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揭阳市名人

侯祥川

侯祥川人物照片

揭阳名人侯祥川介绍

营养学家
中国营养学家

侯祥川,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6年赴欧洲、加拿大和美国进修访问,获生理学硕士学位。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解剖科、华盛顿大学细胞组织系和海滨生物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回国后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上海雷士德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卫生实验院营养研究所主任。解放后任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兼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科研部部长。1958年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研究员、营养研究室主任、顾问。被推选为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侯祥川人物生平

侯祥川,营养学家。他毕生致力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研究,其突出成就是有关营养缺乏病的各种临床表现与防治的研究以及食物营养成分的研究。他首先在国内报告了核黄素缺乏的各种表现和治疗方法,主持研制了我军各兵种便于携带、储存、食用的口粮,编纂了一系列营养卫生学专著,对我国营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侯祥川,1899年12月13日生于广东揭阳的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其父曾任揭阳县新墟埠礼拜堂牧师,并先后任新墟埠小学、揭阳县小学、汕头市韦怀中学校长兼教员。侯祥川1906年入小学读书,1914年8月于韦怀中学毕业升入汕头华英书院(相当于高中和大学预科),1917年毕业。他在中学学习期间因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得学校和汕头市的奖励。

侯祥川为家中长子,另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侯家人口多,其父工资收入微薄,其母除料理家务外,还经常做些抽纱、绣花等手工劳动,以贴补家用。

受其父慈善救国思想的影响,侯祥川在少年时期就对灾难深重的劳苦大众寄予深切的同情。他看到国家缺少医药人才,尤其是农村乡镇的穷人有病得不到医治,便决心学习医药学。1917年8月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医预科。一年后,他又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于1924年毕业并取得美国纽约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生活俭朴。他靠奖学金以及为校方抄写文书,向校内外籍教员推销手工艺品的收入,解决学习和生活的费用。1927年7月,他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当年9月出国进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修,1928年6月,获理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滨士葛雅大学、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为临时研究员。1929年初,侯祥川回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30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1933年转入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生理学系任生物化学营养学研究员,专门从事营养方面的研究。1945—1948年,兼任南京中央卫生实验院营养研究所主任。1948—1949年,应美国营养基金会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邀请,再次赴美国考察并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特约研究员。1948年,获联合国学术考察奖学金和美国威廉氏营养缺乏病预防基金奖学金,在美研究考察。侯祥川1949年初,回到上海,6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兵团卫生部工作,后调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即今第二军医大学)任训练部副部长兼科学研究室主任,1955年升任科学研究部部长兼生物化学教研组主任教授。1958年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军队卫生、营养研究所研究员、军粮营养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侯祥川是1926年成立的中国生理学会和1946年成立的中国生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54年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正式成立,将生理科学各专业学会合并为中国生理科学会,他为常务理事。1979年,中国生化学会和中国营养学会相继重新成立,他都被选为名誉理事。1925年,他参加中华医学会;1936年,任中华医学会营养委员会秘书;1949年,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会长;1953—1955年,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秘书、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1926年,参加北京自然博物学会;1932年,任名誉执行秘书;1940年,任上海公共卫生学会会长;1981年,被聘为天津食品工业协会顾问。

侯祥川还曾参加多种国外的学术团体:1928年,参加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学会;1930年,参加英国生物化学会,后为退休名誉会员,1948年,参加美国化学会和美国营养学会,后为营养学会退休名誉会员;1962年,被选参加美国纽约科学院;1977年,他被联合国大学聘请为“世界饥饿方案”顾问委员会委员;1980年,任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营养供给量专家委员会委员。

侯祥川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27年,在爱丁堡出席英国雷士德百年纪念大会;1928年,在安阿巴出席全美实验生物及医学大会;1934年,在南京出席远东热带医学大会,为营养组秘书;1935年,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出席国际生理学会;1937年,于万隆出席国际联盟远东农村卫生会议,为营养专门委员会委员;1938年,于河内出席远东热带医学会议,为营养组秘书;1948年,于璧瑶出席联合国远东鱼米营养会议;同年,在华盛顿出席国际热带医学及疟疾大会,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并任该大会营养组主席;1979年,去东京参加联合国大学“世界饥饿方案”顾问委员会会议;1981年,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国际营养学讨论会,并去美国圣地亚哥参加第十二届国际营养学大会,在“中国的食物和营养问题”工作会议上曾作中心发言。

侯祥川1951年在第二军医大学荣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又于该校荣立三等功一次,1953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961年被国防部授予上校军衔。他1982年逝世于北京。

