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名人林任生介绍
林任生(1912~1972年),一名光炎,著名剧作家。泉州伍堡街人,1933年参加中共泉州特别支部,负责城市工作。1936年,被捕。1937年,经家属营救出狱,潜往上海,从事写作。抗日战争前夕回泉州,先后编导抗日话剧和儿童剧《小俘虏》、《打游击》等。
林任生生平
林任生,民国元年(1912年)生。9岁入私塾,14岁辍学在瓷器店当学徒。工余坚持刻苦自学,向上海邮订多种报刊,接受新思想。
民国21年,林任生到泉州溪亭小学任教。翌年参加中共泉州特别支部,负责城市工作。民国25年,中共泉州组织遭破坏,林任生被叛徒出卖而被捕。第二年,经家属营救出狱,潜往上海,与同乡、左翼青年作家司马文森同住亭子间,从事写作。抗日战争前夕回泉州,担任新峰小学教导主任,组织新峰儿童剧团,先后编导抗日话剧和儿童剧《小俘虏》、《打游击》等,公开演出。
民国29年底,林任生受白色恐怖胁迫转移到南安、仙游等县的偏僻乡村开展工作。民国30年春,林任生以晋江剧联社名义,把俄国果戈里讽刺喜剧《巡按使》改编为泉州方言剧。演出后剧社被勒令解散,主要骨干被列入黑名单。第二年夏,他又以晋江音乐推动委员会名义排演冼星海的新歌剧《军民进行曲》。民国31~32年,分别以晋江社会服务处及晋江剧人联合大会的名义,排演老舍的讽刺喜剧《面子问题》和法国罗曼罗兰的《群狼》。民国33年以国民革命军保安二团战地服务团的名义再次上演《军民进行曲》。民国34年夏,当局逮捕进步文化人,林任生出走上海辗转台湾到香港,协助司马文森编辑《文艺生活》,编写3本文学创作理论专著。经司马文森介绍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解放前夕,林任生离香港经天津到达北京。1949年9月返抵泉州。
林任生回到泉州后,在泉中中学任教,加入晋江艺联会,为泉州青年文工团移植、导演歌剧《赤叶河》,开闽南方言歌剧之先声。1951年秋,林任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4月担任民盟泉州市委副主委,并被选为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久,专任晋江专区文工队创作部主任。其编印的《闽南方言剧丛》20余辑,大部分为闽南各演出团体所采用。
1953年4月,晋江专区文工队与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合并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林任生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组长。当时梨园戏传统剧目面临失传的危机,林任生积极组织民间老艺人口述“下南”、“上路”、“小梨园”三流派的传统剧目,又广泛搜集旧抄本加以校勘、补正,编写梗概,精抄装订成集,使梨园戏传统剧目得以保存。他先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计有《陈三五娘》、《苏秦》(以上与许书纪、张昌汉合作)、《朱文太平钱》、《灵恩亭》、《胭脂记》、《包拯智拿刘大本》、《董永与七仙女》、《吕蒙正破窑记》、《朱买臣》、《寄子别传》等12本。
1960年后,林任生根据梨园戏擅演文戏的特点,采取武戏文做,创作《郑成功传》(上集《厦海义师》,下集《台湾凯歌》),为梨园戏演出新编历史剧开创先导。1963年后,林任生又编写《安南永女游击队》、《锦绣前程》、《青春锣鼓》(与尤世赞、吴捷秋合作)及现代小戏《晒花生》、《薯苗船》等。从1952年起,林任生与他人合编《泉州方言韵》,多次印行,成为闽南地方戏编剧的工具书。
1970年,林任生患鼻癌卧病不起,于1972年2月病逝,享年61岁。
林任生简介
1945年夏,当局逮捕进步文化人,林任生出走上海辗转台湾到香港,协助司马文森编辑《文艺生活》,编写3本文学创作理论专著。经司马文森介绍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解放前夕,林任生离香港经天津到达北京。1949年9月返抵泉州。
