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泉州市名人>丰泽区名人

庄长恭

庄长恭人物照片

丰泽名人庄长恭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家

庄长恭(1894年12月25日—1962年2月15日),福建泉州人,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1924年庄长恭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1931年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1933年—1934年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1934年—1938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39年—1942年任上海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945年任昆明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1948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2年2月1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

庄长恭毕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庄长恭人物生平

1894年12月25日,庄长恭出生于福建泉州。

1916年,毕业于泉州中学。

1916年—1919年,在北平国立农业专门学校农学科学习。

1919年—1924年,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1931年,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

1931年—1932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及慕尼黑大学学习深造。

1933年—1934年,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

1934年—1938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1939年—1942年,任上海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42年—1945年,任昆明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

1948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研究员、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2年2月1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

庄长恭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庄长恭确证了麦角甾烷结构,推测了麦角甾醇的结构,设计了带有角甲基双酮a-酮的合成方法,研究了甾族边链的氧化断裂。从中药防已分离出防已碱和防已诺林碱,并阐明其结构。对有机合成,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与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作出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1962年2月,庄长恭一生发表论文数十篇。 他的主要论文有《麦角甾醇的结构》《(1)甲基-环已烷乙酸》《草酸酯与甲基-丙三羧酯的缩合》等。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51年

中国科学院第二次院务会议

北京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庄长恭首次在中国国内建立了有机微量分析学科。

教学方法

庄长恭备课时除反复推敲内容外,还注意如何讲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易于了解,能在教学过程的潜移默化中授学生以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他尝谓:吾人首先要有志于学,对所学学科感兴趣,这是学好的思想基础;其次,要注意植基,基础不好,想一步登天,不符合客观规律,也就不可能实现,犹如建造大楼,基础不牢,就容易倒塌;第三,要有毅力,能坚持,要锲而不舍,百折不回,这样的人才能成大器;第四,要独立思考,前人工作,有正有误,要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到正、误之缘由,才能在前人工作之基础上,有所发明创造。例如他讲有机化合物生色理论时,开始介绍生色团、助色团等,接着告诉学生不要满足于只知道琴的声音发自何处,还得思考琴弦为何能发出声音来,于是再介绍电子振动吸收一定波长的可见光波而产生补色的理论。这样,不但把问题讲清楚了,还启发了大家认识自然必须逐步深入,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讲授课程

1924年起,庄长恭教授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明兴大学等校达九年,讲授有机化学、有机合成等课。

培养成果

庄长恭培养的学生后来有的成为了有机化学等领域教学和研究的骨干力量,如药物化学家高怡生院士,有机化学家黄耀曾院士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48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庄长恭人物评价

“庄先生(庄长恭)在人工合成甾体化合物方面的工作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都很超前,可谓前无古人。从他发表文章的杂志看,他的工作得到了国际认可。”(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评)

“庄长恭是中国有机化学学科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他以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治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评)

“庄长恭是中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评)

“庄长恭备课认真,取材精当,讲解深入浅出,效果甚好。”(东南大学评)

庄长恭后世纪念

庄长恭化学化工科技进步奖

1993年,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设立了庄长恭化学化工科技进步奖,激励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研人员。

庄长恭铜像

1994年12月26日,纪念庄长恭诞辰一百周年暨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举行。

庄长恭研究所

201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建立了庄长恭研究所。

庄长恭补充介绍

  庄长恭(1894~1962年),字丕可,泉州甲第巷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生。民国5年(1916年),在泉州中学校(今泉州五中前身)毕业,获奖学金保送进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深造,1924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民国20年,赴德国哥丁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研究有机化学,从事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取得杰出的成就。民国23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日战争初期,留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民国30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后,辗转云南省昆明,继续从事科研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再度赴美国,与有机化学界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回国后于民国37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同年,被评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解放后,庄长恭从台湾间道返回大陆,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学部委员、化学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后又被任命为化学部副主任。1956年,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1954年、1958年分别被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2年2月,庄长恭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庄长恭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育工作,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有机产物结构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民国21~30年间,发表重要论文18篇,如《麦角甾醇的结构》等。1933年,在德国哥丁根大学期间,对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卓有成效。他对与甾体有关化合物合成的研究,推动了多环化合物化学的发展。为了合成带有角甲基多环A一酮,庄长恭设计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获得满意的结果,受到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

  庄长恭在德国从事研究工作时,曾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刚发展起来的有机微量分析技术。回国后,首次在中国建立这项新技术。此外,庄长恭还和其他合作者进行生物碱结构的研究。庄长恭治学严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如在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他在麦角甾烷的氧化物中,发现有难于溶解的钠盐悬浮于-层和水层之间,便把它分离出来,经酸化得到关键性的产物——去甲胆酸。

  庄长恭主要论文有《麦角甾醇的结构》[Ann·500(1933年)270-80],《2—甲基—环已烷乙酸》-[1]-甲酸-[2]及其有关化合物的合成》[Ber.deut.chem.Ges.68B(1935年)864-70.与田迂霖、黄耀增合作]、《单酸酯与-甲基一三羧酸酯的综合》[Ber.deut.Chem.Ges.68B(1935年)882-6,与马集铭合作]、《8-m-甲氧基-一丁酸的合成》[Bet.deut.Chem.Ges.69B(1936年)1508-8,与黄耀曾合作],都发表在《德国化学会志》上。

  庄长恭事迹被收入《中国科学家辞典》、《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

  “庄长恭”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