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名人黄春育介绍
黄春育(1930-)号云心。福建德化葛坑下玲人。福建晋江专区(今泉州市)医士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德化县医院五官科组建者。历任晋江专区第二医院(原惠世医院,今泉州市第二医院)五官科医士,德化县医院五官科医师、主治医师、行政副主任。泉州市地区五官科名医生之一,尤擅眼科。德化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泉州市鲤城诗词学会会员。
黄春育人物经历
黄春育出身于世代书香舌耕家庭。曾祖父黄立德,讳文洙,字重泗,号鲁川,弱冠科试取进县学第8名,是谓“秀才”,后执教村塾。祖父黄景熙(1859~1932),讳惠畴,字英亮,号奋庸,副贡生,一生以塾师为业;清末民初德化山区匪乱,带儿辈流寓执教永春等地,后客死葬于永春五里街镇龟龙桥。父黄际和(1900~1971),讳时雍,字豪洽,号汉英,自幼随父诵读《四书》《五经》,新学制开始转县立高等小学校,毕业后入集美师范。他一生执鞭杏坛,培桃育李,长期于永春、南安等地任教,其间最长者永春养贤学校教员7年,南安金淘水阁会心小学校长10年。有子女6人,于外地出生者4人。1940年代初始返回德化,先后任职于上涌小学、葛坑小学。他通古文,工诗赋,擅美术,桃李芬芳。
黄春育于民国19年农历2月27日出生于福建永春。小时随父于南安金淘水阁会心小学启蒙,后又随父就读于上涌、葛坑小学,升德化县立初中,转德化尚养初农、高农,1951年秋考入晋江专区医士学校。1954年夏毕业后,分配于晋江专区第二医院眼科任医士。未几,眼科扩建为五官科,黄春育成为他的老师、五官科名医林兆榕主任的得意门生与主要助手。
黄春育秉赋聪颖,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善于钻研。他被分配到眼科(后扩建为五官科)时,初出校门,什么都陌生。但他学习、工作极为认真主动,时时处处盯着老师、主任林兆榕如何看病,如何询问病情,如何检查发现阳性体征,如何鉴别诊断病症,等等。当时五官科人手少,病人多,每场手术他都得参加,多看多实践,不懂的就勤问勤请教,观察思考细致入微,技术操作一丝不苟,所学极有心得。其间1954年底至1955年夏,林兆榕主任到省协和医院进修期间,黄春育又跟随外科医师崔太甫,担任外科中小型手术主要助手。中小型手术复康快,病人进出院频繁,手术业务多,半年时间的紧张临床实践,为其后来五官科的各种大小手术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经他本人的虚心勤奋努力和名师的诲导指教,至1956年,已基本熟练五官科各种大小型手术,能够独当一面。之后,他经常参加专区巡回医疗队,跟随王兆惠院长下到同安(时属晋江专区)、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时属晋江专区)等边远县巡回医疗,负责其五官科医疗业务,并指导、提高各县五官科医疗技术水平等工作;在医院里,经常上岗主刀,分担林兆榕主任的繁重负担,有时病人多,他曾一个上午连续利索地做完7例手术,疗效极好,病人满意,等等,屡次获得林兆榕主任、王兆惠院长和各县医务同行、广大病者的赞扬。这时,他已头角崭露,成为晋江专区五官科的青年名医生而驰誉于泉州市区和各县。
