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名人刘作翔介绍
刘作翔,男,1956年9月生,甘肃省平凉市人。1983、1987年先后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本科(法学学士)和法理学专业研究生(法学硕士)。
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先后担任西北政法学院教授、法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法律科学》杂志主编等。2000年2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曾担任法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法理学研究室主任。现担任法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法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环球法律评论》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特殊学科“法社会学学科”主持人。
刘作翔人物经历
1983、1987年先后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本科(法学学士)和法理学专业研究生(法学硕士)。
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学位。
1995年起先后担任西北政法学院教授、法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法律科学》杂志主编等。
2000年2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曾担任法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法理学研究室主任。现担任法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法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环球法律评论》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特殊学科“法社会学学科”主持人。获国家人事部“1996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务院1997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国家七部委“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称号等。2004年被中组部确定为"中央联系专家"。2004年入选首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刘作翔教授担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刘作翔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有法理学、法律文化理论、法社会学、民主法治理论、法学发展问题等。
刘作翔主要成就
1 翟妹华一案之法律反思 刘作翔 检察风云 2006/01
2 标本兼治群体性事件 刘作翔 人民论坛 2005/11
3 宪法关系和宪法性法律关系 刘作翔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4 研讨会发言摘要 万鄂湘 团结 2004/06
5 信息公开、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新闻采访中的“暗拍”为案例而展开分析 刘作翔 学习与探索 2004/04
6 奥斯丁、凯尔森、拉兹的法律体系理论——根据拉兹的《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 刘作翔 金陵法律评论 2004/01
7 法律与“原罪”问题座谈会 吴玉章 环球法律评论 2004/02
8 反恐与个人权利保护——以“9·11”后美国反恐法案和措施为例 刘作翔 法学 2004/03
9 寻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关于“非典”的一点思考 刘作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04
10 具体的“民间法”——一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 刘作翔 浙江社会科学 2003/04
11 中国法制: 回望方知行渐远 信春鹰 时事报告 2003/03
12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 刘作翔 求是 2003/12
13 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批判——兼论“司法权国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 刘作翔 法学研究 2003/01
14 权利冲突:一个值得重视的法律问题——权利冲突典型案例研究 刘作翔 浙江社会科学 2002/03
15 入世与改变观念 刘作翔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2002/04
16 刑讯逼供·沉默权·实验取证——一起“实验取证”与“刑讯逼供”交锋的案例及其分析和思考 刘作翔 学海 2002/06
17 法理学视野中的法的适用 刘作翔 法律适用 2002/07
18 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 刘作翔 中国法学 2002/02
19 权利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法律现象 刘作翔 法学 2002/03
20 “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思考 刘作翔 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5
21 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体系的设想 刘作翔 法学杂志 2001/06
22 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下) 刘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3
23 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上) 刘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2
24 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道路 刘作翔 西江大学学报 1999/02
25 法制现代化概念、释义和实现目标 刘作翔 宁夏社会科学 1999/03
26 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问题前瞻 刘作翔 法学研究 1999/04
27 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9/03
28 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再追问和再思考 刘作翔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01
29 作为方法论意义的法律文化——关于“法律文化”的一个释义 刘作翔 法学 1998/06
30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兼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论点的学术介评 刘作翔 法学评论 1998/05
31 作为对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释义之一 刘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8/04
32 从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一个新文化概念的取得及其“合法性”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8/02
33 法治化: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国企业集团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刘作翔 当代经济科学 1998/03
34 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 陈金钊 学习与探索 1997/03
35 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 刘作翔 法学 1997/10
36 论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刘作翔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6/02
37 实现法治: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刘作翔 政治与法律 1996/05
38 现代化外向型城市法制建设环境要素分析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6/05
39 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 刘作翔 法学研究 1996/04
40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应当重视法学学问题的研究——兼论法学学科的功能 刘作翔 法学 1996/04
41 神圣的宪法权利与“社会公德”的冲突——对浙江医大一则决定的法律思考 刘作翔 法学 1996/03
42 法理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及其功能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6/06
