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名人韩元勋介绍
韩元勋(1608~1650)字昌颖,号雪岩,又号奕候。广东省平远县八尺镇凤头村人。自幼天资聪颖,7岁就能与人应对。韩元勋考取秀才后,随其叔父韩谷余宦游江南,居住于无为州衙署,韩谷余聘请名儒,督导元勋攻读经史典籍,遂于明崇祯庚午年 (1630)赴科举考试中举人。明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明崇祯十一年(1638),韩元勋奉诏回京都,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巡视江苏、浙江等地。其洞察民瘼,惩治贪官污吏,所到之处,政声卓著。崇祯皇帝封韩元勋为蕲阳王,晋阶光禄大夫,给一品服俸,赐给诸侯宝剑。1644年5月,韩元勋随尚书史可法潜回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韩元勋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清顺治七年(1650),韩元勋卒于家中,终年42岁。
韩元勋事迹在《平远县志》、《嘉应州志》、《明季潮州忠逸传》、《明季遗闻》、《思文大纪》、《清史》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2011年11月,作为“老北京文化体验区”标志之一的平镇会馆的创建者韩元勋成为各网络报刊媒体广泛跟踪的对象之一。
2016年,韩元勋故居被确立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韩元勋人物生平
小时父母送其到平远九龙庵私塾攻读“四书”、“五经”。韩元勋17岁考取秀才。后来随其叔父韩谷余宦游江南,居住于无为州衙署。谷余聘请名儒,督导元勋攻读经史典籍,遂于明崇祯庚午年(1630)赴科举考试中举人。翌年,参加礼部会试而落榜后,韩元勋落榜不落志,一边广交学士名流,一边周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古今城池苑圃,大开眼界,学术益精。明崇祯十年(1637),赴科举考试,中进士。
明崇祯年间,朝纲不振,国势衰弱。新榜进士韩元勋被诏入朝廷后,向崇祯皇帝慷慨陈述理政主张,倍受赏识,被授予行人司行人职,派驻琉球。韩元勋知识渊博,识大体顾大局,令岛人敬服,以至名扬异国邦土,更得皇帝器重。后因北面清兵进犯,京都外围的几个要镇被清兵攻占,明崇祯十一年(1638),韩元勋奉诏回京都,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巡视江苏、浙江等地。其洞察民隐,惩治贪官污吏,所到之处,政声卓著。崇祯皇帝封韩元勋为蕲阳王,晋阶光禄大夫,给一品服俸,赐给诸侯宝剑。
李自成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明朝将领周遇吉战死,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明朝将领吴三桂背叛朝廷,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兵联合攻打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率部退出北京。清爱新觉罗·福临称帝,年号顺治,国号清,定都北京。从此,大江南北,战火纷飞。
1644年5月韩元勋随尚书史可法潜回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即位建立南朝政权,年号弘光。韩元勋升任都察院左都察御史,以正义感召天下,整饬宦常,维护纲纪。马士英趁新都初立之际,依仗实权,排挤史可法。韩元勋联合大学士陈方策等人,对马士英严加控制,震动朝野。不久,清兵攻破扬州,史可法战死,福王逃往芜湖被追杀,南京亦即告瓦解。
1645年6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郑洪逵等人拥戴下,于福州称帝,改年号隆武。韩元勋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历巡上下,奖廉惩贪,御犯清乱,挽救混乱政局,以求复兴明王朝。
