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濮阳市名人>南乐县名人

李从心

李从心人物照片

南乐名人李从心介绍

明代治理黄河专家、书法家

李从心 ,人称“李总河” 号介石,治理黄河专家、书法家。官至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曾任九江提督,总理河道,俗称"李总河"。李从心督浚九河,颇有政绩,被后世称为治黄专家。 祖籍朔籍州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后迁居北直隶南乐(今河南南乐县),生于嘉靖丙辰年(公元1556年)七月十八,卒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庚午年十月初七。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举人,二十年(1592)壬辰科进士三甲。自万历二十年到崇祯元年为官三十七年,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崇祯元年(1628年),回籍。

李从心人物生平

少年时家中贫寒,自幼年丧父,家中一贫如洗,母子相依为命,每日以乞讨为生。一天,行乞到近德固乡村西,因又急又饿昏死过去,遇到留古店村一位胡姓老者相救,胡老者看到这个孩子聪明过人,便出资供他读书,李从心立志攻读,果然不负众望,寒窗苦读先考中了秀才,又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后来进京考中进士第三甲二百三十二名, 任辰州府推官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李从心轶事典故

筹建天柱县

万历二十四年郑锐还会同徐榜、陈惇临等人督促辰州府知府吴维魁、推官李从心及靖州知州张和中等体察民情、反复查勘天柱建县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天柱建县的形势和利弊,并将相关意见和建议呈报湖南、贵州当局。并记录在万历二十七年在靖州知州张和中等人撰写的《天柱县初建县治碑记》中。(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东邻湖南省会同、芷江县,南连贵州锦屏和湖南靖州县,西接贵州三穗、剑河县,北抵湖南新晃县。)

重修临汾尧庙-----光天阁

明万历三十七年由于“万历甲午,滥炎妄起,阁炀而为烟”,导致四民生业大不如前,于是郡守李从心、郡丞白鲲主张维修临汾尧庙,费用不足,“请以升斗之禄为吏民先”。这一举动得到了缙绅、大夫、士庶的积极响应,于是富者出其财,穷者竭其力,不久就筹集到了二千金,完成了尧庙光天阁的重建工程。(光天阁高七丈许,广六丈许,四方地二十丈,视诸宫殿为雄峻。至若三圣,南面向明,垂衣裳而治形象,谓是风气聚焉。)

筑堤逼河保灵州

在修建于今吴忠市的灵州河堤,张九德提出:“一反过去用土加薪草的旧办法,决定采用新法:修建石堤;”(利用黄河河道水运之便,运峡口石者往来不绝,采集位于今青铜峡峡口东岸吴忠市西南牛首山的大量石块作为建堤石材。)一切修建河堤准备工作就绪,张九德请示曾经治理宁夏的两位高官:一是、先抚宁夏(巡抚)今制台少司马介石李公(李从心),当时的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字介石的李从心;二是,前制台今大司徒聸予李公,即原陕西三边总督,当时已经是朝廷的大司徒字聸予的李起元。两个上司都批复:俱报可,也就是他们都同意张九德的治河方案。于是,在张九德亲自统率下,组建成一个精干的筑堤领导班子,在灵州黄河岸边,开始大兴石堤之役,面对黄河逼近灵州城如此严峻的形势,特别是灵州官民纷纷议论要迁徙老百姓,并且还要第四次迁徙灵州城的时候,以修建灵州黄河石堤,逼迫黄河向西迁移,来阻挡黄河吞噬城闉,为了打好修建灵州黄河河堤的石堤之役,李从心带头捐俸银100两,张九德、灵州守臣卢自立、参将高师孟等也纷纷捐助资金。加上绅邑、诸生及乡三老聚族而议,征河西年例柴价500两,军民愿输地基银80两,总共筹得修河堤银约1400多两。有了足够的修建河堤的资金, 于天启三年正月兴灵州黄河石堤工程,在灵州城南10余里之实处,垒石筑河堤40余丈为堤首以挡猛水。再向北依次延伸,于天启五年四月历时近三年工程告竣,共筑河堤六千余丈。

