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芜湖市名人>弋江区名人

阿英

阿英人物照片

弋江名人阿英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批评家、编译家

阿英(1900年2月6日—1977年6月17日),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德富,又名钱杏邨,笔名有阿英、寒星﹑张若英、若英、钱谦吾、若虚、黄英、戴叔清、方英、黄锦涛、徐衍存、阮无名、王英、寒峰、鹰隼、魏如晦等,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批评家、编译家。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文联主席,兼任《民间文学》主编 。

1900年2月6日。出生于安徽芜湖。1926年4月至5月间,任半月刊《苍茫》杂志主编。1927年初,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任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常委。1928年1月,与蒋光慈、孟超等人成立“太阳社”文学社团。1936年,因痛恨国民党当局的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写下了《春风秋雨》《群莺乱飞》两个话剧剧本,鞭挞国民党的卖国政策。1941年,创作了历史剧《洪宣娇》《杨娥传》。1945年上旬,创作出了历史剧《李闯王》,并于5月6日公演。1949年8月13日,返回天津就任天津军管会文艺处处长,军管会撤销后改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后又当选为天津市文联主席兼剧协主席。1958年起,先后兼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中国戏曲改进委员会的常务理事、《民间文学》杂志主编。“文化大革命”期间,阿英被诬蔑为“文艺黑线的重要人物”“反党分子”“叛徒”。1969年,阿英在长期的批斗过后,患上中风,全身瘫痪,但凭借毅力与亲友的悉心照料,8个月后康复起来。1977年6月17日下午2时,因肺癌逝世,享年77岁。

阿英人物经历

1900年2月6日。出生于安徽芜湖。1905年,在家识字。1908年,进入私塾,接受封建的启蒙教育。1910年,被送入徽州小学接受资产阶级新学教育,但因学校时停时办,后被送入较稳定的教会学校读书,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化。1912年,与小学同学李克农一同进入省立第一商业中学读书。一学期后,又转到美国来复会办的萃文中学读书,并阅读了《青年杂志》等进步书刊。

高中毕业后,因家里经济拮据,又逢安徽邮政局招生,父亲力撺阿英去应试。后阿英被录为邮务生,但勉强工作了一年后,阿英自己作主辞了职。工作期间,多次前往省立五中,五中教师高语罕团结了蒋光慈等一批进步学生成立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阿英和李克农在蒋光慈的鼓动下也参加了安社,进一步促进阿英的民主思想的发展。

1918年,在姐姐和同学的资助下,只身去上海深造,进入了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读书,希望将来成为工程师,实业救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阿英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政治风暴中去:被同学们推为代表,参加了上海学生界联合会;与国立交通大学的学生邹韬奋一起编辑学生会的《日刊》;鼓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抗议政府卖国行为;强烈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罢免三个卖国贼。

1919年暑假,回到芜湖参加家乡的革命运动,和好友蒋光慈等人写标语、搞宣传、办学校;9月开学,回到上海,把自己在家乡的见闻感受写成诗歌、小说、评论、剧本,投到上海的通俗刊物《解放画报》上,还把在假期去南京考察胶皮车夫的生活情况,写成一篇调查报告《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刊登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劳动界》上;10月下旬,根据安徽旅沪各团体联席会议决议,负责回皖联络各校学生,谋求推翻为公益维持会会员和省议员把持的各中等学校校长职位,以改良安徽教育;同年,创作独幕剧《农民的悲剧》。

1920年,抵达六安,在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教书;10月8日孔子诞辰日,在芜湖《皖江日报》副刊《皖江新潮》上发表了一篇措词激烈的反孔文章《孔丘也配称至圣先师吗?》引起芜湖文化界轩然大波。

1922年,回到芜湖,在卢伯荪创办的求是中学任教,后又被请到当涂的省立八中教书。1924年秋,再次回到家乡,在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兼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及省立第三中学的语文课。在家乡任教期间,除了坚持用白话文教学、宣传新文化外,又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其中有代表性的的是成立芜湖外交后援会、创办民生中学。

