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甘肃省名人>临夏州名人>永靖县名人

罗锦山

暂无罗锦山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永靖名人罗锦山介绍

清代官员

罗锦山(1829—1918)名光诚,字云卿,号锦山,河州北乡(今永靖县罗川)人。生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卒于民国八年,享年九十一岁。 咸丰壬子(1852年)贡生,一生课蒙为生,能诗善书闻名陇上。终生从事私塾教育,在精心研习书法的同时,以诗词自娱,著有《开怀集》诗集。

罗锦山人物生平

罗锦山天资聪颖,秉性刚直。他幼时好学上进,才华出众,不足20岁就中了秀才,选为贡生。后去西安参加乡考时,由于看到主考官坐在太师椅上,跷起二郎腿,闭目养神的丑态,便借题发挥,在试卷中进行了嘲讽。此举被视为抗上不恭,斥退试卷,未予录用。科举不中,功名未就,他攀登宦门的念头随之也就打消了。从此,他苦练书法,勤读诗书,咏诗作画,终于成为一位驰名陇上的书法家。他留下的一幅中堂里写道:"布衣暖,菜羹香,诗书留味长。"可见他甘贫乐道的精神风貌。

罗锦山练习书法,整整下了数十年的苦功夫。平时在身边置一小桌,桌上摆着一块方砖,一支毛笔和一个装有用白土泡成稀汤的泥灌,一有时间就提笔练习。若外出,就用树枝或石子在地上练习,冬天坐在炕上,他用手指在被面上练习。罗锦山仿习王羲之笔法,又研究颜、柳、欧、赵等诸名家字帖,于正、草,隶、篆各书,样样精通。他从二十几岁写到八十岁左右,在双目失明后,仍奋书不辍,直到87岁卧床不起时才停了笔。他的字,笔划顿挫、激越,气势磅礴、有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那刚直不阿的气概,也溢于墨雨笔锋之中。他初写中堂时,爱书一个大"虎"字,旁边加书"镇宅神虎,悬之堂中,百邪不入"题记。后又爱写一个大"鹅"字。他曾说,他喜欢鹅,因为它有着洁白无瑕的秉性。当地民众亦多求"虎"、"鹅"大字,悬挂堂中,扶正压邪。

罗锦山于三十余岁寓居河州城,在私塾执教。其间写字作画,与文人墨客谈书论诗。年近古稀时,返归故里。在六十多年的砚田生涯中,他为家乡村邻及亲朋好友绘制和撰写了数以万计的中堂、条幅。其作品遍及河州城乡,并通过筏客,脚户,商贾,传至陇上各地及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博得人们的称赞。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书画铺肆里都有他的书画作品经销。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罗锦山,性狂达,嗜酒,善书。总督升允游邑之大拱北,见其所书匾额,大加赞许。"罗锦山不仅能书,又善画,且最喜欢画人物,其代表作品有《麻姑仙》《布袋爷》《渔樵耕读》《八仙》等。

其自言“我有一小毫,苍龙嘴边毛;所向皆如意,锋利比剑刀”。“不检韵本,不起稿,信手写来句句好,不加改正,不丢字,颇觉手熟笔亦老”。感慨“丹成九转火候到”,“只因曲高和者寡”。 其在《学生四要》中说,书要熟:“秋波水澄鲜,梨花香满树,功夫要从幼时做”;讲要通:“水清纵鱼跃,云净望月明,何愁作文欠灵性”;字要秀:钟王具精心,燕许称大手,何愁字学有差谬”;文要清:“高悬金茎露,居然玉壶水,岂止泮池能采芹”。 其笔墨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书法作品遍及河州乡里,时称“家家罗锦山”。

罗锦山传世诗稿有《长短句、五言、七言诗》五卷,后经州档案馆张士年编辑整理,以稿本开首“芸窗”冠名《芸窗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又1993年初,马茂山先生手抄《云卿罗锦山先生诗歌誉本》从州档案馆保存的政协临夏州委员会“文革”档案中被发现。此誉本为罗锦山1879年间的作品,内有集解一篇,对联十帧,诗一百二十首。诗歌形式有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独或交互使用;语言上在应用经籍典故的同时大量的使用了河州俗语。

