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许昌市名人>魏都区名人

智顗

智顗人物照片

魏都名人智顗介绍

陈隋时代历史人物

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隋代荆州华容(今湖北鄂州市)人,祖籍颖川(河南禹州),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概述内容主要引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智顗人物生平

父亲是梁朝的官吏。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十八岁投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师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戒。这时他已精研律学,深好禅观。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听说慧思禅师从北方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他就前往请益。慧思为他演说四安乐行,他日夜勤习,造诣甚深。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567)慧思临去南岳时,嘱他往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东下,到达陈都讲禅。过了两年(569),受请主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一宗教观的基础。

智顗住瓦官寺前后八年,除讲《法华经》而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写出《六妙法门》等。陈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初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

陈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灵曜寺。陈少主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慧暅、慧旷、慧辩等名僧都奉命参加讨论。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经义,多由灌顶笔录成书。陈亡,智顗上庐山隐修。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往扬州传戒,他即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受到“智者”的称号。次年(592)他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此后两年(593—594)在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从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以后两年(597),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曾奉书天台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能前往。过了些时,他在病中对弟子们口授《观心论》。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他仍勉强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进,不久入寂,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灭后,晋王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后于大业元年(605)题名为国清寺。

印光大师云: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只,仅)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下略)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智顗人物成就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他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弘法三十余年,其著作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

智顗人物评价

智顗的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主要的是《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为“天台三大部”;又《观音玄义》、《观者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

他的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诠经的文句,述为《法华文句》;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述为《摩诃止观》。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参照“天台宗”专条)。

智顗著作

现存有《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经文句》二十卷、《观音玄义》二卷、 《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亲撰,后三卷灌顶续补)二十八卷、《维摩经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由《净名玄义》分出)二卷、智顗前出《净名玄义》十卷;后为晋王杨广著疏,并别制《玄疏》。因将前出《玄义》分为三部,即《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义》二卷、《三观义》二卷)、《请观音经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初名《圆顿止观》)二十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六妙法门》(一名《不定止观》)一卷、《小止观》(一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四念处》四卷、《五方便念佛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 卷、《禅门要略》一卷、《观心论》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一卷、《请观音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金光明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 卷。此外,他的著述还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等,现已散佚。又《净土十疑论》一卷。

智顗补充介绍

  智顗

  俗姓:陈

  生卒:538—597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简评:天台宗开山祖师

  生平简介

  智顗,俗姓陈,字德安,常被尊称为智者大师,也被后人奉为“东土释迦”。

  这位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生于538年,就是梁武帝大同四年。当时是一个佛法得到普遍遵奉的时代,也是一个干戈四起的时代,早在智顗出生之前,为避战乱,他的家庭就已随着衣冠南渡的浪潮迁至荆州华容。他的父亲陈起祖在梁朝做官,文武兼通,深受萧绎的赏识——那时萧绎还以湘东王的身份担任荆州刺史——至萧绎即位,其更被封为益阳侯。他的哥哥也身任中兵参军一职。总之,这个家庭在当时仍能享有较为平静而舒适的生活。

  到智顗十五岁时,江陵为西魏军队攻破,梁元帝被杀,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一朝黯淡,这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昔梁荆百万,一朝仆妾”、“叹荣会之难久,痛凋离之易及”,当他深深感到三界火宅,世间无常的时候,便“发弘大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然而为了不拂逆双亲的意志,他并未立即出家,只是自己日夜不松懈地礼拜诵经。不久后他的父母双双离世,这一次,他面对兄长的反对再未退让,并说“铭肌刻骨,意不可移。”随即投长沙果愿寺法绪大师出家。

  在剃度后,智顗到真谛三藏的大弟子慧旷律师(精通律学之比丘名律师)门下学习《金光明经》、《摄大乘论》、《唯识论》等经典,并从其受具足戒。受戒后不久,他就在湖南衡阳南方的大贤山闭关专修《法华》、《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同时实践方等忏法,获有许多较好的经验。

  陈天嘉元年,智顗二十三岁时,去光州(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参访慧思禅师,在他门下精进学习长达七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有一次持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一句,忽然心境朗照,证得法华三昧前方便,这次领悟被世人称为“大苏妙悟”。但他在此后仍接受慧思的指导,孜孜不倦地修行,直至光大二年(567),才接过慧思的衣钵,承命前往金陵驻锡。

  金陵瓦官寺,是智顗一生传法度众的起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方佛教偏重于禅法实践而少习义理,有时便使得根基差者只凭借一腔信仰热情在蒙昧中迷失,而南方佛教注重义理轻忽禅法,有时便使得学人独擅口舌之争,无法获得真实的成就。智顗在讲学时却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强调“教观双运”,“解行并进”。他不仅把新的禅法带至金陵,还使当地的义学有了一番新气象。由此名扬教界,当时金陵上首僧均来就学,所谓“金陵上匠,德居僧首,舍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礼。其四方衿袖,万里来者,不惜无赀之躯,以希一句之益”,可谓举国皈依,一时无双。

  然而,这种盛况固然意味了佛法在传播上的成功,却未必指向学人对佛法的真正实践。八年后,闻法参访者日益增多,真正领悟者日益趋少,甚至由于外务烦扰不已,连智顗自身的修行都无法被顾及。这显然违背了智顗讲学的初衷,作为一位高僧,他并未留恋这种喧喧攘攘的场面,而是坚定地拒绝了朝野上下的挽留,在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入天台山隐居。

  到达天台山后,智顗创立伽蓝,白天讲解佛法教导弟子,晚间亲自指导止观修习。隐居期中,他在某次-时面对种种幻象魔征岿然不动,又经历了一番境界上的领悟,这被后人称为“华顶妙悟”。天台山隐居,是智顗思想上前后二期的分界点。在此之前,他主要沿袭继承慧思的学术体系,以般若经为基本依据;在此之后,他则得以超离《大智度论》与师承的影响,认为般若经共通于小乘,只有《法华经》才演说了二乘成佛的殊胜,是不共般若的境界。正是在这个时期,智顗逐渐树立起天台宗的基础。

  十载寒暑倏忽而过,至德三年(585),陈后主已经七次遣使求请智顗出山说法,他终于允诺再至金陵,大开讲筵,众人追捧,场面毫不逊于瓦官寺时期。由智顗所作,天台宗的基本经典之一《法华文句》,在此时也得以广为讲授。然而很快四年过去,陈朝也告灭亡,他又一次离开金陵,至庐山讲学。后来晋王杨广诏请智顗到扬州授戒,“智者大师”这一尊称,便是来自于杨广。

  隋开皇十二年(592),智顗回到庐山,又去往潭州、南岳,最后到达荆州。次年,他为报答自己生长地方的恩德,在当阳县玉泉山建立玉泉寺,天台宗三大基本经典中的《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两部,都是在玉泉寺得以完成。至此,天台宗的理论体系也终告完善。

  开皇十三年(593),智顗在玉泉寺讲《妙法莲华经》的经题,据说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整整三个月,他只讲了“妙法莲华经”五字中的“妙”字,对这一字竟有三十种发挥,“九旬谈妙”遂成一佳话。

  开皇十五年(595),智顗到扬州讲学,十六年秋,至天台山继续著述。

  开皇十七年(597),晋王杨广遣使请智顗赴金陵,行至石城时,他因疾在石城寺前安详圆寂,去世前恰好讲完《观心论》。世寿六十,僧腊四十。

  “智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