43 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结构与特征 刘作翔 当代经济科学-陕西财经学院学报 1996/01
44 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恒价值──法与公平研究论纲 刘作翔 天津社会科学 1995/05
45 多元化发展是法理学的必由之路 刘作翔 政治与法律 1995/06
46 法律的理想与理想的法律 刘作翔 政治与法律 1995/01
47 关于几个法学问题的思考 刘作翔 中国法学 1995/06
4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刘作翔 中国法学 1995/02
49 试论司法公平的实现 刘作翔 政法论坛 1995/03
50 多元的时代与多元的法学──迈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走向 刘作翔 学习与探索 1995/03
51 法学的意义探究——《法制及其意义》读后 刘作翔 法学 1995/11
52 行政执法公平实现的基本条件 刘作翔 法学 1995/06
53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形式要件 刘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5/02
54 我国法理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5/03
55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内容要件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5/02
5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兼议政府职能的法制化 刘作翔 政法论坛 1994/01
57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教育 刘作翔 中外法学 1994/05
58 法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4/06
59 法律的理想 刘作翔 法学研究 1994/06
6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理学——比较·借鉴·革新 刘作翔 法学 1994/08
61 理想的法律模式之建构原则 刘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4/06
62 法律的理想与相关法学概念关系的法理学分析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4/04
63 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动力及其转换机制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3/03
64 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形式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2/04
65 关于建立责任制约机制的思考 刘作翔 人文杂志 1991/02
66 中国现代化建设与法制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1/03
67 怎样认识民主问题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0/Z1
68 民主乎?集权乎?——理论界关于“新权威主义”的论争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89/04
1. 法理学是一门关于法的一般理论的思维性科学和学科,法理学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法理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学科特征: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理论性。21世纪的中国法理学,应深刻把握法理学的性质和特点,并在此方面作出自身的努力,反对对法理学一味的实用功利之要求,是法理学真正成为一门有独立知识内涵和思维的理性之学。
2. 法律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法学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法律实践活动之中。法律文化论体现作为隐性的法律意识形态之中,也体现在作为显性的法律秩序结构之中。法律文化既是历史文化的遗留,也是现实的人类创造。过去人们创造了法律文化,今天人们仍在发展着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上一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在内的宏观整体性文化。
3. 20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一元向多元的历史转型和发展时期,正在向现代化迈进。21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将在世界法律文化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成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法律文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具有光彩的一支重要文化。
4. 法律作为一种人造物,是有自身的理想的。法律的思想就是指作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最终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法律的理想不是停留在理念之中,而是体现在人类所创制的实在法体系之中。法律的理想的具体内容有,追求正义的实现,追求秩序的实现,诛求人类生活的幸福,追求法治的实现。法律有自身的理想,法学有自身的理想,法学家更应有自身的理想。理想有多种多样,但追求法治应成为法学家所有的理想中之最高的理想。
5. 法治社会应对公权利和私权利确立两个法治原则,这两个法治原则是:对公权利,法无明文规定(授权),不得行之;对私权利,法无明文禁止(限制),不得恕之。这两个原则应作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重要原则渗入到我国的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法治建设的诸环节中去,并将它们作为判断公权利行为和私权利行为的重要依据。
6.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适应,相互吻合,又相互冲突,相对保持距离的特性。法律在总体上同道德相适应,但在某些方面它又相对独立于道德要求,在法治领域,道德问题应主要在立法环节加以解决,立法是对公认的社会道德因素的法定化过程。立法一旦确立,司法环节就应以法律为标准,尽量排除道德因素的介入,因为一旦引入道德因素,就会破坏立法中已经确认的道德因素,对法治带来破坏和冲击。这正是司法中坚持法律标准的实质所在。
7. 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形态呈现为一种极为复杂的情况,我将之概括为由”法治秩?quot;与”礼治秩序”,”道治秩序”,”人治秩序”,”宗法秩序”等组合而成的”多元混合秩序”,这是一种”实质社会秩序”,它同国家所确立的”法治秩序”这一”应然社会秩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实现由”实质社会秩序”向”应然社会秩序”结构的转变,是中国在实现法治国家目标和进程中要面临的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这是在在分析和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民主思想上的异同之后,所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内含了民主和法治之间的难以分割的”孪生”关系,也是在分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所得出的一个理论观点。
刘作翔教授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执政能力建设和依法执政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课题《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研究》、中国法学会委托项目《群体性事件的防治》等10余项课题。现正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重大课题“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冲突及其立法司法解决机制研究”。1985年以来,刘作翔教授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求是》、《法律科学》、《法学》、《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1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要”摘登2篇,目录索引16条。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法理学?法史学》、《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中国政治》、《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研究》等全文复印转载40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杂志转摘5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要”摘登2篇,被其他报刊转摘10多篇。?