1960年,德化县医院还没设五官科,为了边远山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以及当时极“左”思潮的某种政治因素,黄春育于是年10月被“下放”回德化县医院组建五官科。由于当时该院五官科还是空白,一无所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部分器械如鼻息肉钳、上颔窦刮匙、泪囊开张器等市场上缺乏,购买困难,黄春育就自己绘图,亲自指导名铁匠方央惠(福建永泰人,后定居德化)打造后,亲自动手锉磨修光,以解决器械缺乏无法手术之困难。1960年代初,德化县医院五官科仅黄一人,人手不足,他又设法与外科搭档互帮,五官科做手术时,由外科医师孙耀源(泉州人,后曾任德化县医院院长、德化县卫生局副局长等)当他的助手,外科做手术时,由黄当孙的助手。这样的局面,曾延续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尽管设备条件差,人手不足,黄春育在其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聪明才智,把五官科工作开展得很好,凡当时晋江专区二院五官科能做的业务,德化县医院五官科都能完成,极少转诊。而他的医术医德,也随之很快传遍德化广大城乡及邻县永春的苏坑、蓬壶、吾峰、介福等地,使求医者接踵而至。
1970年3月,“文化大革命”气焰正炽,造反派极“左”思潮登峰造极,黄春育被置于当时的“臭知识分子”等“九种人”之列再次下放,到霞碧公社霞山大队(今龙门滩霞山村)“改造”,驻队创办合作医疗站,带徒培训赤脚医生。他走后,德化县医院五官科遂如同虚设。全县各地五官科患者来到县医院因找不到黄医生,要在德化县城等候两天一班的汽车,先从城关坐到霞碧,然后从霞碧雇轿子抬着再走半天、四五十华里山路到达霞山医疗站就诊。可是有些病人到霞碧后雇不到轿,有的病人雇轿子抬到霞山后碰巧黄医生出诊不在,这时患者又是多么晦气、无奈与苦楚。两年后,由于各地五官科病者的迫切要求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呼声,黄春育于1972年春被调到霞碧卫生院,以方便病者就诊。但这样还是不能解决问题,难于适应城关和各地五官科病者的需要,有些急病号因等不到班车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县医院中医师黄承?患视网膜炎,得雇自行车载到霞碧接受治疗,外科医师王富成患食道损伤,靠步行到那里就诊。霞碧卫生院规模小,设备差,病床少,有的重病号手术后没有病床住院,群众病号得找到当地农民亲戚朋友家,机关干部、职工病号要找到本系统社直单位,如行政部门的找到公社,教育系统的找到学校,商业部门的找到供销社、粮站,金融部门的找到信用社,等等,使公社与社直单位、学校、农民家都变成“住院病房”,何其尴尬与无奈。约1974年,永春县蓬壶公社有个中年妇女眼睛患白内障,她的丈夫特地向一华侨亲友借了一辆新的进口高档自行车,脚踩载着妻子要到霞碧卫生院求医,不料快到古洋桥时,因下坡急转弯,不小心摔入桥下,自行车摔坏,夫妻俩一个摔断腿一个摔破头皮,鲜血淋漓,坐在小河边痛哭;幸得好心人邮递员李玉成骑自行车送邮件路过发现,才找到附近的农民,动员他们用板车载着拉到县医院接骨与外科缝合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1975年冬县扩干会期间,县委书记马三聘鼻子大出血,经县医院治疗多日,病情反复未能止血,日夜卧趴床沿,床下放置痰盂,头俯伸床外,让流出的鼻血滴入孟中,因找不到五官科的医生治疗而痛苦万分。后来适逢霞碧公社党委书记许泉城去看望他,提醒他霞碧公社卫生院有位五官科名医,建议将其请来应急。马无奈听取许的意见,调黄来城关为他止血。止血后,因霞碧卫生院原收有五官科住院病人,黄不能继续留下,马三聘只得乘专车到霞碧住院,经黄春育医师诊治一周后痊愈康复回县。因为这事惹得马书记大为光火,责问县卫生部门领导为什么如此有医术有才华的医师不用而长期让广大病人活受罪!问得某些领导者哑口无言,无限尴尬。1976年春节过后,县卫生部门才速将黄春育调回德化县医院,以顺应广大病者的迫切要求。
