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信阳市名人>固始县名人

蒋光慈

蒋光慈人物照片

固始名人蒋光慈介绍

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先驱者
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蒋光慈(1901年9月11日-1931年8月31日),安徽霍邱(今金寨县白塔畈镇白大村河北组白大小街)人。 1921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1928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宣传革命文学。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等。

蒋光慈个人经历

蒋光慈(1901年~1931年),原名蒋如恒(儒恒),又名蒋光赤、蒋侠生,字号侠僧,安徽霍邱(今金寨县白塔畈镇白大村河北组白大小街)人。7岁发蒙,11岁进固始陈淋子志成高小,毕业后考入固始中学,16岁到安徽芜湖省立第五中学就读。五四运动后,主编校刊《自由花》,积极领导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至上海参加社会青年团。

1921年5月至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秋归国后至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与沈泽民等组织春雷文学社。

1925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2月,参加创造社。4月,至北京参加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工作。11月仍反上海大学任教。

1926年,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问世,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1927年7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哀中国》。11月,反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中篇小说《短裤党》出版,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最初成果之一。

1928年,与孟超、钱杏邨等人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刊》《新流月报》《拓荒者》等文学刊物。在《太阳月刊》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关于革命文学》,曾引起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9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因书中流露出同情白俄贵族妇女,渲染不健康的情绪,曾受到左翼文艺界的尖锐批评。1929年11月因病赴日疗养期间,主持成立太阳社东京支部,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回国后与鲁迅、柔石、冯雪峰等人组成中国左翼联盟筹备小组。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11月,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作品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前后农村中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不久,因对当时党内立三路线的“左”倾冒险主义不满,自动要求退党。

1931年4月,肺病加剧。1931年8月31日凌晨6时病逝于上海同仁医院。

1957年2月,安徽省民政部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蒋光慈个人评价

蒋光慈自号侠生,“我所以自号‘侠生’,将来一定做个侠客杀尽这些贪官污吏”。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愤而想当和尚,改为“侠僧”,“我当和尚,也还是做个侠客杀人”。

在上海,蒋光慈进入共产国际开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随后就与刘少奇、任弼时一起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22年,他由社会主义青年团转为中共党员,第一次署名蒋光赤,以示倾向革命。

1924年,蒋光赤留苏三年后回国,即开始在文坛上大声疾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5年,他的诗集《新梦》发表,钱杏村对此评价道,“中国的最先的一部革命的诗集”,“简直可以说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开山祖。”而做下这一评论的钱杏村,当时是不到二十的少年,今天他的这一评语已成为文学史最常引证的结论。

蒋光慈的诗歌完全是诠释性的。在他的诗中,愤青、小资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他写光明就全是美好的,新鲜的。“鲜艳的红花,娇滴的绿柳。”(《梦中的疑境》)红军士兵“放下枪头,拿起锄头;从枪头上得了自由,从锄头上要栽培这自由”。(《一个从红军退伍归农的兵士》)

比起诗歌来,他的小说创作艺术性更差。他提供大众文学,却有着无可救药的小资情调。属于穷作家的穷讲究,用时人的评论,是“喝‘上海咖啡’而提倡大众文学”。他的革命小说出版,革命者中几乎没有人看。陈独秀翻一翻《少年飘泊者》,说道:“虽是热天,我的毛管也要竖起的。”瞿秋白感叹:“这个人太没有天才。”

但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剧变激烈的社会,两三年之间,蒋光慈就时来运转。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普罗文学占据了文坛主流。蒋光慈于1929年东渡日本治疗肺病时写的《冲出云围的月亮》,仅在出版当年,就重版了六次。书店老板为着赚钱,也常改头换面再版蒋光慈的旧作。例如,将《少年漂泊者》改为《一封长信》,《鸭绿江上》改为《李孟汉与云姑》等。这跟当代的出版状况仍然相似,历史经常在这些细节上重复,虽然拙劣,但管用。

中国社会乃是风教之国,社会大众并没有多少定力,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总是受时代氛围影响。大革命失败后的挫败感,一旦主导了年轻人的心智,那种宣泄性作品就成为读者的安慰。蒋光慈像一个笨拙的江湖医生,误打误撞地撞开了当时中国青年们的心扉,革命、爱情、理想等成为他小说中的主要元素。

