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信阳市名人

苏勉曾

苏勉曾人物照片

信阳名人苏勉曾介绍

原北京大学化学系助教

苏勉曾(1924.8.2-2019.1.22),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离休干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无机化学家和教育家。长期从事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曾做过有机合成,稀有金属氯化冶金,发光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他侧重于做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探讨新的功能材料合成方法、工艺、物性和结构,为研制和开发中国X射线照相用高速增感屏,存储图像板和计算X射线图像仪作出了贡献。

苏勉曾生平介绍

出生

苏勉曾,祖籍河南信阳。1924年8月2日出生在河南开封市的一个职员家庭。1937~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就读于开封初中和开封高中。由于日军步步近逼,学校一再被迫搬迁,最后迁至伏牛山中夏馆小镇旁的山坳里。他随学校同学步行近千里,经历了国难时期的颠沛流离生活。

学习

在开封高中阶段,他受进步教师和同学的影响,毕业时一心向往具有科学、民主和爱国传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他独自一人历时3个月,经过步行和搭乘“黄鱼车”,奔波数千里,在贵州还因翻车受伤,最后幸运地于1943年10月到达昆明。先进入联大先修班,次年进入化学系。

入党

1946年随联大复员到北京大学化学系,1948年毕业。他这一段大学生活正值抗战后期和国民党发动内战时期。日军侵占祖国半壁河山,国民党统治腐败已极。苏勉曾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要和平的历次进步学生运动。1948年参加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文联”。1950年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留校工作,历任助教、讲师、教授和博士生指导教师。1963~1965年曾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1948年苏勉曾合成了6-正烷基-2,4-二氯苯酚这类具有强灭菌活性的化合物。当时由于缺少必需的试剂,他就从裂解蓖麻油开始以制备各种正烷基的前体物——正烷醇。1952年院系调整时,他服从需要,改做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55~1965年他曾从事稀有和稀土元素氯化冶金过程反应机理的研究。在高温下用氯气作用于稀有或稀土氧化物或矿物,使其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利用各种氯化物的挥发性、络合性、氧化—还原性的差别,采用升华、分馏、选择还原、歧化反应等方法,将各种氯化物分离和提纯。他曾研究过绿柱石氯化以提取其中的铍;研究黑稀金矿和褐钇钶矿的氯化以提取其中的铌、钽和铀,提取效率可达到94%。为了探讨氯化反应的热力学,他采用静态法、动态法、气流饱和法和熔盐法等实验手段,测定了钇、镧、钬、铒、镱、铪和钽等的氧化物的氯化反应和氯化物的氧化反应平衡常数。他还发现在熔盐氯化反应中,稀土和钍在熔盐相和气相中都可以生成多种复合氯化物,并特别研究了KCl-ThCl4体系的蒸气压和蒸气组成。他研究了15种稀土氯化物和碱金属氯化物以及稀土氯化物和碱土金属氯化物的熔盐相图;确定了各种稀土元素氯化物水合物脱水和气相水解反应的机理。这些研究成果已被Gmelin Handbuch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收录。

1977~1984年,苏勉曾为适应中国X射线检查的需要,降低放射线对人体的损害,投身于X射线透视荧光屏和照相用高速增感屏的研制,从事X射线发光材料的研制和发光机理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他首先提出了一种新的合成高效发光材料氟氯化钡铕的方法,先用氯化钡、氟化铵和氯化铕在水溶液中进行均相反应,生成无定形前体物,然后在空气中(而不需要在氢气氛中)焙烧,即可生成二价铕激活的氟氯化钡X射线发光微晶体。用这种发光材料可以制备高速X射线增感屏,这种高速增感屏与中速增感屏相比可以使X射线照相时的剂量降低到1/5。这种高速增感屏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已在全国推广应用,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后他又研究了这个合成反应的气—固相平衡,证明其机理是:在高温焙烧时,氯化铕发生了还原性热分解,分解为氯气和二氯化铕,Eu2+离子进入晶体中Ba2+的格位。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奖(1982)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6)。还研究了MFX:RE(M=Ca,Sr,Ba;X=Cl,Br;RE=Eu2+,Eu3+,Ce3+,Pr3+,Nd3+,Sm3+,Sm2+,Gd3+,Ho3+,Er3+,Yb3+)多种晶体的光致发光和X射线发光的机理。发现在激发和发射过程中可能同时发生稀土离子价态变换、电荷迁移、电子跃迁、能级交叉弛豫和能量传递等效应。LaOBr:Tb是一种高效的X射线发光材料,但很容易变质,引起发光衰减。苏勉曾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LaOBr晶体中的杂相催化LaOBr发生水解,最后转变为La2O3所致。如果将合成的发光晶体用稀乙酸洗涤一次,除去其中的杂相,制备得到纯净的LaOBr物相,则LaOBr:Tb的发光性能就十分稳定了。

