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梅州市名人>丰顺县名人

吴逸志

吴逸志人物照片

丰顺名人吴逸志介绍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名将

吴逸志(1896—1961),本名吴福胜,字学行,号锡祺,广东省丰顺县丰良镇莘陂村人。民国时期著名将领、抗日名将。先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德国柏林陆军大学。北伐战争时,任第四军团长、支队长、第八路军总参谋、广东国防设计委员、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1937年4月1日,晋升少将军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第九战区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兼干训团教育长等职,参加了德安之役、上高之役、长沙会战。任第九战区参谋长时,辅佐薛岳进行长沙保卫战。1939年7月12日,晋升陆军中将军衔。曾任教育部部员、交通部广州航政局局长兼治海航政局局长。193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代表。1949年2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前去台湾后,于1958年前后任“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台北区两权第一研究组召集人。1961年,在台湾去世。著有 《对同盟军作战建议》《模型战术》《长沙会战要求》等。

吴逸志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吴逸志系广东省丰顺县丰良镇莘陂村人,1896年11月11日出生,原名锡祺,字福胜、学行,曾用名享德、合德。据《吴氏族谱》记载,丰顺汤田吴氏始祖德广公是黄帝108世孙,由梅县程乡迁丰顺大椹桐凤寨卜居。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至今有600余年,迄今传到28代。按照辈序,吴逸志乃吴氏开基始祖德广公传下第18世裔孙。父亲吴少蓬,清岁贡生,博通经史,为学界泰斗,桃李盈门。母亲王纯贞,丰顺县建桥镇上寨人,善良、贤淑,助夫教子。所以,吴逸志等得以幼承庭训,孔孟思想早植根基。

吴逸志兄弟有三,居次。兄名月圃,曾任丰顺县公安局长。胞弟式均(1904~1973),曾任丰顺县立中学校长,历任广东吴川、河源、阳江、丰顺等县县长十余年,皆有贤声;终身以“礼义廉耻”、“读圣贤书,干国家事”为准则,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晚年偕同夫人何敏在香港九龙元朗锦田租赁园地,养猪种菜维生,无怨无悔,克享天年。值得提及的是何女士于20世纪80年代返乡探亲,仍念念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尽管她自己在香港已是领养老金度日之人,仍倾囊捐建松崖学校后楼会议室一间并设备一套,以祈桑梓学子能天天向上,其善举令人动容。

吴逸志小时曾在家乡莘陂村的私塾龙田书室读过书,也曾替人当伙计煲过茶扫过地。后来,经人提携到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就读。追溯历史,自从1901年起,清朝廷推行“新政”措施,搞洋务运动,提倡自立自强。军队学习西人,编练新军和警察,用上了洋枪洋炮,各省正兴办武备学校、陆军小学,为新军培养中下级军官。1905年(光绪31年)停科举、兴学校,文武并举,在广州设黄埔陆军小学,在河北设保定军校。

吴逸志在黄埔陆军小学受训毕业后,于191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军校。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这所军事学堂共办了九期,培养出6000余名军事指挥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500余人,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摇篮”。吴逸志所在的军校六期,风云际会,独步一时,同学当中,叶挺、顾祝同、薛岳、余汉谋、吴奇伟等,都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惊鸿闪影,史册流徽。应该说,在保定的三年学习,为吴逸志日后成为一名抗日儒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身革命

1917年,吴逸志从保定军官学校步科毕业后,毅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之革命工作。当年,各地军阀割据,战乱不休,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设警卫团,吴逸志出任连长。1924年(民国13年)孙中山先生将黄埔陆军小学升格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培植革命武力,以利扫荡军阀,派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吴逸志为该校教官。

1925年率军参加东征,扫除军阀恶势力,立下辉煌战功。回师广州,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团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其斗志更为坚定,军事领导战术日益成熟,成为粤军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陈炯明盘踞广东的残余势力被肃清后,孙中山先生决定挥师北伐。1926年7月,吴逸志率师在广州参加誓师北伐大会,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率领第十师陈铭枢部及十二师张发奎部和军部叶挺独立团为先头部队。吴逸志任第四军团的团长,率领全团官兵,进入湖南长沙,转战于湖北咸宁,攻打直系军阀吴佩孚。在北伐战争期间,吴逸志会同友军转战大江南北,与各地大军阀激战十余次,皆获全胜,止于山东济南补充待命。

北伐成功后,吴逸志转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参议(总司令部设于广州市),和总司令陈济棠,参谋长缪培南皆是战友。是时日寇嚣张,广东沿海常受其害,当局为培植英才,以公费留学方式,选送吴逸志到当年军事设施为全球之冠的德国国防大学实习军事两年,再到柏林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系。这期间,吴逸志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各国详细考察,广开眼界,获益甚多。期间曾受当局重托,通过关系,向德国采购新式武器,充实国防,准备抗日之用。

