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安庆市名人>桐城市名人

马其昶

马其昶人物照片

桐城名人马其昶介绍

清末民初著名作家

马其昶(1855年—1930年),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初著名作家、学者。

马其昶人物简介

传承桐城派

他出身翰墨世家,其祖父马树章,任太常寺典簿。其父,讳起升,议叙同知。

马其昶少时从学于吴山、姚思赞等先生。他聪明且发愤好学。稍长,受业于方东树、戴钧衡,师事桐城作家方宗诚、吴汝纶。

由于他刻苦学习古文,深受吴汝纶器重,经吴汝纶介绍,马其昶往谒凤池书院山长张裕钊,他赋诗一首,庄谐杂出,谓:“得之桐城者,宜还之桐城。” 张裕钊大喜,赋诗为答,时马其昶才二十一岁。吴汝纶、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有“曾门四大才子”之称,名重一时,马其昶同时师事吴、张二氏,又由于自身的聪颖勤学,终以文学负盛名,成为继曾国藩四大弟子之后声誉最高者,有桐城派“殿军”之称。

由于早年数应乡试不第,名声日起后他已淡于仕进。山东巡抚周馥力举他为经济特科,安徽巡抚冯煦以他博览覃思,文修学粹,上疏请得破格录用。还有人以硕学通儒推荐,他都一一婉言谢绝,无意为官。他热心于教育事业,长期教习乡里。

光绪二十一年(1894),授经安庆藩司署中。二十三年(1897)主讲庐江潜川书院。二十七年(1901)授经合肥李仲仙家。三十年(1904),力襄吴汝纶办学,出任桐城中学堂堂长,秉承学校创始人吴汝纶先生办学宗旨,以“培养济世人才”为己任。

宣统二年,他不得已应学部召,赴京编《礼记节本》,成,以学部主事用,旋补总务司主事。他勤于职守,深受学部诸公器重。

民国元年(1912)邑人举为县议会会长,二年安徽高等学校聘为校长。民国三年(1914)入都,法政学校聘先生为教务主任,简任参政院参政。

总纂清史

民国五年(1916),清史馆聘为总纂,主修儒林、文苑及光宣大臣传。凡一代的名臣宿儒遗闻轶事,搜求极勤,撰稿内容颇丰,而又褒贬矜慎,成《清史稿·儒林·文苑》若干卷。实有清一代的重要文献。

马其昶晚年病痹,鬓发尽白,然治学仍一丝不苟。卒后葬于汪河山麓。

马其昶学术成就

研治群经

马其昶为文固守桐城派规范,以宗经为本,并自谓“为文而不求之经是无本之学” 。其文以碑传史为主,无雄奇瑰伟之观。然而思辞深婉,言简意长,幽怀微旨,感唱低徊,有阴柔之美。其文得方苞、姚鼐真传,高洁纯懿,酝酿而出。语言的雅洁可与方姚角立。陈三立推其为曾国藩、张裕钊而后一人。章太炎也赞其“能尽俗” 。马其昶三十岁以前,以古文为名,三十岁之后,研治群经,兼及子史,旁及佛典。他治经尤邃于《易》《诗》《书》《孝经》《大学》《中庸》和《老子》。《易》主费氏,《诗》宗毛氏,《书》宗《大传》,旁列众说,折衷去取,潜思而通其古文,往往获创解,为前儒所未发。

编纂著作

他编纂选述,数十年如一日,著作十七种,凡三百余卷。经类有《周易费氏学》八卷,叙录一卷,《毛诗学》三十卷,《尚书谊诂》若干卷,《礼记节本》六卷,《大学·中庸·孝经合谊》三卷。史类有《清史·儒林传稿》若干卷,《桐城耆旧传》十一卷,附《列女》一卷,《清史·文苑传稿》若干卷,《左忠毅公年谱定本》二卷。诸子百家有《老子故》二卷,《庄子故》八卷,《屈赋微》二卷,《金刚经次诂》一卷。自著文集有《抱润轩文集》二十二卷,《抱润轩文集续集》若干卷,《存养诗钞》若干卷,《桐城古文集略》十二卷。

马其昶补充介绍

  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清末民初城乡(今桐城城关镇)人,著名作家、学者。

  马其昶出身翰墨世家,少受业于方东树、戴钧衡,师事桐城派作家方宗诚、吴汝纶。后经吴汝纶介绍,求教于武昌张裕钊。31岁辑《桐城古文集略》行于世,光绪二十一年(1895)讲授经学于安庆藩司署中。二十三年主讲庐江潜川书院。光绪二十七年,讲授经学于合肥李仲仙家。光绪三十年,力襄吴汝纶办学,出任桐城中学堂堂长。光绪三十四年,清廷诏举人才,安徽巡抚冯煦首推马其昶,赴京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民国初年,袁世凯专权,拉拢马其昶等名流壮其声势。马其昶坚拒后即治装南归。民国5年(1916),复入京,应聘为清史馆总纂,撰有《清史稿》的光宣列传,修订文苑传等。同时留心桑梓史料,录人物900余人,撰《桐城耆旧传》12卷。

  马其昶散文淡简,是桐城派末期的代表人物。著述有经类、史类、诸子百家等。自著文集有《抱润轩文集续集》、《存养诗钞》、《佩言录》。

  “马其昶”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