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邢台市名人>隆尧县名人

张化南

张化南人物照片

隆尧名人张化南介绍

河北隆平县革命烈士

张化南原名张春棠,字化南。1895年5月生于河北隆平县莲子镇一贫苦家庭。

张化南生平

他自幼好学,但家无力读,常悄悄到学校窗外听老师讲课,深得塾师赏识,让其免费入学。1915年考入邢台直隶第四师范。1920年毕后,到隆平县立高小任校长。1922年任第四师范附小二部主任。1924年因组织学潮,被校方辞退。此后,先后在河南信阳某小学、北京香山慈幼院小学部、北京市第三十二中学任教。1929年,考入北京“民国大学”教育系,他一边任教,一边以其收入攻读大学。毕业后,于1931年任省立二中女生部训导主任。1932年,任邢台四师附小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家乡参加抗日斗争。1938年春,宋任穷到隆平视察工作,张化南奉命创建冀南抗日干部学院和冀南师范学院,出任教育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冀西办事处秘书。是年冬,任冀南行署教育处副处长,后为处长。

1942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斗争进入更加艰苦的阶段。这年秋,张化南调任二专署专员,二地委委员,领导坚持滏西抗日斗争。1943年冀南大灾荒,日本扫荡更疯狂。上级为保存干部,储蓄力量,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设立冀南军政干部学校,调张化南前往主持此项工作。八月间,张化南由滏西入太行山。经过长途跋涉,饥寒颠沛,一到边区政府驻地,就染上疟疾,未愈又得痢疾,他病中仍坚持工作,主持教务。不久调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干部学校校务主任,病情日趋严重,十月间,被送往左权县白求恩医院,诊断为肠溃疡,因当时日军封锁,缺医少药,竟至束手无策。 于1944年1月25日不幸牺牲,时年49岁。当时葬在左权县隘口村。

张化南事迹

张化南,1895年生于河北省隆平县莲子镇。这是一处地势低洼、夏秋多雨的小乡镇,因盛产莲藕又名莲子坑。当年父亲把年幼的儿子张化南送入私塾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他成为莲子镇一个守本份的教书先生。而多年之后,张化南却毅然投身于爱国斗争的洪流之中。

1915年张化南考入直隶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时学校中,国文教员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桐城派,不问时势与世隔绝的倾向非常严重,但张化南坚持正义感和为社会分忧的做人态度,常回莲子镇的贫困农户走访。1920年,张化南毕业后任隆平县立小学校长,他在学校中积极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对隆平青年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他还热情地鼓励在教学中运用科学实验,1926年在省立四师附小任职时,他亲自试烧石灰和自制电镀器,修复教室和仪器室,增加仪器设备和少儿读物,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四师附小自大革命时期即有中共党员往来,革命的思潮比较活跃,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曾向张化南提出过“警告”,说附小隐藏有“恶化分子”,要严加取缔,但他不畏白色恐怖的恫吓,暗地里仍悄悄资助和掩护革命活动。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使张化南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他毅然放弃了有优厚收入的省立第四师范附小校长的职务,投奔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的所在地南宫,参加了中共党员张于衡组织的冀南战委会工作,编纂了抗日小学教材。冀南抗日干部训练班成立后,张化南负责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课程。1938年张化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冀南干部学校教育长、冀南行署教育部长、二专署专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干校校务主任等职,无论职务发生了什么变化,他都在艰苦的游击战争环境中,很好地完成了抗日教学任务。

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发生了严重的灾荒。为了保存抗日力量,张化南率一部分干部转移到太行山。由于连年的饥饿和劳累,他的胃口不时地疼痛,还患了痢疾,但他仍乐观地坚持工作,把校务和教学活动搞得非常出色。这一年秋天,他在讲授“评中国之命运”一课时病倒了,此后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医生诊断是肠溃疡,因缺少医疗器械不能动手术,以注射麻醉剂来减少痛苦。一些同志去看他,他忍着疼痛详细地询问学校的情况。有一个工农干部因文化低,学习非常吃力,张化南把他叫到病床边,吃力地给他讲课,感动得医护人员掩面而泣。