刘作翔教授出版个人学术专著7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理学视野中的司法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法治的路径——项目研究报告(2001-2006)》(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我之法学观——刘作翔文章选》(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主编学术专著《法与公平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多向度的法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主编法律硕士教材《法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参编教育部、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法理学》统编教材6部,参编其他法学著作、教材、工具书、论文集等60多项。
1992年至2000年2月,刘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学院工作期间,担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给法理学专业、刑法专业、法律史专业等研究生讲授过法理学、法律文化理论、西方法学原著选读等课程。在导师组共同指导过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负责指导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这8位研究生已全部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9年期间,刘作翔教授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政治学院等院校约100多位法学博士生评议审阅博士论文和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等。受邀参加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吉林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3名博士后出站答辩。指导访问学者3名。
2002年5月,刘作翔教授被批准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8名,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间,指导9名法律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的5名,正在指导的法律硕士研究生4名。 2002年至2009年,刘作翔教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指导1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现已有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正在指导的有4名。1992年至2000年2月,刘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学院工作期间,担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给法理学专业、刑法专业、法律史专业等研究生讲授过法理学、法律文化理论、西方法学原著选读等课程。在导师组共同指导过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负责指导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这8位研究生已全部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9年期间,刘作翔教授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政治学院等院校约100多位法学博士生评议审阅博士论文和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等。受邀参加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吉林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3名博士后出站答辩。指导访问学者3名。
2002年5月,刘作翔教授被批准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8名,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间,指导9名法律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的5名,正在指导的法律硕士研究生4名。2002年至2009年,刘作翔教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指导1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现已有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正在指导的有4名。
刘作翔主要作品
1985年以来,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求是》、《法律科学》、《法学》、《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有4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和转摘;出版个人学术专著5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理学视野中的司法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编法律硕士教材《法理学》1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第一卷)1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主编学术专著《法与公平论》1部(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参编教育部、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理学》统编教材5部,参编其他法学著作、教材、工具书等40多部;获各类学术奖3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10多项。
1.《论法律文化》
《法学研究》1988年第1期发表。此文获陕西省法学会颁发的“陕西省法学会第三届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1年);被评为“司法部直属院校七五期间优秀论文”(1994年),荣获证书,并收入《司法部直属院校‘七五’期间优秀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一书。
2.《廉政与权力制约的法律思考》
《法学研究》1991年第5期发表,此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术论文活页文选》摘登;被评为西北政法学院校庆35周年优秀论文,收入《西北政法学院校庆35周年优秀论文集》一书;获陕西省1996年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3.《法律的理想》
《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发表。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2期全文转载;《文摘报》1995年1月12日简介;《法制日报》1995年8月30日作简介;《新华文摘》1995年第3期刊登目录;《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1994年中国法学研究回顾》一文将此作为“1994年法理学研究新思维”予以简介。