侯祥川人物简介

侯氏为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生化学会创始人之一。解放前,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及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公共卫生学会会长,被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学会、生化学会、营养学会及英国生物化学学会吸收为会员,并多次出席国际性专业学术会议。民国37年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团长出席国际热带医学及疟疾大会,任大会营养组主席。1977年被联合国大学聘为“世界饥饿方案”顾问委员会委员。1980年任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营养供给量专家委员会委员。1981年参加在天津召开的国际营养讨论会和在美国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营养学大会,并在中国的食物和营养问题工作会议上作中心发言。

侯氏毕生致力于生物化学、营养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全国、全军和国际生物化学、营养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在食物营养成分、粮食、代食品及消化生理等方面研究成绩卓著。尤其核黄素缺乏症的研究受到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有《食物中毒》、《饮食与营养》、《营养缺乏病纲要及图谱》、《营养学进展》等。

侯祥川简历年表

1899年12月13日,生于广东揭阳。

192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27—1928年,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访问,获理学硕士学位。

1928—193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助教、药理学系副教授。

1932—1948年,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营养学研究员。

I945—1948年,兼任南京中央卫生实验院营养研究所主任。

1948—1949年,再次赴美考察并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特约研究员。

1949—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兼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科研部部长。

1958—198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研究员、军粮营养研究室主任、军队卫生研究所顾问。

1982年4月17日,病逝于天津。

侯祥川主要论著

1 侯祥川,李德麟.饮食与营养学.上海:广协书局,1953.

2 侯祥川.食物中毒.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

3 侯祥川.营养缺乏病纲要及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4 侯祥川.营养学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

5 Hou HC.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itamin C content of several varieties of Chinese oranges.Chin J Physiol,1935,9(3):223—244.

6 Hou HC.Riboflavin deficieney among Chinese:1.ocular manifestation.Chin MedJ,1940,58(6):616—628.

7 Hou HC.DietaryprinciplesinancientChinesemedicine.ChinMedJ,1938,53(4):347-352.

8 Hou HC.Minimum nutrition require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s. Shanghai:Chin Med Assoc Spec.rept.ser.No.10,1938.

9 Hou HC.The dietary intake and urinary output of vitamin B,andtheir relation to beriberi among Chinese.Chin Med J,1942,61(1):6—18.

10 Hou HC.Urmary excretion of nicotinic acid amongn ormal Chinese,pellagrins and other patients.Chin Med J,1942,61(4):192—198.

11 Hou HC.Dark adaptation test and vitamin A deficiency in Chinese. Chin Med J,1945,64(56):103107.

12 Hou HC.A case of vitamin K deficiency.Chin Med J,1946,64(7—8):225—228.

13 Hou HC.Nutritional deficiency diseases in China.Nutr Rev,1949,7(7):193195.

14 Hou HC.Influence of heating on the liberation of certain amino acids from whole soybean.Proc Soc Exp Biol Med,1949,70(3):416—419.

15 侯祥川.维生素B2缺乏症与食物处理及烹调的关系.人民军医,1952,2(4):1—8.

16 侯祥川.食物中枢问题.中华医学杂志,1954,40(3):224225.

17 侯祥川.食物维生素成分与烹调、储藏、加工等的影响.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成就论文集.上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485496.

18 侯祥川.小球藻营养效用问题.中华卫生杂志,1963,8(1):2934.

19 侯祥川.照射粮食的营养卫生研究.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二届全国营养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成都),1979:107.

20 侯祥川.我国营养学科的回顾与展望:近期营养研究的一些成就.营养学报,1982,4(4):287299.

侯祥川补充介绍

  侯祥川(1899~1982)

  侯祥川,广东揭阳人。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其父侯乙初,当过教堂牧师和中、小学教员、校长。民国3年(1914)在聿怀中学毕业后,升入汕头华英书院。民国6年毕业后,即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预科班,一年后又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民国13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同年,他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助教、住院医师。翌年,加入中华医学会为永久会员。民国15年(1926)参与创建中国生理学会。翌年,获得美国罗氏基金奖学金,赴欧洲、加拿大、美国进修。民国17年加入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学会。翌年6月,获加拿大马齐尔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生理学助教,后升任药理学科副教授。

  期间,侯祥川发现胃分泌液中白血球渗入数与胃蛋白酶活力无直接关系;用实验证实了巴甫洛夫关于胃细胞分泌盐酸时分泌浓度是稳定的推论;判定了迷走神经影响胃的基础分泌,而交感神经对胃的基础分泌无明显影响;发现脂肪进入十二指肠能抑制无神经联络的小胃,说明抑制因素是通过体液调节的;证明骨的摄入能促进胃的分泌的增加和分泌时间的延长。

