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名人高崇熙介绍
高崇熙(1901年—1952年),中国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研究工作涉及无机合成和分析、有机合成和分析、化工生产等领域;高崇熙教授在无机合成研究中成绩卓著,他研制成功的硬质玻璃为北京玻璃厂奠定了这方面的技术基础,结束了我国完全依赖进口外国硬质玻璃化学实验仪器的历史;他重视实验技术和教学相结合,为我国培育出一批化工方面的人才。为办好化学系,每门主要课程他都请专家来教,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不存门户之见。为建造化学馆,他倾注全部心血,常常废寝忘食。他为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崇熙人物简介
高崇熙(1901—1952),字仲明,祖籍河北省雄县。
1901年9月14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高崇熙父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刻苦攻读自然科学,立志振兴国家民族。1919年,高崇熙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学习,在伦赫(V.Lenher)教授指导下,于1926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
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在分析化学和稀有元素化学方面,尤其对含硒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微量元素的测定颇有造诣。在治学思想上,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作为一个化学家,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熟练的实验技能,才能为应用打好基础”。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发表论文多篇,就显示了他精湛的实验技巧。
高崇熙一生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对Se2Cl2的研究。自贝采里乌斯(J.J.Berzelius)于1818年由硒、氯两元素直接合成Se2Cl2后,经过6次改进,都认为产物遇水分解而不得与水接触。
1925年,高崇熙先后用8种新方法试验,证明Se2Cl2可在含70%水的体系中制备出来。他最后提出的制备步骤是:将1摩尔SeO2,溶于含6摩尔HCl的浓盐酸(含21摩尔水)中,再加入3摩尔Se,于是生成2摩尔Se2Cl2,余下2摩尔HCl形成2摩尔水,后者共有23摩尔。然后滴加浓H2SO4至驱净HCl,此时溶液变热,冷却时一层红棕色的Se2Cl2浮出。分离后经浓H2SO4洗涤,可得纯的Se2Cl2,产率为90%。这一结果得到无机化学界的称赞。他用同样的方法制得了Se2Br2;他测定了Se2Cl2的物理性质,并改进了硒酸和一些硒酸盐的制备方法。高崇熙还曾研究了两种对Se和Te的定量分离方法:一是改进了戴弗斯希摩斯法(1884),即于盐酸溶液中用SO2处理,而使Se沉淀出来,然后用盐酸肼沉淀Te。另一方法是在盐酸、酒石酸或柠檬酸介质中,用盐酸羟基胺作为分离剂。他还研究了从含10%HCl的水溶液中萃取HAuCl4,指出最好使用乙酸乙酯。此法可以定量地除去Na,K,Mg,Ca,Sr,Ba,Cr,Mn,Fe,Co,Ni,Cu,Zn,Cd,Hg,Sn,Pb,Sb,Bi的氯化物及H3AsO4。1926年,高崇熙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为了将自己的学识献给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毅然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此时清华刚由单纯的留美预备学校改为大学,高崇熙被聘为新成立的化学系教授,担任无机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等课程。
1928年又接任系主任的职务。为办好清华化学系,他邀请当时国内著名的化学家张子高(主讲普通化学和定性分析化学)、萨本铁(主讲有机化学)、黄子卿(主讲物理化学)等3人到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他们和后来应聘的李运华等人一起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说:“我自己虽是一个化学家,但决不是全才,所以各门主要课程都要请专家来教,这样才能博采众家之长,不存门户之见。”当时国际上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学已经在发展,他以未能聘到这方面的有关专家来校授课为憾。
30年代初,清华大学筹建化学馆,高崇熙为之倾注全部心血,经常废寝忘食。从设计、施工到安装电气、上下水、煤气发生罐及管道、通风系统等,他都亲自参加。对工程质量认真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楼体力求坚固、结构合理,以保证适合各种实验之用;而楼外的装饰,则力求节约。工程不到两年建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30年代初期,高崇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如诺伊斯(A.A.N0yes)和布雷(W.C.Bray)在1927年出版的《稀有元素系统定性分析》一书中,缺少1925年诺达克(W.Noddack)等发现的铼。高崇熙通过过筛试验,找到Re出现于Tc-Cu组,它存在于Ir-Rh沉淀后的滤液中,并对第72步操作作了修正。当试样中有100,10,1,0.1毫克KReO4存在时,检出量分别为90,7.4,0.6,0.1毫克。经详细研究,可排除其他元素Pb、Bi、Cu、Cd、Tc、Mo、Ir、Rh的干扰,结果增加了第79步操作,即铼的检出。第80步操作是铼的鉴定,鉴定系用双锥正交晶体RbReO4显微法。此外,他还研究了对甲基水杨醛肟作为铜的鉴定剂。
高崇熙于二、三十年代在无机化学领域中所做的上述研究工作,对中国无机化学的研究事业起到了开拓作用。
高崇熙在有机化学领域内的工作,其一是对有机合成的研究,涉及庚烷、C5—C10醇及C5—C10酸乙酯、苯甲醛、癸酸、腈类、丙二酸酯、苯乙酸酯、芳香酰胺、大麻子油的综合利用,以及乙醛酸的衍生物于霍普金斯-科尔反应中的应用等。其次是对有机分析的研究,他创建了采用邻溴代苯甲酰肼、间溴代苯甲酰肼、对溴代苯甲酰肼、间甲苯基胺基脲作为醛类及酮类的鉴定剂;采用二甲二氢雷锁辛作为醛类及醇类的鉴定剂,采用间硝基甲酰异硫氰酸酯和对溴代苯甲基叠氮作为胺类的鉴定剂。
