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名人祁宗元介绍
河州北乡喇嘛川尾有个村子,叫扎木赤。离村不远的刘家峡上峡口有座香炉台,西秦时就在此处架设"飞桥",沟通南北。元朝时设通信驿站,才得其名。外村人常远远望见驿站饮马黄河,遂称扎木赤为扎马池。公元1884年,"洞客"祁宗元就出生在这里。
祁宗元人物生平
扎马池和西边的邻村红崖子,有天车提水灌溉,虽说水地面积不大,出产的桃和冬果梨却远近闻名。水果收获之时,村民年年要赶上毛驴,驮到河州城卖,来回150里。中间经过山大沟深的"三条沟",路途十分艰难。黄河水小时,还可走一条近点的路,但要经过十分艰险的"阎王砭",常发生行人坠河的事。祁宗元进过几天"义学"门,粗通木匠、石匠的活计,晓以绳准,又是个生性耿直倔犟之人,一付热心肠,乐善好施。他看着乡亲们为了生计吃那么多苦,便发下心愿,要在阎王砭的红砂岩上打出隧洞,以利行人。一言既出,说干就干,祁宗元离家十数里,背上自家的干粮,每天挖洞不止。两年功夫,果真凿通隧洞200米。这下人畜行走方便,从此,村上老小都尊称他为"洞客爷"。 扎马池、红崖子的大多农田为旱地,十种九不收。祁宗元经过认真思索,反复察看地形,又做出计划,从祁杨家河滩引黄河水,经盐场滩,凿通阎王砭,搞自流灌溉,浇这两个村子的旱地。这是村民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便与祁宗元立了个字据,商定渠成之日,由村上给祁宗元总付开销报酬。这渠道线长7.5公里,经四道险段,还要凿通800米隧洞,工程很是艰巨。民国7年(1918年),祁宗元毅然兴工,他凭目测定线,从头道岭下开始凿洞。这洞高5市尺,宽2.5尺,每20步留一个出砂洞眼。他亲自凿亲自背,兼以督工。两年时间,微薄家产赔垫殆尽。祁宗元不甘心半途而废,他们父子三人中抽出一个去轮流乞讨,聊以糊口,仍不舍昼夜地凿洞。期间他曾托人呈报于甘肃省建设厅祈求资助,并表示"苟不成,誓以来生相继续"。此举感动了前来视察的河州军政要员,拨款大洋2000元,以资支持。从此来帮助开渠的民工每人每天可有1元纸币的生活补助。至民国17年(1928年),先后凿通1000多米引水隧洞,第一次将黄河水引通至红崖子新山脚下。眼看大功即将告成,河州军政要员也亲临察看,设祀庆贺。不料同年河湟地区发生兵燹,并连遭灾荒,村民四散逃难,迁延数年,主渠道塌陷,再也无力修复。祁宗元因而倾家荡产,功败垂成,望洞兴叹。 民国20年(1931年),永靖县已成立,当时的县长提倡测永乐东干渠。祁宗元引水的心又动了。他应召参与测设,指望渠成之后,再修复原先的引水渠、隧洞,引大夏河水浇扎马池、红崖子的地,得偿夙愿。期间,著名农学家,时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的张心一因将陪美国水电专家选择黄河上游水坝坝址,只身一人先期到刘家峡实地考察。祁宗元领他从一羊肠小道下至黄河边,仔细了解山脉河流的具体形状。张心一对这位老人的热心肠备受感动,印象很深,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著文赞赏不已。毕竟岁月不饶人,四十年代的祁宗元,已是年届古稀,垂垂老矣。此时他的子孙于乞讨多年后,终于落户在大川的中庄村。他却斗志未酬,形只影单,无家可归。此时永靖县莲花城隍庙已经修成,祁宗元便为城隍庙驮水,挽发皈依道门,人称"祁道人"。1951年,祁宗元在城隍庙西厢房辞世。扎马池族人闻讯,举村悲戚,派青壮年数十人,来回60里,以四抬灵轿将遗体运回本村,沿路多处设香案迎祭,盛况空前。回村后,按道教仪规,全村在大会场设坛诵经致哀,并安葬在老坟滩下。 1967年,扎马池、红崖子被刘家峡水库淹没。"洞客爷"的故事,在扎马池族人及黄河两岸的乡亲中一直传扬着。
祁宗元补充介绍
