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商丘市名人>睢阳区名人

桓魋

暂无桓魋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睢阳名人桓魋介绍

  桓魋(音tuí),又称向魋,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掌控宋国兵权。他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宠爱,他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

  贵族出身

  宋景公头曼在位时,桓魋为宋国司马,主管军事行政。《左传》记载,桓魋兄弟五人:向巢、桓魋、子牛(司马牛)、子颀、子车。因宋桓公有个儿子叫肸,字向父,向父的后人有的称向氏,桓魋的大哥向巢便是其一。桓魋原称向魋,后来改为桓魋。桓魋兄弟五人当时在宋国都是令人仰慕的。老大向巢任宋国左师,是名义上的军队统帅。0桓魋为司马,握有兵马实权。老三子牛身为贵族,是孔子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封邑。老四子颀和老五子车跟着在宋景公面前最为受宠的0桓魋做事,也是当时威名显赫的风云人物。当时的桓氏家族是蓬勃兴旺的望族,权势炙手可热。此时是商丘桓氏最辉煌的时代。

  族人-

  桓氏在宋景公时期虽然曾是望族,但后来却纷纷逃出宋国,如鸟兽散。究其原因,在桓魋一人身上。

  桓魋作为宋国司马,威名显赫。但他却没有珍惜自己的权势和荣誉,后来权势欲急剧膨胀,酿成了大祸。

  当时,桓氏家族是商裔贵族中一股强大的势力,也是宋景公依靠的力量,桓魋尤受宋景公宠爱。公子地(景公的庶母弟)与桓魋不和,对此不能忍受。公子辰(景公胞弟)和公子地声气相投,两人愤愤不平,却无力改变局面,怕受害于景公和桓魋,便与当时不得势的-公和宋元公的后裔们一起离开宋景公,占据萧(今安徽萧县西北)地,曾任宋国右师的乐大心也跟随他们而去。他们在萧地聚集了一部分力量,想讨伐桓魋。

  这期间,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宋国。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宋景公知道孔子是天下闻名的圣人,门下有数十名文武兼备的弟子,如果把他们师徒长久地留在宋国做事,便可使宋国不再受大国的欺凌。宋景公准备出城迎接孔子。桓魋却怕孔子师徒来后会取代他们的权势,对宋景公说:“孔丘在鲁,父母之邦,官为大司寇,兼摄相事,位极人臣,然而却要辞官出走,可见其野心非小。他在卫国五年,卫灵公对他敬而不用,可见卫国看透了他。宋不及卫大,不若鲁强,孔丘师徒不速而自来,狼子野心岂不昭然若揭了吗?”宋景公说:“孔子是当今圣人,哪会做犯上作乱之事?眼下宋国正在用人之际,有他们这一班文武干才,岂不可以对外征战,对内安邦?”桓魋说:“我主若收纳孔子师徒,委以重任,他们一旦发起难来,谁能抵御?这无异于引狼入室。”桓魋竟不经宋景公同意,带领人马去杀孔子。结果孔子被赶出宋国,宋景公怏怏不快。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公子地、公子辰等人觉得在萧不安全,又去了郑国。郑国和宋国之间原来有一带隙地,名为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锡(在今杞县、通许与陈留之间),郑人为他们造三城,供他们居住。宋景公和桓魋认为这股力量迟早要成为宋国的大患,宋景公便让向巢去讨伐他们。向巢初战取胜,不想郑国出兵将其包围。桓魋领兵增援向巢,一到那里也被郑军包围。桓魋力战不能取胜,只得逃回。郑军把宋军占领的地方全部收复。这一次桓魋本来打了败仗,但由于他的增援让向巢得以安全撤回,宋景公没有责备他的失败,倒称赞他救向巢的功劳。桓魋恃宠,更加骄横,以为自己的封地鞍不如薄(亳)地(今商丘城北),便要求宋景公给他调换成薄地。宋景公说:“那可不行。薄地是宋国殷商祖庙的所在地,怎么能给你呢?”宋景公为了安抚他,把七个城邑并入鞍地给了他。但桓魋却不满意。

  宋景公感到桓魋有悖逆之心,让夫人突然邀他赴宴,准备乘机讨伐他。桓魋未及宋景公派人来请他赴宴,却以答谢宋景公把七个城邑并入鞍地的名义请宋景公赴宴,准备在宴席上杀宋景公。他以太阳正中作为期限,私家的武装全都埋伏了起来。宋景公识破了桓魋的诡计,对侄子皇野(也是一名掌管军事的官员)说:“我把桓魋宠坏了,现在他要加祸于我,请马上救我。”皇野说:“君命臣下若不服从,上天不容。但向巢是左师。如果他和桓魋合成一气,局面就无法收拾了。若说动向巢同意此事,就好办了。请用您的名义召见向巢。”宋景公说:“向巢要是不来怎么办?”皇野说:“我以您的名义叫他来。”

