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安庆市名人>怀宁县名人

叶笃庄

叶笃庄人物照片

怀宁名人叶笃庄介绍

农业经济学家、翻译家、科技情报专家

叶笃庄(1914年-2000年1月30日),农业经济学家,翻译家,科技情报专家。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持《农业科学通讯》、《中国农业科学》、《苏联农业科学》等刊物的编辑出版,并组织翻译出版《米丘林全集》等重要著作;之后,接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委托,重译《达尔文全集》。自20世纪50 年代末,蒙冤受屈,历经磨难,直至84岁高龄才完成了近500万字的巨著《达尔文进化论全集》的翻译、修订和校定,并摘要完成30万字精华本《达尔文读本》的编撰工作,使进化论名著在中国完整、系统地面世。

叶笃庄生平简介

人物概述

叶笃庄,曾用名叶笠,笔名叶心束,安徽省怀宁县人,1914年1月30日出生在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在满清时作过道台,后因世道不稳、官场腐败,弃官从商,是天津有名望的实业家。他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家中请有塾师,希望他们能学点真本领。

求学经历

叶笃庄6岁进私塾,14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二年级。16岁时因父亲去世而寄宿学校。学校的寄宿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进步学生,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接触到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在此期间,《北方红旗》、山川均的《社会科学概论》以及一些苏联出版的马列主义译著、译本的中文再译本对他影响最大。1931年读高一时,“九一八事变”爆发,目睹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采取不抵抗政策和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他痛恨万分,出于爱国热情,参加了反南京国民政府和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并参加了当时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开始接触马列主义。由于受徐光启农本主义的影响,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把农业搞上去,才能国富民强。他抱着救民于水火、富强于中华的志向,1933年考入了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34年自费东渡日本,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实科,并参加了由共产党员林基路(林为梁)、著名剧作家杜宣领导的左翼团体“中华留日剧人协会”和“社联”组织的读书会。1936年春假归国时,由他出资与中共党员吴砚农、易吉光(当时的天津中共市委书记)一起开办天津知识书店,并接受中共北方局的领导。

参加革命

1937年暑假归国后,“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他在129师386旅政治部任敌军工作干事,参加了七亘村和黄崖底等战役,以署名叶笠撰文“129师的光荣战绩”连续刊载于延安《新中华报》。后因左腿冻伤转入晋东南军政干部学校任政治教官,并创办敌工训练班。1944年经周新民、辛志超介绍在昆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昆明《人民周报》,任总编辑。1945年到北平与曾昭抡等组织民盟北平市支部,担任民盟北平市支部执行委员,先后负责秘书、宣传、组织等工作。配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事反蒋和民主运动,为迎接北平的解放作了许多工作。

从事研究

从1946年起到北平解放,叶笃庄先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华北经济所任研究员,后在北平农事试验场任副研究员兼农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完成《华北棉花及其增产问题》、《战时日寇开发华北农业计划之研究》等著作,撰写了《华北农作物栽培制度》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虽然他

的志向是搞农业科学研究,但他和当时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心甘情愿地接受党组织的分配,出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科技翻译工作之中。在此期间他和他的同仁们白手起家,从油印搞起,创办了《苏联农业科学》、《农业科学通讯》和《中国农业科学》三个刊物。在办刊方针上,他坚持农业科学刊物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原则,坚持编译工作的群众路线,坚持编译人员必须下乡体验生活,熟悉生产。由于长期战争、国民党统治时期又不重视农业科研工作,当时在农业翻译和农业期刊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这项工作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当时农业科学出版的一个中心。1951年他组织翻译、审校了《米丘林选集》、《米丘林全集》、《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1948年会议记录》、《赫胥黎自传》等。后受当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周建人委托重译《物种起源》,从此他走上了翻译达尔文著作的艰辛之路。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聘他为研究员。