治理黄河打造“通济新河”

天启五年,漕储参政朱国盛于骆马湖北岸“开马家洲且疏马颊河口淤塞,上接泇流,下避刘口之险,又疏三汉河流沙十三里,开滔庄河百余丈,浚深小河二十里,开王能庄二十里,以通骆马湖口。筑塞张家等沟数十道束水归漕”。天启六年,总河尚书李从心接管工程,朝廷征发民工,按此路线改曲从直,浚拓河身,创筑堤坝,又将骆马湖与黄河相接的陈沟浚辟成河,这条新开漕道被命名为“通济新河”,全长六十七里。从此,漕船出清口溯黄而上行至宿迁后,改由直口以东的陈沟口进入骆马湖,然后从马颊口转入迦河。从而避开了原河诸溜,大大减轻了黄河溃决对漕运的影响。走这条航路,船行安全,省时省力。以后这条航道又经多次疏浚完善,成为一条交通大动脉,效益十分显著。在李从心任职期间,黄河没有决口泛滥过,人们都说他把黄河驯服了,在中原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习惯,每奉过黄河,人们总要在船上向李总河祹告,祈求平安,如有南乐人在船上,则说李总河老家人在此,就会平安渡河。

借运河转疏资诸水

漳、卫两河的交汇增加了漕河水量,使河南、山东、江南漕粮按时入京的几率大增。“自元以来,类资漳河为转输之助,故经流日就湮塞,间或从临漳挟滏水东北出,议者鳃鳃然忧之,恐卫河减弱,不足以济运也”,《清史稿》亦载“卫河微弱,惟恃漳为灌输”。引漳济运后,水源紧张的局势得以缓解,天启年间总河侍郎李从心曾言:“我国家定鼎燕冀,岁运漕糈四百万石,借此运河一线转输,在邳以南则资淮、黄二水,在临清以北则资漳、卫、洹、淇、滏阳诸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分漳入卫后,“漳、卫汇流,舟行顺利,无胶涩之虞,运际泰交,翕河效顺百余年,罕有之隆遇也。漕舟扬帆北上,民运欢腾”,十数年后尽导全漳入卫,“入邱之上流尽塞,而全漳会于馆陶,自此漳、卫汇流,舟行顺利,其裨益于漕者多矣”13,大大便利了漕船的顺利航行。

为仓颉庙题联“万圣之宗”

南乐县仓颉陵内有天启双碑高大挺拔,在原仓颂庙内山门与二门之间(仓颉庙东南侧),是明朝天启七年重修仓颜陵庙时树立的记事碑。碑形方正。碑座为仰俯莲须弥座,高约0.8米。碑帽四角拱尖,上有宝瓶。因两通大碑皆建于明代天启年间,而且方正高大,故又称“天启方碑”。方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剥烛,依然原址挺立,由于河水游积,深陷泥土两米多深。雕刻精美的碑帽在文革中被催烂,今仅有残件附于碑下。2000年以后,建有两座石亭庇护方碑。东侧方碑刻有“三教之祖”四个榜书大字,由刑部尚书李养正题书。内侧碑文由吏部尚书崔景荣撰文,明代治理黄河专家、书法家李从心书丹。监察御史梁天奇蒙刻。碑阴为捐银提名,主持人为叶廷秀。碑文中在此提出仓颉是"三教至尊”,和伏羲、孔子并称,“前羲后尼”,咸称至尊。这实际上也是说仓颉"德承淮水”、"道冠尼山”的理论基础。西刻万圣之宗,为明代书法家李从心题写。

题跋《淳化阁帖》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至天启元年(1621)刻竣,前后共历时七年,耗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块,大都两面刻文,共计二百五十三面,世称“肃王府遵训阁本”或简称为“肃府本”。当时任陕甘总督的李从心在肃府本淳化阁帖摹刻时题有跋语。

