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开封市名人>鼓楼区名人

陈玉璋

陈玉璋人物照片

鼓楼名人陈玉璋介绍

河南开封书法家

陈玉璋(1898-1976)字寿石,号恬安老人。河南开封人。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曾先后任河南省政府书记员、民政秘书、省政府秘书。解放后,曾任河南文史馆馆员。工诗文擅书画,尤以榜书著称,所题匾额遍布中原。其榜书浑穆宽博,遒劲苍涩。楷行结体平稳,精致工整,行书雍容大雅,既学李北海亦步南宫。一九五六年,作品送入人民大会堂陈列,次年由文化部送往参加(中国现代书道展)。

陈玉璋人生经历

陈玉璋先生(1898一1976)字寿石,又字梅村,别号恬安老人,河南开封市人。曾任河南省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开封市政协书画组组长。

先生出身贫苦,六岁丧父,母子三人艰难度日。(弟十五岁时夭折)先生八岁入私塾,家庭生活更加拮据。自知上学之资来之不易,更加勤奋用功,十年寒窗、阅读了大量古今名著,使他具备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清朝末年,古都开封雅士咸集,文凤昌盛一时书坛名家辈出,出身寒微的陈先生虽酷爱书法,但封建时代的贵残之分,穷富之别,他一次次登门求教,俱被拒之门外,他被激怒了,幼小的心灵燃起了一团火。一定要写好字、争这口气。从此更加奋发读书、刻苦练字、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先生少年练字、十分艰苦、无钱买纸墨。就在漆板上用黄土拌水写。他白天练写、夜晚读书、常常通宵达旦,而生活负担又时时逼迫先生走出家门,找些杂活、换取微酬,以奉母亲。难耐的茹苦含辛伴随着先生进入了青年时代。

一九一六年先生十八岁,因生活实无保障弟弟又因病夭折,就辍学设馆教书、馆址在自己院内,先生白天教书、晚上练写、昼夜劳累,身体一天天垮下来,二十三岁时染上了严重的肺炎,被迫休馆辍教,疗治修养、愈后无心复馆讲学,潜心致力于书学研究。

一九二八年,冯玉祥主豫。施行大考,先生被录取为书记,(当时书记为一般公文抄写之职)一九三一年调河南省图书馆写《石田野语》书版。中州丛刻《石田野语》一书为常茂莱先生所著,徐世昌作序,全书共三十六卷,是中州文学巨著。当时擅书版者甚多,同道们首推陈先生,此时先生刚过而立之年,精力充沛,功夫纯实,整整三年写完了这部巨著,一时名噪古城、叹为观止。当时书画名家,擅小楷而负盛名的田啸白先生赞誉到:“寿石先生小楷,结构谨严,笔韵鼎足,能以小见大,笔笔不苟,难矣!时人非能比翼。”

中年时代,先生购买了大批碑帖、拓片及明清以来的名家墨迹,欣赏临摹,研究分析。他爱书如命,把薪金一半用在购买书画上,有时为一幅书,他不惜倾囊。

一九三四年,河南省举办书画展览,先生有行,隶对联参展,其中隶书对联选入影印册中。

他殊爱米芾、李邕的书法,对颜真卿的《争座位》、《三表》诸帖亦爱不释手,而对王觉斯的遗墨更为叹服,一部《拟山园》帖伴随了将近一生。先生早即学隶书、北碑,对《张迁》《工瑛》《衡方》《熹平石径》《郑文公》《张黑女》诸碑,无不认真揣摹,力追汉魏异趣。先生楷书初学《多宝塔》后临《九成宫》,并对《颜勤礼》《无次山》《东方画赞》诸碑进行长时间的研摹,仅《多宝塔》一碑,就坚持临写了二十余年,为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生也十分重视近代书家的作品,桐城张祖翼先生是海内名家。精研汉碑、隶书造诣极深,所著《汉碑范》一书,对隶书后学者,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先生常说一本《汉碑范》使我一生受益匪浅。先生还和开封久负盛誉而年长于他的宋珂宸、祝鸿元、康禄、郦禾农、许子猷诸名家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们的书法对先生都有较大影响。先生博综汲取、融汇古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九四三年秋,先生正在河南大学上学的长子陈国杰在河南嵩县(日伪时学校迁于此地)被侵华日本鬼子杀害,消息传来,如晴天霹雳,先生难以忍受这精神上巨大折磨,辞职回家,一病不起。一年多的疗治,身体慢慢得到恢复,一九四五年秋被省政府委任为秘书,直至一九四八年解放。