1925年“五卅”惨案后,6月10日,在芜湖外交后援会的领导下全市罢市、罢工、罢课,向上海死难同胞致哀,同时举行了3万余人的游行示威,游行队伍到达芜湖的市中心十三道门后召开国民大会,阿英被公推为临时主席,向大家报告英、日帝国主义在上海惨杀工人的血案,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抵制英、日货,要求英、日政府惩办凶手、赔偿损失、公开谢罪;7月1日,又由外交后援会主持、由阿英任主祭,在市农会广场,公祭上海、武汉、广东的殉难烈士,进一步激起市民的反帝浪潮。这期间,阿英还组织群众大会,欢迎中共中央委员恽代英来芜湖指导工作。

1926年4月至5月间,任半月刊《苍茫》杂志主编。在《苍茫》杂志第4期上,阿英发表了《到民间去》的一篇读书日记;同年秋,军阀孙传芳指认阿英是共产党,下了通缉令逮捕他,阿英匆匆逃到上海。在上海,与共产党员高语罕、周范文、蒋光慈来往密切,深受他们影响,并向组织提出入党要求,得到党组织同意;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初,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以共产党员身份,任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常委。阿英虽是县党部常委却很少在县党部供职,而是常常在科学图书社指导书社的发行工作;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阿英在得到内部密报后迅速转移隐伏,并撤退至长江北岸的裕溪口,后转移至巢县李克农的叔父家安顿;5月,被派前往武汉向安徽省委汇报情况,请示下一步工作方案,后被分配至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编辑科工作;6月19日,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8月26日,被派往上海。

1928年1月,与蒋光慈、孟超等人成立“太阳社”文学社团;5月,在《太阳月刊》上发表了《批评的建设》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标准与要求,后发表了《死去的阿Q时代》一文,错误地否定“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成绩,矛头直指新文学运动的战将鲁迅,引起很大反响。1928年至1929年期间,阿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中篇小说《一条鞭痕》、小说戏剧集《欢乐的舞蹈》、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短诗集《饿人与饥鹰》《荒土》以及日记体散文《流离》。

1929年7月14日,在一次地下党组织的反帝游行时,阿英被北英租界巡捕房逮捕,与一起被捕的27人关在一间四尺长、三尺宽的临时拘留栏里。在履行了毒打、恶骂、询问、搜身、按手印等一系列公事后,被关进了普陀路巡捕房临时监房;7月15日,被拷上手拷,押上汽车,“上公堂”受审,国民党当局要求“引渡”这批政治犯而被拒绝,因租界是外国人的领地,国民党无权在外国领地捕人,巡捕房抓到政治犯,国民党要“引渡”,需要经外国法庭的判定,以显示租界国中国的特权与地位。审讯结束后,阿英等人被押往提篮桥西牢,在狱中,阿英遭受到种种非人折磨,也目睹了狱中的黑暗与罪恶。出狱后,阿英主动找到党组织联系。

1929年4月左右,中央宣传部干事潘汉年多次找创造社、太阳社的同志商议成立左联事,说服各文艺社团解散,与鲁迅合作,阿英也主动与其他同志一起拜访鲁迅,承认了论争中过火言论的错误。1930年2月26日,阿英与其他左联发起人在公菲咖啡馆召开筹备会,研究左联成立大会的议程、报告、人选等;3月2日下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选出阿英等七人为常委。在左联期间,阿英主要工作有编辑刊物、开展学校的左翼文艺活动、积极参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出版《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一书等工作。

1936年,因痛恨国民党当局的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写下了《春风秋雨》《群莺乱飞》两个话剧剧本,鞭挞国民党的卖国政策。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阿英协助郭沫若、夏衍等人创办了《救亡日报》,并于8月24日创刊,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主笔,阿英任主编。阿英不仅负责编务,还动笔写了许多散文、关于抗战通俗文学的评述,以及抗战动态报道;12月,为党编一份综合性文艺刊物《离骚》,但只出一期,就被租界取缔。

