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六安市名人>叶集区名人

李霁野

李霁野人物照片

叶集名人李霁野介绍

现代著名翻译家、作家、天津市文化局原局长

李霁野(1904年4月6日 -1997年5月4日 ),安徽霍丘(今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人 。现代著名翻译家,鲁迅的学生,中共党员、民进成员。1927年肄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河北天津女师学院、辅仁大学、百洲女师学院、台湾大学外语系教授、系主任,南开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文联主席,全国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妻子刘文贞亦是英语翻译家。

李霁野人物经历

人物生平

李霁野。著名翻译家,作家。1925年参加未名社,曾任孔德学院讲师、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辅仁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学院、台湾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南开大学外语系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文联主席,曾当选为天津市和全国政协委员。1925年曾向友人王鲁彦(著名作家,为当时在北京教学的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学生)学习世界语,并通过这一机缘与鲁迅结识,鲁迅曾资助其入燕京大学学习。晚年热心提倡世界语,加入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任天津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译著有《简爱》《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等著名译作。

创作生涯

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影》《不幸的一群》,散文集《忙里偷闲》《回忆鲁迅先生》《给少男少女》《意大利访问记》《鲁迅先生与未名社》,杂文集《鲁迅精神》,诗集《海河集》《今昔集》《妙意曲》,专著《近代文学批评片断》,译著长篇小说《被侮辱与损害的》《简爱》《在斯大林格勒战壕中》《爱的家庭》《虎皮武士》及吉辛的《四季随笔》等。

文学生命的开端:“五四”是他文学生命的开端。

在五四新新文学时期,我国文学翻译事业有两大显著特点:其一,“五四”新文学翻译是继西学翻译高潮之后涌现出的又一次新的翻译高潮,与西学翻译高潮相比,无论在翻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其影响的范围上都是空前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重要标志:我国新文学翻译事业的领导力量是著名的革命文学家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铎、郁达夫、刘半农、叶圣陶、巴金等和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如陈独秀、李大钊、张闻天、成仿吾等,他们既是一流的文学翻译家,又是文学翻译战线上的先锋和主将,是光辉的旗帜。我国新文学翻译事业正是在这些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的积极倡导和辛勤努力下,得到了健康广泛深入的发展,把翻译事业同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五四”以前翻译界那种混乱的、无原则的落后现象,扫荡了不良的译风,从而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翻译路线的基础。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专业翻译家,如耿济之、曹靖华、李霁野、金人、朱生豪、傅雷等。

其二,“五四”前后,俄罗斯文学翻译与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相比,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在中国翻译界出现一个声势浩大的、崭新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局面。鲁迅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中指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鲁迅把译介俄罗斯文学喻为普罗米修士给人类偷火,当作给起义的奴隶私运军火。

李霁野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五四”新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作为“五四”新文学战线一名新兵而勇敢地加入了这支翻译大军,开始了他漫长的文学翻译生涯。

翻译生涯

李霁野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战友。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其时他正就读于阜阳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便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少年中国》等进步书刊,同时博览“五四”以来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东欧被压迫民族国家的作品。1924年他开始翻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俄国著名作家安德列夫的《往星中》,由鲁迅创办的未名社出版,并从此结识了鲁迅先生,成为了未名社的一员。未名社以鲁迅为旗帜,以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台静农等翻译家为主要成员,他们为开辟我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第二源流作出了贡献。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实际上存在着两大源流。第一源流——是美国和西欧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以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主要标志的文化思想;第二源流——是俄国和东欧被压迫民族、国家的以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为基本精神的文化思想。在“五四”以前,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封建士大夫开明人士(以梁启超、严复、林纾等为代表人物)主宰的近代译坛,“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从第一源流引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文化思想,认为这些国家是世界先进的国家,是人类的自由世界,连它们的学术和文艺也都带着诱人的温和色彩。

李霁野在鲁迅的翻译思想指引下,把目光集中在正处于“专制与革命对抗”的俄国和处于“抵抗压迫,求自由解放”的东欧诸国的文学,认为这些国家的文化思想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富于时代的革命色彩,想引进同样处在被压迫、被奴役地位的“斯拉夫民族”觉醒反抗的呼声来振作“国民精神”,唤起沉睡中的国人,以求挽国运于垂危,达“立国”之目的。当时人们把来自第二源流的文学称为“外国新文学”。

李霁野人物成就

李霁野从他翻译的第一部俄罗斯文学名著 《往星中》(1926年)开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翻译生涯中,首先翻译的是大量的俄苏文学名著:如安德列夫的《黑假面人》(192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934年),阿克萨科夫的《我的家庭》(1936年),涅克拉索夫的《史达林格勒》(1949年,后改名《在斯大林格勒战壕中》),维什涅夫斯基的《难忘的一九一九》(1951年)、《卫国英雄故事集》(1944年),特洛茨基的 《文学与革命》(1928年)等。后来又翻译了许多英美文学名著:最著名的当推英国作家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1934年),它一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935年被列入《世界文库》。除了《简爱》这部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名著外,还翻译了如 《虎皮武士》《四季随笔》《化身博士》《鲁拜集》《妙意曲》等外国著作、小说和诗歌,在海内外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建国后,李霁野(1951年至1982年)主持南开外语学科期间,以他的学术思想、人格魅力影响和团结了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如 高殿森、李宜燮、周基堃、金堤、臧传真等,论其翻译理论和翻译风格,论其学术实力和国内译界学术影响已形成了“南开翻译学派”第二代核心人物。