苏勉曾简历

1924年8月2日 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1943-1946年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先修班和化学系学习。

1946-1948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63-1965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

1979年至1980年期间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

1984年至今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4年9月离休。

苏勉曾成就及荣誉

研究工作

苏勉曾在研究MFX:Eu的X射线发光时,于1985年发现这种晶体受到X射线照射,不仅能产生立即瞬时发光,而且产生多种色心,从而能把X射线能量存储起来,然后在光激励或热激励下能产生铕的发光。后来又发现BaFX:RE、LaOBr:RE、Sr9Ca(PO4)6Cl2:RE等15种晶体也具有这种X射线诱导的光激励发光

和热激励发光的特性。他通过对于晶体发光过程中稀土离子价态测定、发光强度和电导率随温度及X射线辐照时间的变化,以及对发光强度的上升与衰减动力学的研究,阐明了这类晶体的光激励发光机理。他认为,晶体受到X射线激发时,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分别被F+心(卤离子空位)和Vk心、H心所俘获,从而把激发能量存储起来;当用适当波长的可见光激励晶体时,又把电子和空穴从陷阱中激励出来并发生复合,复合能量经共振传递给发光中心稀土离子,使其产生辐射跃迁发光。此外还发现X射线辐照的晶体中还存在有其他多种电子色心和空穴色心,用相应波长的可见光激励这些色心的吸收谱带,也可以产生光激励发光。以上研究成果共发表了65篇论文,获得了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5)。通过对晶体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研究以及对合成工艺的探索,苏勉曾和同事们找到了一种性能最好的光激励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用这种发光材料做成了可以存储X射线影像的图像板,并研制成一台由精密光学机械和计算机及相应软件组成的计算X射线图像仪(computed radiography system)样机。这种仪器可以把图像板中的X射线影像(即由晶体中色心的密度分布形成的潜像)读出,转变为可视图像。利用这种图像板和图像仪,可以用较低的X射线剂量获得更清晰的X射线影像。这种数字化的图像可以储存在光盘中,也可以通过电话网或互联网远距离传送,各科和各地的医生可以根据图像对病情进行会诊或遥诊。这项成果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1996),并申请了1项专利。

突出贡献

1992年以来,苏勉曾又从事无机功能材料的软化学合成的研究。因为稀土与过渡金属间化合物永磁体向来都是以纯金属作原料,用高温熔炼法或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的,因此生产费用高,而且都必须经过强力球磨,难以制得晶体结构完整、磁各向异性、晶粒度可控的磁粉。苏勉曾创新地提出了用软化学方法合成这类金属间化合物。他和同事及研究生们以稀土和过渡金属的化合物为原料,先采用高分子网络溶液—溶胶法,制得凝胶。经过干燥、氧化焙烧,得到超细稀土和过渡金属氧化物粉末,先用氢氮混合气还原其中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再混合以氢化钙进行还原扩散反应,即可得到相应的金属间化合物,如Nd2Fe14B,Nd2Fe12Co2,Nd2Fe17,NdFe10Mo,NdFe11Ti,SmCo5,Sm2Co17,Sm2Fe17等。这样制得的金属间化合物晶体结构完整、物相纯、不含α-Fe、各向异性的1~5μm尺寸的单畴微晶。经过充氮和磁化,可以形成永磁体。这种创新的合成永磁体的方法引起中国外材料科学家的注意。这方面共发表了10篇论文。

