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名人马国珍介绍
马国珍(1870~1963),字席儒,回族,通称“五十哈智”。毕家场门宦创始人马宗生的第十代后裔。祖籍陕西长安,清康熙年间迁居河州。生于临夏市八坊,自幼入清真寺念经,钻研伊斯兰教经典至25岁“穿衣”。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甘军马福禄部随军阿訇。1900年参加抗击“八国联军”。
马国珍个人经历
民国17年马仲英与国民军激战于河州,国珍目睹战火蔓延。百姓受难,便联络地方士绅,翰旋于交战双方,以求地方安宁。10月战火平息,被聘为安抚委员分赴各地动员难民上庄。时赵席聘上书省府“禁止回民在八坊及城围十里之内居住”,批复下来,民怨沸腾,正在循化动员难民上庄的马国珍闻讯星夜赶回临夏,联络邓隆、张质生、喇世俊等人,仗义陈词,并得到回汉知名人士及群众的声援。迫使省府主席刘郁芬撤回命令,退还八坊群众故居。
马国珍非常注重民族团结,经常教育家人说:“先辈来到临夏数百年,始终与汉族兄弟和睦相处,情同骨肉,我们继续要代代友好下去。”光绪二十一年(1895),汉族邻居陈永德离家避难时,托存他家的两石白豆被土匪抢走,事后马仍以钱还粮,弥补了陈家的损失。
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他不顾八旬高龄,同各界人士迎接中国人民解军进城,积极为驻在堡子村的解放军筹集粮食和燃料。解放初,残存的国民党武装特务,地方封建势力制造谣言,挑拨民族关系,在部分地方发生回汉民族纠纷,数万农民背井离乡。面对群众困境,他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深入窝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动员难民回乡生产。
1956年11月,在庆祝临夏回族自治成立的大会上,将传世文物——宋代长颈瓷瓶交给自治州领导,请求转献国务院。至今,此瓶仍存放在国家文物管理部门。
他对伊斯兰教颇有研究,著有宗教哲学及信仰问答等,“四清”运动中被毁。他为人正派,处事公正,爱国爱教,1963年元月,病殁于家中。
马国珍补充介绍
马国珍(1870-1963),字席儒,回族,通称"五十哈智"。毕家场门宦创始人马宗生的第十代后裔。祖籍陕西长安,清康熙年间迁居河州。生于临夏市八坊,自幼入清真寺念经,钻研伊斯兰教经典至25岁"穿衣"。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甘军马福禄部随军阿訇。1900年参加抗击"八国联军"。
民国17年马仲英与国民军激战于河州,国珍目睹战火蔓延。百姓受难,便联络地方士绅,翰旋于交战双方,以求地方安宁。10月战火平息,被聘为安抚委员分赴各地动员难民上庄。时赵席聘上 书省府"禁止回民在八坊及城围十里之内居住",批复下来,民怨沸腾,正在循化动员难民上庄的马国珍闻讯星夜赶回临夏,联络邓隆、张质生、喇世俊等人,仗义陈词,并得到回汉知名人士及群众的声援。迫使省府主席刘郁芬撤回命令,退还八坊群众故居。
马国珍非常注重民族团结,经常教育家人说:"先辈来到临夏数百年,始终与汉族兄弟和睦相处,情同骨肉,我们继续要代代友好下去。"光绪二十一年(1895),汉族邻居陈永德离家避难时,托存他家的两石白豆被土匪抢走,事后马仍以钱还粮,弥补了陈家的损失。 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他不顾八旬高龄,同各界人士迎接中国人民解军进城,积极为驻在堡子村的解放军筹集粮食和燃料。解放初,残存的国民党武装特务,地方封建势力制造谣言,挑拨民族关系,在部分地方发生回汉民族纠纷,数万农民背井离乡。面对群众困境,他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深入窝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动员难民回乡生产。
1956年11月,在庆祝临夏回族自治成立的大会上,将传世文物--宋代长颈瓷瓶交给自治州领导,请求转献国务院。至今,此瓶仍存放在国家文物管理部门。
马国珍先后担任临夏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抗美援朝分会委员、州政协委员、临夏市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他对伊斯兰教颇有研究,著有宗教哲学及信仰问答等,"四清"运动中被毁。他为人正派,处事公正,爱国爱教,1963年元月,病殁于家中。
“马国珍”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