黄春育回到德化县医院继续主持五官科工作以后,其人员编制、业务等一再扩大,他先后任该科负责人、主治医师和行政副主任,直至1991年4月退休。在他被“下放”霞山大队和基层卫生院“改造”期间,消息传到地区第二医院,该院领导和五官科林兆榕主任对如此糟蹋、浪费专业人才感到非常惋惜与心疼,据称曾数次通过地区卫生部门领导机关下文要调回黄春育医师,可都被县有关部门挡驾封杀,调令犹如泥牛入海。以上种种,一代良医黄春育当年任人摆布的命运,让社会上广大有正义有良知者义愤、不平与无限感慨,一直谈论至今!而当年的黄春育,亦正是当年中国千千万万“臭知识分子”命运之一斑。
黄春育乐观豁达,笑对人生,医德高尚。他没有去计较个人得失与一切,他想到的是疾患病人的痛苦和如何救死扶伤,每到一地,就是给那里的人们送去温暖,送去医药,尽其所能为病人排忧解难。在他下放霞山大队“改造”的两年时间里,除每月一次回霞碧公社领工资、粮票时路过苏洋大队(今苏洋村)看望老婆、孩子外,没日没夜巡回出诊于霞丰、下山电、冷水坑、白石、张山、前洋、水府等各个村落。当时他的爱人黎荷珍(原为助产士,主管护师退休)带着3个孩子下放霞碧公社苏洋大队合作医疗站,最大的孩子才八九岁,最小的女孩仅四五岁,她负责的片区如有病人或难产妇,不论昼夜得背着小女孩爬山下岭出诊于苏洋、东漈、上亭、古洋、石室、磻坑等村落。因她的宿舍紧挨公路边,怕孩子幼小不懂事溜到公路戏耍出事故,出诊时得把房里的火柴、热水瓶等收拾好后将孩子锁在房内;有时过午过晚回不来,没人烧饭,在家的孩子就关在房里挨饿。但黄春育没有工夫也无能为力去考虑这些。在霞碧公社卫生院期间,全院出诊最常最多的是他,有时出诊回来刚跨进院门,汗水尚未擦干又有人来请黄医生出诊。全社12个大队的僻村角落他都跑遍,出门就是爬山趟水、羊肠小道,很多地带荒无人烟,但他乐此不疲。一生走遍全县18个乡镇和最边远的村庄,如南埕的中林、枣坑,雷峰的双芹、上寨,龙门滩的朱地、大溪、村兜、埔尾,水口的久住、上湖、竹柄,葛坑的龙漈、龙塔,杨梅的上云、云溪,等等都有他的足迹。他虚心学习,敢于请教,善于钻研,一专多能,内科、外科等兼治,抽调他去做计生结扎手术,所做手术没有合并症,效果很好。一生所做眼科手术上千例,受诊病人遍及泉州市各县及莆田、福州、三明、南平、厦门等地区。曾三上全县最边远的水口淳湖村,做了几十例眼科手术。淳湖海拔高,冬天气候特别冷,有一次县医院副院长仇同淮也同往,看到消毒器械的药水了、笑着回去,这是医务人员最舒心最快乐的时刻,什么困难疲劳都没了!”赤水街97岁的老铁匠陈金华(习呼“炼司”),一家8个大学生(三对儿媳及长孙、长孙媳),其本人因患白内障双目失明8年,生活非常不便,经他手术后复明,还能亲手搭掌瓜棚,搭好后坐在架棚上高兴地说:“我97岁了还能复明干活!”使围观的邻居亲友赞叹不已。福建泰宁县珠口镇梅下乡厂下村青年黄某患斜视,曾3次相亲皆嫌他“五官不正”而告吹,经黄医生手术矫正后归去3个月结成良缘,特来信致谢。等等。一个个患者复康带来的愉悦与幸福,给黄春育的心灵输送了浓浓的春色与甜意。
