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名人赵光义介绍
宋太宗赵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 ),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
赵炅在后周时荫补入仕,官至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宋朝开国后,拜殿前都虞候。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以后长期出任开封尹。开宝六年(973年),受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突然驾崩,赵炅匆忙登位。他即位后,继续推进其兄未竟的统一事业,迫使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随后乘胜攻辽,试图夺取燕云地区,却兵败高梁河,自己也中箭受伤,仓皇逃走。雍熙三年(986年)再度发兵北伐,亦被辽击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此外,他对定难军(党项)、静海军(交趾)等唐末以来割据的边疆藩镇的用兵亦未能成功。他奉行守内虚外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并大规模扩大科举取士,加强“重文”风气。他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
至道三年(997年),赵炅驾崩,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后加谥“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
概述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太宗立像轴
赵炅人物生平
赵炅本名匡义,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昭宪太后杜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后晋天福四年十月初七日(939年11月20日)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据说,杜氏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直到赵炅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赵炅从小聪颖,与别的孩子游戏,都畏服他。 他尤其得到杜氏的钟爱。
显德元年(954年),赵匡胤在后周将帅中露头角,赵炅亦补为右班殿直,不久迁供奉官。至显德五年(958年),改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成为下级军校。据记载,赵炅在这段时间颇为好学,嗜好读书。赵弘殷征淮南时,曾特地搜寻古书送给赵炅,因此他得以培养深厚的文化素养。 同时,赵炅自称在征淮南时也亲身参与,并在战场上射死无数南唐军,其后又参与后周攻辽河北之战。 有观点认为,这些史书记载或赵炅自述的他在后周时期文武兼备的事实都不可靠。 不过,他后来确实喜好文墨、多才多艺。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日,周恭帝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北上抵御契丹,翌日发生陈桥兵变,回师开封,自立为帝,建立宋朝。关于这时赵炅的动向,有两种相反的说法:一说他随兄出征,参与兵变,并在兵变后拦住赵匡胤的马,请求不要掠夺开封百姓,得到赵匡胤允诺,从而保全了开封,也使赵匡胤萌发将来传位给他的念头。 一说他留在京城陪母亲杜氏,消息传来时,欢呼雀跃出迎。 有学者认为第一说不可信。
