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三明市名人>宁化县名人

李世熊

李世熊人物照片

宁化名人李世熊介绍

明朝历史学家

李世熊(1602—1686),字元仲,号媿庵,自号寒支道人,福建宁化泉上里龙乡(今泉上镇泉上村)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九月二十日,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年八十五岁。 他10岁就能应塾师之命给手中扇子作破题句:“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山密。”15岁入童子试第一,16岁入县学,23岁以郡试第四成廪生。自后怀才不遇,屡试不第。虽如此,但他是个饱学之士,经史子集乃至医卜星纬释道的典籍。无不贯通,尤爱钻研韩非、屈原、韩愈等人之作。自有更深造诣。

李世熊生平介绍

李世熊(1602-1686年),字元仲,号寒支、媿庵,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九月生于宁化县泉上里龙乡(今泉上镇泉上村)。

李世熊自幼颖慧。10岁那年,塾师老师命他以手中扇子为题,作破题句。他从容不迫地写道:"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于密"。15岁那年,他参加童子考试,得第一;16岁入县学。《清史稿&S226;遗逸二》说他:"少负奇气,植大节,更危险,死生弗渝。笃交游,敢任难事。生平喜读异书,博闻强记。""六经、诸子百家靡不贯究,然独好韩非、屈原、韩愈之书。" 20岁那年,李世熊参加乡试。同考官佘昌祚非常欣赏他的文章,要把他列为榜首,可是主考官不同意,二人争持不下,佘昌祚一怒之下:"安知此生来科不第一耶?"赌气带走试卷。所以,李世熊落第。崇祯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628-1644年),李世熊共9次乡试和选贡,都因"其为文,沉深峭刻,奥博离奇,",不合主考官的口胃而落选。但是,李世熊的文章为众多学子所推崇。"每乡试出闱,八郡士咸趋视其文;世熊不胜剧,揭其文於寓庐之墻。於是欢阗杂沓,毕至墙下为观榜,日崦嵫,犹闻伊唔声;涉旬始衰。凡来典闽试者,莫不欲物色李生为重而竟不得。"(《福建通志&S226;李世熊传》)

崇祯十七年,李世熊拜"学问渊博,精天文历数诸术,工书善画,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为人严冷方刚,不谐流俗"的黄道周为师。次年,明弘光皇帝被清军杀后,郑鸿逵、黄道周等拥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监国;同年7月,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黄道周因拥戴有功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主政。黄道周与都御史何楷、礼部侍郎曹学佺一起推荐李世熊出任翰林学士。李世熊已无意入仕,辞谢。八月,黄道周又把李世熊的名字附上《劝进笺》,准予出贡参加廷试。李世熊目睹当道失策,时事日非,对仕途已心灰意冷,不去应试。在隆武政权中,黄道周虽然入阁主政,但实权掌握在福建总兵郑芝龙手里。黄道周见郑芝龙有不轨之心,无法共事,便主动要求率兵伐清。李世熊认为以隆武小朝廷那一点兵力与清军作战,无疑是以卵击石,恳切上书,极力劝阻,希望老师不要作无谓牺牲。无奈,黄道周决心以身报国,坚持出兵。黄道周带着"三五秀才"和途中招募的闽、浙等地的门人子弟及各地乡兵四千多人经延平、建宁,九月抵崇安。在"于饷部实未尝有一毫之饷,于兵部实未尝有孑体之兵,于府库实未尝有一锥一粒火药器械之助" (《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谏亲征疏》)的情况下,黄道周仍然兵分三路从抚州、婺源、休宁进击清军。清军增兵压境,攻势凶猛。三路兵马在无兵员粮饷增援的情况下,相继溃败。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晨,数千名清军骑兵乘雾奇袭婺源城。黄道周督众死战,不抵,与内弟蔡春溶、中书舍人和门人赖继谨、户部主事赵士超、通判毛玉洁等一起被清军俘虏。黄道周誓死不降,被清军杀害。李世熊得知黄道周以身殉节后,筑坛遥祭痛哭;并且奔赴福州,上《褒恤孤忠疏》,慰唁遗属。唐王赠黄道周为文明伯,谥忠烈。

