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名人谢克家介绍
谢克家(1063—1134)字任伯,上蔡(今属河南)人。绍圣四年(1097)中进士,宋朝诗人、书法家。词存《忆君王》一首,见《避戎夜话》。《全宋词》辑录。
谢克家生平经历
绍圣四年(1097)进士及第,累官至吏部尚书、谏议大夫。谢克家忠君爱国,危言危行。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宋徽宗宠信蔡京、童贯等六位奸贼,致使大批良臣遭残害,民不聊生。谢克家数列蔡京之罪,“列圣诒谋之宪度,扫荡无余,一时异议忠贤,耕锄略尽”。
靖康二年四月,孟太后命吏部尚书谢克家率子谢伋与康王舅父韦渊等人为迎奉使,奉“大宋受命之宝“(国玺)往抗金前线济州(山东巨野),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承继大统。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天治门登坛受命,即皇帝位,是为高宗,是年改年号为建炎。史称”南宋”。
建炎二年十二月七日,谢克家拥戴有功,高宗皇帝擢升他为朝奉大夫龙图阁侍制兼浙江台州知府,其子谢伋官升祠曹郎兼太常少卿。当时中原地区战祸频繁,高宗皇帝南渡时,见北方豪门望族流落江南甚多,遂下旨,“有西北士大夫许占寺院之命”。于是,谢克家携家迁栖黄岩灵石山麓之灵石寺,“乞为香灯院”。谢克家任台州知府虽只有半年,然政绩卓著。《嘉定赤城志》赞他“吏治精明,人不敢犯”。
建炎三年六月,为礼部尚书。
建炎四年(1130)官参知政事(副丞相)。
绍兴元年(1131),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宵宫,寓居临海。
绍兴四年(1134)病殁,葬于黄岩灵石山下之灵石寺西北。谢氏宗谱记载:“配鲁国夫人,合葬灵石山韶,改寺为教忠崇报寺,子四伋、倚、伉、倕。”其事迹见于《嘉定赤城志》卷三四、张守《祭谢参政文》。
谢克家作品赏析
《忆君王》
原文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
燕子归来依旧忙。
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词作鉴赏
作者亲历靖康之变,愤于金人南侵,君王被掳,国家和民族陷于危机之际,为怀念宋徽宗而作。全词于字里行间传达出凄凉怨慕之音、缠绵悱恻之感,词人忠愤填膺的情感呼之欲出。
起首两句,景为情使,情因景生,借助“柳枝依依”这一生动形象,表达了词人对汴京故宫的思恋,同时又以“楼殿无人”暗指国破家亡,以昔日故宫春日欢游、人苦昼短与今日倍觉春昼漫长作比,抒写出词人对故国的一往情深。
第三句笔锋一转,从“国破山河,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的描写,转为“登楼遥望秦宫殿,翩翩只见双飞燕”(唐昭宗李晔《菩萨蛮》)的感叹:“燕子归来依旧忙”。燕子是无情之物,它哪里知道楼殿依旧,而主人已换,仍然忙着衔泥,旧梁上筑起新巢,正是“ 这双燕何曾,念人言语”(《燕山亭》),俨然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
然后点明题旨,怀念故君结末两句,熔写景与抒情于一炉,语意悲凄,读来催人泪下,堪称爱国忧君之语。这两句,将词人国破家亡、流落异乡、君王难忘,故国难忘的情怀与春色可人、暮色如愁、独立黄昏的景境融合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词富于抒情色彩,不言国破思虏,巢覆卵毁,而言宫柳依依,楼殿寂寂,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全词不着一实语,而能以动荡见奇,迷离称隽,辞有尽而意无穷,将出河破碎、身世飘零、往事堪哀的沉痛心情表达得真切动人。
谢克家著作
谢克家留下的著作不多,《全宋词》选录他的《忆君王》词一首,这首词被后人评为忧君忧国的佳作。谢克家在南宋绍兴三年写的《克家致秦桧发知府书》现今还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这件36.45(公分)的墨宝,在1936年曾选送英国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品展览”展出,国际友人给予很高的评价。 除了这件尺牍外,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珍藏品蔡襄《进谢御赐书诗卷》的题跋,是谢克家在谢世前一年于杭州所书,上海古籍书店尚有影印本。
谢克家补充介绍
谢克家(1063—1134)字任伯,上蔡(今属河南)人。绍圣四年(1097)中进士,宋朝诗人、书法家。
亲历靖康之变,作《忆君王》。建炎四年(1130)官参知政事。绍兴元年(1131),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宵宫,寓居临海。绍兴二年(1132年)--秦桧。绍兴四年卒。事迹见于《嘉定赤城志》卷三四、张守《祭谢参政文》(《毘陵集》卷一二)。词存《忆君王》一首,见《避戎夜话》。《全宋词》辑录。
“谢克家”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