高崇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张科学为生产服务,立志振兴我国的科学技术。如在30年代,他从大麻子油合成有机产品的研究中,就已经考虑了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在从事中国出产的稀土矿石分离稀土化合物的研究时,用分级结晶法做了大量的实验,制备出大批稀土化合物样品。遗憾的是这些样品在抗日战争撤退转运途中,遭受日军飞机轰炸而全部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多品种、大批量的化学试剂,高崇熙根据他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进行自制试剂所积累的经验,决心为尽快改变中国化学试剂生产的落后面貌,实现中国化学试剂生产工业化贡献自己的力量。1950年,他积极倡议成立专门的研究所,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在他主持下,北京新华试剂研究所筹建成功。当时,只有12名职工,他们利用10间平房,因陋就简生产硫酸、硝酸、盐酸、草酸、苯、甲苯等50余种化学试剂,不仅满足了建国初期对化学试剂的需求,也培养了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后来新华试剂研究所不断发展,1953年改名为北京试剂研究所,1958年改名为北京化工厂,成为我国最大的化学试剂生产企业。
高崇熙在1949年前后,还从事过硬质玻璃的研制,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为北京玻璃厂奠定了这方面的技术基础,进而实现了硬质玻璃化学实验仪器的国产化,结束了我国完全依赖进口外国硬质玻璃化学实验仪器的历史。
高崇熙在我国化学试剂生产和硬质玻璃生产方面所做的贡献,对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高崇熙一生,发表重要论文30余篇。他的学术生涯与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建立和发展密切相关。他在清华大学从教25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清华回到北平,担任化学系主任。当时,除图书杂志全部南迁运回损失较小外,其他化学仪器、药品被洗劫一空,实验室设施惨遭破坏。为使清华化学系重建,他付出巨大辛劳,终于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为全系师生创造了一个较为满意的教学环境,治愈了战争创伤。他在清华教学期间,担任定量分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稀有元素化学、无机制备、有机合成等课程。他讲课生动,内容丰富,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同学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他还十分重视实验课教学,要求非常严格。这对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效果卓著。他为中国培养和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化学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化学、化工界的学术带头人,如张大煜、雷兴翰、张青莲、苏国桢等人,他们均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又如台湾学者钱思亮、美籍华裔化学家马祖圣、孙承爵等也是他的学生。
高崇熙治学严谨,好学不倦,学识渊博,特别重视实践,大部分时间在化学实验室度过。
正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他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高崇熙先生在所谓的“思想改造”运动中横遭批判,1952年2月12日在北京服用氰酸自杀身亡,享年仅仅51岁!
四年之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领导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时,大家才想起高崇熙来,北京大学教授傅鹰说:“高先生受不住折磨死掉了。他一死,我国的无机化学便失掉了识途老马。现在我们在定科学规划的时候,便深感这一门学科带路无人。”
高崇熙个人简历
1901年9月14日 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19—1922年 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学习。
1922—1926年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攻读化学,获博士学位。
1926—1937年 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1938—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
1946—1950 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1950—1952年 任北京新华试剂研究所所长。
1952年2月12日 于北京服氰酸自尽身亡。
高崇熙主要论著
1 V.Lenher,C.H.Kao.The separation of selenium and tellurium by sulfur dioxide in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J.Am.Chem.Soe.,1925,47:769—772.
2 V.Lenher,C.H.Kao.The preparation of selenium monochloride and monobromide.J.Am.Chem.Soc.1925,47:772—774.
3 V.Lenher,C.H.Kao.The preparation of Selenic acid and certainselenates.J.Am.Chem.SoS.,1925,47:1521—1522.
4 V.Lenher,C.H.Kao.The Separation of selenium and tellurium.J.Am.Chem.Soc.,1925,47:2454—2461.
5 V.Lenher,C.H.Kao.Some properties of Selenium monochloride.J.Am.Chem.Soc.,1925,48:1550—1556.
6 V.Lenher,C.H.KaO.Studies on the Chemistry of gold.J.Phys.Chem.,1926,30:126129.
7 C.H.Kao,ShaO-yuanMa.The Perparation of benzamide.J.Chem.Soc.,1930,2:2788.
8 高崇熙,马绍援.The preparation of aromatic acid amides.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1931,A(1):17—24.