河州北乡喇麻川尾有个村子,叫扎木赤。离村不远的刘家峡上峡口有座香炉台,西秦时就在此处架设"飞桥",沟通南北。元朝时设通信驿站,才得其名。外村人常远远望见驿站饮马黄河,遂称扎木赤为扎马池。公元1884年,"洞客"祁宗元就出生在这里。
扎马池和西边的邻村红崖子,有天车提水灌溉,虽说水地面积不大,出产的桃和冬果梨却远近闻名。水果收获之时,村民年年要赶上毛驴,驮到河州城卖,来回150里。中间经过山大沟深的"三条沟",路途十分艰难。黄河水小时,还可走一条近点的路,但要经过十分艰险的"阎王砭",常发生行人坠河的事。祁宗元进过几天"义学"门,粗通木匠、石匠的活计,晓以绳准,又是个生性耿直倔犟之人,一付热心肠,乐善好施。他看着乡亲们为了生计吃那么多苦,便发下心愿,要在阎王砭的红砂岩上打出隧洞,以利行人。一言既出,说干就干,祁宗元离家十数里,背上自家的干粮,每天挖洞不止。两年功夫,果真凿通隧洞200米。这下人畜行走方便,从此,村上老小都尊称他为"洞客爷"。
扎马池、红崖子的大多农田为旱地,十种九不收。祁宗元经过认真思索,反复察看地形,又做出计划,从祁杨家河滩引黄河水,经盐场滩,凿通阎王砭,搞自流灌溉,浇这两个村子的旱地。这是村民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便与祁宗元立了个字据,商定渠成之日,由村上给祁宗元总付开销报酬。这渠道线长7.5公里,经四道险段,还要凿通800米隧洞,工程很是艰巨。民国7年(1918年),祁宗元毅然兴工,他凭目测定线,从头道岭下开始凿洞。这洞高5市尺,宽2.5尺,每20步留一个出砂洞眼。他亲自凿亲自背,兼以督工。两年时间,微薄家产赔垫殆尽。祁宗元不甘心半途而废,他们父子三人中抽出一个去轮流乞讨,聊以糊口,仍不舍昼夜地凿洞。期间他曾托人呈报于甘肃省建设厅祈求资助,并表示"苟不成,誓以来生相继续"。此举感动了前来视察的河州军政要员,拨款大洋2000元,以资支持。从此来帮助开渠的民工每人每天可有1元纸币的生活补助。至民国17年(1928年),先后凿通1000多米引水隧洞,第一次将黄河水引通至红崖子新山脚下。眼看大功即将告成,河州军政要员也亲临察看,设祀庆贺。不料同年河湟地区发生兵燹,并连遭灾荒,村民四散逃难,迁延数年,主渠道塌陷,再也无力修复。祁宗元因而倾家荡产,功败垂成,望洞兴叹。
民国20年(1931年),永靖县已成立,当时的县长提倡测永乐东干渠。祁宗元引水的心又动了。他应召参与测设,指望渠成之后,再修复原先的引水渠、隧洞,引大夏河水浇扎马池、红崖子的地,得偿夙愿。期间,著名农学家,时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的张心一因将陪美国水电专家选择黄河上游水坝坝址,只身一人先期到刘家峡实地考察。祁宗元领他从一羊肠小道下至黄河边,仔细了解山脉河流的具体形状。张心一对这位老人的热心肠备受感动,印象很深,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著文赞赏不已。毕竟岁月不饶人,四十年代的祁宗元,已是年届古稀,垂垂老矣。此时他的子孙于乞讨多年后,终于落户在大川的中庄村。他却斗志未酬,形只影单,无家可归。此时永靖县莲花城隍庙已经修成,祁宗元便为城隍庙驮水,挽发皈依道门,人称"祁道人"。1951年,祁宗元在城隍庙西厢房辞世。扎马池族人闻讯,举村悲戚,派青壮年数十人,来回60里,以四抬灵轿将遗体运回本村,沿路多处设香案迎祭,盛况空前。回村后,按道教仪规,全村在大会场设坛诵经致哀,并安葬在老坟滩下。
1967年,扎马池、红崖子被刘家峡水库淹没。"洞客爷"的故事,在扎马池族人及黄河两岸的乡亲中一直传扬着。《临夏州志》《永靖县志》等志书将祁宗元的事迹载入人物传记,不少文人墨客也著文颂扬,以表示对这位乡间奇人的敬重。(祁国润)
“祁宗元”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