年关将近,张化南的病越来越重了,常常处于昏迷状态。1944年元旦的清晨,他把战友叫到床边,要来纸笔,用颤抖的手,歪歪斜斜地写下了遗嘱:“儿女均已长大,家庭也可自给,都不用结记,只是干校的工作尚未完成,不免遗憾。两支短枪交给公家,余下钞票千元和几件衣物,分赠给困难的同志。”写完,便与世长辞了。

张化南牺牲后,他的家人把他在担任隆平县立小学校长等职时写的一本本教学方案送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陈列记载着他离开家乡莲子镇后所追求的革命人生道路和教育思想。莲子镇人民为他刻碑铭志,以示永久纪念。

张化南评价

1958年春,河北省民政厅征得家人同意,将张化南灵柩移到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张化南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抗日战争时期,为动员、组织、培养、领导青年和群众参加抗日斗争,他忠贞勤朴、英勇坚决,为革命鞠躬尽瘁,把一生献给了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

张化南补充介绍

  张化南,1895年生于河北省隆平县莲子镇。这是一处地势低洼、夏秋多雨的小乡镇,因盛产莲藕又名莲子坑。当年父亲把年幼的儿子张化南送入私塾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他成为莲子镇一个守本份的教书先生。而多年之后,张化南却毅然投身于爱国斗争的洪流之中。

  1915年张化南考入直隶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时学校中,国文教员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桐城派,不问时势与世隔绝的倾向非常严重,但张化南坚持正义感和为社会分忧的做人态度,常回莲子镇的贫困农户走访。1920年,张化南毕业后任隆平县立小学校长,他在学校中积极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对隆平青年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他还热情地鼓励在教学中运用科学实验,1926年在省立四师附小任职时,他亲自试烧石灰和自制电镀器,修复教室和仪器室,增加仪器设备和少儿读物,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四师附小自大革命时期即有中共党员往来,革命的思潮比较活跃,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曾向张化南提出过“警告”,说附小隐藏有“恶化分子”,要严加取缔,但他不畏-的恫吓,暗地里仍悄悄资助和掩护革命活动。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使张化南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他毅然放弃了有优厚收入的省立第四师范附小校长的职务,投奔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的所在地南宫,参加了中共党员张于衡组织的冀南战委会工作,编纂了抗日小学教材。冀南抗日干部训练班成立后,张化南负责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课程。1938年张化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冀南干部学校教育长、冀南行署教育部长、二专署专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干校校务主任等职,无论职务发生了什么变化,他都在艰苦的游击战争环境中,很好地完成了抗日教学任务。

  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发生了严重的灾荒。为了保存抗日力量,张化南率一部分干部转移到太行山。由于连年的饥饿和劳累,他的胃口不时地疼痛,还患了痢疾,但他仍乐观地坚持工作,把校务和教学活动搞得非常出色。这一年秋天,他在讲授“评中国之命运”一课时病倒了,此后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医生诊断是肠溃疡,因缺少医疗器械不能动手术,以注射-剂来减少痛苦。一些同志去看他,他忍着疼痛详细地询问学校的情况。有一个工农干部因文化低,学习非常吃力,张化南把他叫到病床边,吃力地给他讲课,感动得医护人员掩面而泣。

  年关将近,张化南的病越来越重了,常常处于昏迷状态。1944年元旦的清晨,他把战友叫到床边,要来纸笔,用颤抖的手,歪歪斜斜地写下了遗嘱:“儿女均已长大,家庭也可自给,都不用结记,只是干校的工作尚未完成,不免遗憾。两支 交给公家,余下钞票千元和几件衣物,分赠给困难的同志。”写完,便与世长辞了。

  张化南牺牲后,他的家人把他在担任隆平县立小学校长等职时写的一本本教学方案送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陈列记载着他离开家乡莲子镇后所追求的革命人生道路和教育思想。莲子镇人民为他刻碑铭志,以示永久纪念。

  “张化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