隆武二年(1646),韩元勋考虑到农民军何腾蛟、杨廷麟在粤赣势力日益壮大,为策安全,便奏准隆武帝走汀州奔向湖南。接着明军又在仙霞关被清兵战败,韩元勋便跟随隆武帝自延平走汀州,日夜兼程,途中与群臣共作决策,但终不敌。8月,明室江山大部陷落,韩元勋单身历险回到家乡,但他矢志反清复明,呼号拥明人士,力图再举。此时,韩元勋接到广西巡抚瞿式耜、两广总督丁楚魁的书面招邀,他决意前往,共谋匡复,报效明室。但潮汕、惠州一带已被李成栋占领,韩元勋无法前往,悲愤至极。此后,在家乡设灵遥祭故主,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于清顺治七年(1650)卒于家中,终年42岁。
韩元勋轶事典故
“传说韩进士自幼天资聪颖,七岁能与人应对,十七岁考中秀才。之后随他叔父韩谷余宦游江南,三十二岁中进士,诏入朝廷后崭露头角,在崇祯皇帝面前敢于谏言,备受赏识……”。凤头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年,韩元勋请假回家,饭桌上乡亲们问他朝廷形势何如?他用筷子先夹起餐盘里的蛋黄吃掉,指着盘子无奈地说:“冇黄(皇)净(只剩下,仅有)白”了。足见韩元勋审时度势,早已预见明朝结局。但纵然直面覆巢之危,韩元勋却丝毫未失其为官一任之担当、廉洁奉公之秉性、忠贞报国之赤胆。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廷国势衰弱,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吴三桂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大江南北战火纷飞。韩元勋潜回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建立南明政权。彼时,以宰辅马士英为首的奸臣不思卫国之策,反趁新权初立,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打着“兴复”“助饷”的旗号在各地压榨百姓、聚敛财富,一时民不聊生。
时任都察院左都察御史的韩元勋不肯同流合污,联合大学士陈方策等人对马士英严加反制,震动朝野。但不久,清兵攻破扬州,短暂的南明政权即告瓦解。1645年6月,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改年号隆武。韩元勋被提升为监察御史,继续历巡上下,奖廉惩贪。直至次年8月,明室江山大部陷落,韩元勋单身历险回到家乡平远县。后又联合李士淳等拥明人士力图再举复明无果,最终郁郁而终,享年42岁。
翻阅《潮州府志》《嘉应州志》等史籍不难发现,乱世中,韩元勋虽为官仅十载,廉洁奉公之事迹却可圈可点。据载,1638年,韩元勋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深入苏、浙等地洞察民瘼,惩贪官治污吏,所到之处政绩显著;1644年,朝廷命韩元勋出使琉球,给一品服俸,赐给诸侯宝剑……可惜的是,时值朝代更迭,青史难存,此间更多细节已无从考证。
韩元勋所遗官袍、宝剑曾被韩氏代代相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供奉在进士第内,此言或是不虚。1939年,时任平远县长朱浩怀有闻韩进士廉洁忠正之风骨,特前往八尺镇凤头村韩元勋故居,亲见其派赴琉球册封使时穿的“一品服”。
谈及韩元勋其人,为今世津津乐道的还有其学富五车的才气,以及韩氏赓续百年的崇文家风。据《韩氏族谱》载,自韩元勋始,韩氏族中考取功名者不下百人,崇文重教之风鼎盛。新中国成立前曾共有9条楣杆立于“进士第”两侧。