此文获西北政法学院第三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5年);获西安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6年2月);1996年12月被评为“司法部直属院校‘八五’期间优秀论文”,荣获证书,并收入《司法部直属院校“八五”期间优秀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一书。
4.《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
《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发表。主要观点在《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综述文章中刊登,并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7期转载。此文获西安市法学会1996年度优秀法学成果一等奖;获1998年陕西省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获1998年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获中国法学会1998年征文评比二等奖;获陕西省法学会1993-1998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7月被评为“司法部直属院校‘九五’期间优秀论文”,荣获证书,并收入司法部直属院校“九五”期间优秀论文集《政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一书。
5.《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问题前瞻》(与刘鹏飞合署)
《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发表。《新华文摘》1999年第10期刊登目录。
6.《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批判——兼论“司法权国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
《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杂志2003年第3期“论点摘要”摘登,《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杂志2003年第6期“热点问题”栏目转载。
7.《案例指导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徐景和合署)
《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发表。中国法学会《法学文摘》2006年8月10日第13期转摘。
8.《现代法律观念的培植是实现法治国家的观念基础》(纪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十周年笔谈)
《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发表。
9.《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肖周录合署)
《中国法学》1995年第2期发表。此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3期全文转载;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警官大学出版社大型丛书《中国领导科学文库》收入此文;中央党校出版社《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全文收入此文;中纪委纪检所、中国监察学会《研究参考》1995年第7期转载;由改革出版社1996年8月版的北京市“三五”普法干部必读书《学习邓小平民主与法制思想》一书全文收入了此文;《新华文摘》1995年第8期刊登目录。此文受邀参加了中国法学会1996年1月“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研讨会”;获陕西省法学会1995年“长安杯”优秀法学论文一等奖;1996年4月获全国“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评比二等奖(此是最高奖,一等奖空缺)。
10.《关于几个法学问题的思考》
《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年第3期全文复印转载。
11.《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笔谈)
《中国法学》1994年第2期发表。《新华文摘》1994年第8期刊登目录。
12.《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发表。《新华文摘》2002年第7期目录索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4期“论点摘要”摘登。被列入“中国法学类高影响论文评介前50”(1978-2008),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的《中国法学高影响论文评介》(1978—2008)一书中。此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0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3.《法与社会公平的文化透视》
《现代人报》1989年1月3日发表。《新华文摘》1989年第3期全文转载。
14.《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
《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发表。《新华文摘》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刊登目录;《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1期转摘。1999年,此文获西安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西安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5.《多元的时代与多元的法学——迈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走向》
《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3期发表。《新华文摘》1995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此文获西安市法学会1995年度优秀法学论文特等奖,并获1996年度全国法理学年会优秀论文奖及证书。
16.《法理学的定位——关于法理学学科性质、特点、功能、名称等的思考》
《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4期发表。《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7.《法律文化的结构层次》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未定稿》杂志1988年第1期发表。
18.《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
《求是》杂志2003年第12期发表。香港《信报》2003年6月25日对此文有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
19.《从陕西看经济不发达地区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对策》(研究小组集体撰写)
《红旗》杂志1988年第6期发表。
20.《应当建立决策者的法律责任制度》(与张忍成合署)
《光明日报》1988年7月28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88年第8期全文转载。获陕西省机关工委“大家谈改革”征文二等奖。
21.《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光明日报》2005年8月2日第5版发表。
22.《法学教育应提倡案例教学法》