宋朝开国后,赵炅就被拜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并由“匡义”改名“光义”。建隆元年(960年)五月,赵匡胤出征在潞州起兵的李筠,赵炅被任命为大内都检点,留守开封。八月,赵炅领泰宁军节度使。十月,赵匡胤南征在扬州起兵的李重进,赵炅任大内都部署,留守开封。 通过完成两次留守京城的任务,赵炅进一步获得兄长的信任,取得一定的兵权。 与此同时,杜太后要求赵炅外出时必与“赵书记”(赵普)同行,以锻炼其处理事务的能力。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杜太后去世。七月,赵匡胤委任赵炅为开封尹、同平章事。 此后赵炅就一直担任开封尹之职(俗称“判南衙”),直到继位。在此期间,他仗着兄长的信任,举止高调,排场盛大,被开封人惊叹“好一条软绣天街” ;又广泛结交各路豪杰才士,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自宋朝开国起,赵炅就觊觎皇位,而他必须跨越的障碍则是中书令赵普。为此,赵炅与赵普开始了明争暗斗。乾德元年(963年)二月,赵匡胤突然要任用符彦卿(周世宗和赵炅的岳父)掌管禁军,被赵普极力阻止,符彦卿很可能是由赵炅推荐,所以有人认为此事是赵普与赵炅的第一次斗争。乾德三年(965年),赵匡胤对赵普说自己有意重用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冯瓒,第二年赵普就查出冯瓒曾向赵炅行贿金带及其他珍玩等物,使冯瓒被下狱治罪。就在冯瓒出事那年,赵炅将自己幕府中的左补阙、开封府推官宋琪赶走,让赵匡胤派他出知陇州,而宋琪正是赵普的同乡兼好友,故被认为是赵炅对赵普的报复。此外,赵普在杀姚恕、贬石熙载、阻止窦仪执政等事件亦扮演重要角色,而这三人都是赵炅的幕僚或亲信。直到开宝六年(973年)八月,赵普因风头太盛,得罪赵匡胤,因而罢相。随着赵普的失势,赵炅也获得“准皇储”的地位,不到一个月后就被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而赵普罢相后,赵炅的亲信卢多逊升参知政事,楚昭辅升枢密副使,他的势力已经开始控制中枢。
尽管赵炅在开宝后期位高权重,但他与赵匡胤的关系并非亲密无间,是有矛盾、有裂痕的。开宝末年,赵匡胤得知赵炅强买青州女子(可能是后来的邵贤妃)之事,即下令严捕赵炅的亲信安习,其中也包含警告赵炅之意。 此外,晋王府一名宦官请求将木场大木用来制造器具,也引发了赵匡胤的震怒。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的下雪之夜,赵匡胤突然召见赵炅,嘱托后事,左右都听不到,只是烛影下赵炅有时离席,如同谦逊退避之状。随后赵匡胤将柱斧朝地上划,大声对赵炅说:“好为之。”第二天凌晨,赵匡胤就在睡梦中驾崩于万岁殿。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出宫,召赵匡胤的四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衙找赵炅,并与同时赶过来的左押衡程德玄让赵炅入宫。赵炅大感震惊,说要与家人商议,到内室很久都不出来。王继恩催促促道:“事久,将为它人有矣!”随后赵炅就偕王继恩等入宫。王继恩让赵炅留在直庐稍等,自己先进宫通报,程德玄则表示:“便应直前,何待之有!”坚持要赵炅直接进宫,于是赵炅进入寝殿。宋皇后只好承认现状,叫他“官家”,并请他保住自己母子的性命。赵炅哭着说:“共保富贵,勿忧也!”二十一日,赵炅即皇帝位,并且不按翌年改元的惯例,宣布开宝九年(976年)十二月为太平兴国元年。 翌年二月初九日,改名为炅。
登极之际,赵炅宣布国家的大政方针将依照太祖时的轨道运行,同时表示自己是太祖所创建事业的正式继承人,并把太祖的治国理政原则浓缩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八字,也是自己着意努力的方向,这对于稳定宋初的政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词条:宋灭北汉之战
赵匡胤去世时,中原尚未统一。除了称臣于宋的南方吴越和泉漳地区外,还有割据太原、联辽抗宋的北汉政权。赵炅即位后,顺利完成了兄长遗留的统一中原的事业。
