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名人吴缵姬介绍
吴缵姬(1729-1779),字绪三,号存斋,别号嘉湖。祖籍福建莆田,渡琼始祖吴贤秀(唐乾元乙亥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于唐永贞元年(805年)奉顺宗皇帝密旨离京迁入海南,始居琼山。
吴缵姬生平
吴缵姬在学堂里读书总是表现突出。有一次老师有意试探他的聪明才智,当晚不准他点灯读书,但又指定他第二天要背出某篇文章。吴缵姬明知老师有意考验他,他机灵一动,便有了对策。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他悄悄地到野外捕捉萤火虫,装在一个小布袋里带回学堂,在被窝里偷偷地用萤火虫的闪闪萤光读书。翌日早晨,老师要他背书,以为他昨夜没有灯光读书,肯定背不出来。怎知吴缵姬却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老师和全学堂的学生都深感奇怪,说他是个奇人。
吴缵姬不但聪明伶俐,而且性格活泼,就连玩小孩游戏都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他将五色纸剪碎,涂上香糊,撒在蚂蚁洞口,让蚂蚁沾上五彩缤纷的五色碎纸爬行,就像千军万马,举着幡旗,浩浩荡荡地在行军,他边观看边喊口令,像在点兵遣将作战,引得小朋友围观喝彩,兴趣十足,他谓之是“点兵遣将”游戏。
吴缵姬的旧居坐落村子中间,这是一间三格并合的十柱十三桁的土木结构的农村传统砖墙瓦顶屋子。据吴缵姬后代称说,旧屋原建四面风墙,都采用长约50厘米、厚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的方块岩石建筑而成的。由于旧宅低矮,居住不舒适,后代子孙进行了维修,填高宅基,加高风墙。除了木桷全部更换,横架木桁换了几支,瓦片增添一些以外,其余的垫柱石、木柱、屏风都保留原来的材料及形状,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可见这屋子当年建造所选用木料之坚固。旧居东边是一排横廊,为厨房、柴房和农具杂物房。旧居后院有用水泥筑起来的100余平方米的晒谷场,四周用石砖筑起围墙,专为吴家所用。
吴缵姬父亲吴国华是当时村中有文化而又深谙礼教之人。他对吴缵姬在学习方面管教极严,经常坐在吴缵姬身边监督他读书学习。再加上吴缵姬天资聪颖,勤勉好学,他小时候就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赴京参加朝廷会试荣中进士,殿试二甲。捷报传归故里,双亲以及邻里无不欢腾。吴缵姬不想出仕当官,返归琼南任琼台书院掌教(即今校长之职)。他在琼台书院掌教三年,办学成绩突出,学风良好,生徒尊敬,家长钦佩,使琼台书院名噪一时。后来,吴缵姬奉旨出任江西省广信府铅山县知县。他在任上力除政弊,造福于民,捐资修理文庙,振兴教育,教化民风,重振民魂,人才辈出。吴缵姬大胆破迷信,不信风水邪说,开通了传说有损害当地朝廷命官而遭人为堵塞多年的壕沟,引水灌溉几百顷良田,使农作物大获丰收,老百姓获得实惠,到处称其功颂其德。
吴缵姬后来请求辞官,返回故里夏僚村,赡养母亲。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吴缵姬在故乡病故,享年50岁。
吴缵姬是吴氏渡琼始祖吴贤秀第四十一世孙,原配黄氏为妻,生一男吴立伦,续娶京城符氏,也生一男吴立诚。吴立诚出嗣,迁居本县境内金安农场吾禄村;吴立伦仍居原地夏僚下村。吴缵姬的后裔繁衍至今十世,直系后裔及家属成员120多人口,真可谓子孙满堂,家兴族旺。
吴缵姬简介
始祖吴贤秀二十六世孙吴善长于明朝永乐年间,从琼山张吴村迁入澄迈,在南渡江瑞溪镇河段的北岸下边搭茅寮而居,当时叫“下潦村”。后来觉得“下潦”两字不够典雅,于是改为“夏僚村”。 夏僚村整个村子分为三块:夏僚上村、夏僚中村、夏僚下村。吴缵姬的故居在夏僚下村。
雍正七年已酉(1729年),吴缵姬出生于夏僚村。他自小聪明颖悟,博览群书。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中举。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寅恩科成进士,殿试二甲,考中进士,成为澄迈县历史上仅有的三进士之一。
吴缵姬补充介绍
吴缵姬(1729~1779)字绪三,号存斋,别号嘉湖。澄迈县永泰乡水南上都(今金安农场下僚村)人。天赋聪颖,博览群书。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科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进士,列二甲第二。他不想出仕,归琼出任琼台书院掌教(即今学校校长),以报答母校养育之恩,任职三年,生徒赞服,仕绅称誉。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奏请朝廷,授任江西省广信府铅山县知县。铅山县有著名的鹅湖书院,至吴缵姬赴任之时,已延续600年。朱熹和陆九渊兄弟曾在此辩论理学,辛弃疾和陈亮曾于此留下千古绝唱。任职期间,兴利革弊,吏服民怀,捐俸重修鹅湖书院,以文兴邑,科举乡试,鹅湖6名生员中举。后来,鹅湖书院又有多名生员金榜题名。铅山县有南濠水灌田数百顷,前任知县以南濠水不利于本官,将其堵塞,良田遂荒废。吴缵姬不迷信风水邪说,大胆破除迷信,重开南濠水灌田,稻获丰收,民得其惠。后因外调异地任职,然而请求辞职回乡,养母送终。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因病而故,享年51岁。《光绪澄迈县志·卷首》收录其《修铅山县文庙序》一文。
“吴缵姬”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