黄春育同情穷人,关心病者的困难与疾苦。他学的是西医,但重视发挥中华传统医药的潜在优点与疗效。他根据1950年代提倡的中西结合、土洋并举、综合治病的方针,于临床实践中努力摸索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达到花少钱治好病,如眼视网膜炎病变、副鼻窦炎症以及喉科的急性扁桃体炎等,传统中草药均有极好的疗效,又不易复发,深得患者的欢迎。1971年他在霞山创办合作医疗站,全大队1000多人口,每人一年只收5角钱,由于指导思想明确,重视传统医药的开发利用,做到花少钱保全大队社员的安康。当时除特别重病号外,如毒蛇咬伤、胃出血等都在大队医疗站治疗,一年下来还结余30多元钱。数十年后的今天,当地群众还念念不忘当年的这种做法。
从医经验丰富的黄春育认为:“药不在贵才好,对症最重要;开处方要笔下‘留情’,多为病人着想省点钱。我一生从医数十年,都是花少钱治好病。因现在不少人经济尚有困难,底子薄,尤其是农村。而今医药广泛用新时尚,认为药愈洋愈新愈贵愈好。然洋、新、贵不一定都对症,‘旧药’不一定都不好,老药仍有它的好处,药性熟悉更易对症,疗效更高。现在有时看一次感冒要七、八十元钱,很多病人承受不起不敢来看,忍一忍,死了算。古人说:‘学医要先学德’,医生要了解民情,同情穷人,懂得贫病交加的痛苦,不可一味大手笔,为赚百分之十五的药材利润,大笔一挥,一日住院几百元上千元,如此无异于‘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心安忍哉?还有,从医者必需掌握:吃药能好不打针,肌注能好不静脉注射.吃药打针能治好的最好不开刀。对此,有些人未必注意到……”。有感于此,他填了一首词《忆江南·贫病难》:
来治病,何事最相宜?头痛打针兼“施耻”(cT)①,疔疮输液是常规。挂帅在“金龟”。
黄春育从医可贵的另一方面,是对待病人不论身份、贫富,一视同仁;不管是西装革履者、领导干部、富商巨贾或衣冠褴褛的穷人、村汉、老妪,均是和颜悦色热情相待,认真询问病情,细心检查疾患,慎重诊断病症,然后对症下药。在询问检查病情过程中,他又总是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对象和心理状态,用其极为和蔼亲切通俗诙谐风趣的语言,给予抚慰与开导,解除病者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与悲观情绪。做到治病先调治其心理状态,使病人见到黄医生,犹如见到亲人一般温暖;经他诊疗后,似乎感到病情已顿时减轻三分。他这种高尚的医风医德,传遍城乡,远近闻名,有口皆碑。
黄春育人物评价
已故中学老教师、前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李明志(1917~2000)生前赋七律一首,并条幅书赠:
灵枢熟读有操持,指下留人是国医。
眼疾遮眸除视异,喉哦顽症愈传奇。
青囊秘诀心中数,素问精华主治宜。
福履安绥神矍铄,亲朋戚友祝期颐。
泉州鲤城诗词学会会长、泉州一中退休高级教师许复进赠诗《黄春育医师》二首:
诊病施医不论钱,高精技术为民先。
多年盲妇除遮翳,九秩老翁重见天。
救死扶伤功在德,存仁行义世称贤。
虽云不富心安乐.赢得清名入锦笺。
须眉矍铄显精神,坦荡胸怀自率真。
扁鹊虽非同一脉,华佗应许是前身。
功成休退养生好,诗写征程得句新。
慷慨为人知己在,天涯芳草有亲邻。
退休教师、泉州市鲤城诗词学会会员、德化瓷都诗社社员苏文辉,赋五绝二首并条幅书赠,其中冠头《春育医师》一首:
春回万物荣,育德自诚生。
医复老翁眼,师名妙手呈。
重任肩身上,风霜跋涉勤。
民康为己任,似此几多闻?
