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名人王寿臣介绍
王寿臣(1923~2005),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八果庄村。1938年2月,王寿臣参加高阳县抗日游击队,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7年的革命生涯。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49年11月,他跟随王震司令员解放大西北,挺进新疆,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新疆和平解放以后,王寿臣同志历任六军十六师直属队党总支书记,十六师直属队工作科、新疆军区干部部组织科副科长,新疆减租工作团一大队副大队长,伊梨区土改团教育科副科长,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八一农场政委、场长,农六师副政委兼第一生产管理处政委,农六师师长等职。他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依靠和发动群众,认真开展减租反霸斗争。他积极探索部队从战争年代转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党的建设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创建军垦团场,努力开创屯垦成边的伟大事业。2005年6月8日8时32分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82岁。
(概述图来源 )
王寿臣人物生平
王寿臣,男,汉族,1923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八果庄。1938年2月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期间,他在第八路军教导旅,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期间,他在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参加过宜川、洛川、扶风、扶眉、西府、兰州等战役,任政治部直属总支书记。直政科副科长等职。
1949年,他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疆,参加伊犁地区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建党建政工作。1950年元旦后,王寿臣从六军十六师调到军区干部部任副科长。1953年12月,王寿臣从新疆军区调到八一农场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因农场建场时间不长,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人员思想复杂。针对农场的实际情况,他从政治思想教育入手,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屯垦戍边”的伟大意义,并利用农场创办的《工地快报》宣扬部队勤俭办场、艰苦创业所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他建立起读报制度,要求各单位领导干部利用晚上时间,组织部队学习,提高广大军垦战士开发与建设农场的认识和积极性。尤其是干部,他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教育帮助。对那些思想单纯,文化低的工农干部,采取短期脱产和在职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文化及工作能力。他说:“共产主义与愚昧无知是不相容的,没有文化就不可能进一步掌握科学技术。”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他要求基层干部自己动手写计划、总结,帮助修改,直到写好为止。对起义干部,工作上放手叫他们干,思想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要求党员干部把他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揽到自己身上,把成绩记到他们头上,支持他们做好分管的工作。他很重视知识分子对农场生产建设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那些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及时吸收他们入党,壮大党的队伍。在以王寿臣为核心的党委一班人领导下,以老同志为骨干,团结、教育、启用大批知识分子、起义干部和表现好的有特长的刑满人员,形成了上下一条心,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建设好八一农场而努力奋斗。
他经常深入连队,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生产经验,指导连队搞好生产。每到春暖化雪季节,他不顾道路泥泞,背着行李步行到连队,踏遍每个条田地块和闸门,检查备耕情况。天晴路干后,他骑自行车下连队,与军垦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总结出13条不同地形的浇水经验,印发各单位执行。对东戈壁红胶土,他提出了“深松土,重耙地”,“温汤浸种”以及“先开沟,后浸润灌溉”为主的耕作方法和“三包、二净、一交待”的灌溉方法。
由于以王寿臣为首的一班领导人努力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干部和军垦战士的积极性,1954年生产粮食450万公斤,上交军区粮食15万公斤,中央新闻制片厂拍摄成纪录片。1955年至1956年,王寿臣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对全场的灌排渠系和田林路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建成了条田整齐划一,渠系分布合理,改变了以往那种自然形成的沟渠和地块大小不一的面貌。1956—1957年,经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对八一水库进行了翻修和扩建,使库容量由原来的1200万立方增加到2500万立方。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他到地处沙漠边缘新成立的独立六队住了1个月,与军垦战士起早摸黑开荒造田。在他任期内,开垦荒地由建场初期的4.5万亩增加到10余万亩,播种面积近10万亩。
在抓好生产建设的同时,他十分关心职工的生活,重视文体活动。每到连队,他都要到伙房和职工宿舍去看一看,并要求连队干部自己动手改善职工生活和居住环境。1955—1956年,在场部建起兵团农牧场中惟一的大礼堂,每逢大的节日,都要进行文艺调演或篮球比赛,以丰富部队文化生活。在农六师举行的文体比赛活动中,多次获奖。另外,还建起了澡堂和大食堂。
1957年,八一农场被评为兵团先进农场。1958年,农场扭转了历年经营无利的局面,首次上交利润31万元。
王寿臣人物评价
王寿臣严格要求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一心为党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关心群众疾苦,严于律己,不搞特殊,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一个党的干部的崇高风范。
王寿臣补充介绍
王寿臣同志生平(1923-2005)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党委常委、副司令员、离休干部王寿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6月8日8时32分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82岁。
王寿臣同志1923年6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八果庄村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2月,年仅14岁的王寿臣就毅然参加了高阳县抗日游击队,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7年的革命生涯。1939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河北民族革命中学、陕西绥德抗大七分校学习,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历任河北高阳县抗日游击队通讯员、警卫员,河北定兴县减租减息工作团小组长、抗日联合会秘书,河北九分区地委事务秘书,陕西绥德抗大七分校分队长等职。1942年,他参加了粉碎敌人“五一”大扫荡的残酷战斗。在战斗中,他沉着机智,同战友们一道勇敢地冲破了日伪军的层层包围圈,经受了无数险恶环境的考验。其间,他还积极参加了著名的延安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王寿臣同志历任陕北教导二旅工厂指导员、六军十六师政治部组织科营级干事,先后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宜川、西府、屯子镇、扶眉、兰州等战斗和战役。他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在屯子镇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通过敌人两道火力-线,冲到前沿阵地作宣传工作。1949年11月,他跟随王震司令员解放大西北,挺进新疆,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新疆和平解放以后,王寿臣同志历任六军十六师直属队党总支书记,十六师直属队工作科、新疆军区干部部组织科副科长,新疆减租工作团一大队副大队长,伊犁区土改团教育科副科长,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八一农场政委、场长,农六师副政委兼第一生产管理处政委,农六师师长等职。他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依靠和发动群众,认真开展减租反霸斗争。他积极探索部队从战争年代转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党的建设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创建军垦团场,努力开创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
“-”期间,王寿臣同志被强加了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残酷的打击破孩。“文革”后期,他得到平反和落实政策,先后担任了石河子地委第一副书记、革委会第一副主任,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兼州农垦局局长、党委书记,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兼农六师党委书记,兵团顾问组顾问等职。任职期间,他坚决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关于“积极发展生产”的方针,大力倡导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兵团恢复后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农六师各项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4年6月经组织批准离职休养,2004年5月经中组部批准享受正省级医疗待遇。
王寿臣同志退居二线担任兵团顾问直至光荣离休以后,仍居住在五家渠,继续关心兵团事业的发展,经常为兵团事业的发展提建议、出主意,尤其对农六师各项事业的发展更是关怀备至,表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范。
王寿臣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有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他执政为民,实事求是,公正无私,在落实政策中纠正了大量冤假错案;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正廉洁,生活俭朴,经常把节俭下来的工资无偿地支援灾区建设和困难群众,受到职工群众的广泛赞誉;他胸怀坦荡,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团结同志,关心爱护干部;他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0,始终如一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受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尊敬和爱戴。王寿臣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兵团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的功绩将载入兵团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光辉史册。
王寿臣同志的不幸逝世,是兵团事业的一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名好党员,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承老一辈开创的军垦伟业,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加快兵团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率先在西北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王寿臣”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