跌宕经历

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叶笃庄被错划为极右分子,开除公职,并以“反革命罪”于1958年被逮捕,判刑10年。1968年刑满后,正遇“文化大革命”就“留场就业”。1976年安排在安徽省怀远县荆山湖渔场,为二级渔工。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中共中央55号文件精神,对他划为极右分子的问题进行了复查,认定是错划,经院党组决定,予以改正,恢复政治名誉,恢复四级研究员,恢复公职。1979年8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再审查明原判以反革命罪论处不妥,应予纠正,宣告无罪。

担任职务

1988 年1月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第53次会议协商决定,叶笃庄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992年12月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举叶笃庄为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1993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推举叶笃庄为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叶笃庄极为关心北京市农牧业的发展,他不顾年老体弱,积极以提案的形式参政议政。承办单位根据他提出的《建设多层次、多渠道解决首都肉类供应案》,调整了草食家畜发展规划,加速了草食家畜的发展。由于业绩突出,1992年9月被评为北京市第二次统战系统先进个人。现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科技翻译委员会主任,《群言》杂志、《中国翻译》杂志等编委。

叶笃庄人物履历

1914年1月30日 生于天津。

1927-1933年 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3-1934年 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读书。

1934-1937年 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实科读书。

1937-1938年 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敌工干事。

1938-1940年 任晋东南军政干部学校政治教官、敌工班主任。

1941-1943年 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编辑、专员。

1943-1944年 任太平公司协理。

1944-1945年 任昆明《人民周报》总编辑。

1945-1946年 任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946-1948年 任北平农事试验场副研究员。

1949-1957年 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任。

1968-1976年 刑满后在白湖农场工作。

1976-1978年 在安徽省怀远县荆山湖渔场作二级渔工。

1978-1987年 任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

1987年 离休。

2000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叶笃庄科学成就

身处逆境 不忘农业科研

长达近20年的逆境磨难,没有动摇叶笃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信念,只要有机会,他就总想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做些事情。1975年在白湖农场期间,虽然条件艰苦,思想压力大,面对农场甘蓝型油菜连续两年发生“花而不实”病,年近六旬的叶笃庄凭着一把尺子、一架天平、一些化学试剂及简陋的仪器,对“花而不实”的病因连续进行了3年调查研究。发现该病是一种生理病害,是由植物本身碳氮比失调引起的,并提出防治措施,从而推翻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是由于土壤缺硼造成的论据。

在安徽省怀远县荆山渔场期间,他利用自己的知识,积极参加糖化饲料养鱼试验,在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又开始了蛋白酶“荆1号”的试验,使其加速卵衣化,并获得成功。该项目为安徽省科技大会表扬项目。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他欢欣鼓舞,发誓要在晚年为四化多作贡献。1978年当领导交给他试制3942蛋白酶任务时,他主动提出试验方案,亲自参加操作,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获得成功,并投入生产。

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进化论

叶笃庄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结缘最初始于日本。留学时,在老师开的参考书目中有大杉荣的日文译本《物种起源》,其后他又读了日文译本《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日本侵略军投降后,他在国内得到了一套《达尔文全集》原著,如获至宝。《物种起源》中的大量生物界现象、严密的推理以及雄辩的文风吸引了他,于是找来早年马君武的中文译本,对照原文,发现译文误译、漏译之处甚多,于是他便产生了重译《物种起源》的念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新闻出版总署决定重新翻译出版《达尔文全集》,副署长周建人通过吴晗找叶笃庄协助,叶笃庄和周建人、方宗熙一起翻译了《物种起源》,并由三联书店出版。同时《达尔文全集》其他著作的组稿工作也顺利完成。在1957年“反右”停职反省期间,他利用反省的空闲时间译完了达尔文的巨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下卷,约33万字,也只能以其小女儿叶晓的名字出版。1958年入狱后,被迫中止了《达尔文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在狱中他仍然念念不忘《达尔文全集》的翻译工作,在经得狱方同意后,叶笃庄让家人寄来《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原著、日文译本、马君武的旧译本以及赫胥黎《短论集》原著和郑易里《英汉大辞典》,开始了艰难的翻译历程。没有稿纸,他就用蝇头小楷把译文写在那部日文译本的行间,笔尖用秃了,就在水泥地面磨尖了再用。就这样,化了两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他把译稿暂存在天津的哥哥家中。