黄春育于1978年、1985年和1986年先后被评为“德化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87年高票当选为德化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他于1991年4月退休。退休后,撰写有《老年养生》,并以其为教材,为德化县老年学校教授《老年保健养生》课10年。1997年被评为“泉州市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他兴趣广泛,晚年生活充实,正致志于研习诗词、书法和丹青等艺术。他是泉州市鲤城诗词学会会员,德化瓷都诗社社员。
黄春育补充介绍
黄春育 号云心。福建德化葛坑下玲人。福建晋江专区(今泉州市)医士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德化县医院五官科组建者。历任晋江专区第二医院(原惠世医院,今泉州市第二医院)五官科医士,德化县医院五官科医师、主治医师、行政副主任。泉州市地区五官科名医生之一,尤擅眼科。德化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泉州市鲤城诗词学会会员。
黄春育出身于世代书香舌耕家庭。曾祖父黄立德,讳文洙,字重泗,号鲁川,弱冠科试取进县学第8名,是谓“秀才”,后执教村塾。祖父黄景熙(1859~1932),讳惠畴,字英亮,号奋庸,副贡生,一生以塾师为业;清末民初德化山区匪乱,带儿辈流寓执教永春等地,后客死葬于永春五里街镇龟龙桥。父黄际和(1900~1971),讳时雍,字豪洽,号汉英,自幼随父诵读《四书》《五经》,新学制开始转县立高等小学校,毕业后入集美师范。他一生执鞭杏坛,培桃育李,长期于永春、南安等地任教,其间最长者永春养贤学校教员7年,南安金淘水阁会心小学校长10年。有子女6人,于外地出生者4人。1940年代初始返回德化,先后任职于上涌小学、葛坑小学。他通古文,工诗赋,擅美术,桃李芬芳。
黄春育于民国19年(1930)农历2月27日出生于永春。小时随父于南安金淘水阁会心小学启蒙,后又随父就读于上涌、葛坑小学,升德化县立初中,转德化尚养初农、高农,1951年秋考入晋江专区医士学校。1954年夏毕业后,分配于晋江专区第二医院眼科任医士。未几,眼科扩建为五官科,黄春育成为他的老师、五官科名医林兆榕主任的得意门生与主要助手。
黄春育秉赋聪颖,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善于钻研。他被分配到眼科(后扩建为五官科)时,初出校门,什么都陌生。但他学习、工作极为认真主动,时时处处盯着老师、主任林兆榕如何看病,如何询问病情,如何检查发现阳性体征,如何鉴别诊断病症,等等。当时五官科人手少,病人多,每场手术他都得参加,多看多实践,不懂的就勤问勤请教,观察思考细致入微,技术操作一丝不苟,所学极有心得。其间1954年底至1955年夏,林兆榕主任到省协和医院进修期间,黄春育又跟随外科医师崔太甫,担任外科中小型手术主要助手。中小型手术复康快,病人进出院频繁,手术业务多,半年时间的紧张临床实践,为其后来五官科的各种大小手术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经他本人的虚心勤奋努力和名师的诲导指教,至1956年,已基本熟练五官科各种大小型手术,能够独当一面。之后,他经常参加专区巡回医疗队,跟随王兆惠院长下到同安(时属晋江专区)、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时属晋江专区)等边远县巡回医疗,负责其五官科医疗业务,并指导、提高各县五官科医疗技术水平等工作;在医院里,经常上岗主刀,分担林兆榕主任的繁重负担,有时病人多,他曾一个上午连续利索地做完7例手术,疗效极好,病人满意,等等,屡次获得林兆榕主任、王兆惠院长和各县医务同行、广大病者的赞扬。这时,他已头角崭露,成为晋江专区五官科的青年名医生而驰誉于泉州市区和各县。