顺治三年清兵入闽后,李世熊逃入阳迟山隐居。汀州镇将写信要李世熊出山,并威胁说:"不出山,祸不测。"李世熊回信说:"甲申以来,名虽挂诸生儒中,儒衫久归败螙;今日解弢释缚,正如鹿返长林。若复伏谒强颜,其戕性刳心,何殊杀戮!古之处士含酖饮刃者,史册相望;仆年已四十八矣,去诸葛瘁躬之日仅少一年、视文山尽节之辰已多一载。请为婉谢当途,若蒙假借,冥报为期。"(《福建省通志》)镇将慑于李世熊的名望,也不好加害于他。

李世熊的文章气节都为人们所敬重。顺治九年,南明建昌黄希孕部路经宁化泉上时,有一名士兵摘了李世熊园里的两个橘子。黄希任知道后立即对违纪的兵士给予鞭打惩处,并且亲自守在园旁,等部队过尽才离开。次年,广东农民军来到泉上时,放火烧了一些土豪劣绅的房子,眼看大火快烧到李世熊的住宅时,首领刘大魁赶紧派兵扑救,说:"奈何毁李公居?"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其它的乡村都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只有李世熊的乡村独自完好。

李世熊博览群书,贯通经史,乃至医卜星纬释道典籍,尤其喜欢韩非、屈原、韩愈的书。但是,他虽满腹经纶,却壮志难酬,只好放浪山水,把满腔的悲愤倾注在诗文里;所以,他为文"如悲如愤,如哭如笑,如寒泉烈日,如暴风雷雨"。李世熊交结了一大批像曾异撰、董谦吉、陈燕翼、刘廷标、何楷、彭士望、魏禧、魏礼等这样的有识有节之士。

康熙十三年(1674年),闽藩耿精忠叛清,不断遣使敦请李世熊出山为幕僚。李世熊洞悉耿精忠逆时而动,成不了大气候,也不愿再看到生灵涂炭,严厉拒绝,"自春徂冬,坚卧不起"。耿精忠只好作罢。李世熊认为兵荒马乱年间,乡民只有自己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他联络数十乡成立"保民会",严禁乡民从军和勾引外寇。耿精忠反清失败后。其它乡因投靠耿精忠遭到清军的清洗,被杀的人不下千人,只有泉上免遭劫难。

李世熊住泉上40多年,足迹不入州府。但是,地方安宁和建设他却非常关心,诸如设险御暴、兴利除害等事,无不审时度势,尽力而为。他对乡人宗亲十分友善,独自修建祖祠、祖墓,编修九世以来宗谱,并倡议在麻布冈修筑土堡,聚族入居。同时,他把自己的学识、气节倾注于《奉行录》、《经正录》、《史感》、《物感》、《寒支初集》、《寒支二集》及《狗马史记》等著述之中。李世熊83岁时编纂成康熙甲子《宁化县志》7卷。该书被史学人士誉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两部半"史志之一,为国家图书馆和欧美、日本等国珍藏。

康熙二十五年九月,李世熊在泉上檀河逝世。他去世后原葬泉上白沙坳祖墓之旁,康熙三十六年改葬泉上茶头窠。

李世熊史料记载

以下文章出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八》(遗逸二)

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明诸生。少负奇气,植大节,更危险,死生弗渝。笃交游,敢任难事。生平喜读异书,博闻强记。年八十,读书恒至夜分始休。六经、诸子百家靡不贯究,然独好韩非、屈原、韩愈之书。其为文,沉深峭刻,奥博离奇,悲愤之音,称其所遇。

纵论古今兴亡,儒生出处,及江南北利害,备兵屯田水利诸大政,辄慷慨欷歔,涔涔泣下不止。年十六,补弟子员,旋中天启元年副榜,以兴化司李佘昌祚得其文,争元於主司弗得,袖其卷去,曰:“须后作元也。”典闽试者,争欲物色之为重。

