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北京市名人>丰台区名人

申仲义

申仲义人物照片

丰台名人申仲义介绍

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申仲义,雷达技术专家。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实验室主任、晋西北军区司令部三科工程师。1944年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5年在延安制造出小型报话机。建国后,任南京雷达厂厂长。1959年赴苏联学习。同年回国。后历任雷达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申仲义人物生平

申仲义从1973年到1983年,这段时间离开了南京科研生产第一线到北京工作。1976年担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院院长;1978年兼任总参四部副部长;1979年担任四机部副部长兼任十院院长;1982年担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兼任雷达工业管理局局长;1983年离休。在部院领导工作中参与决策,重视科研生产的发展,常常深入到一些重点工程项目,亲临指导。他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他工作的几十年中为中国雷达、通信和电子系统工程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这批难得的科技人才,已成为中国当前雷达事业的骨干力量。对部特别是研究院、所的技术队伍的建设有重大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重视深化改革,拥护开放搞活的国策。在雷达局兼任局长时率先参加沿海地区的开发,为在深圳、珠海等地创建高新技术公司奠定了基础。 申仲义参加革命50余年,热爱从事的每项工作,忠诚党的事业,一天也没有停止前进,一天也没有停止思考。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在被撤销一切职务的情况下,还悄悄地对雷达重点工程研制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向部领导写出报告,陈述自己的看法。离休后,他竭尽全力支持新干部的工作,不顾严寒酷暑,带病在基层调查研究,多次写出雷达工业发展战略方面的调查材料。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他仍拖着患病的身躯到沿海、华东、华北、西南等地区的厂、所进行考察研究。

1988年4月19日19时50分,申仲义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去世。

申仲义人物履历

1922年3月 出生于河北省宛平县辛庄村。

1934—1937年 在北平至诚中学读书。

1937年7月 七·七事变后即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参加革命。

1937年10月 延安中央军委三局通信学校教员。

1939年10月 延安中央军委二局任通信教员、试验员。

1941年4月延安中央军委三局通讯材料厂试验室试验员,试验室主任。

1947年4月 晋西北军区司令部三科工程师。

1948年5月 西北军区通联处科长。

1949年4月 西安通信局接管组。

1949年12月西北军区通联处技术主任。

1950年10月中央军委通信部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所长。

1951年8月 南京电信修配厂厂长,720厂厂长,南京雷达总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9年4月 第一机械工业部第14研究所主任,所长。

1961年3月 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所长。

1963年5月 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

1964年10月 国防部第10研究院副院长兼第14研究所所长。

1976年11月 第四机械工业部第10研究院院长。

1978年7月 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第10研究院院长,又兼总参四部副部长。

1982年11月 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兼雷达工业管理局局长。

1983年9月 离休。

1988年4月19日 病逝于北京。

申仲义巨大贡献

70年代,国外低空战略、战术入侵武器发展较快,用常规体制雷达就难于提早发现目标,为此,国外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超视距体制雷达。申仲义看到该体制雷达发展的趋势,从70年代初积极建议并研制了超视距体制试验雷达——112—1。这一雷达采用了脉冲多普勒技术、相控阵电扫接收天线、主振放大发射、高中频大动态接收、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等技术。1982年12月首次观察到距站900—1450公里(超视距)范围内的国内民航班机。这种试验雷达的研制成功,为中国研制战略、战术超视距体制雷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申仲义领导科研工作,计划规划雷达产品的研制能远近结合,有远见卓识。研究决策既有当前的任务,又有长远的方向。他常说雷达产品的研制要有吃的、看的、想的。所谓吃的,就是指当前成熟设计产品,在二三年内进行批量生产的。所谓看的,是指理论上虽已成熟,但设计中尚不成熟的产品,要集中力量突破若干关键技术的产品,是五六年后才投入生产的产品。所谓想的,是指理论上尚有若干方面不清楚,需先进行若干专题研究,弄通理论和实践,并据以制订总体方案并突破方案中的关键技术,使之赶上先进水平,约在八九年后才能投入生产的产品。他认为在这方面投入的力量大致是:吃的45%,看的35%,想的20%。

同时,申仲义治学严谨,对科研实践坚持科学的态度,在14所已成为一种作风,影响极深。他主持研制的所有项目(各种雷达)都要求做到:①资料收集和消化要深透,起点要高;②方案论证要几上几下,要论透彻;③试验严格,要有可靠数据,要有真正成果;④研制分机多次反复,整机要一次成功。申仲义的善于决策和对研究实践的科学态度,为14研究所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申仲义在科研领导管理工作中坚决贯彻《科研十四条》。196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科委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上报请示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及聂荣臻向中央的报告。这是当时指导自然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同志称之为“科学宪法”。申仲义和14研究所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抓住“提供科研成果,培养研究人才是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这一中心全面落实《科研十四条》。在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几年时间,所里的技术人员称赞“14所出现了科学的春天”,科研硕果累累,人才迅速成长。1964年,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了解到14所的情况后,决定在该所召开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南京现场会。现场会由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主持,国防科委所属的研究院、所、基地及各军兵种、中国科学院的代表等600多人参加了会议。申仲义向到会代表作了报告,受到代表的欢迎。会议期间,刘伯承元帅接见了到会代表和14所的职工代表。这次会议成为14所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申仲义在14所的20多年工作中,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终于把14所由一个只能搞修修配配的小型雷达工厂建成为能研制新型的、各种技术复杂的国内一流的雷达研究所,在跟踪国际先进雷达水平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申仲义人物评价

申仲义一生勤奋好学,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光明磊落。对同志关心爱护,坦诚相待;对工作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科技人员尊重,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堪称楷模,深得广大职工对他的爱戴和尊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派群众对他名为管制,实际也都在暗暗地保护他。申仲义病逝后,1991年,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为表彰他在中国雷达事业发展中的卓越贡献,一致通过设立申仲义奖,并于当年向张直中同志颁发了第一届“申仲义奖”。 申仲义在14所的20多年工作中,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把14所由一个只能搞修修配配的小型雷达工厂建成为能研制新型的、各种技术复杂的国内一流的雷达研究所,在跟踪国际先进雷达水平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主持领导了640工程雷达的研制工作。

申仲义是一位自学成材的通信、雷达技术专家,是一位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士,他一生的影响和贡献,后人将永志不忘。

申仲义补充介绍

  申仲义,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宛平县(现北京市丰台区)辛庄村。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家境清贫,1934—1937年7月在北平至诚中学读书。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即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参加革命。1937年10月延安中央军委三局通信学校教员。1939年10月延安中央军委二局任通信教员、试验员。1941年4月延安中央军委三局通讯材料厂试验室试验员,试验室主任。1944年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7年4月晋西北军区司令部三科工程师。1948年5月西北军区通联处科长。1949年4月西安通信局接管组。1949年12月西北军区通联处技术主任。1950年10月中央军委通信部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所长。1951年8月南京电信修配厂厂长,720厂厂长,南京雷达总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9年赴苏联学习,同年回国。1959年4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14研究所主任,所长。1961年3月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所长。1963年5月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1964年10月国防部第10研究院副院长兼第14研究所所长。1976年1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第10研究院院长。1978年7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第10研究院院长,又兼总参四部副部长。1982年11月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兼雷达工业管理局局长。1983年9月离休。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1988年4月19日19时50分病逝于北京,终年66岁。

  “申仲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