1938年夏,为了宣传抗日,激励人民的抗战斗志,提出编辑一本文献资料性的刊物《文献》,后经议定,《文献》每月出一期,阿英任总编辑,并建立发行机构“风雨书屋”;10月10日,《文献》第一卷“创刊特大号”出版。《文献》一共出版了八卷。

1939年7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日本军部的宪兵会同工部局巡捕,突然查抄了“风雨书屋”,逮捕了《文献》杂志的经理金学成,搜走了编辑部的存书及各种抗战史料,《文献》被迫停刊,“风雨书屋”也不得不停办;同年,创作了历史剧《碧血花》。1940年,创作了历史剧《海国英雄》。1941年,创作了历史剧《洪宣娇》《杨娥传》;12月8日,在地下党的安排下,阿英一家人分两批离开上海,进入苏中根据地。

1942年5月,应陈毅军长的电召,举家离开泰州前往新四军军部;6月8日,抵达六甲镇;7月初,到达二旅旅部,并作了关于连队艺术工作的报告;7月中旬,抵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阜宁县停翅港,受到陈毅军长的热情礼待。1944年5月,兼任《盐阜报》副刊《新地》的主编,共编二十多期。

1945年上旬,创作出了历史剧《李闯王》,并于5月6日公演。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阿英奉命随军北撤。1947年初,进入鲁南山区,后北上鲁中,于3月20日抵达华中分局所在地于家湖;4月24日,华东局任命阿英为华东局文委书记,后战事逼近鲁中,阿英随华中分局迁至烟台;9月下旬,遵照华东局指示,转移至大连。

1948年6月,同东北鲁迅艺术文工团第四团的文艺骨干为大连各工厂举办两期戏剧学习班,并将话剧《洪宣娇》改编成京剧《洪宣娇》,于11月由新声剧团在大连实验剧场演出;7月7日,为《“工农园地”选集》作序;9月初,在《大连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国工人美术的诞生》一文;9月10日,给大连市的各宣单位宣传、文艺干部作了题为《工厂文娱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1949年春,离开大连,在沈阳、天津作了短暂停留后,奉命到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筹备工作;5月13日晚8时,与周扬、茅盾、夏衍、何其芳、胡愈之等人士在中南海受到周恩来的接见;7月2日,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举行,阿英任华东代表团团长;8月13日,返回天津就任天津军管会文艺处处长,军管会撤销后改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后又当选为天津市文联主席兼剧协主席。

1950年9月14日至17日,在天津市文艺工作者第一届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为新的人民文艺继续努力,以争取下阶段的辉煌丰收的报告》,并先后在报纸上发表了《期待着工人文艺的更大成就》《工人文艺之家》《艺人与工人战士的结合》等文章,后亲自任主编,在上海长光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套27种“工厂文艺习作丛书”。

1951年,由于办《星报》,提倡建立健康的、新的趣味,受到“左”的错误批判;同年夏,由天津调至北京任华北行政区文联主席。1954年,大行政区撤销,阿英调任至中国文联任副秘书长;8月,出版在1940年写定的《晚清戏曲录》《晚清小说目》两书。

1957年,在《曲艺》创刊号上发表了《从王小玉说到梨花大鼓》;同年肃反运动期间,被诬陷为叛徒而隔离审查,后经陈毅的干涉而幸免,但因此患上脑血肿,后手术成功,身体逐渐康复。1958年起,先后兼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中国戏曲改进委员会的常务理事、《民间文学》杂志主编。

1962年,编写出《梅兰芳》传记片剧本,并陪同中央新闻纪录影片厂的同志前往大同、太原、西安、洛阳等地拍摄镜头。1963年,担任了“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的筹备办公室负责人。1965年文艺整风期间,阿英由于1962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老残游记〉》的文章,被批判为借古讽今、攻击党。