赵炅即位不久,就加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检校太师。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陈洪进离开泉州,北上开封朝觐。八月,陈洪进在崇德殿觐见,赵炅礼遇优渥,赐钱千万、白金万两、绢万匹,却不放他返回泉州、漳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陈洪进被迫上表献所管漳、泉二州。稍早前的二月,吴越王钱俶亦来开封朝觐,赵炅宠遇极隆,却也不放他回杭州。在听说陈洪进纳土后,钱俶也在五月步其后尘,纳土归宋,吴越国一军、十三州、八十八县也并入宋朝。南方由此得到统一。
接着,赵炅的目光转向了北方的北汉。赵匡胤曾三征北汉,又迁徙北汉俘民、骚扰其农事,虽未能将北汉消灭,但已极大消耗了北汉的军力、财力。赵炅即位伊始,就对弟弟齐王赵廷美说:“太原,我必取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炅就亲征北汉之事询问枢密使曹彬,曹彬赞成,赵炅遂决意亲征。宰相薛居正认为北汉疲敝,无需亲征,且举出后周征北汉失利之事,指出北汉有辽作为外援,坚壁不战,亲征未必奏效。但赵炅说:“今者事同而势异,彼弱而我强。昔先帝破此敌,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为今日事也。朕计决矣,卿等勿复言。”赵炅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先以兵围攻汾、沁、岚诸州,然后合兵围攻太原,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四将分别攻打东、南、西、北面。二月,赵炅御驾亲征。前后所遣军马,超过十万以上。三月,郭进在石岭关南击溃来援救北汉的数万辽军,于是北汉援绝;接着,又抓获了带着蜡书向辽告急的北汉使者,并拉到太原城下展示,城中为之士气大跌。
自春天到夏天,宋军日夜攻打,矢石如雨,昼夜不息,太原城中已难以支持。四月,赵炅到太原城下督战,他“躬擐甲胄,蒙犯矢石,指挥戎旅”,左右侍从进谏他不要冒险,他说:“将士争效命于锋镝之下,朕岂忍坐观!”宋军将士听说后,士气更加振奋,争先冒死攻城。五月初一,太原羊马城陷落。五月三日,北汉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投降。五日,赵炅至太原城南,督诸将急攻,“士奋怒,争乘城,不可遏”。赵炅担心愤怒的宋军破城后展开屠杀,便下令暂停进攻,亲自起草诏书,要求北汉国主刘继元从速出降。当夜,刘继元遣客省使李勋奉表请降,赵炅得表大喜,派通事舍人薛文宝持诏书入城抚渝。六日清晨,刘继元率其官穿素服纱帽待罪于城台之下,赵炅下令释放,命其登台,予以劳问。于是河东一军、十州、四十一县并入宋朝,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至此完全结束。 自晚唐以来,太原长期作为抗拒开封政权的堡垒而存在,故赵炅下令毁太原旧城。
主词条:高梁河之战、雍熙北伐、君子馆之战
平定了中原的割据政权后,赵炅转而经营边疆,试图达到唐后期疆域的水准。其中最重要的地区是被辽朝占领的幽云地区,此外还有西北的定难军(党项)、南方的静海军(交趾)等割据势力,不过他对边疆的经略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宋军平定北汉以后,赵炅欲挟战胜之威,直捣幽州,一举夺取幽云地区。当时,宋军攻围太原累月,军士疲乏,大多数将领不赞成即刻北伐,只有殿前都虞候崔翰赞成,独自上奏说:“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也。”赵炅听信其言,遂令枢密使曹彬负责调动军队。五月二十二日,赵炅一行离开太原。二十九日,赵炅一行到达镇州(今河北正定),稍事休整,十三日正式发动北征,督军离开镇州北上。二十日,赵炅督率宋军进至岐沟关,辽朝东易州刺史刘禹(一作刘宇)降宋,宋军前锋军傅潜等人与辽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交战于沙河地方,取得胜利。 二十一日,赵炅率兵进至涿州,判官刘原德(一作刘厚德)投降。 二十三日黎明,赵炅就到达幽州城南,驻扎宝光寺,并亲自率兵击退城北屯驻的万余辽军,进围幽州。