1933年,吴逸志奉命回国,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将总参议。同年10月22日,他与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生罗惠英(广东南海县人)又返回德国,在柏林中央飞机场租飞机举行空中婚礼,喜结良缘。之后,周游列国度蜜月,先后游览了意、德、瑞、比、匈、奥、捷、荷、英、俄、美等世界名都。

抗战救国

吴逸志于1937年4月1日任少将。是年,日寇侵华,全面抗战开始。南京沦陷后,北伐名将薛岳将军出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吴逸志出任参谋长,辖区包括江西、湖南等省。他们二人在东征北伐时段,是同甘苦共患难的袍泽,密切配合,情同手足。1938年,他俩率军参加江西德安万家岭战役,歼灭日寇精锐部队一个师团。次年7月12日,吴逸志升任中将,并在中央训练团将领班及陆军大学受训结业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救亡战争。在这场民族圣战中,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成为中国正面抗敌战场的一个主要战场。从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日本侵华军队为达到消灭我中国军队主力,打通大陆交通线,与太平洋日军相呼应的目的,一连向长沙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在长沙三次大会战中,薛岳将军指挥若定,吴逸志参谋长辅弼功深,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时代英雄,那段历史很值得追忆。

1939年9月,日军为消灭国军第九战区主力并占据长沙,向赣西北、湘北发动猛烈进犯。薛岳将军和以吴逸志为首的参谋部采用“后退决战”的方针,先在赣北高安、湘北新墙河英勇阻击,后撤退至长沙近郊。10月4日,我军发起攻击,日军力战不支,被迫退回战前阵地。此次会战,中日双方投入兵力共40余万人,中国军队奋勇作战,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狂妄企图,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时任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于10月7日为《新华日报》写的一篇社论《论长沙的胜利》指出:“这是抗战三年来第一个伟大的胜利!”

长沙会战第一次大捷后,蒋介石突由重庆飞抵湖南,在岳麓山临时行营会见薛岳将军和吴逸志参谋长,指示今后当以训练重于作战为核心。随即成立专门培养军官的战干团,蒋介石兼任团长,吴逸志任教育长,负责全团的教育和训练工作。吴逸志将他的军事著作与实践中的体会相结合,向学员亲授“图上战术”、“沙盘战术”、“模型战术”等内容。在湘鄂赣战区的南浔线上,当日本骑兵趾高气扬、纵马疾驰之时,他派人巧妙地用一袋袋的黄豆撒在马路上,致使日军人仰马翻,束手就擒。

当年,军事委员会还成立军训部入伍生第二团,向社会知识青年招考,同样由战区参谋长吴逸志兼任教育长。吴逸志认为这是丰顺青年报国良机,即函请丰顺一中老校长吴蕊秋转达,结果有近50位青年北上参加。吴逸志亲自接待来自桑梓的热血青年,安排他们到岳麓山入伍生团受训一年。期满结训,仅有数人因身体不适应转安置在行政部门工作外,其余40多人,保送至设于湖南省武岡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受训,毕业后奔赴抗日战场,各展鸿图。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9月初,日本为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日军集结12万兵力,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这时,司令长官薛岳和参谋长吴逸志胸有成竹,仍然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在长沙及其周围地区部署了约30万兵力,计划“诱之于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两岸反击而歼灭之”。此役,我军由于对日军进攻的规模估计不足,选择决战场地不当,加之又被日寇破译了我军的电码,因而初战处于被动,遭到重创。及至后来,我军重整旗鼓,改变策略,扭转战局、挫败日军,迫使日军狼狈败退,恢复到战前状态。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为防止中国军队策应英国在香港、九龙及缅甸的作战,并打通在长沙受阻四年之久的粤汉交通线,发动了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并气焰嚣张地声称“要到长沙过新年。”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薛岳将军和吴逸志参谋长制订了“天炉战”计划,决定将敌人诱至炉底,即捞刀河与浏阳河之间,从四面八方将敌包围,以强大的火力猛烈攻击,犹如点燃一座巨大的火炉,要将敌军烧为灰烬。

据资料载,当时湖南民众配合政府军,以“焦土抗战”、“与日俱亡”的悲壮气概,一夜之间便使日军无法在战区内获得一粒米、一根草,所有大小公路沟壑纵横,日军的坦克、牵引车、野炮、重炮均不能通行,我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敌人杀得丢盔弃甲、遗不成军,死伤达5万余人。