甲申后,自号寒支道人,屏居不见客。徵书累下,固谢却之。凡守、令、监司、镇将至其门者,罕能一识面。闽中拥唐王监国,用大学士黄道周、礼部侍郎曹学佺、都察院何楷荐,徵拜翰林博士,辞不赴。尝上书道周,感愤时事。及道周殉节,走福州请褒恤,时恤问其孤嫠。

顺治初,师入闽,有齮龁於郡帅者,帅遣某生移书,逼入都,且言:“不出山,祸不测。”世熊复之曰:“死生有命,岂遂悬於要津之手?且某年四十八矣,诸葛瘁躬之日,仅少一年;文山尽节之辰,已多一岁。何能抑情违性,重取羞辱哉!”时蜚语腾沸,世熊矢死不为动,疑谤旋亦释。

世熊既以文章气节著一时,名大震。辛卯、壬辰间,建昌溃贼黄希孕剽掠过宁化,有卒摘其园中二橘,希孕立鞭之,驻马园侧,视卒尽过乃行。粤寇至,燔民屋,火及其园,贼魁刘大胜遣卒扑救之,曰:“奈何坏李公居?”当时虽匹夫匹妇,无不知有寒支子者。

世熊积垒块胸中,每放浪山水,以写其牢骚不平之概。尝诣西江,交魏禧、魏礼、彭士望诸子,相与泛彭蠡,登庐山绝顶。追维闯贼横行时事,痛悼如绝,泪下如泉涌,不能禁也。耿精忠反,遣伪使敦聘,世熊严拒之。自春徂冬,坚卧不起,乃得免。世熊山居四十馀年,乡人宗之,争趋决事。有为不善者,曰:“不使李公知也。”晚自号媿庵,颜其斋曰“但月”。所著有寒支集、宁化县志、本行录、经正录、狗马史记等。年八十五,卒於家。

世熊有三弟,早世,遗子女,抚育装遣之。馈遗其亲戚终身。又独建祖祠,修祖墓,编述九世以来宗谱。凡祭祀,必亲必谨。父母忌日,则减餐绝宴会。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於天性云。

