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佛山市名人>南海区名人

关士聪

关士聪人物照片

南海名人关士聪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

关士聪(1918年1月3日—2004年4月5日),广东南海人,石油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高级工程师。

关士聪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3年任职于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1952年任地质部地质工程师;1955年任地质部633地质队主任工程师;1961年—1981年先后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4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关士聪长期从事区域普查、矿田与石油普查的研究工作,还对中国煤、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和一些盐类矿床进行了普查研究。

关士聪人物生平

1918年1月3日,关士聪生于广东南海南畔村。

1922年,在河南信阳第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就读,后又转入河南郑州扶轮小学。

1929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在湖南长沙临时大学学习。

1938年,迁往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后考入位于经济部地质调查所。

1943年,任职于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

1950年,进入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工作。

1952年,调任地质部任地质工程师。

1954年,任地质部内蒙古棹子山地质队队长兼主任工程师。

1955年,任地质部633地质队主任工程师。

1956年,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局、地质矿产司主任工程师。

1961年—1981年,先后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4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关士聪主要成就

关士聪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40年,关士聪和学长叶连俊到现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聚居区从事地质调查;1943年,到新疆从事地质调查。特别调查了新疆温宿县钨矿、精河县铜矿、鄯善县锰矿、博尔喀拉森铅矿、托克逊盐矿和八道湾、七昌湖、三道岭等地的煤田;1949年,与王钰等去四川、甘肃,为天成铁路(后改为宝成铁路)建设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1950年,与侯德封、刘东生等去辽宁清原和吉林磐石调查金矿、铜矿;20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油气地质勘查和研究,发现并开发了大庆、胜利、华北、江汉、苏北等油气田;1952年,主要从事华北和西北一些中生代煤田的普查勘探工作,复查过山东淄博等老煤田;1954年,在内蒙古棹子山地区进行煤田地质普查;1955年,在甘肃六盘山地区完成了1:20万石油普查任务;1956年,主要从事和主持中国全域的石油地质勘查技术工作;之后他几乎跑遍了全中国各地含油气盆地及可能含油气地区,指导所属各石油普查勘探队的技术业务工作,坚持进行新地区新领域的找油和开拓新能源研究等工作。

学术论著

关士聪的代表论著有《甘肃中南部地质志》《中国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油气》《中国含油气区地质与生油层系特征》《中国古海域沉积相与油气》《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地质图集》《亚太地区沉积盆地中国部分地层对比图集》等 。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1]关士聪.甘肃六盘山区域石油地质普查简介[M].地质出版社,1957.

[2]关士聪.中国海相、陆相和海洋油气地质[M].地质出版社,1999.

[3]关士聪.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晚元古代—三叠纪[M].科学出版社,1984.

[4]关士聪.中国陆盆多成盆期理论及找油实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10(3):7.

[5]关士聪.“空间源直接探矿仪”找油应用及研究的新进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03):350-350.

[6]关士聪.茅山地质构造与找油[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2(04):109-114.

[7]关士聪,王胜,袁捷,等.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简介—亚太地区沉积盆地中国部分地层对比图集代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04):423-430.

[8]关士聪.迪(乌鲁木齐)哈(哈密)公路地质[R].新疆地质调查所、中央地质调查所.(1946).

[9]关士聪.内蒙伊克昭盟鄂克旗桌子山煤田卡布母田地质[M].地质出版社,1958.

[10]关士聪,阎秀刚,芮振雄,等.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前景的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1(01):47-56.

[11]关士聪.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油气 (晚三叠-第四纪)[M].科学出版社,1991.

[12]关士聪.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发育沉积与油气[M].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13]关士聪等.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M].科学出版社,1984.

[14]关士聪,车树政.内蒙古伊克昭盟棹子山区域地层系统[J].地质学报,1955(02):3-16.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59年

华北物探成果汇报会

郑州

1960年10月

华北石油普查勘探会议

天津

1960年10月

地质部、石油同业部联席工作会议

天津

1976年

第一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讨论会

1976年

第一次全国油气普查工作会议

长沙

1977年10月

油气普查勘探系统科技座谈会

辉县

1979年

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勘探会议

长沙

1980年11月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评价学术报告会

昆明

1981年5月

全国煤成气学术讨论会

扬州

1982年

石油地质工作会议

北京

1982年5月

中国沿海大陆架石油地质学术讨论会

上海

1986年8月

中国北方白垩纪地层古生物及含油气远景学术讨论会

大庆

1986年10月

中国南方白垩系及其含油气远景学术讨论会

金华、丽水、天台

1992年10月

含油气盆地学术讨论会

西安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1981年

要重视包括煤成气在内的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工作

国家科委“六五”、“七五”国家攻关项目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82年

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才培养

治学态度

关士聪注重野外知识和实事求是,追求科学真理学风,走“实践派”的治学道路,对于名家的著作或理论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他都会据实而争。学术研究上坚持客观,用实践说话,不曲意承迎。对待工作严格要求,绝不含糊。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关士聪人物评价

“关士聪对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了突出贡献。”光明网评)

“关士聪是一位为中国石油开发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评)

“关士聪是中国油气化探的倡导者之一,为中国一系列油气田的发现和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评)

“关士聪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先驱,是对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了突出贡献。”(《光明日报》评)

关士聪补充介绍

  关士聪,石油地质学家 1918年1月3日生于广东南海。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4年4月5日逝世。 曾任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工作40余年,在区域普查和矿田(包括煤、铁、有色金属、非金属等多种矿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49年后,长期从事石油普查和研究,对中国煤、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和一些盐类矿床普查,为区域地质研究等都作出一定的贡献。此外,对中国陆相油田的发现、海相油田的工作方向,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评价,为一些钢铁资源(包括铁矿和煤矿)都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基础,特别是对内蒙古西部工业区工矿城市交通等方面,起到了指导建设的作用。代表作有《内蒙古伊克昭盟卓子山区域地层系统》、《中国海域区划与地质构造》和《中国和陆相盆地地层对比》等。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关士聪”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