二十五日,赵炅指挥诸将攻城。 在辽守臣韩德让、耶律学古的守御下,宋军攻城失利。 随后耶律休哥所率的五院部援军赶来,于七月六日在幽州西北的高梁河与宋军交锋,赵炅亲赴前线督战。战至黄昏,辽军耶律沙部败退,宋军刚松一口气,辽将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各率所部就从左右翼钳形夹击,宋军急忙调动围城部队迎战,幽州解围。宋军在辽军的猛攻之下,阵脚大乱。 七日黎明,赵炅大腿中两箭,只身逃离战场。 宋军失去指挥,群龙无首,四散溃逃,辽军追杀三十余里,斩首万余级,获兵仗、器甲、符印、粮馈、货币无数。 赵炅的行在服御宝器、随从宫嫔(可能主要是俘虏的北汉嫔妃)都落入辽军手中。 八日,赵炅逃至涿州 ,让高琼在御营作为自己的替身 ,他本人因腿伤而不能骑马,换乘驴车,向南狂奔。 追击的辽将耶律休哥也在激战中三处受伤,以致无法骑马,只能乘轻车追击宋军,一直追到涿州,也未能俘虏赵炅,遂收兵返回幽州。 九日,赵炅逃至易州金台驿,得知宋军全军溃逃,派殿前都虞候崔翰去收容逃兵,自己则继续南逃。十一日,赵炅逃到定州,闻知辽军北还,才有喘息之机。十三日,赵炅离开定州,一路南下,于七月二十八日抵达开封。 这次北伐幽州,遂以宋军惨败而告结束。后来赵炅反思道:“朕往岁既克并、汾,观兵蓟北,方年少气锐……往则奋锐居先,还乃勒兵殿后,静而思之,亦可为戒。”
其后一年中,辽军屡次南下,在满城、雁门关、雄州(瓦桥关)等地与宋军开战,互有胜负。赵炅在瓦桥关之后欲再次亲征幽州,在文臣李昉、扈蒙的劝阻下从大名府班师。 此后,赵炅一面抵御辽军南下,一面联络鞑靼、定安、女真、高丽等国家或部族,一起围堵辽朝。 其后,赵炅从知雄州贺令图等人那里得到辽朝主少国疑、内部不稳的情报,便决定再组织一次北伐。他无视文臣们的反对,单独与自己亲信所在的枢密院秘密商议北伐大计,甚至一日召见六次,却不让中书门下参与。他吸取高粱河之战孤军深入导致兵败的教训,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计划先让曹彬在山前战线虚晃一枪,吸引辽军,从而让潘美、田重进趁虚夺取山后地区,接着与曹彬会师幽州。雍熙三年(986年)三月,宋军第二次北伐打响,史称雍熙北伐。起初进展顺利,西路潘美很快占领山后的寰、朔、应、云四州,中路田重进从飞狐口攻占蔚州,东路曹彬亦从雄、霸州进攻山前,占领岐沟关、新城、固安,进而夺取涿州。然而辽军增援部队很快赶来,曹彬粮食不继,在十余天后撤离涿州,至雄州补给。赵炅起初就对曹彬进军太快不满,在听说他撤军后又痛斥其“失策之甚”,急忙遣使命曹彬不要再前进,而是沿白沟河向其麾下的米信军靠拢,养兵蓄锐,为西路军张势,等西路军完全攻占山后,然后与田重进军会后,会师幽州,与辽军决战。但是,曹彬部下诸将已听说中、西路军连克州县,屡战获胜,认为东路军乃北征主力,握有重兵而不能有所攻取,是耻辱,于是纷纷要求出战。曹彬无力约束,只好依从诸将意见,携带足够五十天的粮草,与米信军会合,北渡白沟河,再度往攻涿州,到达涿州发现粮饷不够,再次退兵。五月三日,撤退的宋军在岐沟关遭遇追击他们的萧太后和耶律休哥所率的辽军主力,惨败而归。赵炅闻败报,急命田重进、潘美两路也撤军。西路撤军时,护送百姓的杨业所部宋军在陈家谷口遭遇耶律斜轸所部辽军,杨业战死。雍熙北伐遂以失败收场。赵炅及贺令图等仍不放弃北伐试图,部署新一轮对辽攻势,辽军先行向宋军发动攻击,于十二月大破宋军于瀛洲君子馆,刘廷让所部数万人被歼,贺令图、杨重进等将领被俘。此后,宋对辽由攻势转入守势。
除了收复幽燕的计划破产以外,赵炅对交趾、定难的经略也陆续失败。淳化二年(991年),赵炅对侍臣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淳化四年(993年),他又对宰相吕蒙正说:“治国在乎修德尔,四夷当置之度外。” 由此可见宋朝停止武力开疆拓土,全面转向守内虚外。 而宋朝内部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是四川,淳化四年(993年)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赵炅派心腹宦官王继恩领兵镇压,到至道元年(995年)才完全平息。