《中国法制报》1986年4月7日发表。
23.《改革我国法学教学法的构想》
西北政法学院《教学研究》1985年第4期发表。
24.《现代化与法制》
西北政法学院院刊1985年12月15日第3版发表。
25.《福泽渝吉的法律思想》
《外国法学研究》1986年第1期发表。
26.《略论韩非法概念及其特征》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发表。
27.《浅议法律人才的培养》
西北政法学院《教学研究》1986年第3期发表。
28.《论法的本质》
《全国首届青年法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省法学会1986年印制。
29.《各国立法有关新闻出版自由的限制性法律规定》(与马岭合署)
《外国法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
30.《法律文化有几种类型?》
《社会科学报》1987年4月30日发表。
3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措施、办法》
陕西《支部生活》杂志1987年第11-12合期发表。
32.《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文化传播》
《社会科学评论》1988年第8期发表。
33.《试论法律文化的结构层次》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发表。
34.《“代表意识”小议》
《陕西日报》1988年4月6日发表。
35.《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冲突与选择》
《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1期发表。
36.《改革要求建立决策者的法律责任制度》
《法学内参》1988年第4期发表。
37.《权力没有约束,就会腐化——决策者法律责任的追惩》
《深圳法制报》1988年8月13日发表。
38.《为什么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共产党人》1988年第8期发表。
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部地区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研究小组集体撰写)
《理论导刊》1988年第11期发表。
40.《权力制约新思路:用责任制约权力》
《理论信息报》1989年5月1日发表。《文摘报》1989年5月18日转载。
41.《民主乎?集权乎?——理论界关于新权威主义的论争》
《理论导刊》1989年第4期发表。 42.《法律观念对实现法律制度的影响》
《西安经济报》1989年10月7日发表。
43.《怎样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
陕西《支部生活》杂志1989年第12期发表。
44.《关于21世纪的对话——读〈展望21世纪〉》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2期发表。
45.《温斯坦莱法律思想述评——读〈自由法〉》
《法律科学》1990年第2期发表。
46.《观念变革:西部经济起飞的精神动力》
《劳动周报》1990年9月28日发表。
47.《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应当重视权利问题》
《当代法学》1990年第4期发表。
48.《从法律文化角度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法学内参》1991年第5期发表。
49.《关于建立责任制约机制的思考》
《人文杂志》1991年第2期发表。
50.《中国现代化与法制》
《理论导刊》1991年第3期发表。《新华文摘》1991年第6期刊登目录。
51.《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与形式》
《法律科学》1992年第5期发表。《学术研究动态》1992年第5期转摘。
52.《研究权力制约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政治与法律》1992年第1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政治》1992年第2期全文转载。
53.《法律遇到了挑战》
《现代人报》1992年10月27日发表。
5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新体制》
《法学内参》1993年第1期发表。
55.《法律文化现代化初探》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发表。
56.《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动力及其转换机制》
《法律科学》1993年第3期发表。
5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应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法律文化》
《社会科学报》1993年9月3日发表。
58.《试论新旧体制交替中的政府职能转变》
《陕西日报》1993年10月13日发表。
59.《以新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
《法律科学》1993年第5期发表。
6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西方法律文化的借鉴问题》(笔谈)
《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发表。《新华文摘》1994年第1期刊登目录。
6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
《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
62.《法律的理想与相关法学概念关系的法理学分析》
《法律科学》1994年第4期发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5期转摘;《新华文摘》1994年第9期刊登目录。
63.《私法文化与行政权力》
《长白论丛》1994年第4期发表。
64.《法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
《理论导刊》1994年第6期发表。
6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理学——比较?借鉴?革新》
《法学》月刊1994年第8期发表。 66.《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教育》
《中外法学》1994年第5期发表。
67.《理想的法律模式之建构原则》
《法商研究》1994年第6期发表。
68.《法律的理想与理想的法律》
《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1期发表。《新华文摘》1995年第4期刊登目录。
69.《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内容要件》
《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3期转摘;《新华文摘》1995年第5期刊登目录。此文获全国“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评比优秀奖。
70.《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形式要件》
《法商研究》1995年第2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
71.《我国法理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笔谈)
《法律科学》1995年第3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
72.《试论司法公平的实现》(与雷贵章合署)
《政法论坛》1995年第3期发表。收入《依法治国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3.《行政执法公平实现的具体条件》(与张洪明合署)