李世熊李世熊作品

明贵州镇远府知府李公墓志铭

公,闽之宁化人。崇祯戊辰改元,以明经应恩诏,甲戌选贵州同仁县知县,己卯迁云南昆阳州知州,癸未迁广东南雄府同知,再迁贵州镇远府知府,未莅任,卒。呜呼!明社之芜也,则制科阨雄峻而用人之倒也。铨例由明经为令至于守,非豪有力则甚材而棱露者,虽豪且材犹不数也,虽甚材由不得尽其材,非残破委之即边弹丸度不展肘足者耳,是资格之为骏雄韬絷也。即如铜,山僻万仞,中辖属十乡,丁不蒲千,流寓新民十居其七,胥吏多亡命,舞文作奸不可稽。而苗夷密迩,时出剽掠,民无得耕耨者。自公令之,训练追捕,苗乃十出无一二利。昆阳之瘠,亦复如铜。崇祯五年,城破于夷,新城寥落不及一市。且册籍既毁,实田或报灾伤幸免,虚田或作实田并追,里甲坐困,不投豪绅,即亡境外。公为厘绝产,剔隐占,免故丁,豁虚粮,裒益额课,于是居者宁止,逋者复业,昆之人以为绝而复苏也。当时是,普妇万氏倡逆,合全滇兵力制一女子而未足。普去昆州三百里,岌乎震邻,而荞甸诸夷,逼处州境,蠢然思乱。公内严守御,外示威信,夷竟就抚,孤城以安。及迁南雄,颇为内地,则癸未之冬矣。甲申三月,北都沦陷。乙酉五月,南都再覆。天下汹汹,义师草窃,毛起如猥,而岭南尤剧。于是盗贼披猖者,惟公是御;藩王流寓者,惟公是护;军需征檄如霆者,惟公咄嗟是办。位贰于守,而名誉乃远逾守。七月,唐藩正位,闽中改元隆武。丙戌,朝仪移跸赣州。三月二十四而破吉安,四月十五而薄赣。岭北郡县,空虚无人,独阁部杨公延麟、总督万公元吉、兵道彭公期生、推官吴公国球三四人者与孤城生死。道路轰闻谓赣已不守,且突至梅关者。公时奉檄监兵五千迎驾,闻虔警,则仗剑出关,径率所统兵援虔。至南康,间道入围城,以策干万公。万公少为名进士,风岸嵬然,见公外傥荡,语又危谔,不善也。所画策壮,万惮于举奇,诎不用。他所论多左。公辞去,旋以功擢公镇远知府。呜呼!万公固贤者,乃科名芥于眸,即国士山立而勿睇。俗之移贤如此哉!七月,公解监纪还粤,将莅黔。九月晦,架陷于汀州,十月而赣破。时公已抵灵山县,颇闻闽地尽失,粤西拥桂藩,改元永历。欲间走南宁谐行在,值土寇飚发,遂及于难。呜呼!命往仇才,大用不竟,可悲也!夫先是二月间召用,故相何吾驺及陈公秋涛道出南雄,何问公约:“君闽人也,闽遂赞中兴乎?”公曰:“可也。非刘、石之雄,其臣亦无粘没喝、斡离不之谋,勇兵虽劲,皆辽土燕齐之人驱而从狄,迩则左良玉、刘泽清之降卒耳,何讵不相胜乎?”何相曰:“然则东晋南宋乎?”公曰:“未也。东晋自永嘉后,诸胡相吞,百年未定。故王导、谢安乘其闲暇,得宾贤礼士,修安和宽简之政,卒亦不能驾贺循、纪瞻辈与刘、石争雄长。今并引弓为一家,耽耽志江南耳,岂能为东晋之闲暇?南宋败创之余,则有韩、岳诸将力战而御之,宗、李、赵、张诸相弥缝补苴之,故金人屈就和议而宋以苟安。今皆不然,而局促闽中,驾驭不远,即欲为南宋,岂易言哉?”何相曰:“然则驻虔乎?”公曰:“是其次也,实亦置之危地而后安。汉高不据武关,终难灭项;太祖不战鄱阳,岂能驱元?以备、亮之材,退保益州,终不能越祁山寸武。况八闽泽国,无瞿剑之险乎?”何相曰:“鲁藩逼近金衢,将为梗乎?”公曰:“是乃所为中兴之藉也。恨岷蜀诸藩,不悉倡义西北耳!凡兵势有分合,彼合则亦利合,彼分亦利分。今闻以合力取山陕,而以分兵寇江南,盖袭晋隋之故智。晋以二十万取吴,而出师道六。隋以五十万取陈,而以师道八。途分则敌多也。既分中国诸镇之叛兵入吴越、入江楚,吾不能分而御之。使诸藩人自为战,疆自为守,即令为钱镠、为窦融,亦仅为圣主驱除难耳。汉追楚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张良曰:‘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于是捐齐予韩信,捐梁予彭越,既并天下,而两王之地终归于汉矣。今举朝不思远屏腥氛,而聚谈服属鲁国,是某所谓倒也!独鲁国君臣暗于大计,恃江上一师以争衣带,而不知徽耽耽缀严州,以议其后,今不能谒徽出之冲,绝衢归之路,使之远犯江山而震撼闽关。是为前据虎,而左右背迎狼矣。”公又言:“相国即入闽,两龙夹日,天动云移,薄海瞻之顾,两勋忮愎,其可协乎?苞官苴将,其可汰乎?宿卫兵不满万,两关兵不满三万。建宁汀邵,罅可缝乎?能使天子换甲胄,履行伍,尽铲平世文貌,行草昧开创事乎?寇、贾、岳、韩,相国意谁属乎?即大驾驻虔,胸背单危,一万督抚可支天乎?楚督招降之卒,指枭指凫,可出湖迎驾乎?蜀、黔、滇、广、苗、狼之兵,可调集乎?皆未曰可知也。”于是陈公旋轸,而何犹趣驾。临岐执公手言曰:“所见天下士多矣,深识时务无如君者。比觐至尊,首当召君以匡,吾不逮也。”及陛见,所引荐二十余人,皆故吏、姻娅,无公名者。呜呼!邦之殄也,则用者不才,而才者不用也。公少时常自言所志:“诚得专制千里,毋得胸臆,当使狼虎绝踪,桑麻被野。”其言竟不售,仅以黑子州邑薄试鸡刀。及际事会,将显光气,而夺其利器,縻以闲曹,使失渊之鳞坐困豫且,英雄所为流血也,公凡剖断纠纷,无风霜电霆之迹,而却解窾开如所无事。今昆铜间遇剖决明了者,辄诧曰:“何许李宁化?”盖谓公也 。

