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名人辜鸿铭介绍
辜鸿铭(1857-1928),字汤生。祖籍福建同安,出生南洋马来西亚槟榔屿,父亲讲汉语、马来语与英语。母亲是葡萄牙人,讲葡语与英语。辜鸿铭幼年即以汉语和马来语为口语;又从母学得葡语。父亲辜紫云为英商布朗(F·Brown)经营橡胶园,主仆情谊深厚。小鸿铭生来聪颖机敏,深得布朗喜爱,收为义子,为他取英文名字汤生(Tomson)。布朗原是英国绅士,做过牧师,酷爱读书,博通西典、崇尚中国文化。辜鸿铭幼时就读私塾,在义父教导下阅读安徒生、格林兄弟、莎士比亚等作品,受到西方文化陶冶。1867年布朗夫妇返英把汤生带到苏格兰。临行前,生父让他在祖先牌位前焚香跪拜,郑重告诫他:“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辜鸿铭10岁随义父来到苏格兰古都爱丁堡,入著名的苏格兰公学,后又转入爱丁堡文法学校。该校以教授希腊语、拉丁语及古典文学而驰名,辜鸿铭在这里精读了希腊文《荷马史诗》、拉丁文《但丁神曲》,取得全优成绩。布朗引导辜鸿铭对英、德、法、葡、拉丁、希腊文等进行统一学习,纵横连锁,比照记背。如此学习,易于贯通,自然形成“良性循环圈”。
1872年开春,辜鸿铭15岁以优异成绩考取爱丁堡大学文学院,专修英国文学,兼修拉丁文、希腊文。1877年4月,他以优异成绩通过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修辞学等科目考试和论文答辩,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877年,辜鸿铭来到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土木工程系,并研究文史、哲学。入校后即跨科跨级选课,广览古今经典,博采中西之长,精心研究不迨。他于1880年提前获工学学士学位,并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辜鸿铭从莱比锡大学毕业,入巴黎大学文学院,于1881年结束14年留学生活,一副洋博士派头回到马来西亚槟榔屿。次年初,他来到香港,在当地殖民政府谋得外务职位。
1884年7月,辜鸿铭自厦门返港,恰值广州杨知府同行,对他熟谙洋文大为赞赏。杨回广州即向张之洞推荐,张立刻派人赴港邀请。辜鸿铭入督府任外务文案。张之洞实施新政、编练新军,也很重视书院改建。在梁鼎芬与辜鸿铭协助下对湖北旧式书院进行改革,引进“时务”,并创建新式书院和学堂。如经心书院、两湖书院、江汉书院、矿业学堂、工业学堂等。当时湖北所办学堂为全国各省之冠,儿歌云:“湖北省,二百堂;武昌学生五千强。”
辜鸿铭与梁鼎芬鼎力为香帅谋划、筹建由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方言”学西方语言及外事交涉诸务;“格致”兼通化学、物理、工学等,为众学之门;“算学”乃制造之本源,以求为国家培养通用型实用人材;“商务”关系强国富民大计,旨在造就管理财务人材。由辜鸿铭草拟初稿,与梁鼎芬敲定底稿,再呈张之洞审定,于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1893年11月29日)以《设立自强学堂片》上奏光绪皇帝,得到钦准。
自此,华中有了第一所高等学府,蔡锡勇受命担任总办(校长),辜鸿铭兼任方言教习。凡辜氏门生二年内必以西语对答如流。1896年,学堂实施改革,增设德、法、俄、日诸文。辜鸿铭仍于公务余暇兼授英语、德语。辜授课极严,全校师生景仰,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1907年辜鸿铭调任外务部员外郎,人称辜部郎,住北京椿树胡同。有邻居凌福彭(曾任直隶知府,酷爱文史国典)交为契友。凌福彭女儿凌叔华,即是尔后五四新文学初期著名女作家。小叔华告诉父亲要跟辜伯伯学英文。辜鸿铭第一天就教这位聪颖活泼小侄女两首英文诗要她背。凌叔华回忆说:“我对背书,向来很快,不一会儿我就会背了。辜伯伯很高兴,又教我读了三首,要我下次来背。”“短短的一年,对我学英文的基础安放了扎实的石头。”后来,凌叔华随夫君陈源(西滢)来到武汉大学,她和作家苏雪林、袁昌英经常发表作品,被誉为“珞珈三女杰。”凌叔华在珞珈山和乐山期间还用英文创作了自传体小说《古歌集》,在英国出版。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聘辜鸿铭为教授,开设英国诗歌、希腊文诸科。辜鸿铭长袍马褂,瓜皮帽带小辫,走进教室讲坛时,学生一阵哄堂大笑。先生正色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倾听教诲。辜鸿铭开门见山:“所以学英文者,冀将我国温柔敦厚之诗教,化谕西夷也。”
辜鸿铭讲授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他把密尔顿长诗《Lycidas》比作《离骚》,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有三个半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李大钊放言:“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1928年4月30日,一代大师辜鸿铭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其遗著有:《张文襄幕府纪闻》、《读易草堂文集》、《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春秋大义》,以及大量西文篇什。
“辜鸿铭”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