赵炅在即位初期,为安抚人心,对弟弟赵廷美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采取了一系列优待措施。任命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以示沿用赵匡胤时“皇弟尹开封”之旧制;又以赵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以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并让赵廷美、赵德昭并位在宰相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高梁河之战时,中箭逃走的赵炅一度与大部队失散,诸军打算推戴从征的赵德昭为主,但不久又与赵炅取得联系,遂作罢。班师后不久,赵德昭就自杀了,史书记载赵炅听说赵德昭自杀时的反应是“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两年后,赵德芳也突然英年早逝。后人认为可能是赵炅在经历高梁河之战后对深感赵德昭的威胁,威逼赵德昭自杀,然后惺惺作态,而赵德芳也很可能是赵炅害死的。太乎兴国七年(982年),在宰相赵普的支持下,赵炅借口赵廷美图谋不轨,贬为西京(洛阳)留守,接着降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两年后,赵廷美死在那里。对赵炅的皇位构成威胁的三人至此被全部清除。
赵炅有九个儿子。在即位之初,他虽然晋封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三人,但未给自己的儿子封王,更未立储。等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五月赵廷美被安置房州后,赵炅就在七月封长子赵德崇(后改名元佐)为卫王、检校太傅,次子赵德明(后改名元佑、元僖)为广平郡王、检校太保,皆拜同平章事。这还仅仅是使相,并无干政之权。其后,赵炅又命卫王和广平郡王轮日往中书视事,让他们参政。不过赵元佐在赵廷美被贬房州时“独申救之”,两年后赵廷美的死讯传来时,他得了心疾,作发狂之状,不能奉朝请,从此失爱于赵炅,被排除出皇位继承序列,雍熙二年(985年)九月,赵元佐因纵火焚宫而被废为庶人,流放均州,不久召回,幽禁南宫。雍熙三年(986年)十月,赵炅以陈王(后改封许王)赵元僖为开封尹,兼侍中,大有成为皇储之势。然而,赵炅虽钟爱赵元僖,却始终拒绝正式建储,为此处置了请求立赵元僖为皇太子的宋沆及被疑为幕后主使的宰相吕蒙正等,改任吕端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赵元僖暴死,赵炅一度非常伤心,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提及立储之事。直到淳化五年(994年)九月,身体每况愈下的赵炅才征询寇准对于储君的意见,寇准不愿回答,赵炅便提出立第三子襄王赵元侃,寇准赞成,于是任命赵元侃为开封尹,改称寿王。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十八日,赵炅正式宣布立赵元侃为皇太子,改名赵恒。 自唐中叶以来,就很少立皇太子,五代十国时的中原王朝也没立过太子,因此赵炅立太子被视为一大盛事,赵恒被立为太子后参拜太庙回宫途中,开封民众欢呼雀跃,甚至有人称他为“少年天子”(一说“真社稷之主也”)。赵炅从李皇后那里听说这事,觉得“百姓但知有太子,而不知有朕”“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为此迁怒于寇准,但经过寇准的一番解释,他才消气。
赵炅在高梁河之战中大腿中了两箭,“岁岁必发” ,御医无能为力,他就到处寻医问药,甚至相信侯莫陈利用、潘阆等江湖郎中及僧茂贞、道士王得一等,但箭伤终究未能痊愈。至道三年(997年)正月二日,赵炅病情加剧,无法上朝,只得改在便殿决事。二十三日,皇太子、诸王、文武群臣因赵炅病重,都到佛寺修斋祈福。三月二十八日,赵炅病危,已不能视朝。三月二十九日,赵炅驾崩于万岁殿,终年五十九岁。群臣上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十月十八日,葬于永熙陵,后累加谥为“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赵炅轶事典故