熊偿以谓公:治事如御兵,务为不可败者是矣。性孝友,事继母谢,俱如生母。抚异母弟妹,笃如胞弟妹。十年边吏,垂槖入粤,比得俸余,辄散族戚之乏者。哀讣至日,无耄壮皆欷涕曰:“天乎梦梦尔乎!”公少为名诸生,葛水鉴先生会较闽士,尝首拔公。朱公未孩时,备兵漳南,以公文颁录学宫,用式多士,士论无异同者。丁卯中闽闱副榜,癸酉北闱再中副帮,奢与多材,而啬与一第,造物固不可测矣。所学自天官、地理、日者、医算、浮屠、老子之言,无不贯穿。边幅颓然而中肃括,虽遇仆隶,必有礼焉。其它政绩敏异,传述者类稗说家言,寘勿论。摄其大者如此。公讳世辅,字左宜,亦号我持。父讳芳春,累赠南雄府同知。生母夏氏,累赠宜人。祖讳厚仁,始为风雅之言,斐然文士也,以资补浙江开化金马镇巡司。其先皆力田起家,不详所自徙。元配吴氏,赠封宜人。妾朱氏,生男子一人,曰邺。公生于万历丁亥,卒于再丁亥四月十九日。以月还柩,葬于里之赤土岗。而从弟世熊挥泪为之铭曰:

锦也不可幍,稻也不可虀。嵬科高第,不可鞭寇而笞彝。发土剃秽,干莫不如镃基;针盲起废,孔孟不如卢医。嗟时之惘惘,怀时拯溺。而郁肉救饥,縻千石于贵竹,俨善人于载尸,系午马于潕溪。则不如处囊之锥,使倾崖屈,排河之跖苇,系束控鼎之肢,人亡邦瘁。呜呼!噫嘻!

(这篇墓志铭是李世熊纪念他的堂兄李世辅(1587--1647)所写。

李世熊

李世熊补充介绍

  李世熊,字元仲,号寒支,媿庵,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宁化县泉上里龙乡(今泉上镇泉上村)。父名近春,母唐氏,家道小康。

  世熊自幼颖慧,10岁就能应塾师之命,为手中扇子作破题句:“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山密”。15岁应童子试第一。16岁入县学。17岁乡试不第,20岁再应乡试,同考官佘昌祚要列他为榜首,主考不同意,昌祚, 气带走试卷,遂又落第。23岁以郡试第四成廪生。崇祯间(1628~1644年),他9次科试第一,但6次乡试均落第,3次选贡也落选。因为文“沉深峭刻,奥博离奇”,不合考官的口胃。

  世熊博览群书,贯通经史,乃至医卜星纬释道典籍,尤好韩非、屈原、韩愈之书,有很深造诣,曾先后在宁化、长汀、顺昌等地任塾师,他原满怀壮志,想以所学报效国家,但屡试不第,素志难酬。

