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广州市名人>海珠区名人

梁纶枢

暂无梁纶枢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海珠名人梁纶枢介绍

梁经国的第二子

梁纶枢(1790—1877),字拱辰,号星藩,商名承禧(—作丞禧),是梁经国的第二子。经国以自己未能读书为恨,所以期望儿子能读书登仕。于是“宾礼塾师”,严于教子。纶枢自少年喜欢读书,而且“深自刻苦,夜诵恒彻旦不寝”。嘉庆十五年(1810),县学给枢补县学弟子员。道光七年(1827),援例候选县学训导。纶枢数次赴省乡试,皆不第。于是一意协助其父梁经国打理行务,最后全力接管天宝行。

梁纶枢人物生平

接办天宝行商务

道光初年,梁经国的天宝行“商务日坏,贸易多折阅”。至道光七年(1827),梁经国已年至66岁,且复年多病。于是,他向粤海关交纳3万元,即获批准由梁纶枢换名承禧接办天宝行行务,史称:

经官已成功地获得海关监督的准许,由他的第三儿子(误,应是第二儿子——作者)接替,作为行号的正式代表,这个恩惠是用很温和的条件取得的,付出的款项不超过30000元。

梁纶枢接办天宝行行务后,外国商人称之为经官二世(Kingqua Ⅱ),以区别于梁经国经营天宝行时称的经官(Kingqua)。从此,梁纶枢为了振兴天宝行的商务,作出了很大的努力。首先是于道光八年(1828),向清政府“捐输河南工费银九万五千两”,并获清廷授“县训导议叙道员职衔”。此后几年,天宝行商务有所发展。据史料记载,天宝行对外贸易货值排位不断上升,由道光元年(1821)的倒数第四位,到道光十年至十二年(1830—1832)升至顺数的第五位,居其时十个行商中间,即排在浩官、茂官、潘启官、鳌官之后;承保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商船,亦由原来的每年2~3艘增至道光十三年(1833)的5艘(商船名为滑铁卢号、凯利炮台号、滑铁卢号、凯利炮台号和莫伊拉号)。遗憾的是,到了道光十九年(1839),就日薄西山了。是年二月,天宝行已经拖欠清政府的饷银208661.9两,占十三行行商欠饷银总数的50%。结果又被清政府革去“训导议叙道员职衔”,发交南海县监追,幷且限令其于一年之内完成欠饷。但一年之后,天宝仍欠饷银73447.6两。

为督抚效劳

从咸丰元年(1851)开始,梁纶枢“以老成谙练岿然负鲁,灵光之望”,使到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每逢省中有大事省,均向他谘询。纶枢对于本省的“时局利弊、民生病苦,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故为大府(总督、巡抚)倚舁”。同时,梁纶枢也身体力行为总督、巡抚效劳。

筹饷募勇进剿天地会和洪兵起义

咸丰四年(1854),在广州及全省各地大规模爆发了天地会的起义。梁纶枢目睹这种情况而着急,他从维护清廷统治的立场出发,视起义者为“贼”、“匪”,于是与何赞善向督、抚报告,在城西开局筹饷募勇。接着沙湾、茭塘两司的乡绅纷纷响应筹饷。咸丰五年(1855)正月,遂率领所募团勇随同清廷官军一起进剿,并派遣兵勇直入大箍围的市头,握其中枢之地。各乡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作战连续数日夜,新造陈头和蜢涌等地之起义军遂被镇压。之后,梁纶枢与各乡绅商议定移局南村,搜捕其他起义军。并改局为贲南书院,以统领沙湾、茭塘两司之事。最后经核算,这次战役共筹得款项40多万元,皆是向殷实之家借得。本来议定事后禀请督、抚筹款清还,但未获允准;又议按田地亩数捐征,亦未落实。致使所措贷款无法清还。本来督、抚拟奖励梁纶枢和何赞善,但因他们因筹借之款偿还不落实而拒绝了。

出面劝说英法联军退出广州

英国于咸丰六年(1856),藉口“亚罗”号事件,正式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咸丰七年(1857)十二月三十一日,占领广州城,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向英法联军投降。

