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济源市名人

杨伯笙

杨伯笙人物照片

济源名人杨伯笙介绍

杜八联革命根据地主要领导人

杨伯笙,坡头镇槐树庄人,杜八联革命根据地主要领导人,曾任中共济源县第一届县委书记。后成为我军优秀政治工作者、军队高级干部。

杨伯笙生平

杨伯笙学名杨烈熏,曾用名巴生、商飞、沈百扬。1910年12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县杜八联槐树庄一个几代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7岁在本村私塾学习。1923年在县立第一高小学校插班四年级。1926年考入开封私立黎明中学。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理学院预科,1932年转入本科化学系。1933年到北京找党,参加左联。1934年到党领导的记县大同中学教书。1935年在开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曾当选为河大新文字研究会会长,在民国日报“文字改革专号”上撰稿。同时在新乡日报上主持一个“现实周刊”。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为支部书记,后被捕缀学。不久越狱逃至北京,由市委李雪峰接上关系,分配到文委工作。1937年春返回河南老家,任沁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兼济源县委书记。1937年8月-1937年11月任中共济源县工委书记。1937年11月-1938年4月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1938年4月响应党的号召率领杜八联和金六联的抗日自卫团及一部分青年学生200余人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简称唐支队),任独立第2支队支队长。6月任第1支队政治委员,8月任唐支队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任八路军新编第一旅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任豫晋联防区政治部主任,兼386旅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3月任太岳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6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3年参加整风运动受审“查后连续四次降职使用,深受错误路线之苦。1948年任第18兵团随营学校二大队副大队长,1949年任第18兵团补训师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任第60军179师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底任川西军区眉山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51年调任南京军事学院政工教授会教员。1952年初去朝鲜参观,6月4日即调总政编写政工条例、政工教材。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晋升为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7年调任高级通信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后任通信兵学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停职审查。1969年恢复工作。1973年7月-1980年6月任云南省军区副政委。1980年离职休养 。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伯笙事迹

杨伯笙学名杨烈埙,号伯笙,1910年12月2日出生于槐树庄一个几代书香门第家庭,1926年考入开封私立黎明中学,1929年考入河南理学院预科,1932年转入本科化学系。1933年到北平找到共产党,参加了“左联”。1935年在开封参加了“一二 ·九”学生运动,当选为河南大学新文学研究会会长。1936年8月,在河南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河南大学党支部书记。同年9月,遭敌被捕入狱。不久,越狱出逃潜回到北平,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后,分配到北平文委工作。1937年5月,杨伯笙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济源杜八联,以十六完小校长的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发动群众组建抗日“自卫团”。8月,建立了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杨伯笙任书记。他先后秘密介绍于思礼、史向生、杜荣旗、杨廷佐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济源工委改建成中共济源县委,杨伯笙任书记,史向生任组织委员,于思礼任宣传委员。县委机关办公在泰山庙后的窑洞内。1938年1月,杨伯笙、史向生二人又秘密组织“革命十人团”在庙沟村杨廷桃家结拜盟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槐树庄成为杜八联抗日救亡斗争的政治中心。1938年4月,县委书记杨柏笙带领杜八联抗日武装和一部分青年学生,到邵原镇黄楝树村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8月,任游击队政治队副主任等职。1940年后,曾任八路军恍若新编第一旅政治部副主任、豫晋联防区政治部主任兼三八六旅政治部副主任、太岳四分区政治部主任、六分区副政委等职。1948年,任十八兵团随营学校二大队副大队长。新中国成立后,杨伯笙历任十八兵团补训师政治部副主任,六十军一七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川西军区眉山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事学院政工教授会教员,解放军高级通讯学校政治部主任、沈阳通信兵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73年调任云南省军区副政委。1980年离职休养,正军级别,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功勋荣誉章。1997年在昆明去世,享年87岁。

在革命战争年代,杨伯笙同志随部队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建国后,始终保持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为部队和云南边防建设、对越还击作战做出贡献。是我军的优秀政治工作者。从黄河边走出来的将军,杜八联地区抗日革命领导人,永远被家乡人民所怀念。

杨伯笙补充介绍

  杨伯笙(1910.12~1997.4),又名杨烈埙,号伯笙,曾用名巴生、巴山、南飞、李西民,济源市坡头镇槐树庄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7岁入私塾读书。县立高小毕业后,1926年考入开封私立黎明中学。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理学院预科,1932年转入化学系本科,在河大学习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向往革命。1933年参加中共领导的"左联"。1935年在开封参加"一二·九"-,当选河南大学新文学研究会会长。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河南大学党支部书记。1937年5月,他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返回济源,以十六完小校长的合法身份,秘密开展中共党的地下工作。同年8月组建了中共济源工委,并任书记。同年11月,中共济源工委改建为中共济源县委,仍任书记。他带领县委组织委员史向生、宣传委员于思礼回到"杜八联",以"革命十人团"的名义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建了"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并任团长。1938年4月,他带领"杜八联"抗日自卫团180余人和一些青年学生到邵原镇黄楝树村参加了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先后任游击队独立二支队队长,一支队政委,游击队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新一旅二团政治处主任,新一旅政治部副主任,晋豫联防区政治部主任兼三八六旅政治部副主任,太岳四分区政治部主任,太岳六分区副政委,晋冀鲁豫军区补训团政治处主任、政委,二野十八兵团随营学校副大队长兼政治主任教员,十八兵团补训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获-授予的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历任起义部队九十五军军代表、六十军一七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川西军区眉山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事学院政治工作教授会教员、解放军高级通讯学校(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云南省军区副政委等职。1980年离职休养。198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功勋勋章。1997年4月在成都病逝。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杨伯笙先后参加沁阳战役、太原战役、进军大西南的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参与对国民党刘文辉部九十五军的改编,为巩固和扩大西南边防做了大量工作。粉碎"-"后,他到云南工作,为云南的边防建设、安定团结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伯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