1960年,德化县医院还没设五官科,为了边远山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以及当时极“左”思潮的某种政治因素,黄春育于是年10月被“下放”回德化县医院组建五官科。由于当时该院五官科还是空白,一无所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部分器械如鼻息肉钳、上颔窦刮匙、泪囊开张器等市场上缺乏,购买困难,黄春育就自己绘图,亲自指导名铁匠方央惠(福建永泰人,后定居德化)打造后,亲自动手锉磨修光,以解决器械缺乏无法手术之困难。1960年代初,德化县医院五官科仅黄一人,人手不足,他又设法与外科搭档互帮,五官科做手术时,由外科医师孙耀源(泉州人,后曾任德化县医院院长、德化县卫生局副局长等)当他的助手,外科做手术时,由黄当孙的助手。这样的局面,曾延续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尽管设备条件差,人手不足,黄春育在其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聪明才智,把五官科工作开展得很好,凡当时晋江专区二院五官科能做的业务,德化县医院五官科都能完成,极少转诊。而他的医术医德,也随之很快传遍德化广大城乡及邻县永春的苏坑、蓬壶、吾峰、介福等地,使求医者接踵而至。
1970年3月,“0”气焰正炽,造反派极“左”思潮登峰造极,黄春育被置于当时的“臭知识分子”等“九种人”之列再次下放,到霞碧公社霞山大队(今龙门滩霞山村)“改造”,驻队创办合作医疗站,带徒培训赤脚医生。他走后,德化县医院五官科遂如同虚设。全县各地五官科患者来到县医院因找不到黄医生,要在德化县城等候两天一班的汽车,先从城关坐到霞碧,然后从霞碧雇轿子抬着再走半天、四五十华里山路到达霞山医疗站就诊。可是有些病人到霞碧后雇不到轿,有的病人雇轿子抬到霞山后碰巧黄医生出诊不在,这时患者又是多么晦气、无奈与苦楚!两年后,由于各地五官科病者的迫切要求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呼声,黄春育于1972年春被调到霞碧卫生院,以方便病者就诊。但这样还是不能解决问题,难于适应城关和各地五官科病者的需要,有些急病号因等不到班车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县医院中医师黄承?患视网膜炎,得雇自行车载到霞碧接受治疗,外科医师王富成患食道损伤,靠步行到那里就诊。霞碧卫生院规模小,设备差,病床少,有的重病号手术后没有病床住院,群众病号得找到当地农民亲戚朋友家,机关干部、职工病号要找到本系统社直单位,如行政部门的找到公社,教育系统的找到学校,商业部门的找到供销社、粮站,金融部门的找到信用社,等等,使公社与社直单位、学校、农民家都变成“住院病房”,何其尴尬与无奈。约1974年,永春县蓬壶公社有个中年妇女眼睛患白内障,她的丈夫特地向一华侨亲友借了一辆新的进口高档自行车,脚踩载着妻子要到霞碧卫生院求医,不料快到古洋桥时,因下坡急转弯,不小心摔入桥下,自行车摔坏,夫妻俩一个摔断腿一个摔破头皮,鲜血淋漓,坐在小河边痛哭;幸得好心人邮递员李玉成骑自行车送邮件路过发现,才找到附近的农民,动员他们用板车载着拉到县医院接骨与外科缝合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1975年冬县扩干会期间,县委-马三聘鼻子大出血,经县医院治疗多日,病情反复未能止血,日夜卧趴床沿,床下放置痰盂,头俯伸床外,让流出的鼻血滴入孟中,因找不到五官科的医生治疗而痛苦万分。后来适逢霞碧公社-许泉城去看望他,提醒他霞碧公社卫生院有位五官科名医,建议将其请来应急。马无奈听取许的意见,调黄来城关为他止血。止血后,因霞碧卫生院原收有五官科住院病人,黄不能继续留下,马三聘只得乘专车到霞碧住院,经黄春育医师诊治一周后痊愈康复回县。因为这事惹得马-大为光火,责问县卫生部门领导为什么如此有医术有才华的医师不用而长期让广大病人活受罪!问得某些领导者哑口无言,无限尴尬。1976年春节过后,县卫生部门才速将黄春育调回德化县医院,以顺应广大病者的迫切要求。
