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北京市名人>

王士光

王士光人物照片

北京名人王士光介绍

电子技术专家

王士光(1915-2003.6.24),原名王光杰 。电子技术专家。天津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天津组建党的秘密电台。曾任冀察热辽军区无线电中队机务主任,晋冀鲁豫军区、华北军区通信处副处长。1947年组建邯郸广播电台及时接替陕北广播电台工作,曾获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的特等功臣奖章和锦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电信总局电信工业管理处处长、军委通信兵部电信工业管理局副局长,第二、第一、第三机械工业部十局副局长、代局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务。中共八大代表。

王士光生平

出生

王士光,原名王光杰,祖籍天津市,1915年6月5日出生于北京。其父王治昌曾任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商务司代理司长、农商部工商司司长等职,很有民族气节;母亲董洁如出生于富商家庭,一生追求进步、倾向革命。

1927年

,王士光在天津中日中学学习。1931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读高中。在北师大附中三年的学习中,王士光与进步学生一起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他对物理、数学兴趣浓厚,学习成绩优秀。1934年至1935年,王士光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于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这个时期他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钻研,具有较高的水平。在清华大学,王士光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参加了“一二·九”等学生爱国运动。

1936年

,王士光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王士光受党组织派遣,到天津组建党的地下电台,在敌占区开展党的秘密工作,通过无线电电波传送我党我军的消息,同时把搜集到的敌方电台情报和敌占区政治经济军事情况传送给党组织和解放区,由此被誉为“中国北方的永不消逝的电波”。

1940年初

,王士光调到晋冀鲁豫军区工作。在我军通信装备与器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他组织机务人员把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破损的装备和通信器材,修理改装成多种型号的电台,及时保证了我军抗日作战的需要。1942年,他负责创办了无线电工程高级机务训练班,并亲自授课,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无线电机务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

,王士光在晋冀鲁豫解放区组建了通信材料厂,试制和生产了通信电台和电池,成功研制了地雷探测器,为前线部队提供了急需的装备。1946年初,王士光承担组建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的任务。在无任何技术资料和零配件奇缺的情况下,他亲自动手,利用缴获敌人飞机上的旧通讯装备,进行设计、分解、改制、组装和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组建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邯郸广播电台,及时接替陕北广播电台播音和新华社文字广播,传播了党中央的声音,为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晋冀鲁豫中央局、司令部、政治部给他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等功奖章和“人民功臣”的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士光在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工作,组织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12个电信企业,并迅速恢复生产。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副局长,主管计划、科技、生产工作,组织了抗美援朝急需的军用通信装备的生产。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后,王士光参加了电子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负责并参与了通信、雷达和电子计算机等第一批研究所和军工厂的组建工作,为我军通信装备从仿制转向自行研制付出了大量心血。他还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并任无线电电子学组组长;他主持制定了电子科技的12年规划,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参与组织领导了飞机、舰艇、坦克的电子设备和通信、广播电视电子装备,以及中国第一代导弹电子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为中国军事电子装备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

,王士光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分管电子工业的科技和生产。他坚持“以军为主,军民兼顾,以军带民,以民养军”的方针,并经常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组织领导科研生产,为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中国国防重点工程提供了测控设备,为舰艇、坦克、火炮等常规武器提供了配套电子设备,军事通信、电子对抗等装备的科研开发取得了从基础元器件到新的成套设备的大量成果,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士光受到迫害,蒙受不白之冤,被打入监狱。他在几乎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和计算工具的艰难困境中,写出了近70万字的关于电子对抗、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彰显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1977年

,王士光复职工作。他领导组织了中国导弹、卫星的电子装备、测控系统和高可靠性元器件的研制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2年,王士光任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组织开发研制了一批新型雷达、导航、通信和计算机等装备,组织了自动化防空系统、通信卫星电子系统、“三七工程”等大型系统工程的实施。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中,他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1988年

,王士光离休,但仍十分关心电子工业的发展,做了许多重要工作,担任了中国经济联合会顾问、中国工业经济协会顾问、机电部电子科技委主任、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子学会顾问、北京电子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他在组织编写当代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一书中,贡献突出,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编了《中国军事工业丛书·军事工业·电子》一书以及参加了《中国电子工业50年》一书的编辑指导。2003年6月24日,王士光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王士光简介