李从心民间传说

寒门学子遇恩人

李从心幼年丧父,家里一贫如洗,以乞讨拾柴度日。他拾柴去的最多的地方叫烟固屯。因为那里当时有个私塾,还有座破庙。拾满了柴火,李从心就爬在窗外偷听私塾先生讲课。他记忆力好,又特别好学,站在窗外,竟然比里面的富家子弟学的还好。那些学习不好,被老师惩罚在外面罚站学生,正好向李从心请教,回到教室就通过了。先生知道后认为李从心是大才,奇才,可塑之才。就免费收李从心做了学生。后来,村里人教育孩子,常拿李从心为榜样。

读书的那一年冬天,年关无法过了,本来有个同窗许诺借给他几斗粮食过年。可临近年关,那位同窗就是不见踪影。李从心只好饿着肚子,硬着头皮,顶着满天的大雪,走了几十里路前去讨要,却被拒之门外。他心灰意冷,转身回家,途经南乐县留固店村望见那棵大槐树,就昏睡在一人家门口。此时这户人家的主人胡老汉正在床上睡觉。突然梦见自家门口有一只老虎,呼呼的吼叫。惊醒了一看,窗前明雪光,炭盆火发光,原来是个梦。过了一会儿,再次被同一个梦惊醒。当胡老汉第三次被同一个梦惊醒时,老汉彻底醒了。打开大门,没有老虎,是一位衣着破旧的书生。胡老汉赶紧叫家人把书生搀扶到屋里,熬好姜水,靠在火炉旁,等书生醒来。现实与梦境让聪明的胡老汉有了自己的打算。

第二天一大早,胡老汉就告诉李从心,要给自己的亲戚送年货,他可以搭车送一程。一路上,李从心忧心忡忡,家里人在饿肚子,自己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办?不多时到了自己家村头,车夫执意要送他到家门口。李从心没有理由拒绝,也很是无奈。然而当车夫下车,把盖在车上的草苫子一掀,露出了粮食,还有肉和菜,还有柴禾。李从心一脸诧异,问这是咋回事。车夫说:是胡家主人吩咐的。第二天,李从心专程到留固店去答谢。胡老汉叫他好好读书,以后家里的吃穿不必担心了。李从心说,在我困难之时您雪中送炭,学生已经感激不尽,不知道如何回报,又岂能再拖累您呢。胡老汉便把那夜的梦告诉了他。并说这是天意,请他务必接受。

天不负,有志人。没过多少年,李从心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秀才,后来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是大比之年,李从心有心去京赶考,怎奈囊中羞涩,无能为力。正在焦躁之际,胡家卖了一顷良田资助于他。留固店村父老乡亲听说后,无不慷慨解囊 , 这家几分,那家几文的,便凑齐了他赴京科考的盘费。

李从心不负众望,三场会试,便中了进士,喜报传至留固店,全村欢呼雀跃,敲锣打鼓,为之庆贺。李从心倍感荣光,胡大善人也乐得合不拢嘴。入仕不久,李从心便被提拔为工部侍郎、九江提督之职,驻扎济南府,负责全国河道的治理与疏浚事务,人称“李总河”。

李总河报恩

多年后,胡家遭遇变故,胡老又因供总河读书,家境日益衰落,甚至食不饱腹,其妻让胡老几次要他到济南找李总河,胡老都不愿去,后来实在无法度日,才借了点路费,骑驴来到济南府。

进了济南衙门,门吏不让进,胡老盘缠用完,还没见到李总河,不由在店中哭起来,店主问其原因,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大街拦李总河大轿,胡老无捺只好照办。

