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周口市名人>太康县名人

张邃青

张邃青人物照片

太康名人张邃青介绍

中国历史学家

张邃青(1893~1976),名森桢,以字行,河南太康县人。历史学家。

张邃青个人经历

张邃青1913年于开封中州公学毕业,任太康县高小教员。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在本科历史地理部学习。1919年张邃青积极参加“五四”爱国游行。1919年夏,张邃青高师毕业,到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先后任史地教员、校长。1927年8月到开封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前身)任文史系教授,先后开设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上古史、中州文化史、河南史地研究等课程。当时学校虽未开设考古学课程,但他开设的中州文化史与河南考古关系密切,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张邃青所著《河南史地研究》教材很受欢迎。张邃青对宋史颇有研究,所著《读校本宋史记》,不仅对《宋史记》的内容和别人的评价作了扼要介绍,并对《宋史记》可以补“宋史”、正“宋史”及其不足之处发表自己的见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邃青随河南大学先后迁往信阳、镇平、嵩县、淅川及陕西宝鸡等地。在8年抗战中,他开设了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元史等课程,并坚持学术研究。为了研究伏牛山中蛮族的来源与结果,他在嵩县的蛮子营蛮峪、卢氏的蛮子沟等地进行调查,写出《伏牛山中之蛮族》,又写了《嵩山专著书目考》。1941年他对《史通》作了全部校释,并发表了研究《史通》的论文。1942年,他率领学生组成伏牛山考察团,考察山中的风俗文物,为学生作学术报告。

1940至1942年张邃青任河南大学文史系主任。1943至1949年兼任文学院院长。在此期间,曾发表《顺阳范氏著述考》、《中州文献小记》论文。1949年7月随河南大学从苏州迁回开封,参加研究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1950年3月至1956年11月,张邃青任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56年底任图书馆主任。1957年当选开封市副市长。1963年任开封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4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史学会会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张邃青受到迫害。1976年5月在开封病逝。

张邃青个人成就

张邃青在河南大学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担任过河大文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也曾兼任开封市副市长、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务。在任何一个职位上都有建树和亮点,尤为使人缅怀的,就是他对考古学资料的重视,从而启迪了河南大学的考古学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他有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教学内容与考古新材料的密切结合。他认为只有及时地对新出土的文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考古学资料充实到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不断提高古代史教学质量。当时,河南大学尚未开设考古学课程,他所开设的“中州文化史”与河南考古关系密切,他在该课程教学中大量引入新的考古学资料,对文学、史学系同学之考古研究,启迪很多。

二是注重学术考察、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1931年,殷墟发掘开始不久,他带领河大学生赴安阳参观考古发掘,回校后在文学院史地学会第三次会议上报告参观学习的经验,调动了学生参与殷墟发掘的积极性。当年,河大学生石璋如、尹达等就进入了殷墟发掘队伍,河南大学也因此成为国内最早参与考古发掘的高校之一。抗日战争的八年间,河南大学辗转搬迁到河南的信阳、南阳及陕西宝鸡等地,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是,张邃青与河大师生共同坚守,开出了全国数量第一的课时数,他还将动荡的时局化为实践教学的良机,把学生组织起来,率团到豫西山区进行历史文化古迹与传说的调查,撰写了高水平的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即使学生受到锻炼,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内容。

三是重视地方史教学。张邃青讲授的“中州文化史”和“河南史地研究”两门课程均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周恒曾在《记河南大学学术研究》一文中指出,张邃青的“中州文化史”课程,足以代表中原文化之特征,亦为中国文化之主流。

张邃青非常重视地方文物保护。正是在他的努力下,长年失落在河南大学草丛中的两通清代贡院碑,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由市里拨出专款在河南大学(原清代河南贡院旧址)择地修建了两座红柱灰瓦的四角凉亭,使贡院石碑得以妥善保护。此外,开封城东北的明代镇河铁犀、市内的女真国书碑、禹庙碑等文物的完整保护,都得益于他的奔走呼号及不懈努力。

张邃青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河南大学的教学和学术事业,先后教授过“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上古史”、“中州文化史”、“河南史地研究”、“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元史”等多门课程。张邃青的学术研究长于宋史、《史通》、河南地方史等,曾撰写有《北宋太学考略》、《读校本宋史记》、《嵩山专著书目考》、《伏牛山中之蛮族》、《河南地方史料》、《嘉靖河南通志考》等,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张邃青补充介绍