1930年5月,蒋光慈主编的《拓荒者》被当局查禁,他的肺病同时也恶化了。他搬到上海法租界里养病。每天早上,他喝完美国房东派给的牛奶、可可茶、奶油汤后就一个人去法国公园,边散步、边继续构思《咆哮的土地》的后半部分。

但组织却需要他做出贡献,需要他提供开会的场所。1930年秋,蒋光慈反对在他的住处开会,并强调“一个屋子,本来可以写作的,往往一开会就开倒了……”过了几天,左联党组的负责人就对蒋光慈说:“写作不算工作,要到南京路上去暴动!”蒋光慈为此递交了“退党书”。10月20日,《红旗日报》发表了“蒋光慈是反革命,被开除党籍”的消息。除了其不愿服从纪律、参加组织生活之外,其中一项指责就是他贪图版税,丧失立场,靠着丰厚的稿费过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他虽已被开除,但仍有创作激情,1930年11月,他的小说《咆哮的土地》脱稿。这是蒋光慈最后的一部作品,也是他在艺术成就上屡遭蔑视与非难之后,文学史上获得评价最高的一部作品。正当人们对他的前途充满乐观估计时,《咆哮的土地》遭到查封。蒋的作品被查禁后,生活变得日益拮据起来。蒋光慈不仅有肺病,在医院里,还查出了肠结核。在当时,肠结核是一种绝症。

这个无根的革命文学青年,赤条条地来去。他死于1931年,年仅30岁。他跟任何大的政治、文学势力无关,只是拙朴地表达了个人的经验感受。

同年9月15日,上海出版的左联外围刊物《文艺新闻》,专门出了一期“追悼号”,哀悼蒋光慈等同志不幸逝世。钱杏以方英的笔名在“追悼号”上发表的一篇悼念蒋光慈的文章,指出:“他生活了三十年,在他的全部生命之中,他是以无限的精力献给了革命。”著名作家郁达夫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沉痛地指出:“他的早死,终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个损失”。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给予蒋光慈崇高的评价。1953年,纪念蒋光慈逝世22周年前夕,上海市文联经过多方追寻,终于找到蒋光慈的遗骸,并正式迁葬上海虹桥公墓。尽管蒋光慈自参加革命之后从未回过家乡,但是大别山的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个为革命文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儿子。1957年2月,安徽省六安县人民委员会决定追认蒋光慈为革命烈士。

蒋光慈主要作品

新梦(诗集)1925,上海书店哀中国(诗集)1925,上海新青年社

少年飘泊者(中篇小说)1926,亚东

鸭绿江上(短篇小说集)1927,亚东

短裤党(中篇小说)1927,泰东;1958,人文

纪念碑(通信集)与宋若瑜合著,1927,亚东;后改名《最后的血泪及其他》,1932,新文艺书店

野祭(中篇小说)1927,创造社

菊芬(中篇小说)1928,现代

最后的微笑(长篇小说)1928,现代

光慈诗选1928,现代

哭诉(诗集)1928,春野书店

战鼓(诗集)1929,北新

丽莎的哀怨(长篇小说)1929,现代

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篇小说)1930,北新

异邦与故国(日记)1930,现代

乡情集(诗集)1930,北新

光慈遗集(诗,小说合集)1932,现代

田野的风,原名《咆哮了的土地》(长篇小说)1932,湖风

夜话(短篇小说集)1936,生活

蒋光慈选集(小说集)1951,开明

蒋光慈诗文选集1955,人文;增订本改名为《蒋光赤选集》,1960,人文

蒋光慈文集(1—3卷)1982—1985,上海文艺

俄罗斯文学(文学评论集)改编,1927,创造社

失业以后(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现代中国作家选集 编选,1930,上海光华书局

两种不同的人类(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新文艺诗选 编选,1933,上海南强书店