英法联军为了便于统治广州,成立了以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和将军斯托宾齐以及法国军官马殿那组成的三人委员会掌握大权,让投降英法的广东巡抚柏贵名义上担任原职。在此期间,柏贵曾利用梁纶枢与英人熟悉的情况,写信指示行商梁纶枢、伍崇曜几次进入广州城观音山去会见英法联军将领,劝说英法军队退出广州城。梁纶枢亦从命入城会见英法联军,据记载,梁纶枢入城眼见英法联军一片白色恐怖情形:

时城空无人,洋兵伺守者,手持腰刀,狰而立,镗而视,或以无职守而蹈危地,非笑之弗恤也。洋人分据衙署,屯兵贡院者屡年。

经梁纶枢、伍崇曜多次向英、法军队头目争辩劝解,最后英法军队方迁退出城,从而消解了广州城被洗劫的灾难,贡院得以重建。梁纶枢这种“奋身赴义”的举动,深得总督赞扬。同治元年(1862),新任两广总督劳崇光,因梁纶枢历年办理公事得力,入告奉旨由盐运使赏加二品衔(按清朝制度,商人获授二品衔为最高官衔的极限)。同治三年(1864),总督李鸿宾、巡抚郭崇焘又以咸丰五年(1855)梁纶枢克复新造及历年办理沙湾、茭塘两司劳绩保奏,奉旨再赏花翎。

梁纶枢在家孝顺父母,当母亲凌氏病重时,他待以汤药,百端慰抚,衣不解带者累月。及母亲西游,乃丁艰丧葬,尽礼并仿古人庐墓规模,筑墓室于旋螺山庄,忌日则具珍馐而往参拜,眼泪涔涔。以后每逢清明扫祭,定必躬亲。直至年八十多,仍扶掖登山,缕述先德,指点墓地界址,训以子弟。

光绪三年(1877)六月,梁纶枢生小病而卒,享年88岁。县里乡绅联名以其五世同堂,亲见七代,呈请题旨赏给“七叶衍祥”匾额及银缎诸物,以示尊奉。

梁纶枢人物评价

梁纶枢的品格是为人宽厚,淡泊功名,只是由于时代条件和阶级出身的局限,政治立场是保守的,对反清起义持反对态度。他爱好读书,除经史之外旁及相墓杂术。

梁纶枢个人作品

著有《式谷堂家谱》1卷,《记事珠便读》3卷。

梁纶枢补充介绍

  梁纶枢(1790~1877),字拱辰,号星藩,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自幼刻苦读书,却淡薄功名,无心科举。其父经国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天宝洋行,到嘉庆末年,生意不景,贸易亏损。道光七年(1828),纶枢接手经营,翌年,他捐输工费银9万5千两。道光二十二年,在本省捐输海疆经费2万两,即奉旨议叙授给职位,加盐运使衔。咸丰二年(1852)珠村发生械斗,为防止事态恶化,纶枢即与县令前往调解得以平息。

  咸丰六年(1856),英军攻广州。次年,英法联军陷穗,屯兵观音山(即越秀山),并掳总督叶名琛而去,一时城内人心惶惶,官绅走避。纶枢与绅士伍崇曜等人,连日进广州赴观音山与英法联军会晤,反复争辩,常至深夜才返回。时洋兵分据卫署,驻兵贡院,纶枢又前去多方交涉,洋兵方才撤走,使贡院得以重建。

  琶洲街道 琶洲街位于广州新城市副中心,是海珠区辖内面积最大的行政街道。所辖范围主要为位于海珠区东部的琶洲岛。琶洲岛四面环水,地域狭长,东至新洲码头,西至新港东路新洲桥与赤岗相邻,南濒黄埔涌,北临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总面积达15.13平方公里。街道设11个居委会,管辖黄埔、琶洲、石基三个经济联社。户籍人口18838人,外来人口19302人。社区居民中,转制社区居民约占街……

  “梁纶枢”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