第二日,总河乘八抬大轿路过大街,店主一把把胡老推到李总河轿前,总河隔帘一看,见是恩人胡老,急令入轿,接到府中盛情款待。

转眼百日已过,只是酒席招待,家中情况李总河一句不提问,胡老想到在家挨饿的老伴如坐针毡,就提出回家,李总河爽然答应,并赠银四两,胡老寻思此人已忘了本,心愤而出城。巧遇一位赶着轿车的人,和他攀谈起来,并说他姓贾也要去南乐,并让胡老乘上轿车,盛情款待,一路化费具出贾手,胡老盛情难却心中不安。行到南乐县让胡老下车。不知赶车往哪里去了。胡老举目望乡,非常伤感,自愁自艾,只得骑驴默默归村。

途中路过一家酒店,心中烦闷喝了几杯,到中午才走到村头,自想无脸见老伴,在村头转圈叹息,遇见一拾粪乡邻告诉他:“快回家吧,你家变化可大了。”胡老忙回家一看,故宅焕然一新,不禁吃了一惊。老伴出来说:“你走后从心就派人给咱翻修了房屋。”胡老大梦方醒,才知那姓贾的赶车人也是李总河派人护送自己的。

八虎街

明朝后期,京官大都在县城建牌坊,以光宗耀祖。李从心便在县城南街选址安家,并建牌坊。所建的牌坊里,其中有两座牌坊,按照胡老汉所说,刻意把雕狮改为猛虎。每座牌坊分别雕有四只猛虎,两座牌坊遥相呼应相。八只猛虎形态各异,甚是出众。这两座牌坊所处的街道被称为八虎街。旧时,在南乐县著名的牌坊中,县城南街名臣坊李家牌坊占了 五 座。有“三世中丞”坊、“四世一品”坊、“疏浚九河”坊、“总督三边”坊、“青云接武”坊。

千口古槐

话说朱元璋营建了千口村奶奶庙,封古槐东边的大坑叫“救龙潭”,而没有封古槐名号。老古槐不高兴了,说:“若不是我的精气为你护身,你朱元璋早死了.咋会有大明朝呢?”它向西北方向望去,晴空万里,又看看东侧的救龙潭内,清水荡漾,微波浮动。古槐见有如此好的伴侣,渐渐地也消了气。

到朱翊钧时,他幼年登基,其母早年守寡,很疼爱她的皇儿,从会通河坐船,千里迢迢去黄山南顶庙降香,求神仙保佑他们母子平安。

南顶庙神主见当今皇太后,不辞辛劳来此降香,深为感动,赐朱翊钧为神宗皇帝,命为万历年号。意思是南顶庙神主永保明室万世江山。朱翊钧的母亲倍受感动的说:“若我母子康泰,大明子民安居乐业,我就保南顶庙香火永远旺盛。”从此,神宗皇帝每年派差官去南顶降香祭庙。

万历三十四年,皇太后又要南顶祭庙,神宗不同意,说:“母后年纪已高,行动不便,路途又远,还是别去了。”皇太后不同意,执意要去。神宗没办法,便请海瑞伴驾去南顶。

海瑞和皇太后乘辇坐船一路奔波,好不辛苦。海瑞怕皇太后支撑不住,请她住下稍做休息。皇太后不从。海瑞没办法,就改从水路坐船,顺会通河走。至漕州东明境内,皇太后真的支撑不住了,便在东明县衙住下。

此时,南乐人李从心正在治理黄河,也住在东明县衙,知皇太后风辇至此,忙来护驾。海瑞向皇太后禀报说:“太后,李从心前来接驾。”皇太后高兴地说:“快让他入内讲话”。皇太后说:“你就是三边督河”(三边河北山东河南边境的河流)。李从心说: 是的,太后说:“你家夫人是否跟从?”李从心说:“也在县衙居住。“皇太后说:“何不唤来说说话。”有太监传李从心夫人见驾。夫人说:太后是从京城而来。”太后说:“我是去黄山南顶降香,途经于此”夫人惊讶说:“黄山至京城往返几千里,皇太后去那么远的地方降香祭庙,太辛苦了,还是您的凤体康泰要紧呀。”太后说:“是啊,年纪大了,但我已向南顶神主许了愿,怎能失信呢?”夫人说:“泰山圣母也很灵验,不比黄山的路途短多了吗?”皇太后说:“你去过泰山吗?”夫人说:“没有,北边有一座泰山行宫呀, 是太祖皇帝建的,雄伟壮观,不用去泰山,泰山圣母自然就能受到香火。”皇太后说:“北边多远呢?”夫人说:“顺大堤南下百里,到龙窝河堤西侧千口村即到。”皇太后大喜说:“你明日可愿意陪我前往?”夫人说:“愿陪太后前去。”

