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名人任访秋介绍
任访秋,河南南召县人,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术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其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得到深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标准。在改革开放时期,任访秋的学术成果达到鼎盛。《中国近代文学史》更是填补了我国近代文学研究著述的空白。
任访秋人物生平
任访秋(1909~2000),原名维焜,字仿樵,笔名访秋,河南南召县人。1923年夏,任访秋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1929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访秋在北师大三年级时,还考取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1933年,任访秋在北师大毕业后,回到河南,任洛阳师范国文教师。
建国之初,通过政治学习,任访秋认真钻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以此为标准,对自己过去学术观点中失之片面和一些缺点错误,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无限感慨地引用鲁迅对李霁野讲过的话对照自己:在学术问题上,“许多以前认为纠缠不清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一看,就明白了”,并比喻自己的思想“洗了一个澡。”任访秋从此形成了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新观点。这就是:一是整理研究中国文学遗产,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去分析研究;二是研究文学遗产,一定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精神;三是研究作家和作品,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考察,历史地看待作者和作品,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四是研究文学遗产,要重史才、史学、史识这“三史”,其中“识”更为重要,解剖分析史料要能说明其然,并能说明其所以然。?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任访秋的学术成果达到鼎盛时期,相继出版了受读者欢迎的多部专著。其中《中国近代文学史》填补了我国近代文学研究著述的空白。任访秋先生较为满意的力作是《中国新文学渊源》,这是他多年钻研近现代文学继承和发展关系的结晶,于1986年9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在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过程中深切认识到,晚明以李贽为代表的“左派王学”具有的反封建意义的进步思想、公安派之袁中郎所倡导的晚明文学革新运动、清代朴学家的反理学思想、晚清的排荀批孔运动及文学革新运动等,在思想传统上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加之由于西方经济变改中的先进的哲学思想、政治及文学革新的观点逐渐传入我国,使一部分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从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从而合并形成了中国新文学的思想渊源。任访秋对这些问题和近现代的典著都曾作过悉心研究,并有专论论及,对中国新文学之渊源了如指掌,撰为专著便得心应手。读者阅读此书,会对从晚明到“五四”近300年的中国进步文学思潮的发展途径得到系统的理解,并能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益。
任访秋补充介绍
任访秋(1909~2000.7),原名维,字仿樵,笔名访秋,解放后以笔名为名,1909年农历八月,生于河南省南召县栗沟村。父任尚贤,号象斋,清末廪生。6岁起随父读书,由小学课本,到《四书》、《左氏传》。由于常听父亲讲《三国》、《水浒》、《聊斋》一类的小说,养成了对文学的兴趣。11岁考入县立一小。毕业后未及时升学,在家继续读《书经》、《礼记》及《古文观止》。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来到省会开封。该校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当时社会上发行的各类刊物齐全。任访秋在潜心阅读的同时,深受鲁迅、周作人等人作品的影响,亦非常向往梁启超、胡适的治学道路。在一师学习期间,他与陈治策、白寿彝、罗梦册等人组织"晨星社",并先后在开封、北平发行《晨星》文学半月刊、月刊。当时所写的文章,多属文学评论。
1929年夏,河南省立一师毕业后,考入北师大中文系。由于家境困窘,便常入图书馆查阅资料,不断写些文章,挣些稿酬以解决伙食问题。当时,主要是在北平《晨报》副刊和师大《国学丛刊》上发表文章。并同师大、北大的一些同学组织"草虫社",在北平《益世报》上开辟园地,主编《草虫周刊》。在学业上,除在本校聆听钱玄同先生的课外,还到北大旁听胡适的《中古思想史》,深受二人治学思想的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访秋参加赴南京--的队伍。这次运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武力镇压,"-团"的师生最后被武装押解回北平。鲁迅先生为这一事件写了《友邦惊诧论》一文。
1933年,大学毕业后,任访秋回河南,任教于洛阳师范学校。1935年,又到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深造,导师是周作人。研究专题《袁中郎研究》完成后,由胡适、周作人、罗常培、陈寅恪、俞平伯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无记名全票通过。
1940年,任访秋到河南大学任教。当时河南大学因抗日战争搬迁到嵩县潭头。这期间,他除教课外,还经常为《前锋报》副刊撰稿,并于1944年由前锋报社印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和《子产》两本书。随着时局变化,任访秋又随河南大学辗转到荆紫关、宝鸡石羊庙等地。抗战胜利后,随河南大学返回开封。此时,任访秋与陈梓北、王般若、郝士英等人组织"师友社",发行《师友》月刊,并任主编。后由该社印行《中国文学史散论》一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文学。1951年,他与李嘉言、张长弓合写《中国文学史提纲》。任访秋执笔宋以后的戏曲小说部分,标志着治学方法的新转折。1952年开始教中国现代文学课,1956年由河南大学函授部印行《中国现代文学史论稿》。此外,还经常在《新中华》、《新建设》等刊物上发表一些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1956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集》。
1957年,被错划为 ,但仍致力近代文学,特别是晚清文学作家的研究。"文革"开始,他以所谓"反动学术权威"遭受冲击。几十年来的一些研究手稿被查抄散失。粉碎--集团后得以平反昭雪。他一面整理旧作,一面从事新的研究。研究成果陆续结集出版。1981年中州书画社出版《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鲁迅散论》,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袁中郎研究》,198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198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新文学渊源》,1988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文学史》,1990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续集》,1992年上海书店出版他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集》4卷。
任访秋除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研外,曾担任河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名誉系主任,河南省文史馆名誉馆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省民盟副主委,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2000年7月3日,在开封去世。
“任访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