《河州十二景》之一《积石奔流》诗:“探源积石禹功尊,穿峡黄河绕足奔。涌出怒涛喷雪唾,破空骇浪撼云根。峰回落雁冲霄起,波被长鲸带日吞。八载功能从此始,顺流排抉到龙门。”又《贬吃洋烟》:“漫说洋烟有异香,一经扑鼻臭难当。开灯怪见斜排枕,握管笑看倒卧墙。针滚残灰羞客让,盘存余果待谁尝。回头可怜刚方体,变做鬼形不自伤。”又《换衣》诗:“脱皮裤,备装袄,从今换衣不嫌早。虽说老来尤爱暖,过暖亦觉太茨恼。况乎时已三月到。帘外见芳草,儿放纸鸢妇换套。仍穿皮衣人笑我,时序都不晓。岂不抱愧在名教。”再《渠磨》:“跨水创修一小堂,晴雷吐出雪花香。凭空悬石看圆转,彻底飞轮妙激扬。理合乾坤分动静,道参造化判阴阳。一从巧匠成机轴,资以养生佑彼苍。”再《慨叹世事》等诗中吟道:“世事好悬乍,人情都是假。毛雨打雨伞,岂其眼泡瞎”。“事事夸兴隆,兴隆却在哪?”“胸无半点墨,假意装儒雅。”面对贫困的生活,诗人叹道:“字匠若我最可怜,不供茶饭不掏钱”。《自劝》:“你老汉,听我劝。再休作,常弄管。年以髦,贵闲散。苦费心,实可怜”。

同治十二年(1873年),河州知州潘效苏在罗家洞佛寺进香。潘知道罗锦山为罗家川人,欲试其才,便撰一对联,请罗锦山书写。罗锦山接过一看,对横额"大河前洪"颇为欣赏,而对楹联就不肯书写。当时潘知州心中不悦,也让罗锦山自撰一联。罗锦山便写下了这样一幅联语:

由昆仑逶迤而来喜见千峰环洞府 信仙佛恫瘝在抱重登万姓乐尧天

一百多年来,凡到罗家洞观赏的文人,见到这幅对联,无不赞叹折服。

有一年腊月三十日,到罗锦山家求写对联的人接踵而至,他从早上一直写到下午。眼看日已偏西,罗锦山也想去办点年货。这时,其侄罗福存又拿着纸张走进来了,罗锦山长叹了一声,猛呷了一大口酒,拿过罗福存的纸,抓起一把笤刷,一挥到底。在场的人们以为他在胡划,但仔细一看,中堂上写的"虎"字,笔力挺拔,真似猛虎长啸,条幅上的字也龙飞凤舞,别具一格。罗锦山自己也颇为得意的念起条幅:"情因陶淑归中正,性不草率保和平。"

罗锦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毁于十年动乱之中,有很少的几件墨迹幸存于世,被人们所珍藏。

罗锦山人物简介

罗锦山书习钟、王,又兼习颜、柳、欧、赵诸家。他的书法艺术注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而能融会贯通,在深厚的传统功力基础上,达到正、草、隶、篆各体皆趋其妙的境界。书法作品不以一帖一碑为范本,而有不法之法。他从意中取势,情中求韵,笔意恣肆又透逸野之气,古茂凝重而现率真之性;用笔似收而纵,似纵而擒,提按自如,气韵贯通,笔势跌宕,气势磅礴;结体奇崛,风格苍劲,有高古之风貌神韵,掷地似闻金石之声,几近出神入化的境界,卓然自成一家。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永靖乃至河州地方书法史上的代表人物。省委书记陆浩题诗云:“罗川依黄河,儒雅前贤多;锦山书道精,文脉永传播。”

罗锦山补充介绍

  罗锦山,名光诚,字云卿,笔名锦山,汉族,河州北乡罗川村(今永靖县刘家峡镇)人。生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卒于民国7年(1918年),享年90岁。他一生怀才不遇,专攻书法,自成一派,是名著陇右的书法家。

  罗锦山天资聪颖,秉性刚直。他幼时好学上进,才华出众,不足20岁就中了秀才,选为贡生。后去西安参加乡考时,由于看到主考官坐在太师椅上,跷起二郎腿,闭目养神的丑态,便借题发挥,在试卷中进行了嘲讽。此举被视为抗上不恭,斥退试卷,未予录用。科举不中,功名未就,他攀登宦门的念头随之也就打消了。从此,他苦练书法,勤读诗书,咏诗作画,终于成为一位驰名陇上的书法家。他留下的一幅中堂里写道:"布衣暖,菜羹香,诗书留味长。"可见他甘贫乐道的精神风貌。