海瑞、李从心护着太后的风辇行至千口村村南,遇到一队身穿孝衣发丧出殡的队伍相迎,护驾太监不悦,要逐赶他们,皇太后令凤辇停下说:“我们应该给死者让路。”

送殡人员见是凤辇忙跪下不起,两下相持皆不动,皇太后见送殡人员知此大礼,对海瑞说:“先让他们过去。”海瑞和李从心来到送殡队前,对主事人员说:“你们先过。”送殡队伍还是不走,李从心欲怒,李从心的族弟从送殡队伍中出来说:“哥,还是让凤辇先过吧”李从心见送殡队伍如此隆重,问族弟说:“亡者是谁?”族弟说:举子冯应运。”李从心知是官宦之家,和海瑞又向皇太后禀报。太后说:“就说是我的旨意,让他们先过。”言毕,李从心与海瑞来到冯应运灵桌前,点燃三柱香,作揖施礼:“皆同朝臣子,不能远送,望应运原谅。”礼毕海瑞道:“太后有旨,让送殡人先过”于是送殡队伍就先过去了。

皇太后问李从心说:“此举子何年中举”李从心不觉叹了口气说:“去年中举,今年即亡,年仅二十岁。”海瑞说:“与户部主事冯应兆啥关系?”李从心说:“是户部主事冯应兆的弟弟。”海瑞说:“可叹可惜,冯应兆是我大明英才,刚上任不足一年命亡,和他弟弟只相差两年。”皇大后说:“竟有如此之事,确实可叹。”

皇太后走下凤辇,李从心夫人说:“过了前面救龙潭往西北不远就到泰山行官了。”凤辇从救龙潭旁经过,见潭内清水荡漾,不觉心中高兴。太后对李从心夫人说:若能在潭中营建两座亭子,风景就大不一样了。”李从心忙接过话来说:“不知亭子该叫啥名还望太后赐名。”皇太后说:“就算是为冯应兆、冯应运弟兄俩所立吧,叫社稷亭好听吗?”李从心夫人说:“太后体恤臣民真是我大明之福,万民之福,江山社稷之福。

凤辇从古槐树下经过,皇太后没有从凤辇里探头看古槐一眼。古槐生气了,气得浑身颤抖,好像刮风一般,树顶上的枯枝落下了许多,砸得凤辇直响。皇太后问道:“这是咋回事?”跟随太监说:“从一个老槐树上掉下的干枯树枝。”皇太后不自觉地说:“该死的老槐树,真是讨厌。”坐在凤辇内头也没探径直往西北泰山行宫去了。

来到泰山行宫面前,善男信女拥挤不断,好不热闹。海瑞让众人立在两旁,庙内主持慌忙迎接。李从心夫人搀扶着皇太后步入泰山行官院内,皇太后不觉称赞说:“平原之地,竟然有如此壮观的宝刹。”入殿内见三位泰山圣母慈祥地坐在宝座上,像是欢迎 太后到来。皇太后上香祭祀说:“原泰山圣母保佑我大明永康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日后我必会给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救龙潭内营建 了两座亭子,南北相对,泰山奶奶庙又焕然一新,老古槐没有受到封赐,反而被皇太后骂了一顿,它非常伤心慢慢地就枯焦了。有一天一声巨响,古槐劈开四裂,熊熊大火燃烧了三 天三夜,火光照得整个村庄昼夜通亮。杆枝皆枯焦。没有几年老古槐死了。千口村人望着与他们祖祖辈辈相伴的老古槐焦秃的样子,无不伤心流泪。

