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名人>柳州市名人>融水县名人

莫宣学

莫宣学人物照片

融水名人莫宣学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莫宣学,1938年12月出生于广西融水,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

莫宣学于1960年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86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1990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3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莫宣学主要从事岩石学,特别是岩浆—构造—成矿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

莫宣学人物经历

1938年12月,莫宣学出生于广西融水。

1953年,考入南京地质学校(现东南大学) 。

1956年,保送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 。

1960年,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1年—1983年,在池际尚的推荐下,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跟随Carmichael教授 。

1986年—1990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

1990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1993年—2000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

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莫宣学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莫宣学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创新性实验研究,首次提出计算任意压力下岩浆氧逸度的公式、含Fe2O3硅酸盐熔体密度预测模型及不同类型岩浆的P—T—αsio2—fO2关系图解,为建立岩浆演化综合热力学模型发挥了关键作用。长期研究青藏高原构造—岩浆作用,应用“岩石探针”的思路与方法,在揭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间、青藏高原巨厚陆壳成因与增厚机制、深部壳幔物质运移方面,取得了较系统的新成果。为了国家对矿产的急需,长期致力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提出“两套成矿系统、三大控矿要素”的理论概括及具体找矿方向 。

学术论著

截至2010年3月,莫宣学先后发表的论著中,有第一、二作者论著170篇/部。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70篇/部;SCI论文58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17篇、第二作者15篇;被SCI检索刊物他引929次,其中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论文分别被他引283次、370次;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他引1113次,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401次。主持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报告12部 。

科研项目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1975年—1978年

珠穆朗玛地区科学考察(1974)及罗布莎铬铁矿外围与雅鲁藏布蛇绿岩填图

1986年—1990年

“三江”地区火山岩与成矿研究

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课题

1991年—1995年

“三江”中南段火山岩、蛇绿岩及成矿研究

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课题

1992年—1995年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隆升与岩浆热事件若干问题研究

地矿部重点基础项目

1995年—1997年

西藏冈底斯带碰撞造山过程的岩石探针研究

博士点基金项目

1995年—1997年

青海东昆仑中段成矿地质背景与找矿方向研究

地矿部项目

1996年—2000年

西南“三江”中南段铜金等矿产快速勘查评价示范研究

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专题

1996年—2000年

三江”区域岩石地球化学分区研究

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课题

1996年—2000年

冈底斯带中段晚白垩世以来构造—岩浆作用、深部过程与高原隆升关系的研究

地矿部重大基础项目课题

1998年—2000年

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99年—2003年

青藏高原碰撞过程及资源效应

国家973项目课题

2001年—2003年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项目

2002年—2004年

滇西若干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中深源岩石包体及其构造意义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3年—2007年

主碰撞带壳/幔物质交换作用与成矿效应

国家973项目课题

学术交流

2010年4月8日,莫宣学来北京大学高温高压实验室访问并指导工作,并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做了题为《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的学术报告 。

2012年10月22日,莫宣学应中科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讲学,作为“涂光炽讲坛”系列讲座第一讲,作了题为《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的报告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获奖人员

2003年

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的优秀国内学术论文

2005年

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李文昌、潘桂棠、侯增谦、莫宣学、李晓明、丁 俊、周耀军、王立全、杨伟光、吕庆田、杨夕辉、卢映祥、郭远生、徐 强、范玉华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莫宣学认为,教师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决定因素,而青年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实际工作上。他建议青年教师脚踏实地地夯实基础;始终瞄准国际前沿,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积累广博的知识;加强团结协作,发挥团队力量,促进全面发展。浮躁情绪是科学 的大敌,也是青年人成长的大敌。切忌浮躁,相信功到自然成 。

讲授课程

2020年4月4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打造的线上课程《地球科学大讲坛》迎来第三讲,莫宣学以《“岩石探针”与地球深部过程》为主题,为线上近5000人次师生带来了直播 。

指导学生

莫宣学安排和指导的学生侯增谦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川西昌台—赠科地区晚三迭世火山活动及其与板块构造和成矿作用关系》 。

荣誉表彰

2009年12月,莫宣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莫宣学人物评价

莫宣学为开拓西南“三江”国家级矿产资源新基地做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院评)

莫宣学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青藏高原研究和“三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三大领域取得了突出贡献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评)

莫宣学补充介绍

  莫宣学,岩石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1938年12月生于广西融水,籍贯广西融水。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现任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经济地质学家学会)副主席(主管亚洲地区),Himalaya Geology杂志Editorial Advisory Board成员。

  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创新性实验研究,首次提出计算任意压力下岩浆氧逸度的公式、含Fe2O3硅酸盐熔体密度预测模型及不同类型岩浆的P-T-αsio2-fO2关系图解,为建立岩浆演化综合热力学模型发挥了关键作用。长期研究青藏高原构造-岩浆作用,应用“岩石探针”的思路与方法,在揭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间、青藏高原巨厚陆壳成因与增厚机制、深部壳幔物质运移方面,取得了较系统的新成果。为了国家对矿产的急需,长期致力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提出“两套成矿系统、三大控矿要素”的理论概括及具体找矿方向,为开拓西南“三江”国家级矿产资源新基地做出了贡献。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莫宣学”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