  罗锦山练习书法,整整下了数十年的苦功夫。平时在身边置一小桌,桌上摆着一块方砖,一支毛笔和一个装有用白土泡成稀汤的泥灌,一有时间就提笔练习。若外出,就用树枝或石子在地上练习,冬天坐在炕上,他用手指在被面上练习。罗锦山仿习王羲之笔法,又研究颜、柳、欧、赵等诸名家字帖,于正、草,隶、篆各书,样样精通。他从二十几岁写到八十岁左右,在双目失明后,仍奋书不辍,直到87岁卧床不起时才停了笔。他的字,笔划顿挫、激越,气势磅礴、有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那刚直不阿的气概,也溢于墨雨笔锋之中。他初写中堂时,爱书一个大"虎"字,旁边加书"镇宅神虎,悬之堂中,百邪不入"题记。后又爱写一个大"鹅"字。他曾说,他喜欢鹅,因为它有着洁白无瑕的秉性。当地民众亦多求"虎"、"鹅"大字,悬挂堂中,扶正压邪。

  罗锦山于三十余岁寓居河州城,在私塾执教。其间写字作画,与文人墨客谈书论诗。年近古稀时,返归故里。在六十多年的砚田生涯中,他为家乡村邻及亲朋好友绘制和撰写了数以万计的中堂、条幅。其作品遍及河州城乡,并通过筏客,脚户,商贾,传至陇上各地及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博得人们的称赞。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书画铺肆里都有他的书画作品经销。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罗锦山,性狂达,嗜酒,善书。总督升允游邑之大拱北,见其所书匾额,大加赞许。"罗锦山不仅能书,又善画,且最喜欢画人物,其代表作品有《 仙》《布袋爷》《渔樵耕读》《八仙》等。

  罗锦山为人刚直不阿、光明磊落,民间至今仍流传许多有关他不畏权势、热爱民众的故事。

  据说清同治初年的一天,罗锦山在河州城里闲游,见到好多穿马褂的人们聚集在一家院里摆弄什么。因一时好奇,就跨步进去。原来是河州的绅士们为奉迎新上任的知州,正准备书送贺幛。大红软缎铺在桌上,主事者拿起蘸饱的大笔,想找一个出类拔萃的写家。可是,围在桌前的文人墨客,没有一个敢上前接笔。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位知州是饱学之士。站在人后的罗锦山不由自主地向前挤去。主事者猛一转身,见罗锦山衣不压众,貌不惊人,就不客气地斥问道,难道你冲向前来想写吗?这突如其来的斥责,不禁使刚直的罗锦山心底冒火,他从主事者手中夺过大笔,笔飞墨舞一番,遂掷笔扬长而去。使在场的人个个目瞪口呆。贺幛送到州府后,新知州一看,赞不绝口,连说"写得好,写得好!"还特意询问:"谁是罗锦山先生?想不到你们这里还有这样的人才。"主事者赶忙派人四处查访,终于从东关亲戚家找来罗锦山。新知州遂在州府设宴款待。他们二人一起谈诗论文,罗锦山为新知州写字作画。在前后一月多光景中,罗锦山为知州绘制撰写中堂、条幅、对联达三百余幅,但没有一件是重复的。因此,知州十分钦佩罗锦山的书画文墨,还特意在凤林书院悬挂展示。

  罗锦山不仅书法出众,且文章满腹。同治十二年(1873年),河州知州潘效苏在罗家洞佛寺进香。潘知道罗锦山为罗家川人,欲试其才,便撰一对联,请罗锦山书写。罗锦山接过一看,对横额"大河前洪"颇为欣赏,而对楹联就不肯书写。当时潘知州心中不悦,也让罗锦山自撰一联。罗锦山便写下了这样一幅联语:

  由昆仑逶迤而来喜见千峰环洞府

  信仙佛恫瘝在抱重登万姓乐尧天

  一百多年来,凡到罗家洞观赏的文人,见到这幅对联,无不赞叹折服。

  有一年腊月三十日,到罗锦山家求写对联的人接踵而至,他从早上一直写到下午。眼看日已偏西,罗锦山也想去办点年货。这时,其侄罗福存又拿着纸张走进来了,罗锦山长叹了一声,猛呷了一大口酒,拿过罗福存的纸,抓起一把笤刷,一挥到底。在场的人们以为他在胡划,但仔细一看,中堂上写的"虎"字,笔力挺拔,真似猛虎长啸,条幅上的字也龙飞凤舞,别具一格。罗锦山自己也颇为得意的念起条幅:"情因陶淑归中正,性不草率保和平。"

  罗锦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毁于-之中,有很少的几件墨迹幸存于世,被人们所珍藏。

  “罗锦山”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