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南平市名人>延平区名人

罗从彦

罗从彦人物照片

延平名人罗从彦介绍

宋朝经学家诗人
宋朝经学家、诗人

罗从彦,1072出生,卒于1135年,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出生在南沙剑州,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有著作《中庸说》《豫章文集》。

罗从彦人物生平

罗从彦早年师从吴仪,以穷经为学。崇宁初(1102年)曾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喜曰:“惟从彦可与之言道,吾弟子千余人无及得从彦者”。致和二年(1112年),师从杨时于龟山,学成后筑室山中,倡道东南,往求学者众。当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和老师李桐都曾拜罗从彦为师。其中,有名望的如朱松(以进士入尚书郎,年少以诗文名师从仲素公,为宋代理学泰斗朱熹之父)、李桐(后系朱熹之师尊),程、罗、李、朱后来成为闻名后世的四大名儒。1132年以特科授博罗主薄,入罗浮山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前往求学者甚多,1135年卒于官。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诗卷等著作遗世,大部收编入“钦定四库全书”。明洪武年间,仲素公与文天祥、朱熹、诸葛亮、颜真卿等同祀孔庙。康熙45年,仲素公得赐御书“奥学清节”祠额。后人罗浮山,筑室静坐,绝意仕进。朱熹曾说:“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学,但仲素一人而巳。”学者称豫章先生。卒,谥文质。从彦的著作,有豫章文集十七卷,《四库总目》记载其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中庸说、春秋指归等传世。

罗从彦人物简介

罗从彦,自幼笃志好学,闻同郡杨时(世称龟山先生)得河南程氏之学,十分羡慕。在杨时升为萧山县令后,于1100年(宋元符三年)徒步去拜见杨时,得杨赏识。经杨时介绍,罗变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1112年(宋政和二年)于萧山师事杨时,“受学经年,尽裹其书以归”。1119~1131年(宋宣和元年至绍兴元年),先后写成《语孟解》《书斋记》《遵尧录》《台衡录》《中庸说》,另著有《〈春秋毛诗〉语解》《春秋指归语》《台衡录论议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等,后辑入《豫章文集》。

1130年(宋建炎四年)中特科,1132年(宋绍兴二年)授博罗县主簿,历时4年。在任期间,倡三代“王道”之治,主“寡欲”“简易”之说,认为“简易之理,天理也。行其所事,笃恭而天下平”(见《宋元学案》卷39)。在仙福都一图创建钓鳌书院,置渡口、学田若干,以其收入资助生员费用。后入罗浮山,常在朱明洞南的钓鳌石澄心静坐,研习学问,“穷天地万物之理,究古今事变之归”。继承发展程颢、程颐“穷理”学说和杨时“致知必先格物”的“理一分殊”说,创立“静中观理”说,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认识论方面,提出“天地之先也,理”,“有理而后有物”,静中观理,尽心知性,思而有道,道为至高之性善,欲立言必先立德。在政治思想方面,注重“仁政”和法治的统一,认为“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还认为“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后世荒淫之君所为不善,故君不知民可畏,而知民可虐;民不知君可爱,而知君可怨,是君民为仇也,安得无颠覆之祸?”

罗从彦一生贫困,家徒四壁,但他认为富贵荣华莫若残书数卷。几十年如一日,“坚苦刻厉,笃志求道”,发愤著书。他在罗家书堂壁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吾家自祖宗流传以来,一贯清白之气不可不培。盖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芨;田宇虽广,遗之数十年亦亡。孰若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不朽;又孰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受用不尽。登斯堂者,各宜猛省!”。

罗从彦认为人的学识、操行并非与生俱来,更非门第出身所决定。他说:“德泽不可恃”,“自古德泽最厚者如尧舜,向使德泽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认为“学者必有正道,不悦于小道而适正道焉,则尧舜人皆可为矣,何不及人之有”。

罗从彦提倡苦学,排除外界干扰,强调“心官”的作用。他认为默坐澄心,“不唯进学有力,亦是养心之要。”如果“心官不肯思”,就会误入歧途,成为“死灰枯木”。

罗从彦对从政的看法亦有独到之处,认为“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流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认为,儒学一经董仲舒、公孙弘提倡后,钻研经训不是为了“明道”,而是为了进入仕途,反而把个人的生死、职位看得很重,忠义之心却不复存在了。

罗从彦说:“君子在朝则天下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长,故乱。”因此,“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浸,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在封建社会,此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135年(宋绍兴五年)罗从彦卒于任,终年64岁。因无资费,竟数年不得归葬。直至其族人罗友任惠州判官,始遣人持护以归。1247年(宋淳七年)赐谥文质,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诏赐罗从彦祀于孔庙 。

罗从彦后世纪念

1997年,是闽学奠基人之一——罗从彦诞辰92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闽学先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福建沙县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本县及周边地区文化界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