1976年叶笃庄在安徽省怀远县荆山渔场当渔工时,想尽快地把狱中翻译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进行整理、修改。然而,在他向天津的亲属索取译稿时得知,由于译稿写在日文译本行间,“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时红卫兵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毒品,早已付之一炬。得到这个消息,他没有感到沮丧和惋惜,相反,他却庆幸原著放在姐姐家里而幸免于难。于是,他又横下心,重新再译。每天完工,他回到工房,以床为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巨著的翻译之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安徽省委的帮助下,科学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1982年这部久经磨难、饱含叶笃庄心血的译著终于在达尔文逝世100周年之际问世。1989年经叶笃庄再次修订后,纳入他主译的《达尔文进化论全集》中。

1987年叶笃庄离休,但他的追求并没有因此而中止,不完成《达尔文进化论全集》他死不瞑目。他不顾体弱多病又开始了新的拼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的支持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达尔文进化论全集》的修订、整理、出版工作。《全集》共十三卷、十五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由科学出版社全部出齐。另有3本达尔文著名译著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即将出版的还有《起源——达尔文传记小说》、《达尔文读本》。

严谨治学 爱护青年

叶笃庄治学严谨。他认为,一个人治学最重要的是先立志,要有献身这门科学的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强调,科技翻译工作者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二是有扎实的中文基础;三是懂一门以上的外语。他的日文、英文、德文很好,但为使译文更加准确,凡译一部书,他总是要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并参照多种语言的版本,待彻底读懂后才可动笔。

他主张重视翻译经典著作。无论哪一门科学研究,都不能割断历史,翻译工作者应甘当“二传手”。他认为,一个开放的时代,必将伴随着一个大的翻译高潮。要想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没有翻译是不行的。翻译发展是国家兴旺的一种体现。在我们的科技政策中,不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就会影响科技的发展。

叶笃庄为人谦让,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后生,重视年轻人的培养。《达尔文进化论全集》中有一些著作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有的合作者是自己的弟子。但署名时,他把别人的名字署在前面,尽管有时是他主译或总校,他也这样做。

带病工作

长期监狱生活,使叶笃庄本不健康的身体又增添了多种疾病,每日饱受着病痛的折磨。由于患了尿毒症,身体虚弱,每隔两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透析。然而,这位体弱多病的老人仍然每日坚持伏案工作,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每每谈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他总是滔滔不绝,兴奋不已,眼中放射着青春的光芒。他在有生之年仍然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拼搏。叶笃庄与达尔文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将自己的一切融化在进化论中,他是把达尔文的著作经过长期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后再创作,完整地介绍给中国学人,并终生为之奋斗的科学家。

叶笃庄主要论著

1 叶笃庄。华北棉花及其增产问题。南京: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出版,1948.

2 叶笃庄。油菜“花而不实”病因与防治措施的探讨。中国农业科学,1976(2):73~77

3 叶笃庄译校。米丘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4 叶笃庄译。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5 叶笃庄译。达尔文生平及其书信集。北京:三联书店1957

6 叶笃庄译。物种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7 叶笃庄译。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8 叶笃庄译。同种植物的不同花型。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9 叶笃庄译。起源。北京:三联书店,1985

10 叶笃庄等译。达尔文进化论全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叶笃庄补充介绍

  叶笃庄,曾用名叶笠,笔名叶心束,安徽省怀宁县人,1914年1月30日出生在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在满清时作过道台,后因世道不稳、官场腐败,弃官从商,是天津有名望的实业家。他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家中请有塾师,希望他们能学点真本领。