冬天的春笑(新俄国小说集)苏联索波里等著,1929,泰东

爱的分野(小说)苏联罗曼诺夫著,与陈情合译,1929,亚东

一周间(长篇小说)苏联里别津斯基著,1930,北新

蒋光慈补充介绍

  蒋光慈(1901~1931),原名光赤,又名侠僧,河南固始县陈淋乡人,无产阶级文学的先驱者,革命作家、诗人。

  蒋光慈出身贫苦,从小养成了嫉恶如仇、磊落光明的品格。同时,自学成才、爱好诗文的父亲,又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爱好。在12 岁时,他就能较熟练的吟诗作赋。13 岁时,蒋光慈考入河南固始县县立志成小学读书,在校时得到教师詹谷堂(革命烈士)的引导帮助,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民国5 年(1916 年)蒋光慈小学毕业考入固始中学,进校不久,因激于义愤打了歧视穷苦学生的校长刘春节而被开除出校,后经在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并担任校学生自治会会长的同乡好友李宗邺的推荐,于民国6 年夏到该校读书。芜湖省立五中的前身是清朝末年的皖江中学,章士钊、-、柏文蔚、苏曼殊等先驱、名流都曾在这儿教过书,进行过革命宣传,留下了深远影响。蒋光慈进校时,曾留学日本在教育界深受众望的刘希平和《新青年》撰稿人、才华横溢的高语罕等都在该校任教,胡适也曾来校讲过学,这些都给他以很大的影响。

  在蒋光慈进入五中的初期,目睹魑魅横行、民不聊生的现实,思想上一度由愤世疾俗转向消极遁世。为了解脱这种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他开始大量阅读介绍西方先进思想的书刊,想从中寻找解救自己和社会的答案。当时,马克思主义已传播到中国,但与此同时-思潮也被引了进来,吸引了一部分青年学生,蒋光慈也是其中的一个。他读了俄国-者克鲁伦特金的《告少年》和波兰作家廖抗夫的宣传-的剧本《夜未央》后深表赞同,开始信仰-。民国7 年,他与李宗邺、胡苏明、吴葆萼、钱杏邨、李克农等10 人在五中成立“安社”(以英文-一词的汉语译音“安那其”为名),组织编印《自由之花》小报,公演波兰名剧《夜未央》,在芜湖《皖江日报》副刊《皖江新潮》上发表反对军阀、列强、私有制度等方面的激进文章,以此宣传自己的信仰和主张。民国8 年5 月4 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给安徽学界带来巨大的震动和影响,尤其是芜湖省立五中受影响更深,被人称为芜湖的“北大”。新文化的种子在这里迅速传播,民族、民主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学生中间广泛流传,蒋光慈的思想就在这时产生了飞跃。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光赤”,公开声言“要救中国,必须在中国有一个十月革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五四运动的洪流中去。民国8 年5 月7 日,芜湖各校代表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决议成立“芜湖市学生联合会”,开展-,蒋光慈以五中学生会副会长身份出席会议,并参与起草了《芜湖学生联合会宣言》。5 月19 日,他与翟宗文等 干部率各校学生1000 多人包围了芜湖0董事会会址,要求0-,迫使0负责人签署了禁止进口日货的保证书;同时,他还发起了编印《鸡毛报》(在报上粘贴鸡毛以示紧急),用以警告督促商人不得暗中推销日货。一次,他还和翟宗文带领五中、二农、二女师的学生围攻安徽军务帮办、皖南镇守使马联甲,迫使马联甲取消了盘剥人民的食盐“二五附加税”。于此同时,他还在《皖江日报》副刊上发表了许多抨击黑暗、讴歌光明的新诗歌。这样一来,他的名字就在芜湖由此传播开来,使他成了芜湖-的中心人物。

  当时,蒋光慈思想极为活跃,他不仅积极参加校、市内外的-,而且通过在河南省开封二中读书的老同学叶毓情的关系,致函参加了由曹靖华、叶毓情、宋若瑜等进步学生发起成立的开封“青年学会”,并因之和宋若瑜建立了友谊,以后终于结成革命伴侣。

  蒋光慈在芜湖读书期间,和刘希平、高语罕二位师长结成了超乎师生之上的友谊,得到了他们的许多教育帮助。同时还和芜湖科学图书社经理汪孟邹、负责人陈啸青结为知己,使他自此直至逝世,在个人生活、出版著作、革命活动等许多方面都得到汪、陈二人的无私帮助。在他逝世后,汪、陈二人不仅帮助办理了后事,而且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的遗骨、遗稿和书版纸型,直到“文革”期间被抄走。

  蒋光慈在芜湖爱国-中的突出表现,深为反动当局所忌恨,为提防他们加害,民国9 年春,他中学最后一学期还没读完,就由高语罕联系介绍,和同学吴葆萼一道离开芜湖,到上海与-、陈望道、李汉俊联系,进入“外国语学校”学习。