李从心各地志记载

南乐县志

据康熙五十年《南乐县志》记载:李从心,字了思,号介石,朔州马邑人,其先世流寓於乐遂家焉,家贫好读书,妻王氏,每以纺织佐灯火联捷南宫,除辰州司理升计曹,以廉著声转升平阳太守,累官开府,勋业弥懋既制三边、浚九河,敌谣胆寒,政绩几半天下,加宫保、赐飞鱼,有《总河疏稿》《三边奏议》行於世。

保德州志

据《保德州志》记载:李公讳从心、字了思,直隶南乐进士,万历壬子(四十年)自陕西副使升岢岚兵备右布政。严禁馈遗,重惩刁讼,单骑巡边蒿目,裕饷轸恤兵丁,操练材勇,军火器械吏治民情,靡不精悉,而积附余修险隘,西寇帖服。至修州城、建角楼、濬水道、新学宫,理军器,蠲除灾粮、耗粮、皇船盐票一切苦累,皆出公赐云。

偏官县志

据《偏关县志》记载:明朝万历癸卯年(1603),兵宪李从心主持,本关乡贡卢承业念此典终不可缺,遂编修偏关志……后来,李公以谠直不阿挂冠离去。李从心,直隶南乐人,万历间备兵本关。待己廉,接人恭。用法宽宏,处事公平,任用贤才,后中流言挂冠离去。

宁武府志

据《宁武府志》记载:

李从心南乐进士万历间岢岚兵备道,严禁州县馈遗,重惩刁恶,待军民以恩,收罗才勇以备时用,人人奋敌忾之思,吏治民情无一不悉。

有善政民为立祠,据《岢岚道右方伯李公生祠碑记》记载:李公讳从心、号介石、大名南乐人壬辰进士。李公始任偏关兵事也,简将材、饬吏治、缮障增陴、蒐卒补乘、制造弓矢铠铳,悬校艺之赏罚,激御冻之窳惰,持己廉,接人恭,用意密用法宽革弊用。官乡绅称功,颂德者曾藉不侫,李从心离任之时,就道之日,送者空其城郭,学士大夫相与泣下沾襟,军民老稚则哭声震野,既咨嗟踟蹰而返,返而佥谋立祠,肖公之像,丐余为碑以记之。

李从心人物评价

《明史》194 卷《阉党》中记载:“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大学士顾秉谦、南京尚书范济世、……,总督尚书黄运泰、………李从心,……巡抚尚书李精白等一百二十九人。”

李从心晚年有一个失误,也给他带来一个污点,这就是史料上记载的他曾经依附魏党。

明朝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为非作歹,不可一世。朝中大臣几乎都是他的党羽,全国官员大多数都有意无意地依附魏忠贤。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为巴结魏忠贤而为之立生祠。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称为生祠,大约开始于汉代。立生祠的人大都是为民众请命,给民众带来福惠的重要人物,数量也不多。天启六年(1626年)闰六月初二日,浙江巡抚潘汝桢第一个给魏忠贤建生祠,接着各地效仿,天启七年(1627年),生祠遍布全国。祠中供有魏忠贤塑像,头戴官帽,身穿朝服,手持玉笏,俨如帝王。行人经过要行五拜礼,呼九千九百岁。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各地官吏纷纷为他设立生祠。天启七年(1627年)是全国建生祠的高潮时期。天启七年八月十二日乙巳(1627年9月20日)工部的题叙名单多达一百七十三名:“工部尚书薛凤翔题叙殿工,得旨:三朝旷典,久需运会,才余两载,焕复旧规。李精白、李从心,…………等各加升一级,赏银三十两,纻丝二表里。参考文献:----《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七》