“文化大革命”期间,阿英被诬蔑为“文艺黑线的重要人物”“反党分子”“叛徒”。1967年2月2日晚12点,江青在接见电影界的造反派时,诬蔑阿英是“叛徒”,下半夜,造反派驾驶满载红卫兵的卡车,驶入阿英住处,将阿英五花大绑带走。接着,江青又诬蔑由阿英作为顾问的电影《诗人杜甫》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毒草;阿英的历史剧《洪宣娇》被批判为用“指桑骂槐”的手法“进行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活动”的“反动文艺作品”;《李闯王》被批判为“借古讽今”。

1969年,阿英在长期的批斗过后,患上中风,全身瘫痪,但凭借惊人的毅力与亲友的悉心照料,8个月后康复起来。1975年,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工作,落实党的干部政策,阿英莫须有的罪名基本得到洗刷,但还留有两点尾巴;同年秋,阿英在连续不断的咳嗽中再度被送进医院,后被确诊为晚期肺癌。

1976年,被劫夺的书籍大部分退还;同年夏,唐山大地震爆发,阿英在亲友的劝说下,由女儿钱小云陪同来到上海的儿子钱厚祥家。1977年4月8日,病情恶化,住进了首都医院;6月初,突发高烧、心脏衰竭;6月17日下午2时逝世,享年77岁。

阿英人物评价

“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餐地跑前线、写报道,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家夏衍评)

“笔阵纵横五十年,书香文采留人间;高谊难忘并肩日,艺旗共举创新天!”(中国现代作家阳翰笙评)

阿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一个勤奋执著的理论家。(《大连日报》评)

阿英个人作品

著作

名称

时间

作品类型

出版社

《现代中国文学作家》

(1-3卷)

1928-1930年

评论

泰东图书局

(1932年增订后改名《批评六大文学作家》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麦种集》

1928年

散文集

上海落叶书店

《流离》

1928年

日记

亚东图书馆

《暴风雨的前夜》

1928年

长诗

上海现代书局

《革命的故事》

1928年

短篇小说集

上海春野书店

《一条鞭痕》

1928年

中篇小说

泰东图书局

《义冢》

1928年

短篇小说集

亚东图书馆

《白烟》

1928年

短篇小说集

上海现代书局

《荒土》

1929年

诗集

泰东图书局

《现代文艺研究》

(又名《力的文艺》)

1929年

评论

泰东图书局

《作品论》

1929年

评论

上海淀书店

《玛露莎》

1930年

短篇小说集

上海现代书局

《文艺批评集》

1930年

评论

神州国光社

《文艺与社会倾向》

1930年

评论

泰东图书局

《怎样研究新兴文学》

1930年

研究论著

上海南强书局

《创作与生活》

1932年

论文

良友图书公司

《现代中国文学论》

1933年

论文集

上海合众书店

《中国新文坛秘录》

1933年

文集

上海南强书局

《夜航集》

1933年

杂文集

良友图书公司

《海市集》

1935年

论文集

北新书局

《小说闲谈》

1936年

札记

良友图书公司

《弹词小说评考》

1937年

文集

中华书局

《晚清小说史》

1937年

史论

商务印书馆

(1955年由作家出版社再版;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抗战期间的文学》

1938年

论文集

广州战时出版社

《中国俗文学研究》

1944年

札记

上海中国联合出版公司

《工厂文娱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1950年

理论

三联书店

《下厂与创作》

1950年

理论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剧艺日札》

1951年

日记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雷锋塔传奇叙录及其他》

1953年

理论

上海杂志公司

(1960年由中华书局再版,更名为《雷锋塔传奇记录》)

《中国年画发展史略》

1954年

理论

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

《中国连环图画史话》

1957年

理论

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

《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1958年

理论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小说三谈》

1979年

札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阿英文集》

1979年

文集

香港三联书店

《阿英剧作选》

1980年

剧作选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阿英散文选》

1981年

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小说四谈》

1981年

札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阿英美术论文集》

1982年

论文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敌后日记》(上下册)

1982年

日记

江苏人民出版社

《小说闲谈四种》

1985年

札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剧作

名称

时间

体裁

出版社/发表地址

《农民的悲哀》

1917年

话剧

/

《欢乐的舞蹈》

1928年

话剧

上海现代书局

《春风秋雨》

1937年

话剧

上海一般书店

《抗战建国纪念日》

1938年

话剧

上海《文汇报》

《新年第一事》

1938年

话剧

上海《大美晚报》

《碧血花》(又名《明未遗恨》)