《太宗实录》和《国史·道释志》记载,宋立国之初,有神降于凤翔府盩厔县民张守真家,自称“天之尊神,号黑杀将军(黑煞将军)”,张守真遂成为道士。每次黑杀将军要来时,“室中风萧然,声如婴儿”,只有张守真能听出来。在人们祈祷时,他就预言祸福,每每应验。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召见张守真,询问黑杀将军之事,听了后不太相信。十月十九日,命内侍王继恩在建隆观等待黑杀将军降临,黑杀将军降临后说“晋王有仁心”。结果赵匡胤第二天凌晨死去,晋王赵炅登基。《括异志》则称张守真本人就被黑杀将军附体,赵匡胤听说他的神奇,将他召至开封,设醮于宫廷,张守真预言了赵匡胤的死期(十月二十日),赵匡胤乞求将他延命至收复幽云为止。张守真说:“晋王有仁心,历数攸属,陛下在天,亦自有位。”赵匡胤将张守真监禁于左军,等过了十月二十日再治罪,结果赵匡胤果然在那天凌晨驾崩,晋王赵炅继位。
赵炅继位后,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张守真紫衣、象简,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赐号“崇元大师”,淳化五年(994年)授凤翔府管内道正,又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加封黑杀将军为“翊圣将军”,在凤翔府盩厔县修筑上清太平宫以奉祀之。至道元年(995年),张守真称黑杀将军不再降言,次年闰七月张守真死。不到一年,赵炅也驾崩。此后,黑杀将军继续受到赵宋皇室的崇奉,号为翊圣真君。有学者分析认为,张守真是深度卷入王朝高层政治斗争的术士,帮助过赵炅夺位,地位极高但又深受猜忌,赵炅晚年考虑传位时,张守真被视为不可控因素而被毒死。
相传开宝末年,赵匡胤打算迁都洛阳。时为开封尹的赵炅(赵光义)上奏反对道:“京师屯兵百万,全藉汴渠漕运东南之物赡养之,若迁都于洛,恐水运艰阻,阙于军储。”赵匡胤留中不发。后来赵炅利用受召见的机会当面对赵匡胤谏阻迁都洛阳,赵匡胤说:“迁洛未已,久当迁雍(长安)。”赵炅询问理由,赵匡胤说:“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之故事以安天下也。”赵炅只说“在德不在险”,赵匡胤默不作答。等到赵炅走后,赵匡胤说:“晋王之言固善,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炅嗜好读书,曾表示自己“他无所爱,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一月,李昉等编纂的大型类书《太平总类》(一千卷)基本修成,赵炅在二十九日宣布自己从十二月初一日开始将每天看三卷,将此书看完。宰相宋琪等劝他:“天寒景短,日阅三卷,恐圣躬罢倦。”赵炅却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因知好学者读万卷书,非常虚语耳。”读了十多天后,下令更书名为《太平御览》。 赵炅坚持了一年时间,即使当天有事未读,也会在第二天补上,终于读完了这部卷帙浩繁的书。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初四日,京城开封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赵炅派遗中使赐给城中孤老贫穷者每人千钱及若干米、炭。 “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赵炅即位不久,为了“帖服中外”,便利用有京城中有乞丐大骂自己行乞不得的一家主人的机会,派人当着围观群众将那名乞丐杀死,然后逃逸。案情上报后,赵炅大怒,说“是犹习五季乱,乃敢中都白昼杀人”,指示严加搜捕,务必抓住凶手。开封府很久都没抓到凶手,担心赵炅治罪,便以“主人不胜其忿而杀之”结案。赵炅得报后,佯装大喜,并要求将狱词送给自己最终审核的同时还把作为行凶物证的刀献上。开封府遂奉命献狱词及刀。赵炅命身边宦官将自己的刀鞘拿来,结果这柄刀居然能纳入刀鞘。赵炅拂袖而起,说:“像你们这样办案,难道不会冤杀人吗?”赵炅由此揭穿开封府屈打成招、草菅人命的面目,从而显示出自己的英明和洞察力。