  张邃青(1893~1976.5),原名张森祯,后以字行,河南省太康县人。祖父张书升曾任家乡训蒙教师。父亲张梦松是廪生,先后任陈州府中学堂校监,尉氏、太康等县高小教员、堂长。张邃青自幼读私塾,1909年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中学班。学习期间,与金遐龄,冯友兰等同学创办《学粹》旬报。毕业后返回原籍任教。

  1915年,张邃青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1919年5月4日,他和同学们到达天安门,参加声势浩大的爱国-。同年夏毕业,回开封从事教育工作。

  初到开封,他受聘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员。此时,开封各界正积极声援北京"五四"-,他积极响应河南救国十人团的号召,捐款资助学生印刷宣传品,开展爱国活动。在历史教学上,他改革该校沿用的科举时代史论课程设置,写出《本国史》、《外国史》、《东亚史》各种讲义,深受师生重视。1922年10月,他被聘兼任开封第一中学校长,1923年底,张邃青又担任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10月秋,时在开封的省立第一中学、省立第二中学、省立第一师范、省立第一商业学校等7所学校合并,定名为省立第一中学(俗称大一中),初设校务委员会,他为5委员之一。在主持第一师范学校时,适值拥护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国民二军军长胡景翼主豫,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在河南形成。该校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国民党左派力量都相当活跃,成为青年运动重要阵地之一。1927年8月,张邃青到中山大学(1930年9月改为河南大学),任文史系教授,长期潜心于历史教学和研究。

  抗日战争前,他在河南大学先后开设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上古史、中州文化史、河南史地研究等课程。他博闻强记,师生赞誉他为"活字典"。他从事教学的同时,还致力于河南地方史志的研究。他所著《河南史地研究》,内容翔实,体例完整,对研究河南历史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1934年他发表《北宋太学考略》(载《河南大学学报》一卷一期),对北宋太学的规模、教养之道的变化及贡举与学校之争等,均有所考证和论述。他爱书成癖,工资除维持俭朴生活外都用来购买图书。家中有3间书屋,藏书万卷。可惜日军侵略中国,都毁于战火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迁至豫西嵩县潭头。他在讲授《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元史》等课程的同时,还带领学生组成伏牛山考察团,赴山区考察风俗民情。1942年,他对《史通》做了全部校释,并写了《史通》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四十周年校庆纪念刊上。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他为营救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著名教授嵇文甫积极奔走,并经常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爱国主义宣传。

  1940~1942年,他兼任河南大学文史系主任,1943年,兼任文学院院长。鉴于他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将他编入《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张邃青按照河南大学行政会议决定,首先返回开封,安排该校回迁。年底,河南大学搬回开封后,他继续担任文学院院长。他除从事历史教学外,并发表了《中州文献小记》、《顺阳范氏著述查考》等论著。由于他对河南地方史志研究的高深造诣,历任河南通志局协修。

  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河南大学迁往苏州。苏州解放后,张邃青由河南大学教授会公推为代表,与学生自治会代表等一起回汴,经联系安排,河南大学师生顺利返回开封。

  1950年3月至1956年11月,张邃青任河南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56年底,调图书馆任主任。在业务和工作上,他坚持教学改革,主张读史要兼读诸家,注意研读杂记小说中的异论,以多方印证,不专主一家。他指导编写的《中国通史资料选辑》,为国内不少高等学校采用,同时他继续致力于河南地方史志研究,先后撰写了《河南地方史料》、《嘉靖河南通志考》、《北宋的东京--开封》。关于河南教育方面,他写了《记河南留美预备学校》、《记河南优级师范学堂》、《记私立中州公学》、《记河南高等学堂》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章。

  张邃青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改造世界观。1956年12月被选为开封市副市长,并先后担任开封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民革开封市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他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62年在中秋节的宴会上,他以诗抒情说:"今秋禾稼好,蔬薯满三边,民生日丰足,况复月团圆。应谢党领导,及时转坤乾。欢声动四座,佳节陈其鲜。共进杯中酒,诗思如涌泉。垂老志益壮,不让青少年"。196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中,张邃青受到残酷破孩。解放后所购的图书损失殆尽,他的著作手稿也荡然无存。"文革"后期,他年已八旬,而记忆力不衰,对任教五十余年的河南大学深情一如既往,虽腿脚行走不便,仍坚持柱杖前往学校,直至1975年82岁高龄时,仍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讲授《史通》。1976年5月24日在开封病逝。

  “张邃青”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