1939年

历史剧

上海国民书店

《群莺乱飞》

1939年

话剧

上海现代戏剧社

《五姊妹》

1940年

话剧

上海亚星书店

《桃花原》

1940年

话剧

上海亚星书店

《海国英雄——郑成功》

1941年

历史剧

上海国民书店

《牛郎织女传》

1941年

话剧

《万象》

《不夜城》

1941年

话剧

上海剧艺出版社

《洪宣娇》

1941年

历史剧

上海国民书店

《李闯王》

1948年

历史剧

东北书店

《杨娥传》

1950年

历史剧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译作

名称

时间

作者

体裁

出版社

《劳动的音乐》

1932年

高尔基【苏联】

短篇小说

上海合众书店

《母亲的结婚》

1935年

高尔基【苏联】

小说

上海龙虎书店

《高尔基名著精选》

1947年

高尔基【苏联】

选集

上海新陆书局

《我的教育》

1948年

高尔基【苏联】

/

上海新陆书局

参考资料:

阿英后世纪念

1977年6月28日,阿英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整个追悼会低调处理,是粉碎“四人帮”后,党为大师级的作家、艺术家举行的第一个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约五百人,包括郭沫若、茅盾、胡愈之、何长工、张爱萍、齐燕铭、叶圣陶、方毅等。追悼会后,阿英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烈士公墓,但因极左思潮未能肃清,因而对阿英一生的功绩评价很低。1977年12月,中央组织部重新给阿英做了政治结论,把所谓“追随周扬执行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及给潘公展写信是丧失立场的严重政治错误”的不实之词全部推倒。

阿英逝世后10年,长女钱璎、次子钱小惠、三子钱厚祥,遵照阿英生前遗愿,将阿英收藏的12000多册珍贵书籍及文物捐赠给家乡芜湖,阿英的骨灰盒也从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迁至镜湖湖畔。

1987年6月17日,芜湖市举行纪念阿英逝世10周年的活动,并为建在镜湖畔的“阿英藏书陈列室”和塑有阿英头像浮雕的汉白玉纪念基石举行了揭幕式。“阿英藏书陈列室”七个大字为陈云亲笔题写。阿英头像基石上的“文心雕龙”四字则是由李一氓所题。

2000年6月29日,中国文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阿英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中国文联有关领导、文艺界人士和阿英的亲朋友好近百人出席了大会。

阿英补充介绍

  阿英(1900~1977),原名钱德富、德赋,笔名钱杏邨,谦吾、张凤吾、张若英、黄英、黄锦涛、牟殊、残夫、寒峰居士、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芜湖人。其父钱聚仁为钟表修理工。阿英幼入私塾,继入安徽公学附小,后到省立商业学校就读,该校停办后改入芜湖圣雅阁中学,后转入萃文中学,民国7 年(1918 年)考取芜湖邮政局邮务生,年终辞职。民国9 年初赴上海考入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开始在《解放画报》等刊物上发表诗文,并参与上海学生联合会工作,任“日刊”。在沪结识邹恩润(韬奋)、周剑云等,暑期回乡结识刘希平、高语罕。

  民国9 年冬,阿英退学返芜,后在合肥、宣城等地任语文教师,写作《义冢》等短篇小说。

  民国14 年“五·卅”惨案后,阿英在芜湖出版《苍茫》,与李克农、宫乔岩创办民生中学。民国15 年由高语罕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回芜湖,进行革命活动,为当时芜湖革命运动的领袖之一。“四·一二”事变后,蒋介石公开-共产党人,阿英离芜转武汉,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并在邓中夏领导下参与筹备第四届全国劳动大会工作。“八一”南昌起义后,赴沪从事文艺活动。民国16 年与蒋光慈、孟超等组织“太阳社”,次年1 月,《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等杂志,出版《力的文艺》,作品署名经常变换,以防不测。民国18 年被捕,因未暴露身份,后被释放。在狱中写了《灰 家》由出版公司代署名徐衍存公开出版。民国19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筹备和领导工作,选为常委,7 月,选为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常委。民国20 年5月,与夏衍、郑伯奇等组成电影小组,民国22 年,撰写《现代中国文学作家》、《中国新文坛秘录》、《现代中国文学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等。