《法学》月刊1995年第6期发表。收入《依法治国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4.《行政执法行为中的公平要求》(与张洪明合署)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秋季号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宪法?行政法》1996年第1期全文转载。
75.《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恒价值——法与公平研究论纲》
《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发表。
76.《多元化是法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谈)
《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6期发表。
77.《现代化外向型城市法制建设环境要素分析》(与郭微、李少堂合署)
《理论导刊》1996年第5期发表。
78.《儒家义利观与现代法的价值取向》
《长白论丛》1996年第1期发表。
79.《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特征》(与鲁吉安合署)
《当代经济科学》1996年第1期发表。
80.《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学思考》(与鲁吉安合署)
《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发表。
81.《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应重视法学学问题的研究》
《法学》1996年第4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
82.《坚持学术性是办好学报的关键》
《三秦论坛》1996年第1期发表。
83.《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1996年第2期发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4期转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
84.《神圣的宪法权利与“社会公德”的冲突》
《法学》1996年第3期发表。《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登目录。
85.《实现法治必须坚持的两个法治原则》(笔谈)
《法律科学》1996年第3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年第7期全文转载。
86.《实现法治:我们的理想与追求》
《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5期发表。《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论点摘要”摘登;《甘肃日报》1997年5月24日转载。
87.《产权概念的法理学分析》(与鲁吉安合署)
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1996年卷发表。
88.《取消免予起诉是向法治的回归》
《法制周报》1996年4月23日发表。
89.《私权利:一个值得重视的法治领域》
《东方》杂志1996年第4期发表。收入《政治中国》一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7月版。
90.《二十世纪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社会科学报》1996年10月10日发表。
91.《20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法律科学》1996年第5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92.《法理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及其功能》
《法律科学 》1996年第6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7年第2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杂志1997年第1期转摘;《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刊登目录。
93.《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需走整体性协调发展的道路》
《北京法制报》1997年4月30日发表。
94.《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与龚向和合署)
《法学》1997年第10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
95.《20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回顾及问题思考》
《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发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96.《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1期发表。《新华文摘》1998年第5期刊登目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5期全文复印。获陕西省法学会1997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97.《从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
《法律科学》1998年第2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5期全文复印。
98.《作为方法论意义的法律文化——关于“法律文化”的一个释义》
《法学》月刊1998年第6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8期全文转载。
99.《作为对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释义之一》
《法商研究》1998年第4期发表。《新华文摘》1998年第11期刊登目录。
100.《法治化: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与郭安元合署)
《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第3期发表。
101.《建立对权力的责任约束机制》
《检察日报》1998年6月15日发表。
102.《中国法学面临新世纪的挑战》
《检察日报》1998年7月13日发表。
103.《世纪之交中国法学面临的挑战》
《世纪论评》1998年第3期发表。《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刊登目录。
104.《发现思想,传播思想——学术刊物的重要使命》(笔谈)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秋季号发表。
105.《法制系统中的公平要求及体现》
《法制日报》1999年4月29日发表。
106.《迈向新的高度,迎接新的世纪》(《法律科学》杂志扩版主编寄语)
《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发表。
107.《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法律科学》1999年第3期发表。
108.《迈向21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2期“首次书摘”栏目发表。
109.《法制现代化概念、释义和实现目标》
《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发表。
110.《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道路》
《西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发表。