罗从彦是闽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上接程颢、程颐、杨时,下传李侗、朱熹,是闽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去理解、接受和消化洛学,并针对当时吏治腐败的严重状况,着重强调了在上位者进行道德修养和严格要求自己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反对民族压迫,积极主张抗金,大力提倡名节忠义和廉职等道德风尚,表现了较强的民族精神;他一生刻苦好学,“笃志求道”,不惜变卖田产,多次背着干粮徒步问师求学,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十分感人,更为后人景仰。据《沙县志》载:罗从彦“字仲素,先世自豫章避地南剑,因家剑浦(即今南平市),后徙沙县”。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上海书店编写、出版的《二十五史》之《宋史》部分,也辑录了《罗从彦列传》。

自1996年,由沙县政协牵头成立“沙县纪念罗从彦诞辰925周年活动筹委会”以来,广泛与海内外有关学术团体及罗氏宗亲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和联系,得到北京、山西、湖南以及本省福州、厦门、闽北等地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寄来许多研究罗从彦的论文。97年3月,县政协文史委主编、出版了《闽学贤人罗从彦》一书,由罗氏族人集资出版了四卷集的《豫章文集》。在此基础上,县政协还组织出版了罗从彦的研究论文、专集,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罗从彦的生平以及他在闽学发展中的地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许多读者的首肯。

始建于1635年(明崇祯六年)的豫章祠现已修缮一新,1997年9月14日重新对社会开放,并被列为沙县第三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它对引导社会尊重知识,重视学习,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尽力营造文化氛围,促进当地文化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罗从彦补充介绍

  罗从彦,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北宋熙宁五年(1072)八月十三日生于南平罗源里(今南平市东坑乡罗源村)。

  宋元符三年(1100),罗从彦到将乐含云寺拜见杨时。经杨介绍,他出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政和元年(1111),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杨时门下学四书五经。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知县,罗从彦从沙县赴萧山学习。政和六年,收南平李侗、婺源朱松为学生。政和七年,赴毗陵(今江苏武进等地)杨时门下求学,“受学经年,尽裹其书以归”。重和元年(1118),“筑室罗源山中,绝意仕途”,潜心著述。宣和元年(1119)写成《语孟师说》。宣和六年,应学生朱松邀请赴尤溪作《书斋记》。靖康元年(1126)著《遵尧录》。南宋建炎二年(1128)著《台衡录》。绍兴元年(1131)成《中庸说》。还著《诗解》、《春秋解》、《春秋指归》、《论议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等。

  罗从彦一生除在绍兴二年(1132)以特赐进士衔,官授广东博罗县主簿4年外,几乎都在求学、讲学中度过。他继承发展程颢、程颐“穷理”学说和杨时“致知必先格物”的“理一分殊”说,创立“静中观理”说,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朱熹说:“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多,然潜思力行,任重指极,推仲素一人而已。”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天地之先也,理”,“有理而后有物”。静中观理,尽心知性,思而有道,道为至高之性善,欲立言必先立德。在伦理道德和人物关系方面,注重“仁政”和法治的统一。他在《罗豫章先生集》中写到:“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后世荒淫之君所为不善,故君不知民可畏,而知民可虐,民不知君可爱,而知君可怨,是君民为仇也,安得无颠覆之祸?”

  他强-育的重要性,一生虽贫困,家徒四壁,境遇“踽踽复凉冻”,但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坚苦刻厉,笃志求道”,发愤著书。他在罗姓家庭书堂壁上写下这段话:“吾家自0流传以来,一看清白之气不可不培。盖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芨,田宇虽广,遗之数十年亦亡。孰若残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不朽;又孰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受用不尽。登斯堂者,各宜猛省!”罗从彦这种富贵荣华莫若残书数卷的思想对他的门生李侗和三传弟子朱熹影响极大。

  罗从彦认为人的学识、操行并非与生俱来,更非门弟出身所决定,他曾与学者论道:“德泽不可恃……自古德泽最厚者如尧舜,向使德泽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认为:“学者必有正道。不悦于小道而适正道焉,则尧舜人皆可为矣,何不及人之有。”罗从彦这种思想,对朱熹有很大影响。

  罗从彦提倡苦学,而且十分强调“心官”的作用。他认为治学必须排除外界干扰,因此,“尝会愿中(即李侗)于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认为“默坐澄心”,“不唯进学有力,亦是养心之要。”如果“心官不肯思”,就会误入歧途,成为“死灰枯木”。这种提法经李侗传到朱熹,得到进一步发展。朱熹认为,读书要做到“三到”,即眼、手、心到,而心最重要。

  罗从彦对从政看法亦颇有独到之处。认为:“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流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他认为,儒学一经董仲舒、公孙弘提倡后,钻研经训不是为了“明道”,而是为了进入仕途。反而把个人的生死、职位看得很重,忠义之心却不复存在了。

  罗从彦认为:“君子在朝则天下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长,故乱。”因此,”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浸,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在封建社会,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宋绍兴六年(1136)罗从彦卒,享年64岁。淳祐七年(1231)谥文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诏赐从祀于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书“奥学清节”赐赠罗从彦祠堂。

  “罗从彦”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