9 Peter P.T.Sah,Shao-yuan Ma,C.H.Kao.Ester of orthopheny-lacetic acid.J.Chem.Soc.,1931,1:305—307.
10 C.H.Kao,Shao-yuan Ma.The perparation of aromaticacidandamides.J.Chem.Soc.,1931,1:443444.
11 C.H.Kao,Shao-yuan Ma.The preparation of n-decoic acid.J.Chem.Soc.,1931,2:2046—2047.
12 高崇熙,马绍援.Synthesis from the Chinese castor oi1.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1932,A(1):129—134.
13 高崇熙.马绍援.The simple constants of the higher aliphatic alco-hols.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1932,A(1):181—183.
14 高崇熙,严仁荫.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primary alcohols by dimethyldihydroresorcinol.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1932,A(1):185188.
15 高崇熙,张青莲.Compounds of bivalent metallic selenates with aniline.中国化学会会志,1933,1:116119.
16 高崇熙,张青莲.The detection of rhenium in Noyes and Bray’s sys-tem of qualitative analysis.中国化学会会志,1934,2:6—12.
17 高崇熙,张为申.Preparation of pure normal heptane.中国化学会会志.1934,2:1820.
18 高崇熙,严仁荫.Preparation of capryl alcohol and methyl hexyl Ketone.中国化学会会志,1934,2:2131.
19 高崇熙.陈光旭.Preparation of malonic ester.中国化学会会志,1934,2:173—174.
20 高崇熙,严仁荫,钱思亮.Dehydration of acid amides to nitriles.中国化学会会志,1934,2:240—242.
21 高崇熙,陈光旭.p-Homosalicylic aldoxime as a reagent for copper.中国化学会会志,1935,3:22—26.
22 王锡敏,高振衡,高崇熙,萨本铁.p-Bromo-benzhydrazide as a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1935,A(3):279—283.
23 董文立,高振衡,高崇熙,萨本铁.m-Nitro-benzoyl iso-thio-cyanat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mines.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1935,A(3):285—289.
24 高崇熙,高振衡,余昌梧,萨本铁.o-Bromo-benzhydr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国立清华大理科报告,1936,A(3):555—560.
25 高崇熙,陶端格,高振衡,萨本铁.m-Bromo-benzhydr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中国化学会会志,1936,4:69—74.
26 萨本铁,王锡敏,高崇熙.Research on semi-carbezides:Ⅳ.m-tolyl-semi-carb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中国化学会会志,1936,4:187192.
27 萨本铁,高崇熙,王锡敏.Research on azides:Ⅵ.p-Bromo-ben-z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eondary amines.中国化学会会志,1936,4:193—197.
28 高崇熙,陈光旭.Preparation of malonic ester.中国化学会会志,1937,5:223.
29 高崇熙,张青莲,Solubilities of cupric Selenates from 0°to 40℃.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1940,A(4):155—158.
高崇熙补充介绍
高崇熙(1901~1952)字仲明。雄县人。1919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学习,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化学,1926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兼北京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主要讲授定量分析、稀有元素化学、无机制备、有机合成等课程。研究领域涉及无机合成和分析、无机制备、有机合成和分析、化工生产等诸方面,尤其以无机化学领域贡献最为突出。
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对Se2CI2的研究,先后采用8种方法试验,证明Se2CI2可在含70%水的体系中制备出来。他改进了硒酸和一些硒酸盐的制备方法,研究可用两种方法对硒和碲进行定量分离,并研究出甲基-肪可以作为铜的鉴定剂和醛类、酮类、胺类新型鉴定剂。
高崇熙两度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为办好清华化学系,邀请当时国内著名化学家张子高、萨本铁、黄子卿到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和后来应聘的李运华等人一起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奠定了基础,培育了众多优秀化学工作者,其中不少人成为中国化学、化工界学术带头人。
高崇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张科研为生产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多品种、大批量化学试剂。他根据过去自己制备化学试剂的经验,1950年在他主持下,北京新华试剂研究所成立,他任所长。短期内研制、生产了50余种高纯化学试剂,并实现化学试剂生产工业化。1958年,该所改建为北京化工厂,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学试剂工厂。他还成功研制过硼质玻璃,进而实现了硬质玻璃化学实验仪器的国产化。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高崇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