不卷入的态度相悖,谭震林又不愿删改,只好将文稿报送中央常委裁决。1978年11月中旬,邓小平在对谭震林文章的批示中,严肃地批评了《红旗》对真理标准讨论的消极态度。他说:我看这篇文章好,至少没有错误。改了一点,如《红旗》不愿登,可转《人民日报》登,为什么《红旗》不卷入?应该卷入。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看来不卷入本身,可能就是卷入。邓小平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真理标准讨论在全国的深入展开。

谭震林作报告秘诀

谭震林是作报告的高手。他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人耳目一新,有着鲜明的谭氏风格。其秘诀在于读书和实干。

谭震林喜欢读书,工作再忙也总是挤时间读书。1940年4月,在从皖南奉调到苏南工作的途中,他和随行的几位同志编了一个党小组,自任组长,组织大家读书学习。行程18天,他们学习了16个晚上。苏德战争期间,为研究战争形势,他用红蓝铅笔把一张欧洲地图划得密密麻麻,最后都把地图“读破了”。平日的读书积累,使他在作报告时能从容不迫。听过谭震林报告的人都知道,他作报告从来不拿稿子,有时在香烟壳纸上写几条提纲,作起报告来滔滔不绝。1942年11月,南坎会议上,谭震林以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身份作“精兵简政”的报告。亲历者康迪回忆:“整整一天,他不用讲稿,从国际、国内形势,谈到苏中的工作。他还谈到苏联红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清清楚楚地讲到俘虏、打死、打伤多少德军,击落多少架德军飞机,缴获、打毁多少坦克、大炮、轻重机枪、长枪、自动步枪、枪弹、各种子弹、手榴弹等一长串数字。”会后,康迪等人与报纸核对,一数不错。

谭震林重视实干。他常说,在部队工作,就要下连队到战斗第一线,参加打仗,学会打仗;在地方工作,就要到农村去,学习做群众工作。1957年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全国农村工作的谭震林到攸县蹲点进行民主办社试点。为了解情况,他经常一个人下村。他告诫工作组同志:“作为领导干部,不能满足于听汇报,要经常深入下去,做调查研究,争取多掌握一些第一手材料才会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谭震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自己动手起草报告。他曾对新华社记者说:“如果领导干部在会上照念秘书起草的稿子,那不成了傀儡?!再说,人家写的稿子,毕竟不全是自己的见解嘛!我看还是争取自己写报告好,这样无非是辛苦点。”谭震林生前担负着繁重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起草报告、文件,仍经常亲自动手。

谭震林人物评价

谭震林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岁月中,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谭震林后世纪念

谭震林陵园

1983年9月30日8时02分,谭震林副委员长在北京逝世,遗体火化后骨灰存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1986年11月,谭震林部分骨灰被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根据谭震林生前遗愿和攸县人民的要求,1988年4月谭震林部分骨灰安葬于攸县烈士公园谭震林墓,杨尚昆题写墓碑。1995年9月谭震林夫人葛慧敏的骨灰与谭震林合葬。

2002年4月,经有关部门批准,谭震林墓迁建于现在的攸州公园内,位于攸县中心大道西攸州公园狮子岭东麓,面积9280平方米。整个墓园分三个区域:停车区,面积3500平方米,水泥铺面。沿台阶上至第二级,为铜像区,面积4200平方米,铺行道砖。第三级为墓葬区,面积1500平方米。整个墓园周边种植女贞、红梽木及草坪。墓葬位于墓区中轴靠后位置,大理石为沿,东西5米,南北5.4米,高1.20米,汉白玉质墓碑,1.20米×1.80米。杨尚昆书“谭震林墓”。墓后8米处为幕墙,刻有谭震林生平简历。

铜像位于墓前20米。像高3.8米,头戴青绒帽,身着风衣,双手后握,凝视前方。像座呈长方体,长2.1米,宽2.4米,高3.0米。黑色大理石贴面,由谭震林子女及亲友于2004年9月立。

谭震林旧居位于攸县城关镇珍珠巷的兴贤堂,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与中间的文昌庙(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和左边的仓圣庙,连接为一个整体。2001年,谭震林旧居被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投入80余万元资金对旧址进行抢救性修复,陈列、展出关于谭震林同志生平的主要事迹和他曾经使用过的一些实物。