  其后,他又发现鸟类尾上腺分泌的油脂经阳光照射能形成维生素D;发现皮脂囊的脂经紫外线照射后有抵抗软骨病的作用。

  民国19年至21年(1930~1932),侯祥川发现-对色素细胞的作用在神经肌肉连接处,经阿托品作用后,-还能使色素细胞缩小;又发现-能使兔耳小动脉收缩,但对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则无作用;他发现苯甲基-初次注射能使小动脉收缩,再次注射则舒张,对毛细血管则无影响;而甲基-初次注射会引起动脉和静脉舒张,但再次注射则无反应;他观察了钩吻素甲、乙、丙、丁及有机碱质等的药理作用,测定其毒性以钩吻素乙最大,其次为钩吻素丁,再次为钩吻素丙。

  民国21年(1932),在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任研究员,从事营养学研究。同年,任中国化学学会执行秘书、自然博物学会名誉执行秘书。

  民国23年至24年(1934~1935),他发现维生素C缺乏,肾上腺即肿大,缺乏时间越长重量越增加;又发现注射维生素C比口服效果大一倍左右。民国25年,他证明维生素C在-中容易因细菌的存在而被破坏,灭菌或加醚都会减少维生素C被破坏的程度;不同食物用化学方法与生物方法来测定其维生素C含量,结果不完全一致。

  民国24年(1935),出席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召开的国际生理学大会。翌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到万隆出席国联远东国际农村卫生会议,任营养专门委员会委员。

  其后两年,侯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当食物中缺乏维生素A时,增加维生素D会使尿石形成;增加蛋白质也同样会增加尿石;反之,高淀粉饲料则可减少尿石的形成。

  民国27年(1938),他又在实验中证明了在血液中-酸及尿中维生素B1排出量的测定有助于脚气病或维生素B1缺乏病的诊断和治疗。他的这一发现对脚气病的诊治,收到良好效果。同年,他出席在越南河内召开的远东热带医学大会,任营养学组副主席。翌年,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后任上海公共卫生学会会长。

  民国29年(1940),他通过调查证明,中国一般居民维生素B2的摄入量偏低、尿的排出量也低,故患维生素B2缺乏症的人也多,用维生素B2来治疗,效果较好。

  其后,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

  抗日战争胜利后,侯祥川除继续在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工作之外,还兼任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研究所主任。他在上海参与创建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并任理事。

  民国37年(1948)初,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远东鱼、米营养会议,为营养专门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第四届国际热带医学和疟疾大会,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并任热带营养缺乏药学组主席。应邀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特约研究员。同年,参加美国营养学会为名誉会员。

  1949年初,他放弃国外的优裕条件,回到上海。

  上海解放后,侯祥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兵团卫生部工作,后调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任教。1951年,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改为第二军医大学,他任训练部副部长兼科学研究室主任;继续进行营养缺乏病等方面的研究。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51年荣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又荣立三等功一次,并晋升为一级教授。1953年至1955年,先后任中华医史学会秘书、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1955年,他任第二军医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兼生物化学教研组主任教授等职。同时,任上海市政协委员。

  1958年,被调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军队卫生营养研究所研究员、军粮营养研究室主任,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他主持下,研究制成了各军兵种所需的便于食用的口粮。这些研究成果均被有关部门采用,为我军第一代制式野战品粮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侯祥川是中国最早应用辐照技术研究食物保藏的科学家。1959年,他通过实验证明了稻米、面粉经γ射线照射后,8种氨基酸无明显变化;给大鼠、狗、猴食用经不同剂量照射过的稻米,几个月到一年后,在体重、血象、食物利用率等方面均无明显改变,也无其他不良影响,为粮食辐射保藏技术提供了依据。

  1977年,他被联合国大学聘为“世界饥饿方案”顾问委员会顾问。1979年赴东京参加联合国大学“世界饥饿方案”顾问委员会会议。同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顾问。1980年任国际营养科 合会营养供给量专家委员会委员。1981年被聘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同年赴美国圣地亚哥参加第十二届国际营养学大会,并在“中国的食物和营养问题”工作会议上作中心发言。1979年与1981年,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和营养学会先后恢复活动,他均被选为名誉理事。

  侯祥川毕生致力于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研究,是中国最早从事现代营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著述甚丰,共发表科学论文278篇。他编写的专著有《食物中毒》、《饮食与营养学》、《营养缺乏病纲要及图谱》、《营养学进展》。1981年他主持编译美国营养基金会出版的《营养学现代知识》。此外,他还担任过《生物化学》、《生理科学进展》的主编,《生理学报》、《营养学报》、《人民军医》、《军事医学杂志》等刊物的编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编委。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1982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侯祥川”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