这些官员平时清修自好的,被这一升,反都浑在浊水里面了。八月,李从心也被卷入其中。

天启末年给魏忠贤造生祠,固然是李从心的一个污点,不能忽视,更不能原谅。但是,就其一生来说,这一点应该是瑕不掩瑜。在当时全国疯狂吹捧魏忠贤,纷纷为其造生祠的大背景下,李从心应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崇祯皇帝对最初三法司提出的名单,只有50多人特别不满意,于是就令他们再议,扩大逆案清查,令他们按照“出谋划策”、“拥戴”、“颂美”、“奉承依附”这四项来搜寻逆党,有些本不该列入的也列入了,虽然李从心没有什么其他劣迹,但这时候已经是朝廷重臣,他卷入生祠颂,逆案扩大名单也就只得将他列入。

据考证李从心也不像是一个想巴结魏忠贤而图谋高官厚禄的人。他到一地为官,都是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从地方官做起,历宦几十余年,督边疏河、惠政无惭,并没发现有其他任何劣迹,担任总河提督期间,为民造福。果断批复灵州治河方案,带头捐银修建灵州黄河大堤,避免了灵州城第四次遭淹没和迁徙之危。打造“通济新河”大大减轻了黄河溃决对漕运的影响,岁运漕糈四百万石,借此运河一线转输,成为一条交通大动脉,效益十分显著。且大量水淤河滩地成为良田,农业进一步发展,百姓生活提高,政绩突出。业绩还是显而易见的,是明代一位大有作为的,对朝廷对百姓有大贡献的高官,是明代治理黄河水患的专家、功臣。

李从心后世纪念

祠堂

李从心祠堂在濮阳市南乐县,由于历史原因已毁,如今由李从心后人李社香携三子,为弘扬李总河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知恩图报的精神,于公元二00一年开始出资购地,一直到公元二00九年,历时八年,终于在南街原址恢复重建竣工。并且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一日,进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有县文化局送戏下乡活动送的豫剧、民间秧歌等,文艺表演助兴,还有黄河岸的李氏后人和四面八方的香客前来祭祀,以此,弘扬他知恩图报、为官清廉、做人诚恳、为人民造福祉的传承精神。

墓地

李从心墓,在城南三里东,墓地原有的石人、石马、石龟、石狮等,但在“文革”期间已尽损毁。

李从心补充介绍

  李从心,号介石,明代南乐县北南杨村人。生卒年不详。少家贫,立志攻读,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曾任九江提督,总理河道,俗称"李总河"。李从心督浚九河,颇有政绩,被后世称为治黄专家。

  天启年间,李从心受同乡魏广微提携入阉党集团,受魏忠贤赏识,官职不断擢升。后阉党事发,李从心受牵连。

  李从心本是南乐县城北南杨村人,自幼丧父,家贫如洗,母子行乞,相依为命。一日行乞至近德固赵庄村西,因又急又饿昏死过去,却得到留古店村一胡姓老者相救,胡老者看到这个孩子聪明过人,乃延师教渎,李从心果然不负众望,先考中了秀才,后来又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未几京试中了两榜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侍郎、河道总督、驻跸济南府,负责全国的河道的治理疏浚事务。

  李从心的主要政绩是治理黄河和疏通运河,在李从心任职的十几年间,黄河没有决口泛滥过,人们都说他把黄河驯服了,在中原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习惯,每奉过黄河,人们总要在船上向李总河祹告,祈求平安,如有南乐人在船上,则说李总河老家人在此,就会平安渡河。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在李从心得主持下,朝廷征发民工,从骆马湖之下开河十里至陈沟入黄河,循永济新河、曲马颊河口入迦河。走这条航路。船行安全,省时省力。以后这条航道又经多次疏浚完善,成为一条交通大动脉,效益十分显著。

  “李从心”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