  叶笃庄6岁进私塾,14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二年级。16岁时因父亲去逝而寄宿学校。学校的寄宿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进步学生,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接触到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在此期间,《北方红旗》、山川均的《社会科学概论》以及一些苏联出版的马列主义译著、译本的中文再译本对他影响最大。1931年读高一时,“九一八事变”爆发,目睹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出-家民族利益、采取不抵抗政策和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他痛恨万分,出于爱国热情,参加了反南京国民政府和抗日救亡-,并参加了当时共产党的 组织“读书会”,开始接触马列主义。由于受徐光启农本主义的影响,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把农业搞上去,才能国富民强。他抱着救民于水火、富强于中华的志向,1933年考入了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34年自费东渡日本,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实科,并参加了由共产党员林基路(林为梁)、著名剧作家杜宣领导的左翼团体“中华留日剧人协会”和“社联”组织的读书会。1936年春假归国时,由他出资与中共党员吴砚农、易吉光(当时的天津中共市委书记)一起开办天津知识书店,并接受中共北方局的领导。

  1937年暑假归国后,“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他在129师386旅政治部任敌军工作干事,参加了七亘村和黄崖底等战役,以署名叶笠撰文“129师的光荣战绩”连续刊载于延安《新中华报》。后因左腿冻伤转入晋东南军政干部学校任政治教官,并创办敌工训练班。1944年经周新民、辛志超介绍在昆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昆明《人民周报》,任总。1945年到北平与曾昭抡等组织民盟北平市支部,担任民盟北平市支部执行委员,先后负责秘书、宣传、组织等工作。配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事反蒋和-,为迎接北平的解放作了许多工作。

  从1946年起到北平解放,叶笃庄先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华北经济所任研究员,后在北平农事试验场任副研究员兼农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完成《华北棉花及其增产问题》、《战时日寇开发华北农业计划之研究》等著作,撰写了《华北农作物栽培制度》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虽然他

  农业经济学家叶笃庄先生生平

  达尔文读本

  的志向是搞农业科学研究,但他和当时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心甘情愿地接受党组织的分配,出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科技翻译工作之中。在此期间他和他的同仁们白手起家,从油印搞起,创办了《苏联农业科学》、《农业科学通讯》和《中国农业科学》三个刊物。在办刊方针上,他坚持农业科学刊物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原则,坚持编译工作的群众路线,坚持编译人员必须下乡体验生活,熟悉生产。由于长期战争、国民党统治时期又不重视农业科研工作,当时在农业翻译和农业期刊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这项工作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当时农业科学出版的一个中心。1951年他组织翻译、审校了《米丘林选集》、《米丘林全集》、《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1948年会议记录》、《赫胥黎自传》等。后受当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周建人委托重译《物种起源》,从此他走上了翻译达尔文著作的艰辛之路。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聘他为研究员。

  在1957年反 斗争中叶笃庄被错划为极右分子,开除公职,并以“-罪”于1958年被逮捕,判刑10年。1968年刑满后,正遇“文革”就“留场就业”。1976年安排在安徽省怀远县荆山湖渔场,为二级渔工。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中共中央55号文件精神,对他划为极右分子的问题进行了复查,认定是错划,经院党组决定,予以改正,恢复政治名誉,恢复四级研究员,恢复公职。1979年8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再审查明原判以-罪论处不妥,应予纠正,宣告无罪。

  1988年1月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第53次会议协商决定,叶笃庄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992年12月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举叶笃庄为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1993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推举叶笃庄为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叶笃庄极为关心北京市农牧业的发展,他不顾年老体弱,积极以提案的形式参政议政。承办单位根据他提出的《建设多层次、多渠道解决首都肉类供应案》,调整了草食家畜发展规划,加速了草食家畜的发展。由于业绩突出,1992年9月被评为北京市第二次-系统先进个人。现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科技翻译委员会主任,《群言》杂志、《中国翻译》杂志等编委。

  简历

  1914年1月30日生于天津。

  1927-1933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3-1934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读书。

  1934-1937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实科读书。

  1937-1938年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敌工干事。

  1938-1940年任晋东南军政干部学校政治教官、敌工班主任。

  1941-1943年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专员。

  1943-1944年任太平公司协理。

  1944-1945年任昆明《人民周报》总。

  1945-1946年任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946-1948年任北平农事试验场副研究员。

  1949-1957年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任。

  1968-1976年刑满后在白湖农场工作。

  1976-1978年在安徽省怀远县荆山湖渔场作二级渔工。

  1978-1987年任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

  1987年离休。

  2000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叶笃庄”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