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信阳市名人>固始县名人

金振中

金振中人物照片

固始名人金振中介绍

抗日英雄

金振中(1904年~1985年3月1日),抗日英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被何基沣将军称赞为“真正抗日民族英雄”。 幼名金霭如,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今蓼城街道)。家境贫寒,曾在商店做学徒。1924年,投军于冯玉祥部。入伍不久,就学于西北边防陆军干部学校。1926年毕业后,历任排、连、营长。1933年参加喜峰口战役,因作战勇敢受到师长冯治安的奖励。1936年春,奉命接替宛平城和芦沟桥防务。为激励官兵守土抗敌之志,要求全营官兵吃饭前、睡觉前都要高喊“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二十九军口号。1937年“七七事变”时,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挥三营全体官兵前后击退日军5次进攻。11日凌晨2时,亲率敢死队收复铁路桥东端阵地。后在追击逃敌时,被隐匿之敌击伤,被抬出战场,送往保定医院救治。1938年,伤愈后又回到二十九军。1943年,因遭亲共疑忌调为军部上校副员,作为编余人员,驻在柳泉车站。1949年春,回原籍参加生产。文革中,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给他落实了政策。1980年11月,被安置在固始县文化馆任行政干部。1985年3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遗嘱要求将骨灰撒在卢沟桥畔,经北京市领导批准,于1985年8月14日(即抗战胜利40周年纪念日),在芦沟桥举行了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仪式。

金振中抗战事迹

“血性团长”金振中

【家乡人击节赞叹】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那么多部队一撤再撤,那么多将士一忍再忍,我们固始的金团长(金振中所在营为加强营,约1400人,战斗力相当于一个团)和战友们却率先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多有血性啊!”8月10日,固始县委宣传部的曹本国说起金振中,忍不住击节赞叹,对家乡这位英雄满怀骄傲。

【儿子忆父当年勇】

金振中之子金天愚家中,“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的条幅引人注目。金天愚说:“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第一任馆长郭景兴题的词。”

1936年春,金振中奉命接替宛平城和卢沟桥的防务。当时,卢沟桥的形势已日趋紧张,日本侵略军已占领丰台,并不分昼夜地在卢沟桥一带进行所谓的演习,用心十分险恶。卢沟桥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金营长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经常向士兵进行爱国教育,要求全营官兵在吃饭前、睡觉前都要振臂高呼数遍“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誓言,以激励官兵守土抗日的斗志。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到卢沟桥我方警戒线内演习,妄想偷袭宛平城。只因我方戒备森严,才无机可乘。于是,又制造“丢失”一名士兵的谎言,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在遭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第3营(营长金振中)的拒绝后,便向我守军开枪开炮。卢沟桥战斗打响了!

金天愚告诉记者,父亲在卢沟桥事变中负过重伤,左腿下肢被手榴弹炸断,且有一颗子弹由他左耳旁贯进,右耳下穿出。1985年3月,金振中因病去世。根据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在卢沟桥畔。

该县退休老干部、书法家李恩绶告诉记者:“今年4月11日,我专程赴卢沟桥,在卢沟桥下第六孔洞凭吊金先生的骨灰。随后,我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将自己撰写的一幅条幅赠送给该馆:卢沟桥上第一枪,痛击东洋好战狂。义愤填膺驱倭寇,挥戈退日写辉煌。”“这是对金先生精神的写照。正像何基沣将军称赞的——不愧为真正的抗日民族英雄。”李恩绶说。

斯人斯事 卢沟桥事变

“这天晚上,完全无风,天空晴朗没有月亮,星空下面,仅仅可以看到远处若隐若现的宛平城墙和旁边移动着的士兵的身影,这是一个静悄悄的黑夜。”“七七事变”之后,卢沟桥事变的直接发动者——日军华北驻屯军混成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队长清水节郎大尉,在手记里这样记录了当晚的情景。清水节郎有写战争手记的习惯,这些手记后来成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铁的证据。

在这静谧的夜里,一场蓄谋已久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1937年7月7日晚10时许,这种静谧被枪声猝然打破。此时,一位名叫郑福来的中国男孩从睡梦中被枪声惊醒。