1953年4月,晋江专区文工队与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合并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林任生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组长。 1960年后,林任生根据梨园戏擅演文戏的特点,采取武戏文做,创作《郑成功传》(上集《厦海义师》,下集《台湾凯歌》),为梨园戏演出新编历史剧开创先导。1963年后,林任生又编写《安南永女游击队》、《锦绣前程》、《青春锣鼓》(与尤世赞、吴捷秋合作)及现代小戏《晒花生》、《薯苗船》等。
林任生补充介绍
林任生(1912~1972年),一名光炎,泉州伍堡街人,民国元年(1912年)生。9岁入私塾,14岁辍学在瓷器店当学徒。工余坚持刻苦自学,向上海邮订多种报刊,接受新思想。
民国21年,林任生到泉州溪亭小学任教。翌年参加中共泉州特别支部,负责城市工作。民国25年,中共泉州组织遭破坏,林任生被叛徒出卖而被捕。第二年,经家属营救出狱,潜往上海,与同乡、左翼青年作家司马文森同住亭子间,从事写作。抗日战争前夕回泉州,担任新峰小学教导主任,组织新峰儿童剧团,先后编导抗日话剧和儿童剧《小俘虏》、《打游击》等,公开演出。
民国29年底,林任生受-胁迫转移到南安、仙游等县的偏僻乡村开展工作。民国30年春,林任生以晋江剧联社名义,把俄国果戈里讽刺喜剧《巡按使》改编为泉州方言剧。演出后剧社被勒令解散,主要骨干被列入黑名单。第二年夏,他又以晋江音乐推动委员会名义排演冼星海的新歌剧《军民进行曲》。民国31~32年,分别以晋江社会服务处及晋江剧人联合大会的名义,排演老舍的讽刺喜剧《面子问题》和法国罗曼罗兰的《群狼》。民国33年以国民革命军保安二团战地服务团的名义再次上演《军民进行曲》。民国34年夏,当局逮捕进步文化人,林任生出走上海辗转台湾到香港,协助司马文森《文艺生活》,编写3本文学创作理论专著。经司马文森介绍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解放前夕,林任生离香港经天津到达北京。1949年9月返抵泉州。
林任生回到泉州后,在泉中中学任教,加入晋江艺联会,为泉州青年文工团移植、导演歌剧《赤叶河》,开闽南方言歌剧之先声。1951年秋,林任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4月担任民盟泉州市委副主委,并被选为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久,专任晋江专区文工队创作部主任。其编印的《闽南方言剧丛》20余辑,大部分为闽南各演出团体所采用。
1953年4月,晋江专区文工队与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合并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林任生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组长。当时梨园戏传统剧目面临失传的危机,林任生积极组织民间老艺人口述“下南”、“上路”、“小梨园”三流派的传统剧目,又广泛搜集旧抄本加以校勘、补正,编写梗概,精抄装订成集,使梨园戏传统剧目得以保存。他先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计有《陈三五娘》、《苏秦》(以上与许书纪、张昌汉合作)、《朱文太平钱》、《灵恩亭》、《胭脂记》、《包拯智拿刘大本》、《董永与七仙女》、《吕蒙正破窑记》、《朱买臣》、《寄子别传》等12本。
1960年后,林任生根据梨园戏擅演文戏的特点,采取武戏文做,创作《郑成功传》(上集《厦海义师》,下集《台湾凯歌》),为梨园戏演出新编历史剧开创先导。1963年后,林任生又编写《安南永女游击队》、《锦绣前程》、《青春锣鼓》(与尤世赞、吴捷秋合作)及现代小戏《晒花生》、《薯苗船》等。从1952年起,林任生与他人合编《泉州方言韵》,多次印行,成为闽南地方戏编剧的工具书。
1970年,林任生患鼻癌卧病不起,于1972年2月病逝,享年61岁。
“林任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