仓皇败逃的日军来不及把弃尸烧完,为了践行人道主义,让日本兵死有葬身之地,吴逸志遵照薛岳将军的嘱附,派人将长沙城内外收拾的近千具日本兵尸体合葬于长沙南门外的黄土岭上,并手题“倭寇万人冢”墓碑一块,题联一副日“血染捞刀河似锦,尸填黄土岭成峰”。第二年,该墓因风雨剥蚀重修,吴逸志复题词一阙曰:巧逗干戈,丧命上国,可恨亦可怜,聊修京观慰春梦。欣歌秋社,瘗旅斩坏,既安且固,莫作冤魂厉此墟。对于抗战中的中国军队的阵亡官兵,则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修建忠烈祠和烈士公墓,以纪念这些英烈们,并从优抚恤他们的亲属。

对于长沙会战的胜利,海内外同胞和同盟国友人,一致欢腾庆祝。国内外报刊和电台,连续报导成为最热的新闻。中共创办的《中华日报》也于1月1日发表《论长沙保卫战与目前军事任务》的社论,高度评价长沙大捷,指出了它的重大国际意义。当年湖南演艺人士,主动将长沙三战三捷的题材,编成地方戏剧,以薛岳将军扮成英明果断的刘备模样,以吴逸志参谋长扮成足智多谋的孔明模样,广受群众喜爱。后来索性接受邀请,下乡演出,以满足大众的期望。

海内外同胞,对参加长沙会战的第九战区官兵进行热忱的慰问,吴逸志接受了全国慰劳总团的慰问和献旗,并荣获甲等荣誉纪念章,他的抗日事迹收人《广东抗战人物志》。吴逸志又为第三次长沙大捷喜赋诗十首。其一:

两度狂澜靖洞庭,又传笳鼓马前听

星沙依旧金汤固,一样丹心照汉青。

当全国还沉浸在长沙会战胜利的喜悦中,吴逸志冷静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高瞻远瞩,胸怀天下,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直陈抗日雄图远略,主张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开辟新的战场,以牵制日军并消灭其主力。罗斯福总统认为吴逸志的主张对全局战略有利,发电报给蒋介石表示赞许。由于吴逸志的上书没有先征得蒋介石同意,蒋介石觉得脸上无光,恼羞成怒,要不是薛岳将军极力死保,吴逸志难免有杀头之祸。然当时有识之士,莫不佩服吴逸志,认为其是人中麒骥,卓尔不群!

晚年经历

1948年3月,吴逸志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省代表。次年2月12日任广东省政府委员,交通部广州航政局局长兼治海航政局局长,同年秋,从海南经澳门转赴台湾。1958年前后任“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台北区两权第一研究组召集人和广东同乡会顾问。

1961年11月11日上午八时,吴逸志偕夫人罗惠英赴祭罗卓英将军途中,因心脏冠状动脉栓塞而猝逝,享年66岁。下葬于台北市郊士林镇内两广公墓。祭悼者甚众。

吴逸志人物作品

军事著作

吴逸志被誉为儒将,军事著作颇多。主要著作有《实际统帅法之概述》、《德安万家岭大捷回忆》、《模型战术概要》、《抗战五年我军战见战法之研讨》、《现代军人》、《为政与论兵》、《国家盛衰之理》、《南浔抗战回忆》、《长沙各次会战记》、《做人与做事》、《现代人与现代青年》、《图上战术》、《沙盘战术》等。诗文甚丰,另有专辑。

诗词作品

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后,吴逸志感慨万端,豪情满怀,提笔写了《长沙会战大捷十首》,录其一、二、四首,诗曰:

千里长围战洞庭,声声鼙鼓耳边听。

雄师荡尽胡尘秽,重见湖峰入眼青。

人软百战岳家军,抉策犹惭志不纷。

依旧西南雄局在,朗潭修赣气屯云。

诸将勋劳智勇全,存诚妙算是心传。

风占鸟角孤虚术,都是临机料敌先。

第二次长沙会战大捷后,吴逸志更是心潮翻滚,壮怀激烈,不禁诗思潮涌,又写下了《第二次长沙会战大捷十首》,录其一、三、五首,诗曰:

再捷绕歌满洞庭,又看气绕大陵星。

可怜历乱倭奴骨,夜雨烦冤带血腥。

救国精忠四字标,云龙风虎气凌霄。

盛名久著军难城,漫比潢池盗弄潮。

击楫中流猛着鞭,同仇与子扫狼烟。

炎黄帝胄精神在,重整河山廓八挺。

长沙三次大捷后,吴逸志因功勋卓著而受到国民政府抗战总部颁赐勋章,并接受湘、赣、粤省各界民众献旗。他沉浸在会战胜利的喜悦中,又为第三次会战大捷喜赋七言绝句诗十首,其一、二、五首,诗日:

两度狂澜靖洞庭,又传笳鼓马前听。

星沙依旧金汤固,一样丹心照汉青。

诱敌围歼让扑城,四郊战垒血流平。

雨花台畔重回首,白骨森森照眼明。

会当扫荡超东海,笑折樱花一醉歌。

大汉雄风依样在,共挥逐日鲁阳戈。

吴逸志禁不住激情,又写了一首沉雄豪迈、意境开阔的《长沙会战大捷》的五言绝句。该诗云:

