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江门市名人>开平市名人

吴尚时

暂无吴尚时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开平名人吴尚时介绍

中国近代地理学家、教育家

吴尚时,中国地理学家、教育家,岭南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192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赴法国留学,1934年考取国家硕士学位。吴尚时精通英、法、德语,发现广东“七星岗古海蚀遗迹”,对古海蚀有详尽论述。有七十多篇论着译作。1947年逝世。

吴尚时人生经历

吴尚时1904年9月生于开平县长沙楼冈桂芳里, 父荫民,前清秀才,任高等师范学院职员。吴尚时9岁时就学广东师范学堂附小,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童年读了很多古典小说,又留意翰墨,临摹颜柳,写得一手好字。稍长,益加勤勉。每试辄冠。192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

系,获金牌奖。毕业后,考选赴法国留学,司地理学。1934年考取国家硕士学位。他精通英、法、德语,博览群书,对西洋文学造诣甚深。论卷精群,见重长辈。是年,与留法李慰慈女士结婚。

1941年至1946年期间,吴尚时陆续发表了地理专论二十余篇。其中“南岳之地形”“广东地形”“海岸地形”“广东省之气候”“广东南路”等都有独特见解。其中“海岸地形”尤为中国地形上主要文献。在此期间他主编地理系丛书,资料收集,备极完善。1942年,吴尚时还接受广东省政治经济地图及分县图志绘编任务,组织十多人,全力注重于该图绘制编纂。凡二年,全图告成,交付印刷。惜战事漫延,全图散失,迄无消息。日本败降,他随校回穗,旋辞退中大系主任职,转岭南大学任教,以寻一较宁静环境。此后,吴尚时夜以继日地考察、写作,并自费刊印“气候篇”中译本。

1947年,《岭南学报》陆续刊出吴尚时的地理论文13篇。其中有“岭南何在”“北美洲地理”等,有的还集成英文专号。由于日夜操劳,食少劳多,疾时发,并发肝病,医嘱静养勿劳,他做不到,使疾益深,医治无效,于1947年9月21日晨逝世,年43岁。吴尚时的工作时间是短促的,前后不过13年。吴尚时一生珍惜寸阴,辛勤劳动,为人光明磊落,不屈不挠,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他献身科学,为地理学界权威。吴尚时诲人不倦,写下了七十多篇论着译作,字数过百万,饮誉中外,贡献巨大。

吴氏一门颇多才俊。长兄吴尚鹰,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立法院秘书长十余年,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地政部长;次兄吴尚雄,曾任广州市教育局督学;三兄吴尚志,曾任开平县县长;四兄吴尚操,曾任广州邮政储金汇业局经理;六弟吴尚势抗战时任开平县农民银行主任。妻李慰慈,广州外语学院教授;子吴超羽,中山大学教授;女吴秋纫,美国卫生部研究人员。弟子何大章、陈小澄、罗开富、林嘉秀、罗来兴、张保升、钟功甫、钟衍威、徐俊鸣、梅甸初、曾昭璇、缪鸿基等,都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

吴尚时社会成就

吴尚时先后发表“广东羚羊岭旱峡地形之研究”等六篇文章,皆地形学、水文学之作,发前人所未发。他译“森林与河流”“自然地理原理”“地貌篇”“水文篇”中“江河”等篇,都二三十万言,都是当代世界地理学经典着作。 发表了“论广州市1936年6月1日之水灾”“四邑阳江地理述要”等文章,穷言探本,表达了水文学为地理之新立部门,并作治洪计划上阵。

发表“关于珠江甘竹滩爆炸意见”等八篇,备见地理学者综合观念,其意见至力中肯。现列为广州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七星岗古海蚀遗迹”,是他的重要发现。“十公尺海蚀合之发现”一文,对古海蚀有详尽论述。他以确实证据证明远在七千至一万年前,南海之滨就在这里。这比世界科学家所重视的意大利威尼斯古海蚀遗迹更具特色,距海岸线更远。

于法国刊出论文法文原着“法国里昂金山之变硬黄土”。1948年由黄玄宗译为中文发表于《地理集刊》第三期。

发表了“广东西北江之形势”“巫峡”“罗定盆地地形”“云南澄江盆地地形”等七篇文章。均有精辟论断。

发表了“云南中部之地形”等六篇文章,应用统计方法从事研究,由频数方法决定侵蚀面之存在,使和野外及读图相应。此种客观研究方法,在国内尚属首创。他所译之《江河之水文》一书,为中国水界地理介绍法文专籍的第一本书。在中大开设读图学一课,并列为必修科,为国内大学所首创。

吴尚时补充介绍

  吴尚时(1904~1947),广东开平县人。

  吴9岁时,就学于广东师范学堂附属小学。民国17年(192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系。是年,考赴法国留学,学习地理,后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山大学任地理系主任兼教授。

  30年代初开始,吴先后发表的学术著作有《(广州)白云山乐麓地形之研究》、《广东羚羊峡及其旱峡地形之研究》、《登峰走廊地理述要》等,均被誉为地形学、水文学的杰作。吴与学生罗开富合撰的《论整理广州东濠计划》、《论广州市1936年6月1日之水灾》等,对整治东濠涌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并得到广州市政府的重视。吴提出的北江、西江中游及珠江三角洲的峡谷生成与筑堤炸滩之见解,尤为中肯,并得到省政府的采纳。

  民国36年(1937年)5月,吴在广州市东南郊七星岗南麓,发现了一组侵蚀地貌,内有侵蚀台、陡崖、崖下岩洞等。吴经过研究,判断这些都是古代海水侵蚀的遗迹。吴还通过研究广州地形图(1: 10000),读出平台的标高为10米,称之为“10公尺海蚀台地”。后来,又在石榴岗赤砂浯东面小丘麓发现4个海蚀洞,在松岗附近发现了一条海成沙堤,长约400米,宽100余米,确认了沙堤与山岗之间为古泻湖。以后,逐步创立了广州七星岗平台是海蚀地形——“古海遗址”之说,并为中外学者承认和继续深化论证。这个发现说明了广州市在四五千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该址已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建碑纪念。

  抗日战争时期,吴随中山大学内迁各地[经历罗定、澄江(云南)、坪石、临武(湖南)、乐昌、曲江、兴宁、梅县等地],备受跟辛。但吴不怕艰难险阻,全神贯注于写作。此时,吴兼任了《广东年鉴》委员,并负责撰写《广东地形》部分。同时,又接受省政治、经济地图及分县图志绘编任务。此外,还应抗战形势需要,绘制日本国地形图。

  民国35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吴转到岭南大学任教,并发表了多篇论文,集成专号出版。如《仁化县地理》(与曾昭璇合著)、《粤北红色岩系》、《东江附近地形观测初步》、《雷州半岛》等。提出有创见的“丹霞地貌”、“南岭”地貌-,以及中国山脉弧形学说,均富学术价值。吴对地理制图、读图学说提出要从空中摄影发现,有“进者乐空”的警句,这与今天的“遥感”科学观测暗合。吴对战国时代的哲学家、阴阳家邹衍(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进行研究,确证其又是古代地理学家。邹进行的大地观测及他建“大九洲”学说,还有各种涉及地理“综合考察”与“实验归纳”方法,均比外国人培根( 1214~1294)早1000多年。近20多年,中外发表的有关邹衍论著的介绍分析,均比吴所见为晚。

  吴是我国自然地理创始人之一,他的学生罗开富、曾昭璇、何大章等都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

  民国36年(1947年)9月21日,吴因病逝世,终年43岁。

  “吴尚时”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