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名人戈鲲化介绍
在著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大照片,这是一个清代官员打扮的中年人,头上顶戴花翎,身着官服,足蹬皂靴,清癯的脸上生着一双睿智的眼睛。120多年前,他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创立哈佛大学的中文教育,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做戈鲲化。
1879年,有一位中国人受聘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这是中国向西方大学,第一次派出教师,去传授中国文化,是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乃至整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但是一百多年来,这位中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一直不为世人所知。许多人,甚至连他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但他确确实实是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确确实实是中美文化交流的第一人,确确实实是输出中国文化的先驱者。
戈鲲化早年经历
戈鲲化,字砚畇,一字彦员,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44岁。安徽省休宁县城人,寄籍浙江宁波,在宁波的英国领事馆工作了十多年 。
他青、少年时代天资聪颖刻苦努力,尤其是官话和古典文学造诣更是名重一时,先后通过乡试和会试,从秀才直到举人。弱冠之年,由于父母先后去世,“读书不成,从军幕府”,在清政府平定太平军的将领黄开榜的身边当了五、六年幕僚,奔走于吴楚之间。此后又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职两年,便“移砚甬上”,来到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任翻译生兼中文教师,时间长达15年之久,其间“曾捐得宁波候选同知,蓝顶戴,属九品官中的第五品”。出版有《人寿堂诗钞》和《人寿集》著作两部,在当时中国文化圈中颇有名气。
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他的在宁波口岸任职税务司官员的中文学生、美国人杜德维推荐,与美国哈佛大学签订赴美任教合同,并携带家眷和一大批中国书籍于当年8月底抵达哈佛大学。抵达哈佛后,戈鲲化在1879年10月22日正式开课,他的第一份教材是一篇小说。戈鲲化在哈佛开馆授徒,但学生并不局限于本校人士,任何有兴趣了解中国的学者,或者希望从事外交、海关、商业及传教事业者,只要缴费就可选修他的课程。戈鲲化每周上五天课,每次上课他都要穿上官服,要求学生尊师重道。他还为哈佛的教授们特别开设了中国诗文讲座,有时还应邀到教授俱乐部去演讲。1880年,戈鲲化以他的特立独行和厚重的中国文化背景成为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令人瞩目的贵宾。
在哈佛,戈鲲化的教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充分的准备和高度的技巧著称,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好评。戈鲲化是作为语言老师被聘任的,但他的文化自豪感决定了他更想做一个文化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语言老师。他选择的载体是中国诗歌,因为“诗言志”,诗歌是非常民族化的,融合了民族精神。因此,他在任何场合,几乎都不忘吟诗、讲解诗。
作为诗人的戈鲲化,用中国诗歌的魅力和中国诗人的气质,感染了从未接触过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戈鲲化意识到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诗的价值。为此,戈鲲化专门编纂了中文教材《华质英文》。这本教材被哈佛大学称作“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诗词的教材”。此书是戈鲲化的15首中文诗,附有英文译文,且附有英文注解。戈鲲化就是这样成为向美国输出中国文化先行者的。
戈鲲化文化成就
太平天国战争中曾入清军黄开榜幕中。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陈玉成、杨辅清等会援天京,大破清江南大营,攻占常州、苏州、嘉兴等地,经历了兵燹流离之苦。大约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前后,来到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职。二年期满,移居宁波,在英国领事馆任职时间长达15年之久,其间曾捐了一个五品宁波候选同知的官。戈鲲化擅长诗歌,出版有《人寿堂诗钞》和《人寿集》,在当时中国文化圈中颇有名气。在美、英领事馆的工作经历,使戈鲲化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教过一位英国学生和法国学生。
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决定设中文讲座,培养通中文的人才,以增强美国在中国进行商业贸易的能力。经过考察,他们找到了戈鲲化,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二十六日,美国驻牛庄领事鼐德在上海总领事馆,代表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和戈鲲化签订了任教合同。这年秋天,41岁的戈鲲化带着妻儿与仆人,经过50天的航行,乘船抵达美国,开始了他在哈佛大学的教学生涯。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教师,讲授中国文化。此事立即成为美国各大报纸争相刊登的新闻。