马首悬新月,三军气若虹。

夜寒茶当酒,星斗落杯中。

这是一首作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冬季在行军途中借月夜景色而抒发情怀的诗篇,诗句精炼,充满了激越的豪情。香港诗词学会会长林峰对这首诗赞不绝口,他在《诗将天才,文武曲星》评论文章中说:“只寥寥20字,却饱藏着万斛珠琳。一字一句,铿锵琤踪。一韵一声,灿然纸上。如果说是吴逸志将军是一位儒将,也许在这首诗中更可看出将军的儒雅风流。这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更是一幅将军夜归图。”可见林峰对吴逸志的诗作评价极高。

长沙会战两年后、吴逸志来到了当年会战期间第九战区司令指挥所的驻地岳麓山清风峡,面对“合镌岳麓山头石”“助战雨师飞箭簇”抗战遗迹,那一段段令人激荡又充满痛楚的历史,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他又挥笔写了《保卫大湖南两周年感赋》一诗,既总结了三次会战取得的战果,又对抗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诗是这样写的:

精忠百万拒东夷,大捷长沙挽国危。

两载未曾遗寸土,三湘依旧镇雄师。

补天赖有军难撼,射日渐无计出奇。

众志成城驱海寇,踏平富士慰心期。

吴逸志补充介绍

  吴逸志(1896—1961),名福胜,号锡祺,字学行,广东省丰顺县丰良镇莘陂村人。先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柏林大学。北伐战争时任第四军团长、支队长、第八路军总参谋、广东国防设计委员、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1937年4月1日晋升少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九战区前敌参谋长,1939年7月12日晋升中将军衔。曾任教育部部员、交通部广州航政局局长兼治海航政局局长。1938年3月当选第一届-广东代表。1949年2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去台湾后,于1958年前后任“-”-研讨委员会台北区两权第一研究组召集人。在台湾去世。军事著作尤多,如《薛伯陵将军指挥之—德安万家岭大捷回忆》,诗文甚佳。

  人生历程

  1919年3月军校毕业后参加援闽粤军。

  1920年11月升任广东陆军第1师(师长邓铿)机关枪连(连长薛岳)中尉排长。

  1921年7月机关枪连扩编为机关枪营(营长薛岳),升任第4连上尉连长。12月所部改编为大元帅府警卫团(团长陈可钰)第1营(营长薛岳)第4连,仍任上尉连长。

  1923年1月调升广东陆军第1师(师长梁鸿楷)参谋处少校二等参谋官。

  1925年8月第1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李济深),调任独立旅(旅长张发奎)少校参谋。

  11月改任第12师(兼师长陈可钰)第36团(团长黄琪翔)第2营少校营长。

  1927年1月升任第12师(兼师长黄琪翔)第36团(团长李汉魂)中校副团长。12月调升第4军(军长缪培南)教导第1师(师长邓龙光)第1团上校团长。

  1928年3月教1师改称第4军教导师(师长邓龙光),仍任第1团上校团长。8月教导师并入第4师(师长缪培南),改任第10旅(旅长谢膺白)教导第1团上校团长。10月教1团与教2、教3团并编,改任第4师教导团上校团长。

  1929年9月随部反蒋,教导团扩编为教导旅(旅长陈芝馨),改任上校参谋长。

  1930年1月第4军扩编为护党救-第4军(军长张发奎),改任第12师(师长邓龙光)上校参谋长。2月第4军缩编为第12师(师长张发奎),降任第34团(团长吴奇伟)上校参谋主任。7月调升第10师(师长薛岳)少将参谋长。12月赴德国考察军事。

  1931年6月回国,出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少将参议。

  1936年7月升任第4路军(总指挥余汉谋)中将总参议。

  1937年4月1日叙任陆军少将。12月调任第12集团军(兼总司令余汉谋)中将高级参谋。

  1938年7月调任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中将参谋长。12月兵团部改组为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薛岳),改任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罗卓英)中将参谋长。

  1939年5月调任第9战区干部训练团中将教育长。7月12日晋任陆军中将。

  1940年7月升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兼干训团教育长。

  1944年3月调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级参谋。10月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1945年1月陆大毕业后派任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

  1946年7月11日获颁忠勤勋章。10月10日获颁胜利勋章。

  1947年3月退为备役。

  1948年3月当选-代表。

  1949年2月12日当选广东省政府(主席薛岳)委员兼省航政局局长。

  1960年3月当选研讨委员会(代秘书长谷正纲)台北区两权第一研究组召集人。

  1961年11月11日在台湾台北无疾而终。

  “吴逸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