据说赵炅通晓望气之术。有一年春天,他自金明池返回,正好下雨,又无雨仗,于是到拱圣营辕门避雨。赵炅对左右侍从说:“此营他日当出节度使二人。”当时营内有夏守恩、夏守赟兄弟二人,后来夏守恩官居节度使,夏守赟官居知枢密院事及宣徽南、北院使。
赵炅非常俭朴,从来没穿过新衣服。枢密使王显等伺候他身边时,多次盯着赵炅的裤子看。赵炅觉得奇怪,问他们看什么。王显等回答:“陛下裤纹缕皆倒。”赵炅笑道:“浣濯频故尔。朕念机杼之劳,且欲化天下以俭也。”
赵炅对废旧物品也积极利用。有一次,油衣库说有数万帘幕破损废旧,请求毁弃。赵炅命将其煮染杂色,做成数千旗帜。后来,他又命令将营缮弃材做成数千日用品,赐给宰相李昉等。
至道二年(996年),赵炅命令用黄绢代替织成帛,覆盖在御马的鞍勒上。
赵炅十分喜爱书法,在听政之暇,每以观书及笔法为意,所以能够洞悉诸家字体的妙处,改进自己的书法。当时,“书有家法”“善正书行草”的王著任翰林侍书,赵炅派中使王仁睿把他的字拿给王著看,王著说:“未尽善也。”赵炅临学益勤,隔了一段时间,又写了字让王仁睿送给王著看,王著仍然说“未尽善”。王仁睿向王著询问,为什么老说“未尽善”,王著说:“帝王始学书,或骤称善,则不复留心矣。”赵炅又练习了很久,再次派王仁睿把他写的字拿给王著看,王著才说:“功至矣,非臣所能及。” 在苦练之下,赵炅通晓草、隶、行、八分、篆、飞白六种字体,其中小草和飞白尤其精妙。 淳化三年(992年),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他还在钱币上题字,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均为其手书,开启了御书钱之先河。
除了书法外,赵炅在音律、围棋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他创制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让太常乐工肄习之以备登荐。 在围棋上,他棋艺高超,号称“棋品至第一”,最喜爱棋手贾玄,并创制“弈棋三势”(独飞天鹅势、对面千里势、大海取明珠势),并命内侍裴愈拿去给馆阁学士看,结果没有人能看懂。赵炅亲自指授,诸学士方才明白,都为其神妙而折服。与赵炅对弈的棋待诏们,多能复盘,制成棋谱,藏于秘阁。 赵炅还擅长蹴鞠、击毬。
据宋人笔记记载,江南(原南唐)国主李煜的妻子小周后在亡国后被封为郑国夫人,每年都会随其他命妇进宫。赵炅在位时,她一入宫就几日不出,出宫后就破口大骂李煜,李煜终日以泪洗面。 元人徐大焯《烬余录》也有类似记载,并称李煜因抱怨小周后入宫数日不返而“暴卒”。 明人沈德符和清人王士桢均声称看到过宋人所绘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据说画中的赵炅头戴幞头,面黑而体肥,阳具很大。周后则肢体纤弱,由数宫人抱持,作“蹙额不能胜之状”。 不过该画现已失传。此外,传闻他与后蜀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也有风流韵事,并为此害死孟昶、气死赵匡胤。
赵炅历史评价
《宋史》(脱脱、阿鲁图领衔,欧阳玄、揭傒斯等修):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至于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帝之谓乎!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赵廷美)之贬死,武功王(赵德昭)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自评:
①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礼接群臣,无非求于启沃。
②朕为其父母,居亿兆之上,位尊责重,莫遑宁处。每日与卿等相见,虽不形于颜色,然而中心忧念,无须臾之安。由是内修政纪,救万民之愁疾;外勤戎略,定三边之狂孽。以至有司常职,米盐细事,朕亦不惮劳苦,并躬亲裁断。遂致上天悔祸,否极斯泰。巴蜀余妖窜伏黔水,继迁丑类穷蹙沙漠。而又普天之下,九谷咸登,塞北江南,红粟流衍。朕岂望才经灾歉之后,便睹兹开泰,深自庆慰也!
