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贵州省名人>黔东南州名人>凯里市名人

张毕来

张毕来人物照片

凯里名人张毕来介绍

文学家

张毕来(1914-1991)

男,汉族,文学家。贵州炉山(今凯里)人。原名张启权,又名张一之(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改名,在金华协助一些台湾同胞组织台湾抗日义勇队。后在《译报周刊》21,发表通讯《台湾义勇队》、张四维(皖南事变前夕改名,转移上海)、张修文(1941年夏被日军逮捕,秋季出狱后改名,任教于中学。1942年初,去桂林等地始改今名)。

张毕来人物经历

1914年9月12日,张毕来出生于凯里市炉山镇(原炉山县清平镇),父亲张宗裕继承祖业以染布为生,在当地还算较富裕的家庭。3岁时,张毕来母亲因病不幸去世,便跟随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10岁时,父亲也因病离开人世,兄妹几人依靠大伯和继母抚养,长大成人。1920年,张毕来进入当地私塾念书。1926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进入新式学堂即炉山小学开始接触白话文和学习英语,并阅读大量课外书籍,如《说岳》、《红楼梦》等,从此逐渐喜欢上了文学。期间,目睹了语文老师因革命而被国民党当局谋害,其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1929年,张毕来前往贵阳上中学,就读贵州省立男子师范学校,后任该校学生自治会主席,在校期间,他一边学习一边组织和参加学生运动,组织“血潮社”,编辑《血潮》周刊,创办《贵阳晚报》。1936年,他前往上海参加大学考试,由于成绩优异,被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教育系录取。

1938年9月,张毕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张毕来等人被派往金华区开展台湾抗日义勇队的筹建工作,并很快把台湾抗日义勇队建立起来,李友邦担任队长,张毕来任秘书。在此期间,因工作需要,张毕来改名为张一之。筹建义勇队工作期间,为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张毕来还主编《台湾先锋》月刊,以“抗日救亡”、“祖国统一”等为宣传的主题。台湾抗日义勇队建立以后,为增强队伍的团结和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张毕来还起草了《台湾义勇队队歌》歌词和宣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桂林师范学院又从平越迁回桂林。同年12月,张毕来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广西支部委员,与张锡昌等一起在文化教育界开展民盟工作。1947年7月,由于张毕来在民盟比较活跃,他的行动自然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将其逮捕并关进了南宁监狱。入狱后,张毕来凭着顽强的毅力译出了50万字的英国作家乔治·依利奥特长篇小说《亚当·比德》。后来,在进步师生的抗议和各方民主力量的积极营救下,张毕来在监狱被关了10个月后得到释放。

1949年初,他绕道香港赴东北解放区长春,在东北大学(后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在东北大学,张毕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同时,他利用空闲时间,编写新文学运动史讲义。1950年,《亚丹·比德》由上海书报杂志联合发行所出版。1951年,张毕来又翻译了原苏联作家阿·穆沙托夫的小说《小北斗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因这部译著的影响,张毕来被苏联文学界赞誉为“中国文学界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五十年代末,列夫·托尔斯泰博物馆专门致信张毕来,要求他以“托尔斯泰与中国”为题发表其见解。

1953年9月,因工作需要,张毕来调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图书馆副馆长。1954年春,张毕来又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主持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1955年,张毕来原来撰写的新文学运动史经过整理、修改、完善,编成《新文学史纲》(第一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是建国初期全国仅有的几部关于新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在新文学史中介绍共产党人文学主张的著作,几十年来一直是各大学中文系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参考书,这部著作于198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发行。张毕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间,按照中央的要求,与著名作家吴伯萧共同负责课程改革,主要是将汉语与文学实行分科教学。这项课程改革工作,因吴伯萧常常忙于突击其他中心工作任务,实际主要的课程改革任务都落在了张毕来的肩上。1956年下半年,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育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他和王微、蔡超尘共同主编的中学文学课本,其中初中六册,高中四册。这次课程改革对推动中学语言文学教学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62年,张毕来调入民盟中央工作,担任民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毕来受到冲击,因发表《孽海花·前言》和评《桃花扇》中的人物,被扣上美化汉奸、妓女、叛徒的罪名,还经常挨批遭斗。而且被派往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改造学习”一年。回京后,因民盟当时几乎没有开展工作,张毕来就开始着手钻研《红楼梦》,先后编著了《漫说红楼》和《红楼佛影》。1978年,这两部著作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0年,张毕来当选为民盟中央宣传部部长,并被推选为《红楼梦》学会副会长,随后亲自主持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和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会,为海峡两岸“红学”研究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983年5月,他完成著作《贾府书声》,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年,张毕来将自1956年至1982年26年间撰写的40余篇散文和论文整理成《张毕来文选》,并经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亲自题写书名后,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他回到故乡凯里,被黔东南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聘任为客座教授,并在该校给全体师生作学术报告。1985年,张毕来撰写的《谈<红楼梦>》(又名《红学刍言》)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作品同《红楼佛影》、《贾府书声》被学界誉为红学“三部曲”,为“红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张毕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群言》杂志编委。1987年,年事已高的张毕来辞去民盟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改任民盟中央学习委员会主任。1991年春,针对我国扫盲工作的实际需要,张毕来将多年来潜心研究出的一套《普通话语音代表字》(400字)注音字典和课本,作为提案向全国政协提出,受到全国政协和国家教委的重视,并荣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其在民盟工作期间,先后被推选为民盟中央第一、二、三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六届中央常务委员和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五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政协常务委员。

1991年12月5日,张毕来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在悼词中对张毕来的一生作了全面的评价:“张毕来同志从青年时代就追求真理和进步。他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后,对党忠心耿耿,无论在白色恐怖的环境,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坚信党的事业必胜,坚持不懈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在两次被捕入狱中,表现了革命者的忠贞气节。在他长期的民盟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善于团结和带动民盟盟员和所联系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跟共产党走,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贡献。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奉献力量。他工作细致,认真负责,严于律己,待人热情,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属和子女,从不搞特殊化。他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他的逝世,是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民主同盟的损失,也是我国文学界的损失。”

张毕来主要贡献

浙江大学肄业。曾任浙江遂昌县民众教育馆馆长,金华台湾义勇队秘书,桂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曾主编《台湾先锋》月刊。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建国后,历任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民盟第三届中央委员、第四至六届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是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专著《欧洲文学史简编》《新文学史纲》《漫说红楼》《红楼佛影》《贾府书声》《红学刍言》《张毕来文选》等,译有【印度】尼赫鲁《走向自由·尼赫鲁自传》、【英】爱略特长篇小说《亚当比德》、【苏】穆沙托夫长篇小说《小北斗村》、《监狱·我的第二家庭》。有《张毕来文选》。《普通话语音代表字》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张毕来主持了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编写了曾经启蒙一代中国人的语文课本,晚年还潜心研究创造出一套《普通话语音代表字》(400字)注音字典和课本,为我国扫盲工作作出了贡献。

张毕来补充介绍

  张毕来 (1914~1991)

  原名张启权。贵州凯里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37年肄业于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历任台湾抗日义勇军总部秘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桂林师范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图书馆副馆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室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宣部部长。民盟中央委员、常委、执委委员,全国第四、五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政协常委,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欧洲文学史简编》、《新文学史纲》、《漫说红楼》、《红楼佛影》、《贾府书声》、《红学刍言》、《张毕来文选》,译著《监狱·我的第二家庭》、《走向自由·尼赫鲁自传》、《亚当·比德》、《小北斗村》等。《普通话语音代表字》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

  “张毕来”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