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武汉市名人>武昌区名人

胡聿贤

胡聿贤人物照片

武昌名人胡聿贤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震工程学家

胡聿贤,1922年10月1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武昌,地震工程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46年胡聿贤从交通大学 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1948年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留学;1952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受聘在纽约一家桥梁设计公司工作;1955年回国;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86年担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担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胡聿贤长期从事结构理论、地震工程学、强震地面运动和结构抗震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

胡聿贤人物经历

1922年10月14日,胡聿贤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武昌,幼年随家迁至武昌。

1941年,胡聿贤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

1942年,胡聿贤转入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系学习 。

1944年,胡聿贤转到重庆的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系学习。

1946年,胡聿贤从交通大学 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担任助教。

1948年,胡聿贤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留学,攻读结构工程。

1949年,胡聿贤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后来受聘担任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木桁架桥上弦杆的稳定问题。

1952年,胡聿贤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受聘在纽约一家桥梁设计公司工作,担任高级设计工程师。

1955年,胡聿贤响应祖国号召,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待遇,与钱学森等十几位中青年学者同船回国,胡聿贤夫妇回国后,在中国国内作了短期的参观考察。

1956年,胡聿贤到位于哈尔滨的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后改名工程力学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主持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从事结构理论和结构抗震研究工作。

1960年,胡聿贤的研究室转入地震工程研究,此后他长期在这一领域内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和科学实践。

1979年,胡聿贤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同年胡聿贤应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彭津的邀请作为客座研究员进行合作研究。

1984年,胡聿贤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胡聿贤调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

1991年,胡聿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6月,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成立,胡聿贤担任中心主任 。

1999年,胡聿贤担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6年,胡聿贤担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胡聿贤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胡聿贤致力于地震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在中国开创了工程地震学。自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和震害的影响,主要结论已应用于中国抗震规范。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将国际通用概率法与中国先进的地震预报法相结合,已为中国最新地震区划图所采用。从烈度、距离或震级换算缺少地震记录地区设计地震动的方法已在中国重大工程的抗震设计中广泛采用。在中国首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20世纪90年代又开展了城市震害预测与防灾减灾的研究 。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1月,胡聿贤出版和发表论著100余篇(部),其代表性著作有:《地震工程学》(英文版)等,其中《地震工程学》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0.03

《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

胡聿贤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6.01

《地震工程学 第2版》

胡聿贤著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3.04

《地震工程》

胡聿贤著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

胡聿贤主编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09

《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

胡聿贤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0.03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综合概率法》

胡聿贤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8.08

《地震工程学》

胡聿贤著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8.02

《重要工程中的地震问题》

胡聿贤,时振梁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承担项目

截至2016年12月,胡聿贤先后主持了几十项重要的科研课题,负责了多项重要与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负责的工程项目包括:渤海海洋平台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参数确定(此项目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连云港核电厂厂址相关地震问题研究等项目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1月,胡聿贤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5年

渤海油田三个场地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动估计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

结构振动的输入反演计算方法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及震害的影响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

抗震设计概率基础研究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

《地震工程学》专著

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99年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的研究和编制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16年12月,胡聿贤先后培养了博士生30余人 。

教育方式

胡聿贤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尤其关注,凡是能用来扩展和深入研究领域或提高工作效率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他都有意识地加以掌握和利用。胡聿贤会派自己的学生去中国国外学习新的技能,归国之后用于本学科的发展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0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

1995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2007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胡聿贤人物评价

胡聿贤在中国首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是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之一,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估计、场地条件影响和震害估计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评)

胡聿贤为人正直,心胸豁达,作风朴实。他平易近人,喜欢和大家一起工作,以便随时交换意见。他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治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哺育了几代学者。胡聿贤热爱祖国,热爱科学,长期活跃在地震工程与工程力学科学研究的前沿 。(《中国科学报》评)

胡聿贤补充介绍

  胡聿贤,地震工程学家。1922年10月12日生于湖北武昌。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学位,1952年获博士学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致力于地震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在中国开创了工程地震学。自60年代初率先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和震害的影响,主要结论已应用于中国抗震规范。80年代提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将国际通用概率法与中国先进的地震预报法相结合,已为中国最新地震区划图所采用。从烈度、距离或震级换算缺少地震记录地区设计地震动的方法已在中国重大工程的抗震设计中广泛采用。在中国首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90年代又开展了城市震害预测与防灾减灾的研究。

  “胡聿贤”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