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泉州市名人>泉港区名人

李幼平

李幼平人物照片

泉港名人李幼平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武器电子学专家

李幼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5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武器电子学专家,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1957年7月,李幼平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系;1957年9月至1959年9月,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研修; 1959年1月至1964年10月,先后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助教,讲师;1964年10月至2011年,先后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主任;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任东南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主任。

李幼平院士长期从事核武器电子系统技术研究。

李幼平个人经历

1935年5月1日,李幼平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1953年9月至1957年7月,李幼平本科就读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系。

1957年9月至1959年9月,李幼平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研修。

1959年1月至1964年10月,李幼平先后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助教,讲师。

1964年10月至2011年,李幼平先后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主任。(其间于1999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李幼平任东南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主任。

李幼平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幼平院士长期从事核武器电子系统技术研究,在无线电遥测、遥控和引爆控制系统的研究中建树颇丰;主要围绕网络融合与网络信息服务,研究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从控制互联网冗余流量、加强信息内容监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角度,提出了“双结构互联网”、“存文化于民间”、“用内容管理网络”等富有建设性的设想,为解决互联网带宽瓶颈、内容安全等问题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李幼平作为主要设计者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解决了空中遥测中子难题,能在不进行核爆炸试验的条件下,使飞行中的物理装置得以顺利定型,此后,中国的多种核武器就是靠这种方法得以顺利定型;提出了模式识别的弹道集合方法,形成了惯性变延时引信方案,现已正式被新一代引信所采用;20世纪80年代,李幼平提出一种利用碰撞频率自然增长的科学设想,并建议“慢记快发,边记边发”的工程方案。方案付诸实施后,飞行定型的重要数据,再没有因等离子体黑障而丢失;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代再入遥测系统,并提出了新一代遥测系统设计思想。与同事们应用“记忆重发”手段克服等离子体“黑障”问题;发明了引测合用弹上设备和测试技术,设计了试验场区的遥测遥控系统等。李幼平在主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工作期间,组织研究核禁试前后的核武器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6月,李幼平曾先后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家发明二等奖,中国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中国全国科学大会奖,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多项。

论文著作

据2018年11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李幼平发表了《“信息阳光”——无冲突共享结构》、《并行广播技术与应用前景》、《非对称跨网集成》等23篇期刊论文。

2018年1月,李幼平带领东南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原创性内容元数据国家标准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统一内容标签格式规范》(GB/T 35304-2017)。

人才培养

截至2018年6月,李幼平先后指导硕士11名、博士4名。

荣誉表彰

1988年,李幼平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9年,李幼平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1999年,李幼平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幼平人物评价

李幼平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并能团结同志,默默奉献。(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李幼平补充介绍

  李幼平(1935.5.1- )电子学家,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53年至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学习,1957至1959年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研修通信与遥测,此后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担任助教、讲师。1964年10月,被调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电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70至80年代,在解决我国电子学系统许多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李幼平获得多种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一、二等奖多项。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90年代,李幼平连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届科技委主任。1999年10月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幼平”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