抵达哈佛后,戈鲲化于光绪五年(1879年)十月二十二日正式开课,他的第一份教材是一篇小说。光绪六年(1880年),戈鲲化以他的特立独行和厚重的中国文化背景成为哈佛大学令人瞩目的贵宾。
戈鲲化是作为语言教师被哈佛聘任的,但他并不满足于教授语言,而是通过教授中文来传授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他是个诗人,在任何场合,几乎都不忘吟诗、讲解诗。他意识到在美国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诗的价值,就专门编纂了中文教材《华质英文》。这本教材被哈佛大学称作“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诗词的教材”。此书是鲲化自己创作的15首诗中文诗,附有英文翻译,且有英文对诗文的注解。戈鲲化就是这样成为向美国输出中国文化先行者的。
在充分展现中国诗歌之美的同时,戈鲲化还注重借助诗歌这种形式,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在《华质英文》中,选入的第一首诗就是《先慈奉旨入祀节烈祠》。戈鲲化的母亲在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攻陷常州时自尽殉节,受到皇帝的褒奖,入祀节烈祠。这首诗传达的是对以身殉节的传统美德的赞誉和自豪。同时,在《华质英文》的“例言”中,他特别强调诗中典故的重要性。文学中固定使用的典故,其实是文化理念的结晶。戈氏在用于教学的诗文中频繁使用有关友谊、家庭伦理等方面的典故,并详加阐释,显示出在专注于言语传播的同时,他也开始尝试传播一些重要的文化理念。
按照合同,戈鲲化的教学应到光绪八年(1882年)秋天结束。不幸的是,这年二月,他因感冒而转发肺炎,多方治疗无效,于十四日病逝。
戈鲲化历史贡献
戈鲲化赴美执教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3年,然而由于他的敬业和才能,依然创造出三个“第一”的纪录,永远留在中美文化交流史册上,这就是: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奠基燕京图书馆的第一批图书和编撰出第一部由中国人为西方人写的中国文化教材。
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却留给美国人一笔精神财富。那就是美国朋友在戈鲲化悼词中讲的,“通过戈鲲化的言行,我们发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兄弟般的关系。”哈佛大学神学院院长埃里福特讲的戈鲲化,以美国社会的习俗拜访美国客人;以中国礼仪招待美国客人,是一种交流的智慧。这种交流的智慧被埃里福特视作“能在新旧两大文明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佐证。美国著名的《波士顿周日晨报》、、《波士顿每日广告报》、《每日图画报》等媒体连续刊发了戈鲲化教授逝世的消息及回忆、纪念他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戈鲲化教授是一位操着南京官方口音的作家、诗人,是一位具有绅士风度的儒学之士。他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擅长交友,待人真诚,高尚可敬,反应敏捷,富有批判性,幽默感很强,与人交往时迷人的微笑很灿烂。他的作品即兴而作,简短精炼,轻柔而幽默,这是能够吸引英语读者的诗歌特征之一。他是中国罕见的那种优秀教师之一,能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刚到哈佛的日子里,他积极为自己的工作做准备;他学生来上课时,他的讲演引人入胜。在他去世前不久,哈佛大学校长去看望他,尽管因病而说话困难,他还是尽力谈自己的工作,解释自己因病错过了多少课时。哈佛大学的悼词中甚至这样评价戈鲲化:“我们在中国大圣人孔子身上可以发现类似的品质。”
过早结束了生命旅程的戈鲲化,没有来得及把他在美国的收获带回国内,用他的学识来推动中国的进步。比起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作为第一个出国到西方任教的学者,戈鲲化的身后是寂寞的,一百多年来,他的名字几乎不为世人所知。但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他的美国之行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无疑应该受到充分的肯定。
近百年来,中国总的趋势是文化输入,为了富国强兵,扶危救亡,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努力向西方寻找思想武器,基本上形成了文化引进的局面。但是西方文化中总夹杂着一些糟粕,面对承袭国学精粹和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这两种选择,几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曾产生过困惑,如何平衡两者间的关系也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然而在一百多年前,戈鲲化已经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面对当时强势的西方文化,他试图将其精华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同时,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有识之士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文化也是全球现代化中的一种重要资源,也可以为人类和平、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甚至有人提出以东方文化救西方文化之弊的主张,所以对东方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在西方发展得非常迅速。按照这一思路向前推,一百多年前的戈鲲化正是文化输出的先行者,他将古老的中国文明及其价值带到美国,给正在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文明提供了另一种价值参照,使人们看到了文化共存及其互补的重要性。今天,当我们面对全球化浪潮时,重新检讨和认识19世纪末戈鲲化所做的工作,重新审视他的历史贡献,其意义毫无疑问是重大的。