111.《“应然”与“实然”: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的一个新视角》
《法制日报》1999年7月1日发表。
112.《思想的价值与法治的理念》
《法制日报》1999年7月22日发表。
113.《追求法治:法学家之最高理想》
《法制日报》1999年8月5日发表。
114.《十八年前的一段回忆》
《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和发展》发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15.《好的法律环境是前提》
《经济参考报》2000年5月17日发表。
116.《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设想》
《检察日报》2000年7月27日发表。
117.《建立政府决策的法治机制》
《检察日报》2000年11月2日发表。
118.《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及其特点》(与王海山合署)
《岳麓法学评论》第1卷(2000年)发表,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19.《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现状》
司法改革专辑第1卷第1辑《司法审判动态与研究》发表,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20.《遵循先例:原则、规则和例外——卡多佐的司法哲学观》(上)
《判例与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
121.《遵循先例:原则、规则和例外——卡多佐的司法哲学观》(下)
《判例与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
122.《公开:沟通政府与人民的渠道——信息公开专家谈》
《法制日报》2001年6月3日发表。
123.《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上)(与刘瀚合署)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发表。
124.《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下)(与刘瀚合署)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发表。
125.《来自西部一线的报告》(书评)
《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发表。
126.《丈夫是否享有生育权》
《检察日报》2001年10月9日发表。《浙江法制报》2002年4月2日转载。
127.《“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思考》
《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发表。《公安文摘参考》(四川)2001年第6期转摘。
128.《忽略程序正义的代价——新闻“暗拍”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
《检察日报》2001年10月26日发表。
129.《到底是谁的失误——关于周期率的思考》
《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11月17日发表。
130.《入世与改变观念》
《法制日报》2001年12月16日发表。《中国供销合作经济》杂志2002年第4期转载。
131.《西部大开发法治环境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
《法律与社会》2001年第5期发表。
132.《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体系的设想》
《法学杂志》2001年第6期发表。被选入《法学杂志》2002年精选文章英文版。
133.《权利冲突何以如此之多》
《检察日报》2002年2月23日发表。
134.《由两起铁路赔偿案引发的思考》
《检察日报》2002年3月19日发表。
135.《权利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法律现象》
《法学》2002年第3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转载。
136.《权利冲突:一个值得重视的法律问题——权利冲突典型案例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发表。
137.《在经验事实与公理之间——对几个观念的反思》
《群言》2002年第6期发表。
138.《法律理想与法律文化》(访谈录)
《湘江法苑》第5卷发表,湘潭大学法学院2002年5月印制。
139.《法理学视野中的法的适用》
《法律适用》2002年第7期发表。
140.《法治精髓:权利的平等保护——对“权利优先”理论的批判》
《法制日报》2002年7月21日发表。
141.《社会组织的人性基础和存在意义——一个法理的阐释》
《法学》2002第9期发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6期转摘。
142.《刑讯逼供?沉默权?实验取证——一起“实验取证”与“刑讯逼供”交锋的案例及其分析和思考》
《学海》杂志2002年第6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
143.《司法权属性探析》
《法制日报》2002年9月22日发表。
144.《法治的事业需要法学期刊的支撑》(笔谈)
《法学》2002第10期发表。
145.《张扬权利何来“过分”》
《检察日报》2003年3月11日发表。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西湖之声”栏目2003年3月17日全文转播。
146.《“小广告”引发的法律争议》
《检察日报》2003年3月18日发表。
147.《“体检标准”体现权利保护》
《检察日报》2003年3月25日发表。
148.《中国法制:回望方知渐行远》(采访记)
《时事报告》杂志2003年第3期发表。
149.《保障罪犯权利从更新观念开始》
《检察日报》2003年4月15日发表。
150.《是正当管理还是“非法侵入”》
《检察日报》2003年4月29日发表。
151.《权利冲突的“正当性、合法性”辨析》
《检察日报》2003年5月13日发表。
152.《多元共存:对2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的展望》
《新疆律师》2003年第2期发表。
153.《具体的“民间法”——一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发表。《方圆》杂志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54.《记录下思想的碎片》(《法律科学》创刊20周年笔谈)
《法律科学》2003年第5期发表。
155.《感受儒雅——献给导师李步云先生》
《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号发表。
156.《寻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关于SARS的一点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
157.Equal Protection of Rights: The Idea ,Belief and Essence of the Rule of Law——Critique of the Theory of “Priority of right”
CHINA LEGAL SCIENCE 2003。
158.《陪审权的司法权属性》
《人民法院报》2003年10月27日发表。
159.《质疑“滥诉”之说》
《检察日报》2003年12月16日发表。
160.《关于我国司法改革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专报》2003年第50期发表。
161.《关于我国司法改革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3年第33期发表。
162.《反恐与个人权利保护》
《法学》2004年第3期发表。
163.《奥斯丁、凯尔森、拉兹的法律体系理论》
《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卷发表。
