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名人凌震介绍
凌震(1235~1315年),字国威,号雷门,番禺县东圃宦溪乡(今天河区前进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莆田。父凌栋封武经大夫,凌震为嫡长子(根据附录《古制置使凌公神道碑》“公讳震,莆田人,参知政事成八世孙封武经大夫之冢子也。”。“冢子”即嫡长子)。
南宋后期,凌震中进士。后升任广东都统,官封二品,于是举家迁至广州。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皇太后带着年幼的宋恭帝宣布投降。南宋益王赵昰逃至福建,即位为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号令各地组织抗元。此时,广州已为元兵占领。被罢了官的张镇孙(番禺人,状元、曾任浙江金华通判)在广州集结南宋溃军,被宋端宗任命为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凌震和权兵部侍郎(即代理兵部侍郎)王道夫在张镇孙率领下重新整编各路散兵游勇。
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凌震、王道夫在张镇孙率领下分两路进攻广州。镇守广州的元军元帅吕师夔因军饷不继先自退走。结果,宋军打败留守的元将梁雄飞,收复广州。
十一月,元将塔出率援兵与吕师夔会师,反扑广州。张镇孙率战船在珠江海面迎击元军,战败退入广州。守城月余,终以元军不屠城的条件投降。其后。张镇孙在被押解途中自尽。广州城被攻陷时,凌震和王道夫突围走脱,收拾残兵共数千人,兵分两路,各据东圃和番禺茭塘,互为犄角。
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因元朝中央发生变乱,驻守广州的元军主力北撤。凌震与王道夫乘虚进攻,再次收复广州。宋端宗下诏嘉奖,任命凌震为广东制置使、光禄大夫,加封一品,王道夫为兵部侍郎、广东转运使。诏书中还嘉奖凌震与王道夫:“敬于事上,忠于谋国,缅惟纯诚,深用咨叹。”并将广州府提升为祥龙府。
十月,元军主力数路并进,凌震和王道夫迎战失败。十一月,元将李恒攻陷广州城,俘获战船三百多艘,官员二百多名,凌震与王道夫再次突围,退走东圃。十二月,王道夫率军进攻广州,大败,凌震率军救援,亦败。凌震再战于番禺茭塘,又败。之后,凌震退至东圃,收集军队,继续作战,但均失败,后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忧愤而死,终年79岁。
凌震死后葬于东圃古鼎冈(现大观路航天奇观内)。因建天河航天奇观,1997年3月22日凌震墓遂迁番禺凌边村。凌震有妻7人(其中一妻梁氏葬于萝岗,现该墓仍存,墓碑刻“一品夫人墓”),子13人,其裔甚繁。其长子凌方举世居宦溪村,其余子多迁居各地。2005年宦溪村凌氏后人达1500多人。
明隆庆三年(1569年)山东按察副使张敦仁赞道:“后李恒捣城,战失利,退于城东东圃,复纠义勇力战,势莫支,遂愤満而殁焉。噫!生不受元宣慰之官,死不忘宋王室之难。公之才节,可与三忠并称,垂百世不泯矣!”“精忠贯日,劲节扬辉,成仁取义,舍公其谁?”明参议梁士楚有吊诗:“再复弧城血战斑,汴京炎火落崖山。少康举事无成旅,禄父归心止义顽。独木岂能支大厦,一丸犹欲塞函关。当年英毅如公少,真与张王伯仲间。”盛赞凌震不惜以“独木”和“一丸”拯救宋王室的忠勇牺牲精神。
宦溪原名饭箩岗,因凌震(一品官)家族在此居住,故名。其溪水亦因凌震军队常在此洗马,故又称洗马涌。(撰写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重修宦溪凌氏大宗祠碑记》中记载:“东圃,我太祖制置公家焉。固有洗马潭,又自东圃而东,亦可水可陆。”)
又凌震与王道夫均为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同榜进士,后两人志同道合,联合抗元,并结拜为异姓兄弟,凌、王两姓从此不通婚。此外,凌震号“雷门”,而王道夫号“见雷”,“号”是自己改的,王道夫可能因为见到凌震,感觉很欣慰,于是改号为“见雷”。
广州市中山四路长塘街曾建有“制置使凌公祠”。该祠堂为凌姓六房人共同建造,宦溪凌姓是其中一房。建国后看管祠堂的人回到宦溪村,造成祠堂无人看管被社会流动人员占住。2002年3月15日宦溪凌杰芳、凌兴汉发现该祠正在被拆除,制止不成,将该祠堂的两只石狮子索回,置于本村南涧凌公祠存放。现已不存。
2006年12月14日,由政协天河区文史委和天河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凌震、王道夫后人在东圃相聚。他们分别到宦溪南涧凌公祠和车陂尚书王公祠以及祖先共同战斗过的地方洗马涌参观,并进行座谈。凌震后人介绍了凌震墓迁墓经过,以发现有凌震骸骨,反驳凌震墓冢是衣冠冢的传闻;王道夫后人则介绍王道夫在新会崖山战败投海自尽的历史,澄清王道夫战败投降的传闻。他们称这次聚会为“八百年后的相聚”,并相约今后多多联络,继承祖先的光荣传统。
前进街道 建于2002年12月4日,以原东圃镇前进村地区为基础组成,并因此得名。2003年,面积4.9平方千米,总人口20019人,其中常驻人口约5000人。辖6个社区(石溪、宦溪、莲溪、羊城花园、天力居、怡东)、前进村委会前进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2年12月31日。前进街道位于天河区东部,辖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东起天河区与黄埔区交界线,沿中山大道向西,沿……
“凌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