“南开翻译学派”,是“西南联大翻译学派”的支系,是中国翻译主要流派之一。

学说是科学的精华,学派是人才的精华。南开翻译学派的第一代领袖人物是陈逵(弼猷)、柳无忌(柳亚子之子)、梁宗岱、卞之琳、罗大冈。这一翻译学派,数十年来在大师们的精心耕耘培育下,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青年教师中涌现出了如曹中德、潘同珑、张礽荪、王秉钦、谷恒东、刘士聪、王健宜等一批有学术个性的英、俄、日语种的翻译家,并在90年代英语专业设立了文学翻译博士点。这一切标示着南开外语的兴旺发达,也可以说是李霁野等前辈翻译家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的一种延续。

1997年5月4日,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外语教育家李霁野先生逝世。

李霁野社会评价

茅盾先生十分赞赏李霁野的翻译观,曾高度评价他运用“直译法”原则翻译的《简爱》,并曾专门写了一篇翻译评论《〈简爱〉的两个译本——对于翻译方法的研究》。

英国著名作家夏绿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自传体小说《简爱》(Jane Eyre:an autobiography)在30年代先后出现了两个中译本:有伍光建先生的《孤女飘零记》和李霁野先生的《简爱自传》。李先生对待翻译的态度一向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一点为译界后人所景仰。当年,茅盾先生在接到李先生《简爱自传》那“字字工整娟秀的原稿”时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评语,他说:“李先生一向在天津教书,《简爱自传》大概是课余的工作,这么三十万言的长篇而抽空翻译,大概也颇需年月,当他不声不响译完,乃至全体抄得很工整,寄到了上海时,朋友们都为之惊异不置。”李先生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肃的学风在他后来主持和执教南开大学外文系近半个世纪的外语教育生涯中,已成为他惯有的风格,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受到深深的感染。

李霁野补充介绍

  李霁野(1904~)霍邱县叶集人。民国8 年(1919 年)秋,考入阜阳安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在该校,由于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和《共产党宣言》等书籍的熏陶,初步接触了革命思想。民国10 年秋,因受到学校顽固势力的压制和排挤而退学离校。此后,转学安庆未成,即与韦丛芜共同为《评议报》办了一个《微光周刊》,后来又在《皖报》上办了几期《微光副刊》。在《微光周刊》和《微光副刊》上,李霁野发表了一些反对封建礼教的评论和日本式的短诗。

  民国12 年春,李霁野去北京进修半年英文,后入崇实中学。民国13 年暑假翻译了俄国作家安特列夫的《往星中》。鲁迅为此译著写了提要,转请画家画了封面,还帮助出版。

  民国14 年夏,鲁迅倡导成立未名社于北京,李霁野是最初的6 名社员之一。未名社是一个以译介进步文学为主旨的文学社团,在它存在的六七年间,出版了20 多本书籍和《未名》、《莽原》两种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民国14 年秋,李霁野从崇实中学毕业,进入燕京大学读书。民国16 年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而休学。这时,他一面到孔德学校教课,一面与韦素园等人办未名社。在未名社存在期间,他发表了30 余种长篇和短篇译作,包括安特列夫、房龙、卡佛尔顿、赫里克等人的作品及苏联的文学评论等等。民国17 年4 月,未名社遭到军阀政府的查封,李霁野被捕关押50 天。但在鲁迅的支持下,未名社成员并未屈服,10 月未名社又在景山东街开设了门市部。民国18 年,李霁野为纪念被捕获释一周年,翻译出版了《不幸的一群》。

  民国19 年暑假,李霁野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英语系任教,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为止。他边教书边翻译,先后翻译出版了《简·爱》、《我的家庭》等著作。从民国26 年开始,用4 年半时间译完了120 万字的《战争与和平》一书,译稿分期寄给九龙的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后在日本侵略军进占香港时散失。

  民国27 年秋起,李霁野到北平辅仁大学任教。为逃避日本侵略者的逮捕,于民国32年1 月经由安徽界首去洛阳,后到重庆。初到重庆,翻译出版了苏联《卫国英雄故事集》。以后进入重庆复旦大学、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授课之余,翻译出版了《虎皮武士》和《杰基尔大夫和海德先生》。在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李霁野曾作过6 次课外讲演,讲稿集结为杂文集《给少男少女》出版。

  民国35 年10 月以后,李霁野先后到台湾省编译馆当编纂,到台湾大学外文系任教,翻译出版了《四季随笔》、《在斯大林格勒战壕中》。民国38 年4 月到达天津,9 月起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后任系主任。1952 年参加赴朝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 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意大利、瑞士和法国,写了《意大利访问记》一书。到南开大学任教后,翻译出版了《难忘的一九一九》,出版了《山灵湖》、《海河集》、《回忆鲁迅先生》等著作。

  李霁野与鲁迅关系密切,他既是鲁迅的忠实弟子,又是热心的鲁迅研究家、宣传家。全国解放以前,他写了六七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收入了《鲁迅精神》专集。解放以后,发表了72 篇(首)关于回忆、研究鲁迅的诗文,先后出版了《纪念鲁迅先生与未名社》等书籍。

  建国后,李霁野曾任天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0 年离职休养,任名誉系主任。离职休养以后,即行整理著译,出版文集。1997年5月4日逝世。

  “李霁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