  民国26 年,抗战爆发后,阿英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日报》,建出版机构,“风雨书屋”,主编《文献》杂志,为出版《鲁迅全集》提供资料。1938 年,冒着危险出版黄镇《西行漫画》(后改名《长征画集》),受组织委托,保存毛泽东著作及党的重要文献。出版《抗战期间的文学》、《剑腥集》、《晚清小说史》等,投入戏剧活动,组织剧社,创作剧本,参加导演,写话剧《春风秋雨》、《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牛郎织女》、《杨娥传》等,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辣裴剧场、璇宫剧院、兰心大戏院等处上演。民国30 年12 月,到苏北,曾在新四军1 师1 旅文工团和新四军3 师工作,给地方文工团排戏、讲课,主编《江淮文化》、《新知识》、《盐阜报》副刊,是“湖海诗社”的主要骨干。民国34 年,由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建议,阿英根据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撰写五幕历史话剧《李闯王》,受到师长黄克诚的赞扬,并在苏北、苏中、华东等地上演100多场。解放后,译成外文,在捷克布拉格民族剧院演出。抗日战争期间,撰写《扫荡别记》、《春荒杂记》、《敌后日记》记录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对敌斗争史。抗战胜利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中大学文学院院长。在北撤途中,获悉长子钱毅在淮安采访被捕牺牲,后含泪为子编《怎样写》并撰《钱毅小传》。

  民国36 年,阿英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委文委书记。次年,帮助关东总工会举办“关东艺术活动”,为推动旅大市群众文艺开展,撰写《工厂文娱工作的理论》和《下厂创作》。1949 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是华东代表团团长、大会常务主席团成员,后任天津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1951 年,调任华北文联主席。1954 年,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其间,仍坚持创作,撰写《剧艺日札》、《元人杂剧》、《小说二谈》,重版《晚清小说史》,集成《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及《明清文学丛钞》,还编写纪录电影剧本《梅兰芳》。阿英对美术亦有研究,战争年代,搜集部队与地方的美术作品—— 木刻、年画、连环画、皮影等,解放后,搜集历代国画、石刻, 对杨柳青、桃花坞等木刻年画、窗画认真研究,编写出版《中国年画发展史略》、《中国连环画史话》、《红楼梦版画集》,撰写有关美术论文。阿英一生酷爱书

  籍,生平节衣缩食购书,为旧书店常客,搜罗之广,藏书之众,超出郑振铎,有“坐拥书城”之誉。“文革”中阿英与书同时被扫地出门。1975 年,以抱病之躯整理其子钱毅遗稿近百万字,继而病情恶化,未能完成,1977 年6 月17 日在京逝世。阿英生平著作70 余部1000余万字。在其弥留之际,嘱其子女将劫后残存的4900 种1.2 万余册珍贵藏书捐赠给家乡芜湖市,以表示对故土的桑梓之情。其女钱璎、次子小惠、三子厚祥于1987 年5 月,将阿英骨灰盒及其捐赠的书籍护送到芜湖,置于镜湖公园烟雨墩。芜湖市建“阿英藏书陈列室”,-题写室名。阿英头像浮雕纪念基石镌有“文心雕龙”4 个字,为李一氓所题写。张爱萍、楼适夷、王阑西、魏巍、黄裳、柯灵、陆文夫、赖少奇、石凌鹤等也题词写诗,称赞其高风亮节,有曰“制剑扬鞭征腐恶,文章道德景前贤。”阳翰笙题写诗句为:“笔阵纵横五十年,书香文采留人间;高谊难忘并肩日,艺旗共举创新天。”

  “阿英”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