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室

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室位于攸县博物馆内,是2002年谭震林诞辰100周年时由国家拨款建设的攸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谭震林旧居内谭震林专题展览陈列室,并免费向社会开放,是攸县广大青少年及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谭震林补充介绍

  谭震林

  (1902-198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顾委副主任。

  湖南省攸县人,1902年4月24日出生在攸县城关镇一贫困职员家庭。12岁当印刷装订工人。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组织发动攸县工人支援北伐战争。1927年11月,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建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他作为当地 领袖,被推举为主席。参与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0据地的斗争。1928年,先后当选为湘赣边界特委委员、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土地部长、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红四军前委委员。他深入九陇山区调查湘赣边界阶级状况和土地占有情况,摸索土地革命的方法,领导了井冈山分田运动,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的制定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实践经验。1929年,随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历任红四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总前委委员、红十二军政委,为开辟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作出了贡献。1932年6月任新成立的福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领导闽西红军和地方武装英勇抗击国民党发动的第四次“围剿”,创建了主力红军与各级武装密切配合的人民武装体系。4个月内,扩红1.1万人,壮大了闽西地方红军,为中央主力红军输送了大批有生力量。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他留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长、副主席。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与张鼎丞、邓子恢一道领导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巩固了10万人口的革0据地,保卫了土地革命成果,被誉为"南方三杰"。

  1938年3月,闽西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他任副司令员,与张鼎丞一道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先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东路军政委员会书记、江南人民抗日救-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新四军第一师政委、新四军第二师政委,率部驰骋苏皖抗日战场,为皖南、苏南、淮南等地抗战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胜利后,任中共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政委,狠抓部队政治思想教育,积极做好应付全面内战的准备。1946年7月,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进行苏中战役,取得七战七捷的胜利,歼敌5万余人,打退了国民党对苏中解放区的进攻。1947年1月,华中、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他任第一副政委,参与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威震华东战场。随后,华东野战军分成东西两个兵团。他和-率东兵团执行山东内线作战任务,发起莱阳、周(村)张(店)、昌(乐)潍(县)、泰安、兖州等战役,解放了山东绝大部分城乡。1948年9月又发起济南战役,仅用8天时间解放了济南,歼敌8.4万人,-称之为“伟大胜利”。淮海战役中,他是总前委委员之一,参与指挥部队取得了策应张克侠、何基沣率部起义和围歼黄伯韬兵团的两大胜利。1949年,华东野战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后,他任第一副政委。4月20日奉命指挥中集团军7个军30万人,率先从芜湖对岸强渡长江天堂,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长江中段,为解放军东西两个集团军渡过长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革命立下重大的一功。

  1949年5月,他率部解放杭州。从这时起到1954年底的5年,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浙江军区政委、中共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兼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为浙江及华东地区城市接管、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治理淮河和农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并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在八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主管全国农村工作,为探索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付出了艰辛努力。1957年月,他回到家乡湖南攸县进行民主办社试点,撰写了《关于在湖南攸县贯彻民主办社和整风问题的报告》,由中共中央转发全党,作为解决农业合作化后集体经济所面临新问题的指导性文件。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继续主管农村工作。

  “文革”期间,他置个人安危荣辱于不顾,多次上 书,对林彪等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1967年2月中旬,在两次有许多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的碰头会上,他和叶剑英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种种错误行为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不要党的领导,一天到晚,老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搞革命。这是什么东西?这是形而上学!”“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整掉老干部。”因而被诬为“二月逆流”的黑干将,受到残酷破孩,送广西桂林参加劳动。1974年恢复工作。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秋,发表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八十五周年》一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科学地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两个凡是”作了无情的批判,提出了“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凡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要敢于纠正”。此文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后,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促进了思想解放。1973年、1977年分别在中共十大、十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陈毅说:“嫉恶如仇,见善宣传,是他最大的特点。”萧克曾赋诗称赞他:“哲人萎矣岁时迁,犹忆茶陵红满天。两步云行闽粤赣,风餐露宿武夷山。挥戈东越除倭寇,逐鹿中原歌凯旋。带甲业农厚国本,屯粮积草念民安。十年劫史慨同祸,一纸丹书斥世奸。今朝华夏满新气,余韵遗风纪縵縵。”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谭震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