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名人唐喜成介绍
唐喜成(1924年-1993年),著名豫剧大师,宗祥符调,豫剧唐派艺术创始人,人称“豫剧第一生”,豫剧生行代表人物。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生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大家。唐喜成先生开创了豫剧生行十生九唐的唐派艺术流派,艺术造诣成就贡献为豫剧生行最高峰,一代伟大的豫剧宗师。
唐喜成人物生平
唐喜成童年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穷困生活。为了找一条出路,母亲才勉强同意他学戏。 十岁到长葛县万乐社科班,拜魏德海、高永安、吴同保等为师。入科不久就开始“穿把子”、“跑龙套”。因他心眼灵,肯钻研,又能充分利用上台的每一时机,认真学习不同角色的表演动作和唱腔台词,下台后,一边苦练,一边又主动求师指点,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不仅学会了《困铜台》中八贤王的唱腔和表演动作,而且还毛遂自荐,大胆地扮演了国母。尽管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没想到唐喜成同志居然演成功了。
从此,他就以洪亮的“娃娃腔”开始演出“旦角”,如《双官诰》中的三娘等。十五岁起,他正式演出了《刀劈杨藩》和《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 《对花枪》中的姜桂枝等。当地群众热情的称赞他是小铜腔嘴头巧。
但好景不长,十七岁的那一年,随着变声期的到来,他的嗓子哑了。这对一个初露锋芒的青年演员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不幸。老师们同情地一边陪着他落泪,一边又鼓励他:不要灰心,没有大本腔,还有二本腔咧。从此,在老师们的指点下,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天到晚从不间断地刻苦练习。真是,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他终于练出了“二本腔”。同时,也从不放松对武功身段的训练,这样,就给唐喜成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新的复苏。接着,他演出了《长坂坡》中的赵云,《对花枪》中的罗成,《佘赛花》中的杨继业,以及《铡赵王》中的赵王等。当地群众送给他个外号叫“响八县,一拿三”(指旦角,生角,花脸)。
十八岁出科正式到中牟县登台上演。四二年又到新乡、开封等地,与豫剧大师阎立品合作演出《义烈风》《天仙配》等。一九五三年与豫剧大王陈素真先生合作演出《三拂袖》《玉簪记》等。
唐喜成同志一九五一年到“中原豫剧团”工作。五二年到河南省人民剧团,五四年到河南省歌剧团,五六年又到河南豫剧二团,并于同年入党。五六年参加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荣获演员一等奖。 他音域宽广,声音洪亮,控制自如,高低音衔接自然。
自五八年以来,以演老生戏为主,如《洛阳令》中的董暄, 《三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 《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等。
唐喜成轶事典故
唐喜成老年的时候虽然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白内障等疾病,可他仍然坚持跟随剧团巡回演出。无论是城市、农村、剧院、高台,无论是春夏秋冬,天气好坏,他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演出每一场戏,从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在舞台上有丝毫的松懈。全本《南阳关》是他的代表剧目之一,是一出唱念做打十分繁重的武生戏,年轻人演出这个戏都很吃力,可是他扮演的伍云召仍是精力充沛,情真意切,形象鲜明,不但唱念做打不减当年,而且还运用一些难度较大的武打技巧。城楼一场的趟马,开打时的武打档子,落马时的摔叉,败阵时的抢背等摔打动作都运用的得心应手令人称道。有一次在开封演出此剧,戏结束了,热情的观众仍然鼓着掌不肯离去,唐喜成不顾疲劳又为观众清唱了三段唱腔,满足了观众的要求。1990年冬天在安阳解放剧院演出,戏结束后观众还是热烈鼓掌,唐喜成就再次登台为观众清唱,唱一句一个满堂好,唱一段一阵雷鸣般的呼声,他一连为观众唱了五段戏,观众们很受感动,都拥到后台要见一见唐喜成,和他说上几句话,唐先生顾不上卸装就和观众亲切交谈,一直把观众送到剧院大门口才挥手告别。每当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唱那么多时,他总是语重心长的说:“观众挣个钱也不容易,因为信任咱、喜欢咱,才掏钱买票看咱的戏,如果在舞台上出现漏洞没有把戏演好,就是欺骗观众就是犯罪。”
作为一位自成一家,倍受观众爱戴家喻户晓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从不因此而自居,在演好自己的代表剧目的同时,还主动为别的演员配戏甘当配角。《抬花轿》中的周定,《下陈州》中的州官,《审诰命》中的林有安等,这些角色虽然戏不多,但是经过他塑造出来,个个形象令人叫绝,至今无人超越。
凡是和唐喜成先生在一起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刻苦学习坚持练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无论演出的角色多重多累,早晨五点多必须起床练功。1985年的春节前在开封演出,当天晚上演出《天门阵》,他扮演杨延景,前边是三进帐,后边还要扎靠开打,戏结束后他不顾劳累约我第二天早晨五点半到公园,指导我练功练唱,冬季的早晨天很黑很冷。当我五点半赶到的时候,他已经在练功了......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和很多老艺术家都被送到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改造,在那前途渺茫、自身难顾的困境中,他仍然坚持练功,刻苦学习,他后来能识谱.记谱.给自己设计唱腔的音乐知识就是在农场看苹果园的时候学会的。唐先生出生在旧社会,因家里穷没有上过学,几十年来他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在出外演出的时候,还要带上词典、字典、文学、历史和文艺方面的书放在枕边,以便随时学习。从过去的不认识字到后来自己能修改剧本、编写唱词。无论演出多忙多累,每演完一场戏都要认真地写出总结日记,把演出时的体会和经验写下来,以便找出缺点使艺术上精益求精。