韩元勋一生以“文不惊人死不休”自励。其少年时便文采斐然,曾在17岁徒步从平远九龙庵赴县治(今梅县)参试时,将两天赶考行程中的途经地名串成歌谣传世,其中片段:“功读九龙时日长,七娘催促赴科场。脚踏黄沙齐上路,鸡公报晓稔田庄……”该诗共七言十一句,囊括26处梅州地名,成为今人研究客家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韩元勋在任御史期间,忧心平远、蕉岭两地举子赴京赶考路途遥远,居京应试糜费甚巨,寒门人才难出,便召集二县在京乡人捐资筑建会馆,取名镇平会馆,后改平镇会馆。该会馆至今完好,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冰窖斜街15号,是北京最为古老的会馆之一。该馆序文有句 “发箧陈书,寒士亦思崛起;绝裾辅主,英贤尚隔慈帏”,即纪念会馆倡建人韩元勋。
平镇会馆的设立,也带动了平远人功成名就后报答家乡的义举,此后平远县内兴学助教善举甚多。民国十年,平远留京大学生有20多人,多住于平镇会馆,其中广东历史文化名人蕉岭籍丘逢甲,平远籍上将姚雨平,平远籍中将林震、刘时亮都曾在此居住。
韩元勋史料记载
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记述,“韩元勋,九乡(今平远八尺镇)人,崇正(明末崇祯皇帝)丁丑(公元1637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明设行人司,有“行人”若干,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升浙江道监察御史,册封蕲(qí) 阳王,出使琉球,加一品服俸。巡按福建,立朝严毅,权要不阿。行部所至,纲纪整肃,三奉命出使。通经术,知大体,尤为君国倚重云”。
明末(南明)韩元勋事迹在《嘉应州志》《明季潮州忠逸传》《明季遗闻》《思文大纪》《清史》等多有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平远县长朱浩怀到八尺镇凤头村韩元勋故居,并亲见韩元勋在派赴琉球册封使时穿的“一品服”(册封琉球王仪式很隆重,册封使礼服“一品”,以侯、伯、王等规格配置)。韩元勋墓一在八赤凤头,称“夫子弹琴”;另一传说就在韩进士山丛林中,至今还是个迷。
韩元勋所撰写的《重修儒学记》表明其人生理想:“文德武功彪炳天壤,以仰副朝廷,睠顾中外”。他指出,执政者要以教育为重,“端本以治”,在所有繁冗的政务中“莫不兢兢以建学育才为首务”。韩元勋表扬家乡父母官能够“毅然以兴学育才为已任”,表明教育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也可移风易俗。根据韩氏族谱及宗族口传,韩元勋忠贞不仕清朝,隐居乡里而终。
南方进士进入北京为官自不在少数,而现作为“老北京文化体验区”标志之一的平镇会馆创建者——韩元勋,2011年11月成为各网络报刊媒体广泛跟踪的对象之一。广东平镇会馆迁建工程施工中标结果公示,北京城建亚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3300022元中标。朱一新所编《京师坊巷志》记载,“冰窖胡同有乾泰寺,康熙三十九年重修。有唐县、漳州、浙瓯、建宁、平镇诸会馆”。据查,平镇会馆位于北京崇文区冰窖斜街15号,占地面积814平方米,“明崇祯年间,平远籍进士韩元勋感于平远、镇平(今蕉岭)二县举子赴京赶考路途遥远,居京应试花费甚巨,使得这两个偏远山区小县人才难出,就联合二县在京乡人捐资筑建会馆,取名镇平会馆,后改称平镇会馆”。平镇会馆曾是两县“考生公寓”,该馆序文有句,“发箧陈书,寒士亦思崛起;绝裾辅主,英贤尚隔慈帏”。民国十年(1921年),平远留京大学生有20多人,多住于平镇会馆。广东历史文化名人蕉岭籍丘逢甲、平远籍姚雨平上将等曾赴京居此,平远林震中将、刘时亮中将等曾住在这里。平镇会馆的设立,带动了平远人功成名就后报答家乡的义举。此后的清朝,特别是民国期间,兴学助教善举甚多,平远教育也走在全省前列。继新中国后此风依盛,教育成就斐然。
《明季遗闻·卷三·南都(下)》第八十四页载,“(弘光元年·顺治二年乙酉春)琉球国遣使入贡,请袭封,命给事中陈燕翼、行人韩元勋各给一品服前去。原任中允李明睿泛海南归。弘光以忠节,深嘉之”。
南明确与琉球有来往,《历代宝案》卷三十六至卷三十七收录琉球王国与南明福王、唐王间往来之文书,“隆武三诏”,系极为珍贵的史料。卷三十六为弘光文稿,卷三十七为隆武文稿,包括诏、咨、表奏、符文、执照等。