先生躬逢盛世,党和人民对老知识分子的关怀,使先生感激万分,决心以有生之年,报效祖国。他曾先后被选为区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委任为省文史馆馆员。一九五九年开封市政协成立书画组,先生当选为组长。一九六二年在禹王台公园他负责筹办了历代书画展览,他的书法作品也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同年河南日报介绍了他的楷书和隶书作品,团结报刊登了他的行书长条,并荣获一九六四年春节《团结报》全国征选春联二等奖。一九六六年初,中央文化部专程派人给先生送来日本出版的《中国书道展览》精选影印集,祝贺他为中日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同年隶书作品被选进人民大会堂河南厅陈列。

“文化大革命”中先生数十年精心收藏的碑帖书画付之一炬。

陈玉璋评价

先生擅长楷书、行书、隶书、榜书,特点是庄重、古朴、隽逸、挺拔。先生常这样比喻字形犹如人形,要端庄大方,绝不可缩手缩脚无舒展之感。先生隶书,笔力雄健、沉实、挺拔浑厚似溶铸了《衡方》《郙阁颂》《张迁》诸碑的优点,方严而不板刻,凝重而有韵致,清雅纯朴,神韵盎然。先生行书,初学《圣教》,后临《兰亭》,中年则喜北海、山谷、南宫,气势奔放、行笔宛转、点画空灵、具有潇洒飘逸之致。晚年则追鲁公,觉斯之遗韵,并将魏、隶之法运入腕底。使行书面貌大变,取遒动于胸中,书隽永于笔下。

榜书在先生艺术生活中占很重要的位置。解放前后,所书匾额遍布古城及远近地区,名声大振。其大字近五尺,书时一手端墨海,一手执笔,一挥而就。老书法家郝右辅先生说:“玉璋先生的榜书,结构严谨,体态庄重,神韵十足,有浩然之气”。

除此以外,绘画、诗词先生也有很深的修养,画为大写意,不多见。诗作较多,有《吟竹诗草》集。先生认为“诗贵清新、蕴籍隽永为好”。录诗作二首文采风流似谪仙,纵情诗酒傲江天,兴来得意写香草,一阪清幽笼瑞烟。(题郑板桥墨兰图)寒风吹雪满江天,竹树参差卷暮烟,罢钓归来不负酒,放怀一醉白云边。(题宋人雪景山水)。

先生为人真诚质朴,肝胆照人。不管对长者、同辈、学生均能赤诚相待。先生和平冲淡不求名利,人品高、故书品也高。不熟悉先生的人,往往看到他的书法,就渴望一睹风采,而接触过先生的人,更能进一步领略他一生艺术上的坎坷道路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

一九七九年,开封市文化馆举办了他的书法遗作展览,同年他的作品再次到日本展出。一九八O年市政协根据中央政策精神,为先生举行了追悼会,对他在书法事业上的贡献及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先生的名子,被收进了《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州书坛一代巨匠载入史册。

陈玉璋补充介绍

  陈玉璋(1898~1976.7),字寿石,又字梅村,号恬安老人,开封市人。住城内州桥街。出身贫苦,9岁入私塾,12岁丧父,母子3人艰难度日。清末民初,开封书坛名家辈出。陈玉璋酷爱书法,多次登门求教,但常被拒之门外,于是他发愤读书、刻苦练字。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无钱购买纸墨,他就在漆板上用黄土拌水写字。除读书练字外,还时常出去干些杂活,贴补家用。1918年因家贫,弟弟又患病去世,便辍学设馆教书。白天教书,夜晚练习,积劳成疾,23岁时染上肺病,-休馆停教。病愈后未复馆,而潜心于书学研究。1926年秋天一早晨,在北门大街偶然看见一块楷书金字匾额,为清末开封进士王德懋所书。他看得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当晚便点燃油灯,磨墨铺纸,临摹练习至深夜。