唐喜成先生在艺术事业上辉煌的成绩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勤俭节约却是鲜明的反差,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至今叫人难忘。有一次在登封市演出,唐先生在演出后总爱吃清淡一点的面食,就在自己的住室里做了一碗面叶,由于和别人说话,不小心掉在地上一片,他竟捡起来放在水里洗了又洗又放到了自己的碗里。在大家的印象中,唐喜成除了上舞台演出和参加一些活动以外,平时都是穿练功衣.练功鞋,很少穿高档衣服,以免影响练功。剧团到外演出都是自带行李,每到换地方赶场的时候,袁国营都比大家早起床一个小时,先把自己的行李收拾好,再到唐喜成的住室门口等他起床,帮他打行李。没有想到这样几次以后,当袁国营提前一个小时起床赶到他住的地方时,他已经房门大开,把行李和所带的东西收拾的整整齐齐。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情,他也尽量不让别人为他费心。
唐喜成先生在自己的徒弟面前不仅是名师,而且是严师慈父。无论是哪个徒弟见到他,几句见面的话之后便开始谈戏教戏。从发音吐字的方法到人物感情的表达,从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到内在的潜台词,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认认真真,一遍又一遍的示范。他总觉得徒弟们在各地剧团工作演出都很辛苦,和徒弟们见面的机会不多,所以只要一有时间就抓紧教给徒弟一些东西,不让徒弟白跑。有一次他因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几天后袁国营知道了,忙赶到医院去看他,当时,他刚拔掉输液的针管,就开始给袁国营说戏。教他演戏要有棱有角,有爆发力,要文戏武唱,连说带做累得面脸是汗。经在场的人再三劝阻才停下来。唐喜成知道自己的文化知识不高,有些演戏的感受能做到不一定能说到,他就让徒弟们多看他演戏。每当有徒弟看他的戏时,就好像他是徒弟在为老师演戏一样认真,只怕因为自己演的有不到位之处徒弟们领会不了。为了更好的帮助徒弟在艺术上尽快的提高,每当徒弟在台上演出时,他就在舞台两边看戏,以便发现缺点及时的指正。我因为害怕老师看我的戏,总是特别紧张进不了戏。为了不影响我的情绪,就对我说他去休息了。到演出结束后他又把哪些地方演的不错哪些地方演的不够说的清清楚楚,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偷偷的站到剧场后面的墙边看我的演出。
从这些似乎平常的事情足可以看出唐先生技艺功夫有多深.品德修养有多高。他虽然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五年了,但他那精湛的技艺,高尚的品德和刻苦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豫剧事业而努力奋斗。
唐喜成主要成就
唐喜成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大师,豫剧生行第一人,豫剧生行领军人物,豫剧"唐派艺术"的开山鼻祖。是著名的豫剧“二本腔”(假声)演员。 十岁是在长葛学沙河调男旦,17岁嗓音失润后,回开封遂苦练武功,改演祥符调武生和花脸,同时悉心钻研假声唱法,终于练出了很好的二本腔,成为唱做俱佳的生角演员,人称“响八县,一拿三”(即生、旦、浄三者皆能)。唐喜成先生的演唱虽以假声为主,但音域并不窄,而且声音洪亮,高低音衔接自然,控制自如。特别是吐字清晰,唱高腔也能保持音色的柔和悦耳,这在梆子戏二本腔演员中是很难得的。在五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创造性的以宏亮、委婉的“二本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众多正直、廉明、潇洒的生角形象。
唐喜成人物评价
唐喜成先生不仅在传统戏的演出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面且在现代戏的演出中,如《夺印》中的陈有才,《节振国》中的节振国,同样也受到群众的称赞,豫剧中有“十生九唐”之说。
唐喜成主要作品
代表剧目有《南阳关》《辕门斩子》《三哭殿》等。
唐喜成人物墓地
唐喜成墓地位于风景秀丽的北邙陵园精品区内,墓碑碑体采用肃穆庄重的中国黑花岗岩制作经,美观而又大方。是众多唐派弟子追忆恩师时常去的地方。
唐喜成补充介绍
唐喜成(1924~1993),河南省尉氏县人。10岁投长葛县万乐社科班学戏,未出科就在观众中赢得了"一拿三"(指旦角、生角、花脸)"响八县"称号。1956年参加河南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和1959年,两次为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郑州会议演出。他是河南最杰出的"二本腔"演员。自1958年开始,以演老生戏为主,在"三哭殿"中饰李世民,不仅悦耳动听稳重大方,而且运用"二本腔"高低音相差八度,吐字尚能真切,悠然自得。他不仅擅长演传统戏,而且也善于演现代戏,先后扮演《夺印》中的陈有财、《南海长城》中的阿坚伯、《一棵树苗》中的赵青山等角色,为传统的须生行当表现现代戏做出示范,得到广大观众的称赞。
他继承并发展了豫剧唱腔,创造了真假之间的夹板音唱法,逐渐形成他的宏亮、宽厚、高亢、激越、吐字清晰、运腔刚健、声情并茂的唐派唱腔艺术。他表演的传统剧目《辕门斩子》(饰杨六郎)和现代剧《节振国》(饰节振国),均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他是唱"沙河"、"详符"调的名演员,但在《血溅乌纱》的唱腔中却借鉴了"豫西调"唱腔中的旋律,并有机地溶化在唐派的唱腔中,形成一套"离调"色彩的特殊风格。为中国剧协理事,河南剧协理事。
“唐喜成”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