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黄山市名人>歙县名人

许承尧

许承尧人物照片

歙名人许承尧介绍

中国近现代方志学家、诗人

许承尧(1874 ~ 1946年),曾单名芚,字际唐、芚公、婆娑翰林,室名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徽州府歙县人。近现代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二十一岁中光绪甲午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入翰林。辛亥革命后,应皖督柏文蔚聘,任全省铁路督办等职,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等职。1924年辞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从此绝迹仕途,在家乡以著述终老,著有《歙县志》《歙故》等。

许承尧个人成就

诗词

许承尧一生刻意为诗,造诣深湛,其诗“初学长吉、义山,继乃由韩入杜,冀窥陶、阮。于宋亦取王半山、梅圣俞、陈简斋。明、清二代,时复旁撷。无偏嗜,故无嗜肖。”(《疑庵诗》自序)同时,他还深受龚自珍、黄遵宪的影响,主张走诗歌革命的道路。其诗思渊虑微,悲愤深广,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灾难特别深重之时的爱国情怀。在艺术上,其诗托意渊微,别开生面,以科学知识入诗,以俗语、译词入诗,体现了“诗界革命”的精神和近代启蒙的气象。《光宣诗坛点将录》将他与周达(梅泉)合列为“地空星小霸王周通”,评曰:“疑庵诗,风骨高秀,意境老澹,皖中高手。”其诗集名《疑庵诗》,马其昶、陈宝琛曾为之作序,晚年经其手订,有十四卷本传世。1932年至1936年,他参与《安徽丛书》的编刊,后因抗日军兴,至六期而中止。1933年,先生倡议重修《歙县志》并被共推为总纂。经三年努力,始竣其事。该志凡十六卷,搜采广泛,考订精赅,为方志之杰构。许承尧在长期治学中,尤其在辞官返乡之后,主纂《歙县志》之余,博览群书,广事搜讨,赓续十余年,乃完成《歙事闲谈》(又名《歙故》《歙事征》)30卷(抄本)、《新安佚诗辑》4卷、《明季三遗民诗》(抄本)等,为后人研究歙县历史和民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承尧先生另撰有《疑庵文剩》《疑庵随笔》《疑庵藏书画录》《疑庵日记》《〈蕙音阁诗集〉评点》等。

兴学

在兴学方面,除前述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外,还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助乃祖品三先生在村中创设敬宗小学、端则女校,开安徽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

古物

许承尧生平喜爱收藏古物,在甘肃时,收集唐人写本藏经较多,以后又陆续收藏了少珍贵书帖和绘画作品,这批藏品的玩味提高了他的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书法作品即受汉简和唐人写经的影响,风姿绰约,流畅大方。许承尧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所有藏品和手稿都捐献给了安徽省博物馆。

许承尧补充介绍

  许承尧(1874~1946),字际唐,号疑庵,晚号芚叟,歙县唐模人。21 岁中举后,从汪宗沂治学。光绪三十年(1904 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返歙,创办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任监督;又在唐模协助祖父创办敬宗小学、端则女学,开徽州歙县新教育之先河。并与同盟会志士陈去病及汪律本、黄宾虹等一齐组织“黄社”,“尊遵梨洲(黄宗羲)之旨。取新学以明理。忧国家而为之”,以研究学问为名,开展反清活动。光绪三十三年,因在黄宾虹家中为黄社私铸铜元事发,幸安徽巡抚恩铭被徐锡麟刺死,许承尧才化险为夷。当年秋复入京,授翰林院编修,兼国史馆协修。辛亥革命军兴,返歙,旋受皖督柏文蔚聘为筹建芜屯铁路总办。民国2 年(1913 年),受甘肃督军张广建(安徽人)之聘,先后任甘肃省秘书长,补甘凉道尹,代理兰州道尹,调署省政务厅长。民国10 年随张广建返北京。民国12 年再赴甘肃,任渭州道尹,翌年辞返北京闲居。次年南归故乡,仍关心国事。日军侵华时感慨赋诗:“吾国终亡定不然,曙光一线在均田,救亡何道先廉耻?太息艰辛国士贤”。晚年挂名安徽省府顾问。许承尧嗜好古玩,收藏名人字画、旧版书逾万。精鉴别,考古名家罗振玉自叹弗如。在唐模修葺“檀干公园”,并发起并修复西干渐江墓;对于保护文物古迹,特别是保护歙县太平桥作出了一定贡献。设立“檀干书藏”,遗命子孙集体保管,不得分散,解放后归博物馆收藏。工隶书,善诗文,一生著作不辍。诗集印行的有《疑庵诗》4 卷本、6 卷本、10 卷本、14 卷本及《疑庵游黄山诗》。还编纂印行《西干志》7 卷,遗稿有《歙故》、《疑庵文集》、《里乘》等。《歙故》31 卷,即《歙事闲谈》,又名《歙事征》,保存了徽州,特别是歙县大量的文史资料。民国22 年许承尧倡议义务重修县志,任总纂。民国26 年《歙县志》16 卷出版,资料翔备,颇受好评。

  “许承尧”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