戈鲲化人物评价
孤寂而优雅的东方教师
1879年7月15日戈鲲化携妻儿由上海起程,8月8日抵达哈佛。作为第一个被邀请到美国最具盛名的大学讲学的中国人,戈鲲化只有倾其平生之学以不负众望。就像当代留美的文人一样,能够向洋人炫耀的,自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
于是,本来被安排教习汉语的戈鲲化,渐渐的把他的课堂变成了一个学习中国文化的场所。
戈鲲化用三个坚持,来遂行其使命。其一,他坚持用南京官话讲座,不按照英国人的课本讲北京官话,力求原汁原味。其二,他坚持穿官服、戴官帽上课,提请学生注意东方的尊师美德。其三,他自编中文教材《华质英文》(ChineseVerseandProse) ,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词的教材”(哈佛校方评语)。教材收录了戈鲲化自己的诗作15首,有英文译文和解释,还有平仄发音。戈鲲化在序言里说:“……航海而西,以华文掌教之余,学英语,习英文……继与诸博雅讨论有韵之文,彼亦慕中国藻词之妙。只因书不同文,方心圆智,未能遽凿破浑沌。屡索余诗,爰取《人寿堂》旧作四首,又至美后所作十一首译示之,并附诗余尺牍各一。”此外,他还选取中国古典小说作为教材,以其较全面的介绍中国文化。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没有人探讨过西方人如何学习东方文化。戈鲲化雄心勃勃。他的以诗歌入手教习中文的手段,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多半诗作不错,而传统中国也的确是个诗歌的帝国。赴美前夕,他曾写《答陈少白巡检(兆赓)》一诗道:“抟风偶尔到天涯,寄语休嫌去路赊。九万里程才一半,息肩三载便回华”。表明了自己三年的志向。
1879年10月22日,戈鲲化正式开课了。每周五天的课程被安排得满满的。每天他授课一小时,学生自学二至三小时。其学生不仅有正式的哈佛生,也有一些喜欢东方文化的教授,还有与华通商的美国人。
戈鲲化“擅长交友,待人真诚”,“他独特的社交气质使他能够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努力使自己能被大家接受”(美国报纸评论)。他讲课时昂首阔步,在美国人的社交圈中吟诗答谢时抑扬顿挫,完毕则一鞠躬而退,美国人叹道:“我们在中国大圣人孔子身上可以发现类似的品质”,“通过戈鲲化的言行,我们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兄弟般的关系。”
可叹者,这位文明的传薪者于1882年2月14日就因重感冒和肺炎不治而逝。当年5月8日,美国颁布“限制华工律”十五款,开始了排华浪潮。戈鲲化于是成为另一种孤独的先行者。
戈鲲化补充介绍
出于美国在华利益的考虑,美国商人兼外交官鼐德于1877年2月给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写信,建议哈佛开设中文课,通过中国老师的教授,让那些愿到中国发展的美国人在动身之前就具有一定的中文基础、掌握必要的知识。
哈佛大学对鼐德的建议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反复酝酿之后,他们最终选定了戈鲲化。
戈鲲化是安徽休宁人,1838年出生,早年在黄开榜军中作幕僚。离开黄开榜后,他到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做译文抄员和翻译教员,后迁居宁波,一直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任职。他的学识、聪慧及儒雅的风度,给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跟他学过中文的一位美国人、宁波海关税务司杜德维将他推荐给了自己的母校——哈佛大学。
经过50多天的航行,1879年8月,戈鲲化携妻儿和一名佣人、一名翻译抵达哈佛,学校安排他们一家住在剑桥街717号的一栋小楼里。
哈佛大学中文班于这一年的秋季正式开课。中文班一开始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段时间,戈鲲化只有一个学生,他的中国名字叫刘恩,哈佛大学著名的拉丁语教授。他学中文纯粹是对语言的偏好,而非功利的考虑,这无疑使戈鲲化有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种感觉成了他们友谊的重要纽带。据说戈鲲化的一家能很快适应美国的生活,戈本人能在不长的时间学会英文并用英文翻译自己的诗,都得益于刘恩的帮助。
继刘恩之后,又有人陆续来到中文班,最多时有5名学生。戈鲲化不再满足仅靠威妥玛编写的教材来完成语言教学,他尝试着自己编写一本教材《华质英文》,内容多为他创作的诗,使学生从了解中国传统的诗歌入手,进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两年多的时间,他的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汉语。
按照合同,戈鲲化的教学应到1882年秋天结束。不幸的是,这年2月,他因感冒而转发肺炎,于14日病逝。18日,哈佛大学为他举行了追思会。
“戈鲲化”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