  皇野坐一辆车子去了,诓向巢说:“猎场的人来报告说逢泽有一只麋鹿,主上约你一起去打猎,想让你快一点去,所以让我用车来接您。”向巢信以为真,和皇野同乘一辆车进宫。宋景公对向巢说:“让你来,是要和你商量一件事。朕把桓魋宠坏了,桓魋要杀朕。朕想命皇野领兵讨伐逆臣桓魋,你意下如何?”向巢一听,心想,我与桓魋是亲兄弟,桓魋欲作乱,我定受牵连,讨伐了桓魋,只怕就轮到我了。于是急忙下拜,跪地不起。皇野看透了他的心思,对宋景公说:“君王须和左师盟誓,桓魋的事不能株连左师。”宋景公就对向巢说:“绝不会让你也遭到祸难,上有天,下有先君,我向你发誓。”向巢这才说:“桓魋忤逆主上,是宋国的祸患。臣岂敢不唯命是听?”皇野向他讨要兵符,向巢就把兵符交给了他,皇野便带兵去讨伐桓魋。

  桓魋的弟弟子颀得知消息,纵马奔告桓魋。桓魋恼怒地说:“没想到我的计策被他识破了。不如杀进宫去。”子车劝阻说:“不可。作为臣子,不能事奉国君,却要攻打公室,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能是找死。”桓魋气愤哥哥向巢听了宋景公的命令,便率兵攻打向巢。路上正遇皇野领兵到来。桓魋被皇野杀败,逃往曹国叛变。宋景公派向巢攻打曹国,讨伐桓魋。曹国的百姓知曹国因桓魋遭难,对桓魋群起而攻之。桓魋又逃亡到卫国。

  向巢怕宋景公的誓言靠不住,便逃到了鲁国。宋景公派人请他回来,说:“主上说他跟您有盟誓,他决不食言。”向巢说:“我是桓魋的哥哥,桓魋的罪也是我的罪。主上即使把桓氏全部灭掉,我也说不出什么……如果由于先臣的缘故主上让桓氏有继承人,这是君王的恩惠。但像我这样的人,再回去就没有好结果了。”于是谢绝。

  桓魋的弟弟司马牛见大哥这样做,也不敢在宋国待了,把封邑和玉圭交还给宋景公,去了齐国。子颀、子车更不敢在宋国待,也马上逃离。桓氏很快从宋国逃了个精光。

  殃及池鱼

  中华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有许多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其中有一个叫“宋君亡珠,殃及池鱼”,便源于商丘桓氏。

  在桓魋任宋国司马期间,卫国大叔疾奔宋,作桓魋之臣,送给桓魋很多美珠。宋景公得知后将桓魋找来,让他把宝珠缴公。桓魋说:“他是投我来的,送给我的宝贝为什么要交公?”宋景公说:“他携宝投你,是因为你是宋国司马,可以保护他。你的职位是国君封的,所以那宝珠应该归公。”桓魋不答应,宋君派人去抄家,也没有抄出宝珠,只好逼问桓魋把宝珠藏到哪里去了。桓魋说:“扔到鱼池里了。”宋君下令:汲干鱼池的水,细细寻找。结果没有找到,一池子的鱼却遭到意外的灾难。以后人们便把“宋君亡珠,殃及池鱼”用来形容因飞来横祸无辜被牵连受害,并简化成“池鱼之祸”或“殃及池鱼”。(见《吕氏春秋·必己》)

  桓姓之祖

  史书记载,桓姓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源于子姓。这支桓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御说,属于以谥号为氏。春秋战国时期,商丘称睢阳,是宋国的国都。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国君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愤杀宋湣公,立公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队反击,杀公子游,立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宋桓公有七子:兹甫、目夷、子种、子鱼、子荡、子鳞、子肸(xi)。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桓公病逝,由长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桓公在位期间虽然政绩不太突出,但他“克敬勤民”,国家平稳,因此他逝世后得到周王室的谥号“桓”。宋桓公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史籍《姓氏急就篇》中颜师古注云:“宋桓公孙鳞矔为宋司徒,号曰桓子,因为氏焉。”《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姓纂》中亦记载:“宋桓公之后向随,亦号桓氏。”该支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族人皆奉宋桓公御说为得姓始祖。

  桓氏源于宋国的桓氏世代繁衍,布于全国。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四百零七席。

  桓姓。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一支是齐桓公之后;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孙向鬼,以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桓魋。

  “桓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