  自崇祯十七年(1644年)起他便闭门谢客,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是年,他拜黄道周为师,师生互相敬重。次年(1645年)七月,唐王朱聿键称帝福州,改号隆武,道周入阁主政,推荐世熊任中翰之职,世熊辞谢。八月,道周又把世熊的名字附上《劝进笺》,准予出贡参加廷试。他目击时事日非,心痛当道失策,也不应试。不久,道周孤师出征,世熊恳切上 书,多方劝阻,希望老师能留大有作为于将来,不必作无谓牺牲于目前。后来得知道周死难,筑坛遥祭痛哭,奔赴福州,上《褒恤孤忠疏》,慰唁遗属。到80高龄仍还念念不忘,寄望于有人写出比《文明公传》更全面的传记来。

  督学使何宗元、冯之图、陈之奇、推官佘昌祚、宋应星等也很器重世熊。何宗元对长汀薛县令说:“此生不但文字奇变,其品骨亦卓绝不凡,往岁读书会城,吾欲渠一面,竟不可得,其高洁如此。”宋应星和陈之奇都曾请他阅生童试卷。至于他所结交的曾异撰、董谦吉、陈燕翼、刘廷标、何楷、彭士望、魏禧、魏礼等都是有识有节之士。

  清兵入闽后,占民房,强迫剃发,世熊不能忍受满洲贵族统治者的暴行。遂隐居阳迟山,建檀河精舍,人称檀河先生,专心读书著述。名其书斋为“但月”,二字拆拼即成“明一人”。

  他屡次拒绝清廷征召,但对地方安宁和建设却非常关心,诸如设险御暴、兴利除害等事,无不审时度势,尽力而为。换代之初,兵革未息,官府借机诛累,百姓大受骚扰,仅有泉上乡民受其教导,治安较好,官府又慑于他的声望,才免罹难。

  世熊德高望重,南明义军和农民军对他甚敬仰。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建昌四营经过泉上,有一名士兵摘了世熊园里的两个桔子,首领黄希任即予鞭打,并亲自守在园旁,等部队过尽才离开。次年广东农民军来到泉上,眼看大火快烧到世熊住宅,首领刘大魁赶紧派兵扑救,说:“奈何毁李公居室!”

  顺治十一年(1654年),他倡议在麻布冈修筑土堡,亲自监工,是冬建成,聚族入居自卫。康熙十三年(1674年)闽藩耿精忠叛清,不断遣使敦请世熊。当时政局已定,-趋向缓和,久经战难的人民亟须休养生息,世熊洞悉耿藩逆时而动,必然败亡,他不愿生灵再受涂炭,严厉拒绝,联络数十乡成立“保民会”,严禁乡民从军和0外寇。他乡附逆而死者不下千人,只有泉上赖他免遭劫难。

  他把学识、气节倾注于《奉行录》、《经正录》、《史感》、《物感》、《寒支初集》、《寒支二集》及《狗马史记》等著述之中。《狗马史记》讽刺明季尸位素餐的官僚,谴责丧失民族气节之辈,被清廷视为-。《物感》是我国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文字较《况义》精练。他83岁时纂成的康熙甲子《宁化县志》七卷,问世后更享有盛誉。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二十八日,85岁的世熊在泉上檀河逝世。原葬泉上白沙坳祖墓之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改葬泉上茶头窠。

  为缅怀世熊,民国31年(1942年),宁化县政府特将泉上乡改名为元仲乡。

  泉上村 泉上村地处泉上镇镇中心,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785户,总人口3209人。共设党小组3个,党员60名(其中女党员9名,男党员51名,村民代表16名)。村两委成员7名,其中支委4名,村委3名,村民代表6名,党员6名,女性1名(妇女主任)。全村有耕地面积4276亩,山林面积11349亩,农民收入主要有稻谷、烤烟、蘑菇、豆腐皮加工、肉兔等,村民以种养、外出务工、经……

  “李世熊”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