苏勉曾还研究了硅酸四丁酯和金属醇盐等的水解、聚合过程条件的优化,以及用溶胶—凝胶软化学法制备发光材料和径向梯度折射率玻璃的问题。苏勉曾先后培养了22位硕士、11位博士,指导过2位博士后研究人员。迄今他已发表研究论文130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

苏勉曾积极参加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1978~1992年他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和副秘书长。1978~1997年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学分会常务理事。1986年至今担任中国化学会无机专业委员会固体无机化学专业组组长,他曾8次组织全国无机固体化学和合成化学学术化学讨论会及教学讨论班,为推动中国无机固体化学研究和教学作出了贡献。他多年来还担任《化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稀土学报》、《稀有金属》、《发光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共10种学报的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热心于审稿、修改稿以及帮助青年作者写稿。

苏勉曾补充介绍

  苏勉曾,无机化学家。1924年8月生。河南省信阳人。1943—1946年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化学系。194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从1948年到现在历任助教、讲师、教授。其中1963—1965年去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

  苏勉曾在1949年10月前曾任著名化学家钱思亮的助教,在50年代初又曾协助曾昭抡和唐敖庆教授讲授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又协助张青莲教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创建我国第一个无机化学专业。随后又和苏联来华专家一起,陆续开设反映当时无机化学发展方向的全部专业化课程,编写了教材,出版了专著,举办了全国性的讲习班,推动了我国无机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1954—1964年,苏勉曾从事稀有金属氯化、冶金的物理化学研究。他不仅进行了绿柱石、褐钇铌矿、独居石等矿石的氯化工艺研究,而且深入探讨某些氯化反应的热力学。如研究了钬、铒、镱、铪的氯化物与氧化物的平衡以及镧、钇、钽的氧化物与氯的反应平衡,其中氯化铪与氧反应的实验结果,纠正了印度Prakash的理论计算错误,提出了Ta2O5在KCl-NaCl熔盐氯化物物中,FeCl3的存在起着催化氯化作用的新论点。他还系统研究了熔盐氯化中涉及的基础问题,如各种稀土金属氯化物与熔融碱金属氯化物之间的作用和相平衡,以及稀土和钍的氯化物气相水解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这些工作,当时在国内是唯一的,对于我国稀土金属的冶炼和研究起到了理论指导和推动作用。

  1978—1991年,苏勉曾的学术活动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敏锐地观察到国际上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固体化学这一新兴学科的重要性,在我国首次建立了无机固体化学三级学科。从1978年起,他在国内首先开设固体化学课程,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固体化学导论》专著,合译出版了国际名著《固体化学及其应用》。由苏勉曾倡导在中国化学会组建了无机固体化学与合成化学专业组。由他主持举办了全国固体化学与合成化学学术讨论会和固体化学研讨班,推动了我国无机固体化学的科研和教学的开展。在此期间,他还多次到美国、西欧和苏联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被聘为《电化学学报》(BulletinofElectrochemistry)国际编委。

  无机化学家苏勉曾

  自1980年以来,苏勉曾开展了X射线激发发光和X射线诱导激励发光的研究。光激励发光被认为是当前发光学中的三个前沿课题之一,它可以应用于辐射能量和信息储存,可以组成计算X射线诊断系统。苏勉曾自1984年与国外同时开展激励发光现象的研究和光激励发光材料研究,已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他所提出的光激励发光机理的能带模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他领导并参加的氟-铕的合成、发光性能及其在X射线增感屏中的应用,荣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已用于生产,产品已在2000所医院使用,使X光辐照剂量减少80%。1987年研究成功另一种稀土高速医用增感屏,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苏勉曾还是学会工作和学术工作的热心人。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及副秘书长、中国发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报》、《化学通报》常务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发光学报》编委,《稀有金属》副主编。

  苏勉曾的夫人黄竹坡也是一位无机化学家,他们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同学。黄竹坡生于1926年1月,原籍山东省昌邑。1943—1948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48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曾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并担任了无机化学、稀有元素化学及工艺学、化学文献、无机固体发光材料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多年来从事稀有元素氯化冶金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发光材料化学与物理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约80篇。1983—1985年承担轻工业部的研究课题——分散型6500K达标卤磷酸钙荧光粉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该成果已通过鉴定,并已应用于工业生产,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苏勉曾”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