164.《信息公开、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4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65.《“先例判决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判例与研究》2004年第4期发表。
166.《“先例判决制度”引起的学术争论》
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对策研究通讯》2004年第4期发表。
167.《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应是全方位的》(民盟中央“科学发展观”专题座谈会发言摘要)
《群言》杂志2004年第8期发表。
168.《邓小平的民主法治理论及其价值》
《人民法院报》2004年8月22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169.《中国正在进步——通过案例的观察、感悟和批驳》
《法学家茶座》第7辑发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70.《不可行性研究与政协民主监督》(民革中央“不可行性研究与政协民主监督”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团结》杂志2004年第6期发表。
171.《民主之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东吴法学》2005年春季卷发表,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172.《宪法关系与宪法性法律关系》(与马岭合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73.《法理学的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8月9日第2版发表。
174.《标本兼治群体性事件》
《人民论坛》2005年第11期发表。
175.《法律文化冲突论》
《黄河口司法》2005年第4辑发表。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76.《现行户籍制度下的权利保障――翟妹华一案之法律反思》
《检察风云》2006年第1期发表。
177.《平等权问题》
《学习时报》2006年1月2日第5版发表。
178.《中国的立法程序》
哈萨克斯坦《法律研究》杂志2006年发表。
179.《为案例指导制度尽一份力》
《人民法院报》2006年3月20日发表。
180.《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案例指导制度》
《法律适用》2006年第8期发表。
181.《平等权问题种种》
《法学家茶座》第10辑发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182.《我们为什么要实行案例指导制度?——通过几起案例来看实行案例指导制度的必要性》
《法学家茶座》第11辑发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183. 《从“头巾法案”等看政教分离原则和宗教平等权的意义》
《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发表。
184.《案例指导制度有其必要性》
《人民法院报》2006年12月1日第10版发表。
185.《应允许用判例断案》
《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1期发表。
186.《司法和谐:目的还是手段?》
《人民司法》2007年第5期发表。
187.《我国法治发展的基本态势》(与冉井富合署)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7月31日第7版发表。《北京日报》2007年8月20日全文转载。
188.《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发言摘登)
《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13日第3版发表。
189.《旁听生的回忆》
《中国审判》2007年第12期发表。
190.《公平问题和权利的平等保护》(2007年3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课程“法学前沿”讲座整理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刘作翔补充介绍
刘作翔,1956年出生,甘肃省平凉市人。汉族,法学博士,曾任西北政法学院教授,《法律科学》杂志主编,法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陕西省优秀青年法学工作者,陕西省社科期刊优秀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有法理学,法律文化,民主法治理论,中国法学发展问题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法学研究》杂志编委。先后获国家人事部“1996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务院1997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国家七部委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陕西省1997年度“社科期刊优秀”称号等。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有法理学、法律文化、法社会学、民主法治理论、法学发展问题等。
社会兼职有: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吉首大学客座教授,国立华侨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西部开发法律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1985年以来,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求是》、《法律科学》、《法学》、《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有4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和转摘;出版个人学术专著5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理学视野中的司法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编法律硕士教材《法理学》1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第一卷)1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主编学术专著《法与公平论》1部(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参编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理学》统编教材5部,参编其他法学著作、教材、工具书等40多部;获各类学术奖3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10多项。表性论文有:1翟妹华一案之法律反思 刘作翔 检察风云 2006/012 标本兼治群体-件 刘作翔 人民论坛 2005/113 宪法关系和宪法性法律关系 刘作翔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4 研讨会发言摘要 万鄂湘 团结 2004/06 5 信息公开、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新闻采访中的“暗拍”为案例而展开分析 刘作翔 学习与探索 2004/04 6 奥斯丁、凯尔森、拉兹的法律体系理论——根据拉兹的《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 刘作翔 金陵法律评论 2004/01
“刘作翔”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