黄春育回到德化县医院继续主持五官科工作以后,其人员编制、业务等一再扩大,他先后任该科负责人、主治医师和行政副主任,直至1991年4月退休。在他被“下放”霞山大队和基层卫生院“改造”期间,消息传到地区第二医院,该院领导和五官科林兆榕主任对如此糟蹋、浪费专业人才感到非常惋惜与心疼,据称曾数次通过地区卫生部门领导机关下文要调回黄春育医师,可都被县有关部门挡驾-,调令犹如泥牛人海。以上种种,一代良医黄春育当年任人摆布的命运,让社会上广大有正义有良知者义愤、不平与无限感慨,一直谈论至今!而当年的黄春育,亦正是当年中国千千万万“臭知识分子”命运之一斑。
黄春育乐观豁达,笑对人生,医德高尚。他没有去计较个人得失与一切,他想到的是疾患病人的痛苦和如何救死扶伤,每到一地,就是给那里的人们送去温暖,送去医药,尽其所能为病人排忧解难。在他下放霞山大队“改造”的两年时间里,除每月一次回霞碧公社领工资、粮票时路过苏洋大队(今苏洋村)看望老婆、孩子外,没日没夜巡回出诊于霞丰、下山电、冷水坑、白石、张山、前洋、水府等各个村落。当时他的爱人黎荷珍(原为助产士,主管护师退休)带着3个孩子下放霞碧公社苏洋大队合作医疗站,最大的孩子才八九岁,最小的女孩仅四五岁,她负责的片区如有病人或难产妇,不论昼夜得背着小女孩爬山下岭出诊于苏洋、东漈、上亭、古洋、石室、磻坑等村落。因她的宿舍紧挨公路边,怕孩子幼小不懂事溜到公路戏耍出事故,出诊时得把房里的火柴、热水瓶等收拾好后将孩子锁在房内;有时过午过晚回不来,没人烧饭,在家的孩子就关在房里挨饿。但黄春育没有工夫也无能为力去考虑这些。在霞碧公社卫生院期间,全院出诊最常最多的是他,有时出诊回来刚跨进院门,汗水尚未擦干又有人来请黄医生出诊。全社12个大队的僻村角落他都跑遍,出门就是爬山趟水、羊肠小道,很多地带荒无人烟,但他乐此不疲。一生走遍全县18个乡镇和最边远的村庄,如南埕的中林、枣坑,雷峰的双芹、上寨,龙门滩的朱地、大溪、村兜、埔尾,水口的久住、上湖、竹柄,葛坑的龙漈、龙塔,杨梅的上云、云溪,等等都有他的足迹。他虚心学习,敢于请教,善于钻研,一专多能,内科、外科等兼治,抽调他去做计生结扎手术,所做手术没有合并症,效果很好。一生所做眼科手术上千例,受诊病人遍及泉州市各县及莆田、福州、三明、南平、厦门等地区。曾三上全县最边远的水口淳湖村,做了几十例眼科手术。淳湖海拔高,冬天气候特别冷,有一次县医院副院长仇同淮也同往,看到消毒器械的药水了、笑着回去,这是医务人员最舒心最快乐的时刻,什么困难疲劳都没了!”赤水街97岁的老铁匠陈金华(习呼“炼司”),一家8个大学生(三对儿媳及长孙、长孙媳),其本人因患白内障双目失明8年,生活非常不便,经他手术后复明,还能亲手搭掌瓜棚,搭好后坐在架棚上高兴地说:“我97岁了还能复明干活!”使围观的邻居亲友赞叹不已。福建泰宁县珠口镇梅下乡厂下村青年黄某患斜视,曾3次相亲皆嫌他“五官不正”而告吹,经黄医生手术矫正后归去3个月结成良缘,特来信致谢。等等。一个个患者复康带来的愉悦与幸福,给黄春育的心灵输送了浓浓的0与甜意。
黄春育同情穷人,关心病者的困难与疾苦。他学的是西医,但重视发挥中华传统医药的潜在优点与疗效。他根据1950年代提倡的中西结合、土洋并举、综合治病的方针,于临床实践中努力摸索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达到花少钱治好病,如眼视网膜炎病变、副鼻窦炎症以及喉科的急性扁桃体炎等,传统中草药均有极好的疗效,又不易复发,深得患者的欢迎。1971年他在霞山创办合作医疗站,全大队1000多人口,每人一年只收5角钱,由于指导思想明确,重视传统医药的开发利用,做到花少钱保全大队社员的安康。当时除特别重病号外,如毒蛇咬伤、胃出血等都在大队医疗站治疗,一年下来还结余30多元钱。数十年后的今天,当地群众还念念不忘当年的这种做法。
