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名人马振华介绍
马振华生于1905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1939年后任中共津南地委书记、中共盐山县委书记、边区战委会主任、边区民运部长、中共津南地委书记等职。1940年9月牺牲,时年35岁。
马振华人物生平
马振华,曾化名李之如、李泽民,1905年出生于河北盐山县。1922年,他在本村创办贫民小学、民众夜校,深受贫苦农民拥护。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马颊河农民暴动失败后,马振华毅然舍弃教鞭,以货郎担为掩护奔走于乡间及各大小书馆,联络发展党员,组织民众和进步师生开展地下工作,恢复遭到破坏的党组织。在他积极工作下,党员队伍和基层党支部不断发展壮大。
七七事变后,华北相继沦陷。马振华不避危难,奔走各地,发起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1月中旬,马振华任中共冀鲁边区组织委员,同时任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会长、救国军政治部主任。为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马振华狠抓整顿工作,在各团设立政治处,建立士兵政治课制度,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部队政治气氛活跃,战斗力提高。短短几个月,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伪军,相继收复盐山、庆云、无棣、乐陵和宁津等县城,有力激发了当地军民的抗战热情。
1938年夏,基于马振华在津南地区群众中的威望,上级党组织调他到地方工作。马振华先后担任中共盐山县委书记、冀鲁边区战委会主任、民运部长、组织部长、津南地委书记等职,从事发动和组织群众、巩固抗日民主政权等工作。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宣传抗战形势,掀起津南地区的参军参战热潮。
1939年,盐山一带大旱。马振华的妻子为维持生计,逃避日伪军对抗日家属的迫害,携两幼女沿街乞讨。有同志劝马振华回家看看,他感慨地说:“像我家这样,甚至比我家还要困难的抗属不是太多了吗?只有把鬼子打出去,国家富强了,大伙儿才能丰衣足食。”
1940年9月,马振华召集各县区主要干部开会。由于叛徒告密,次日拂晓被日伪军包围。生死关头,马振华开枪射击,将敌人火力引向自身,掩护其他同志转移,壮烈牺牲,时年35岁。
马振华相关事迹
1939年的一天,马振华的妻子为逃避日伪军对抗日家属的迫害,讨饭走到宁津县的一个村庄,在村边恰巧遇到来这个村庄查看地形的马振华。马振华抱着孩子深情地对妻子说:“渡过困难,就是胜利”。又对孩子和蔼地说:“快和你娘要饭去吧,要不过了饭时,就不好要了”。回来后同志们埋怨他说:“不该这样,怎么着也该让他娘俩吃了饭再走啊”。马振华何尝不想让他娘儿俩吃了饭再走,但他清楚:“不能从战士嘴里为他娘儿俩夺饭吃,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杀敌。家庭这个问题,在现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而且,像我家这样的甚至比我还要困难的抗属不是太多了吗?我一个人的家庭不要紧,应该设法把这个问题整个解决,按照规定优待抗属,只有把鬼子打出去,就一切都好办了!”
马振华烈士的日常生活也是很简陋的,他服装简朴,异常节约,与普通战士同吃同住,从不搞特殊待遇。他因为工作繁重、操劳过度而营养不良,患了很重的胃病。时任地委秘书的关器就和交通科长、总务科长商量后想给他补补身体,事情还没有办就被马振华同志知道了。他严肃而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心思我感谢,但是不能这样做。你们知道,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群众生活有困难,吃不上好的东西,难道勤务员能吃好点的吗?我们都在老百姓家中吃饭,谁家没有老人小孩,摆出一碟子好菜,面对着老人小孩,你能咽的下去吗?更重要的是这会脱离群众的,你们想过没有?”
马振华补充介绍
马振华(1905—1940)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后韩沙洲村。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建立了后韩党支部,任支部书记。1934年春,任中共津南特委任特派员,化名李泽民,以串书馆卖笔墨为掩护,发展党组织,开展革命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冀鲁边区工委组织委员,参与创建了华北人民抗日救国军并兼任主任。1939年7月,任中共津南地委书记。1940年9月11晚,在柴胡店区薛庄召开秘密会议时,被日伪军包围,指挥突围中壮烈牺牲。
为纪念马振华,边区党委决定将宁津县改称“振华县”(1949年恢复宁津县名)。
来源:宁津县史志办
“马振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