  上海“外国语学校”是当时由上海共产主义

  小组领导下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去苏联学习,造就中国革命新生力量的一所学校。和蒋光慈一道在该校学习的,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曹靖华、韦素园、吴葆萼、彭湃、罗觉(亦农)等20 余人。民国9 年冬,他和刘少奇、任弼时、吴葆萼等在校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夏,根据组织上的安排,他和刘少奇等十几位同学一道,踏上了赴苏留学的旅程,同年秋到达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

  就在蒋光慈等赴苏留学之际,民国10 年7 月1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民国10年冬天,东方大学中国班建立党的组织,刘少奇等人首批由团转党,组成旅俄支部,次年经支部讨论通过,蒋光慈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蒋光慈在留学期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边坚持学习,一边勤奋写作、翻译,写下了许多讴歌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诗作。同时,他还和在中国班兼任助教和翻译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政治上和文学创作上受到-的帮助和影响。所有这些,都使蒋光慈这位“五四”青年,经由“赤浪红潮”的洗礼,从一个-信徒转而变为共产主义的猛士。他在诗中呐喊:“高叫无产阶级革命,与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万岁!”火热的诗情,表达了他切盼投身实际革命斗争的心情。民国13 年夏,在结束了4 年留苏生活之后,蒋光慈和萧三、尹宽等人一道返回祖国,奋力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

  蒋光慈回国后,经由北京回到母校河南固始志成小学,开展党的活动,在该校建立了当时豫皖边区较早的一个党小组。随后,他转赴上海,由-介绍到由中共领导的上海大学任教,为培养革命人材尽力,在此一直工作到民国16 年。其间,他曾于民国14年4 月至10 月间,受党中央和李大钊的派遣,到张家口冯玉祥将军部担任过翻译工作。

  蒋光慈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一边教书育材,一边从事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创作。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论述无产阶级文学产生的必然性,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同时,还创作了大量革命文学作品。在民国14 年至民国16 年的3 年间,他先后创作出版了诗集《新梦》、《哀中国》、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等作品。这些作品出版后风靡一时,给当时许许多多在探索中的革命青年以巨大的影响。陶铸生前曾回忆说,他就是怀揣着《少年漂泊者》去参加革命队伍的。

  在这3 年中,蒋光慈在创作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在个人生活上却遭遇到不幸。民国15 年8 月,他与相恋6 年的宋若瑜结婚,但仅3 个月后,宋即因肺病去世,给他带来了极度的痛苦。

  民国16 年“四·一二”-政变后,蒋光慈离开上海奔赴武汉,不久因武汉形势逆转,于9 月间再返上海。其时,正值党的“八·七”会议召开以后,会议确定的举行“秋收-”的战略方针推动了革命浪潮的迅猛发展,也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蒋光慈为了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需要,开始正式从事专门文学活动,并将之与革命斗争事业结合起来。他根据-的指示,为首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主编《太阳月刊》等杂志,与-相抗衡,并陆续创作出版了诗集《哭诉》、小说《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翻译了苏联名著《一周间》,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其中《丽莎的哀怨》发表后引起了争议,并受到左翼文学界的过火批判。同时在这期间,他和鲁迅之间因对革命形势和革命文学事业的某些看法不同而发生了论争。

  民国18 年8 月,蒋光慈因肺病和为解脱因《丽莎的哀怨》的发表而招致的误解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闷,启程去日本休养。到日本后,他除仍顽强地进行创作和翻译,同时组织了太阳社东京支部。民国18 年11 月底,为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他又告别东京抱病回到上海。民国19 年3 月2 日左联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候补委员,负责主编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月刊,同时完成了描写民国16 年大革命前后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的创作,发表在《拓荒者》上。同年春,经田汉介绍,他和新华艺大学生吴似鸿结婚,组成了新的家庭。

  “左联”存在期间,正值左倾路线在党内居统治地位时期,在左倾盲动主义的指挥下,党的力量遭受到很大的损失,蒋光慈目睹一次次血的教训,逐渐产生了不满和 情绪,并为此和“左联”党的领导发生了争执,从而遭致斗争和打击。民国19 年秋,他在苦闷无奈的情况下向党组织递交了《-书》,结果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此后,他即在贫病交加、心神郁结的境况中生活,终至于民国20 年6 月因病情转重住进医院,民国20年8 月31 日去世,时年30 岁。死后,葬于江湾上海公墓777 号墓穴,使用的是化名蒋资川。

  “蒋光慈”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