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福州市名人>台江区名人

邓叔群

邓叔群人物照片

台江名人邓叔群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

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1日),福建福州人,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邓叔群1923年从清华学校毕业;1928年获得康奈尔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1929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1933年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任东北农学院副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70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邓叔群毕生从事真菌学、植物病理学和林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邓叔群人物生平

1902年12月12日,邓叔群出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1914年,在闽侯小学毕业。

1915年,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学习。

1923年,从清华学校毕业,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林学系。

1925年,从康奈尔大学林学系毕业,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深造。

1926年,获得康奈尔大学森林学硕士学位,并转入康奈尔大学植物病理学系。

1928年,获得康奈尔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任岭南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

1929年1月,任金陵大学造林学教授。

1929年8月,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1年,在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筹备处任技正。

1932年,任中国科学社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1933年,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41年,任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森林部经理;同年秋,任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副所长。

1946年,到上海中央研究院职务研究所工作,创建森林生态学研究室。

194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9月,任沈阳农学院教育长;10月,任上海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任东北农学院副院长。

1955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真菌植病室副主任;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副所长。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1970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邓叔群主要成就

邓叔群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邓叔群早期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运用生态学观点研究中国早期林业史、造林与管理、洪坝森林等问题对半边莲的丝核菌病、水稻黑穗病、棉粮作物主要病害及其它经济作物病害防治研究均取得成就,尤其专长于真菌学研究,发现新种120个,新属4个,对蘑菇识别、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毒蘑类型、中毒症状、解毒方法有系统的阐述。

邓叔群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了生态学的研究,1939年,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森林分布、生长生态特性以及林木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1941年,在甘肃省的林区进行调查研究,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建立一种有利于农林牧业生产的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地营林育林;在甘肃卓尼县,对林场中的森林分别进行调查、勘测,绘制了中国较早应用的林型图,并就各树种、树龄以及林木生长、材积、更新和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分类研究,制定出了一整套保证更新量、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科学经营管理制度。

学术论著

截至1970年5月,邓叔群发表了近40篇论文和两部专著,代表作有《中国高等真菌》《甘肃林区及其生态》《甘肃的造林与管理》《甘肃林业的基础》《甘肃的气候与树木年轮》《我国天然林管理法之研究(二)》《中国森林地理概要》等 其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邓叔群.中国的真菌[J].科学出版社,1963.

[2]邓叔群.中国的真菌[M].科学出版社,1963.

[3]邓叔群.祁连山森林调查简述[J].发展,2017(7):3.

[4]戴芳澜,沈其益,裘维蕃,邓叔群,周家炽,黄河,李季倫.美军飞机在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投掷带菌植物体的报告[J].科学通报,1952(S1):111-131.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49年

全国科学工作者大会

北京

1955年

第四届国际林业会议

1963年

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

邓叔群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邓叔群将森林学与真菌学这两个专业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森林病理学的概念。根据东北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农业机械化系和森林工业等新专业。

编著教材

邓叔群把日本教材、苏联教材和美国教材加以分析,编写出新的教材为青年教师进修讲课。1948年底,邓叔群为东北编写的林科大学教材纲要,其中包括森林生态学、造林学、测林学、森林经营学、森林病理学等教材。

治学态度

邓叔群不论是执教还是在科研过程中,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是他的特点。他自己对教学工作认真、严格而又讲求实效,他主张师资队伍要重质量,培养的学生要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邓叔群授课时对于基本理论总是讲授得明确、清晰,使学生们领悟实质。他要求每个学生对主要作物病害的病原、病状及传染循环、防治方法都要记熟,随时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他亲自主持实验课,手把手地指导操作;带学生们外出采集标本,实地实物现场教学,通过实验和实践启发和培养学生们对该学科的兴趣与爱好,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实际病害、对繁多的真菌种类物征的识别判断能力,训练他们今后独立搞科研的技能技巧。

讲授课程

1928年—1932年,邓叔群先后任教于岭南大学、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负责讲授“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等课程。

培养成果

邓叔群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材在中国各地都成为了森林病理学方面的骨干力量,在重要岗位作出了成绩。如植物病理学家沈其益教授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28年

“斐陶斐”奖

1928年

美国Sigma—Xi(科学研究协会)荣誉会员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邓叔群人物评价

“邓叔群是中国真菌学、森林学和森林病理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评)

“ 邓叔群是中国真菌研究奠基人与森林病理学创始人,他对中国真菌学,尤其对粘菌和高等真菌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光明日报

邓叔群补充介绍

  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

  “邓叔群”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