电子技术专家。原名王光杰,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的原型之一。 1915年生,天津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天津组建党的秘密电台。曾任冀察热辽军区无线电中队机务主任,晋冀鲁豫军区、华北军区通信处副处长。1947年组建邯郸广播电台及时接替陕北广播电台工作,曾获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的特等功臣奖章和锦旗。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工业管理处处长,第二、第一、第三机械工业部无线电工业管理局副局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电子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国防装备委员会技术顾问。是中共八大代表。曾负责组织南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从水下发射潜地导弹和同步通信卫星等项工程的电子装备的研制试验工作。2003年6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王士光简历

1915年6月3日 出生于北京市。

1934-1935年 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5-1937年 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其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组建党的秘密电台。

1940年 任冀察热辽军区无线电中队机务主任。

1941-1942年 任晋察冀军区无线电大队教育股股长兼无线电训练队队长。

1943-1948年 任八路军前方总部通信三科材料股股长、华北军区通信局三处处长、华北军区通信处副处长、华北军区三局(通信局)副局长。

1949年 任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工业管理处处长。

1950-1952年 任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副局长。

1953-1962年 任第二、第一、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局副局长、代局长,其间兼任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原子能组成员。

1963-1966年 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77-1982年 恢复原职,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82-1984年 任电子工业部第二届科技委主任。

1983-1988年 任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

1986-1995年 任电子科技委主任

2003年 在北京逝世。

王士光人物评价

王士光的一生受过不少委屈,经历过不少痛苦。“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林彪、“四人帮”陷害,在秦城监狱关押了7年之久。可是,就在这与世隔绝、身心备受摧残的逆境中,他却能置个人痛苦、生死于度外,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孜孜不倦地分析总结以往工作中关于雷达、电子对抗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设想。从1973年3月到1975 年4月期间,他仅用1支蘸水笔和1把小尺子,在给他写交代材料的纸上,写下了近70万字的宝贵技术资料。有位专家评论说,这些资料所涵盖的有关雷达、通信、电子战、声纳等军事电子装备方面的设计方案,其范围之广、论述之严谨、计算之准确和画图之专业,实在令人叹服。在这数十万字的手稿中,王士光还留下了一段内心表白:“我在这里经受严格审查期间,一定要努力看书学习,并尽我最大的努力,力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1975年春,王士光“平反”出狱。复职工作后,他从不计较过去的是非恩怨,对那些曾迫害过他、“整治”过他全家而犯过错误的人,他不计前嫌,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甚至委以重任,并一再强调这笔账应该算在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身上。他从不向任何人提及他曾经遭受的冤屈和苦难,他最为痛心的是国家所遭受的巨大损失和所失去的大好发展机遇。因此,他能以火山爆发般的热情投入工作,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加倍努力工作,迅速地把国家的电子工业搞上去。他领导组织了中国导弹、卫星的电子装备、测控系统和高可靠元器件的研制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王士光任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后,组织研制了一批新型雷达、导航、通信和计算机等装备,组织了自动化防空系统、通信卫星电子系统、“三七工程”等大型系统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在北京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中,他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王士光离休后,仍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心电子工业的发展。他除了担任一些社会职务外,还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专题研讨等活动,对在新的形势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和宝贵意见。他努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作贡献,关心党的建设、国家的建设,关注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多次将他的离休费捐献给希望工程、西部贫困母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展现了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

2003年6月24日,王士光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在为王士光送别的签名册上,原机电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彭树廉写下了这样一段四句诗:

士卒品行贯一,

光明磊落一生。

千冤万苦不吐,

古后风范长存。

的确,王士光的一生革命信念坚定,经历不凡,功绩显著,是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领导干部,是名副其实的电子科技专家。但是,他却从来不摆名人、高级领导干部架子,总是谦逊豁达,给人以一个普通革命者和普通共产党员的形象。

王士光补充介绍

  王士光,原名王光杰,1915年6月3日出生于北京市。1934-1935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1937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1936年秋参加革命,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在天津组建党的秘密电台。1940年任冀察热辽军区无线电中队机务主任。1941-1942年任晋察冀军区无线电大队教育股股长兼无线电训练队队长。1943-1948年任八路军前方总部通信三科材料股股长、华北军区通信局三处处长、华北军区通信处副处长、华北军区三局(通信局)副局长。1949年任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工业管理处处长。1950-1952年任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副局长。1953-1962年任第二、第一、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局副局长、代局长,其间兼任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原子能组成员。1963-1966年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文革”中被打成了“里通外国的特务”,被关进监狱长达7年之久。1974年恢复自由。1977-1982年恢复原职,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82-1984年任电子工业部第二届科技委主任。1983-1988年任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1986-1995年任电子科技委主任。是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电子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国防装备委员会技术顾问。中共八大代表。2003年6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王士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