从医经验丰富的黄春育认为:“药不在贵才好,对症最重要;开处方要笔下‘留情’,多为病人着想省点钱。我一生从医数十年,都是花少钱治好病。因现在不少人经济尚有困难,底子薄,尤其是农村。而今医药广泛用新时尚,认为药愈洋愈新愈贵愈好。然洋、新、贵不一定都对症,‘旧药’不一定都不好,老药仍有它的好处,药性熟悉更易对症,疗效更高。现在有时看一次感冒要七、八十元钱,很多病人承受不起不敢来看,忍一忍,死了算。古人说:‘学医要先学德’,医生要了解民情,同情穷人,懂得贫病交加的痛苦,不可一味大手笔,为赚百分之十五的药材利润,大笔一挥,一日住院几百元上千元,如此无异于‘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心安忍哉?还有,从医者必需掌握:吃药能好不打针,肌注能好不静脉注射.吃药打针能治好的最好不开刀。对此,有些人未必注意到……”。有感于此,他填了一首词《忆江南·贫病难》:
来治病,何事最相宜?头痛打针兼“施耻”(cT)①,疔疮输液是常规。挂帅在“金龟”。
黄春育从医可贵的另一方面,是对待病人不论身份、贫富,一视同仁;不管是西装革履者、领导干部、富商巨贾或衣冠褴褛的穷人、村汉、老妪,均是和颜悦色热情相待,认真询问病情,细心检查疾患,慎重诊断病症,然后对症下药。在询问检查病情过程中,他又总是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对象和心理状态,用其极为和蔼亲切通俗诙谐风趣的语言,给予抚慰与开导,解除病者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与悲观情绪。做到治病先调治其心理状态,使病人见到黄医生,犹如见到亲人一般温暖;经他诊疗后,似乎感到病情已顿时减轻三分。他这种高尚的医风医德,传遍城乡,远近闻名,有口皆碑。
已故中学老教师、前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李明志(1917~2000)生前赋七律一首,并条幅书赠:
灵枢熟读有操持,指下留人是国医。
眼疾遮眸除视异,喉哦顽症愈传奇。
青囊秘诀心中数,素问精华主治宜。
福履安绥神矍铄,亲朋戚友祝期颐。
泉州鲤城诗词学会会长、泉州一中退休高级教师许复进赠诗《黄春育医师》二首:
诊病施医不论钱,高精技术为民先。
多年盲妇除遮翳,九秩老翁重见天。
救死扶伤功在德,存仁行义世称贤。
虽云不富心安乐.赢得清名入锦笺。
须眉矍铄显精神,坦荡胸怀自率真。
扁鹊虽非同一脉,华佗应许是前身。
功成休退养生好,诗写征程得句新。
慷慨为人知己在,天涯芳草有亲邻。
退休教师、泉州市鲤城诗词学会会员、德化瓷都诗社社员苏文辉,赋五绝二首并条幅书赠,其中冠头《春育医师》一首:
春回万物荣,育德自诚生。
医复老翁眼,师名妙手呈。
重任肩身上,风霜跋涉勤。
民康为己任,似此几多闻?
黄春育于1978年、1985年和1986年先后被评为“德化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87年高票当选为德化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他于1991年4月退休。退休后,撰写有《老年养生》,并以其为教材,为德化县老年学校教授《老年保健养生》课10年。1997年被评为“泉州市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他兴趣广泛,晚年生活充实,目前正致志于研习诗词、书法和丹青等艺术。他是泉州市鲤城诗词学会会员,德化瓷都诗社社员。
注:
①“施耻”(CT),“施耻”与“CT”闽南方言同音,意指CT断层拍片。
“黄春育”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