  1927年6月,冯玉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公开召考省政府职员,陈玉璋应试录为河南省民政厅书记,专门抄写公文,1928年又任民政厅校对员。1931年7月调河南省图书馆任馆员,主要从事《石田野语》书版缮写工作,全书34卷,历时两年余写成,颇为当时开封书画名家田啸白所推崇,指出"寿石小楷,结构谨严,笔韵鼎足,能以小见大,笔笔不苟,难矣。"1933年8月,又调回河南省民政厅任办事员。

  参加工作,有了稳定收入,他将近一半薪金用于购买碑帖、拓片及名家墨宝,有时为购一件名作,甚至不惜倾囊。他研习《张迁》、《乙瑛》、《衡才》等汉隶名碑,力得其笔韵锋情。楷书初学颜体,对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东方画赞》碑,研摹长达十余载,后学欧体,一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名》临写了数百遍。行书,力学颜王,对颜真卿《三表》行书帖、《争座位》行草帖及清初王铎《拟山园》行草帖爱不释手,常研常练。对唐代李邕、宋代米芾两位大书家之遗墨殊爱心服。他常将一些名帖随身携带,不论走到哪里,一有机会便揣摩练习。这一时期,陈玉璋和年长于他的开封书画名家郦禾农、祝鸿元、宋珂宸、康禄、许钧等人交往密切,他虚心求教、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34年在省会开封举办河南省现代书画展,陈玉璋有一件行书对联、一件隶书对联参展,其隶书对联被选入1935年出版的《河南书画展览会书画册》一书中。

  1938年6月开封沦陷。沦陷前,陈玉璋随河南省民政厅迁至南阳、镇平、洛阳等地,升任科员、助理秘书。1944年7月,在河南大学读书的长子陈国杰被日军杀害,他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大病一场,遂辞职回家。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回到开封,任河南省政府秘书,至1948年10月开封解放。

  开封解放后,陈玉璋事母家居,以祖留房产租金为生。1956年参加市民革。1959年5月任市政协委员,9月任河南省政协委员,10月被选为开封市鼓楼区人民代表。1959年市政协成立书画组,任副组长。1962年首任书画组组长文秋野去世,他继任组长。1964年6月28日,被聘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玉璋擅长楷书、行书、隶书、榜书,是30~60年代开封市一位颇有影响的书法家。其民国时期作品,除《石田野语》书版及入选1935年书画册的隶书对联外,大多散失(爱好者少有收藏)。五六十年代,陈玉璋进入创作的新时期。《河南日报》曾介绍他的楷书、隶书作品。其行书条幅刊登于《团结报》,并获《团结报》1964年春节全国征选春联二等奖。1963年中央主办中国书法名作出国展览,陈玉璋一件隶书条幅入选。1966年文化部专程派人来开封给他送来在日本出版的《中国书道展览》精选影印集,并表彰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该集收有郭沫若、何香凝、潘天寿、沙孟海、陈玉璋等人的33件书法精品。

  五六十年代,陈玉璋的不少作品得以保存并流传于世。隶书丈二中堂,毛主席诗"钟山风雨",现存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行书作品6幅,现存于开封市博物馆;行书对联3幅,行书中堂两幅,楷书条幅一幅,书画扇面6把,行书册页两本,均有其子陈国桢保存。这一时期陈玉璋主要的榜书有"东大寺",1952年书,楷书体,现悬挂于开封东大寺内;马道街"开封华纱布公司",1954年书,行楷体,字大4尺,不存;自由路"中国石油公司",1963年书,行楷体,3尺大字,不存;相国寺"大雄宝殿",1964年书,行楷体,"文革"中被毁。陈书写大字时,一手端墨碗,一手执笔,一挥而就。开封著名书法家郝士襄曾说"玉璋的榜书,结构严谨,体态庄重,神韵十足,有浩然之气。"陈玉璋的绘画、诗词亦颇有造诣,画为大写意,多为梅、兰、竹、菊,诗作《吟竹诗草》,由子陈国桢保存。

  1976年7月22日,陈玉璋病逝于开封。1979年,开封市文化馆举办陈玉璋书法遗作展览。同年他的遗作再次被送往日本展出。名及事迹收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

  注:陈玉璋主要经历据档案资料撰写。

  “陈玉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