清水节郎的第八中队演习时声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了中国守军的拒绝。在遭到拒绝后,日军开始攻打宛平县城,一时间枪炮声大作,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时年仅7岁的郑福来,家住卢沟桥桥西头。68年后的今天,已75岁的郑福来老人说:“一到过年放鞭炮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天晚上打仗时的情景。”

7月11日凌晨2时,守军第3营营长金振中亲率大刀队,与前来支援的另一个营主力一起,乘夜夺回铁路桥东端。据相关资料记载,突击队的出发命令一下,有的士兵竟兴奋得号啕大哭。凌晨2时,突击队冲入敌人阵地。顿时,日军阵地手榴弹爆炸,大刀闪着寒光,喊杀声传出数里之遥。一名19岁的突击队员用大刀接连砍了13个日兵,生擒1人。集合号响,无法将士兵集合回来,四处可见举着大刀的血人追赶拼命奔逃的日兵。此役日军一个中队被全歼。守军突击队伤亡3/4,铁路桥收复。

后来,第110旅旅长何基沣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晚间撤退了宛平城内的部队,宛平城一片死寂,老百姓惊疑地望着撤退的士兵,士兵们一个个洒泪离城。

在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仪式上的悼词

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七七事变”时守卫卢沟桥的原29军直接指挥官,金振中先生。

金振中先生因患心脏病多方医治无效,不幸于1985年3月1日在河南固始县逝世,终年83岁。

金振中先生早年投入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后编入宋哲元将军领导的29军37师110旅219团第三营任营长。曾积极参加喜峰口抗击日军侵略的战斗,由于战功卓著收到37师冯治安师长的嘉奖。1936年调到卢沟桥驻防。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金振中营长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亲临宛平城指挥战斗,并高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以激励官兵,守土抗敌。

金振中营长率领下的三营全体官兵,立下了“与卢沟桥共存亡”的决心。在与日军短兵相接时,手持大刀,冲向敌阵,砍杀声、呐喊声、震撼四野。足见29军3营官兵爱国抗敌之英勇。在与日军激战中,金营长身负重伤,被送往保定医院救治。

卢沟桥29军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而金振中营长是站在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线指挥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战斗,这个功绩中国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金振中先生在解放后,曾任河南省政协委员、固始县政协常委。

金振中先生临终仍深深怀念他战斗过的卢沟桥,视卢沟桥为他的第二故乡。遵照他的遗嘱将骨灰运抵北京,撒在卢沟桥下,永定河内。为此我们今天举行骨灰安葬仪式。

悼念金振中先生,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大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

金振中先生永垂不朽!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四日

金振中补充介绍

  金振中,抗日英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被何基沣将军称赞为“真正抗日民族英雄”。幼名金霭如,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今蓼城街道)。家境贫寒,曾在商店做学徒。1924年,投军于冯玉祥部。入伍不久,就学于西北边防陆军干部学校。1926年毕业后,历任排、连、营长。1933年参加喜峰口战役,因作战勇敢受到师长冯治安的奖励。1936年春,奉命接替宛平城和芦沟桥防务。为激励官兵守土抗敌之志,要求全营官兵吃饭前、睡觉前都要高喊“宁为战死鬼,不作-奴”的二十九军口号。1937年“七七事变”时,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挥三营全体官兵前后击退日军5次进攻。11日凌晨2时,亲率敢死队收复铁路桥东端阵地。后在追击逃敌时,被隐匿之敌击伤,被抬出战场,送往保定医院救治。1938年,伤愈后又回到二十九军。1943年,因遭亲共疑忌调为军部上校副员,作为编余人员,驻在柳泉车站。1949年春,回原籍参加生产。文革中,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给他落实了政策。1980年11月,被安置在固始县文化馆任行政干部。1985年3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遗嘱要求将骨灰撒在卢沟桥畔,经北京市领导批准,于1985年8月14日(即抗战胜利40周年纪念日),在芦沟桥举行了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仪式,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进行了宣传,引起轰动。

  “金振中”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