《思文大纪卷七》第一百二十四页与《清史·第八卷》第五百三十一页载“福建监临御史王孙蕃、韩元勋(隆武帝在福州开科取士,元勋为监场御史。隆武二年·顺治三年丙戌五月)疏陈:‘减篇恤士,推一时之恩。惟是二书三经,不若三书二经为合式;其题目仍照七篇俱出,二场亦然。庶镌之试录,传之天下后世,皆信为不刊之章程,兴朝之盛美也。’上准如议行”。
《思文大纪卷七》第一百四十七页载“敕福京监临御史韩元勋:监场事完,即刻巡历下游地方。务正己率属,奖廉惩贪,力挽浇风,以振文治。汀、漳盗贼奸宄四出,须分别剿抚;使闻风解散,便属真御史。至两粤、云、贵计典已行,上下游独缓;着元勋作速察核,会同巡抚奏报。严在贪酷,不得遗漏吞舟”。
《思文大纪》起自弘光元年六月唐王监国,至清兵陷福州,曹学佺等殉难止;据事直书,不加论断。书中颇载当时诏谕、奏疏,虽不无繁琐之嫌,然悉为直接史料。
韩元勋补充介绍
韩元勋(1608~1650),字昌颖,号雪岩,又号奕候,平远县八尺凤头村人。自幼天资聪颖,7岁就能与人应对。小时父母送其到黄畲九龙庵私塾攻读“四书”、“五经”。韩元勋17岁考取秀才。后来随其叔父韩谷余宦游江南,居住于无为州衙署。谷余聘请名儒,督导元勋攻读经史典籍,遂于明崇祯庚午年(1630)赴科举考试中举人。翌年,参加礼部会试而落榜后,韩元勋落榜不落志,一边广交学士名流,一边周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古今城池苑圃,大开眼界,学术益精。明崇祯十年(1637),赴科举考试,中进士。
明崇祯年间,朝纲不振,国势衰弱。新榜进士韩元勋被诏入朝廷后,向崇祯皇帝慷慨陈述理政主张,倍受赏识,被授予行人司行人职,派驻琉球。韩元勋知识渊博,识大体顾大局,令岛人敬服,以至名扬异国邦土,更得皇帝器重。后因北面清兵进犯,京都 的几个要镇被清兵攻占,明崇祯十一年(1638),韩元勋奉诏回京都,升任浙江道监督御史,巡视江苏、浙江等地。其洞察民隐,惩治-污吏,所到之处,政声卓著。崇祯皇帝封韩元勋为蕲阳王,晋阶光禄大夫,给一品服俸,赐给诸侯宝剑。
李自成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明朝将领周遇吉战死,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明朝将领吴三桂背叛朝廷,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兵联合攻打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率部退出北京。清爱新觉罗•福临称帝,年号顺治,国号清,定都北京。从此,大江南北,战火纷飞。1644年5月韩元勋随尚书史可法潜回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即位建立南朝政权,年号弘光。韩元勋升任都察院左都察御史,以正义感召天下,整饬宦常,维护纲纪。马士英趁新都初立之际,依仗实权,排挤史可法。韩元勋联合大学士陈方策等人,对马士英严加控制,震动朝野。不久,清兵攻破扬州,史可法战死,福王逃往芜湖被追杀,南京亦即告瓦解。1645年6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郑洪逵等人拥戴下,于福州称帝,改年号隆武。韩元勋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历巡上下,奖廉惩贪,御犯清乱,挽救混乱政局,以求复兴明王朝。
隆武二年(1646),韩元勋考虑到农民军何腾蛟、杨廷麟在粤赣势力日益壮大,为策安全,便奏准隆武帝走汀州奔向湖南。接着明军又在仙霞关被清兵战败,韩元勋便跟随隆武帝自延平走汀州,日夜兼程,途中与群臣共作决策,但终不敌。8月,明室江山大部陷落,韩元勋单身历险回到家乡,但他矢志反清复明,呼号拥明人士,力图再举。此时,韩元勋接到广西巡抚瞿式耜、两广总督丁楚魁的书面招邀,他决意前往,共谋匡复,报效明室。但潮汕、惠州一带已被李成栋占领,韩元勋无法前往,悲愤至极。此后,在家乡设灵遥祭故主,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于清顺治七年(1650)卒于家中,终年42岁。
“韩元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