③自晋、汉以来,朝廷削弱,主暗臣强,纪纲大坏,仅成邦国。朕承丧乱之后,君临大宝。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政,以其习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于是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无异。朕执心坚固,靡与动摇,昼夜孜孜,勤行不怠,于今二十载矣。卿等以朕今日为治如何也?虽未能上比三皇,至于寰海宴清,法令明著,四表遵朝化,百司绝奸幸,固亦无惭于前代矣。……朕自君临,未尝一日不鸡鸣而起,听四方之政,至于百司庶务,虽微细者,朕亦常与询访,所以周知利害,深究安危之理,故无壅蔽陵替之事。
王称:太宗以英睿之姿,佐太祖定天下,开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故太祖勤勤于传袭,非特以昭宪顾命而已。太宗以明继圣,而能广文之声,卒其成功,乃大一统。于时北自常、碣,南极岭表,东际海岱,西接洮、陇,宋之威德,斯为盛矣。
朱熹:太宗每日看《太平广记》(应为《太平御览》)数卷,若能推此心去讲学,那里得来!不过写字作诗,君臣之间以此度日而已。
张溥:艺祖受禅虽不正,幸兄弟友爱,贤圣序及,人伦极盛。而涪陵贬死,武功自杀,开宝宋后,崩不成丧,议者不能为晋王恕也。史称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戒畋游,绝远物,抑符瑞,闵农考绩,讲学劝谏,彬彬至治,成康文景,亦曷尚兹?独天显内亏,贻几大德。假令尧戮帝挚之后,舜驱丹朱于死,《尚书》二典,不作久矣。又怪帝好直言,鲠士满朝,若田锡、王禹偁者流,铺陈治道,何以独缺五伦?秦王之狱,赵普进而卢多逊窜,帝所伤心,路人知之,群工左右,宜默默也。天下大物,与子大经,德昭终存,岂容再误?惜不得其死耳。若青、齐父老,咏歌神圣,愿率子弟清路,封禅泰山。设武功南面,又安能致此一统?
王夫之:
①英察之主。
②太宗谓秦王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殆乎知道者之言也夫!……太宗之择术善矣。
③夫宋之所以生受其敝者,无他,忌大臣之持权,而颠倒在握,行不测之威福,以图固天位耳。……太宗颠倒其大臣之权术,又奚能取必于闇主?徒以掣体国之才臣,使不能毕效其所长。呜呼!是不可为永鉴也欤!
爱新觉罗·弘历:
①内侍领兵,仍唐弊政。其后童贯、梁师成之擅权,实由此开其端。太宗虽不与宣徽之除,而命之领兵,已属乖舛,作法于凉,不能辞贻谋不善之责矣。
②“置我何地”语,几与唐宣宗“遂为闲人”相类。太宗英明素著,不应若此。且因宫中相庆,易愠为喜,复召准饮尽醉,尤为轻率。此事谅非太宗实录,或当时因德昭、廷美之不得其死,稗官家饰说以污蔑之耳。
张佩纶:宋太宗之逼德昭,路人皆知。……宋太宗既杀涪陵,乃从容谓宰相:“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后出嫁赵氏,生廷俊”云云。李昉曰:“宫禁中事,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毕氏《考异》谓:“果如太宗言,则宣宗[祖]私其子之乳母而使有子,是淫也。杜后又不能容,而使出嫁,是妒也。一言而两彰父母之失,乡党自好者耻之。身为天子,忍言之乎?”此诚欲盖弥影耳。余以为,兄弟亲疏岂以同母不同母为定有罪,则诛管、蔡不足病周公。反是,则凉薄残忍而已矣。太宗欲掩其杀弟之名,而诬其父母。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宋之开国如此,不足道也。
蔡东藩:
①尺布可缝粟可舂,如何兄弟不相容?可怜骨肉参商祸,刻薄又逢宋太宗。
②寸心未许乃兄知,虎步龙行饰外仪。二十二年称令主,伦常缺憾总难弥。
毛泽东:
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②(接《宋史》“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赞语后)但无能……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③(针对赵炅立太子时“欲置我何地”之语)赵匡义小人之言。
漆侠: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宋太宗将宋太祖立国的方针、政策发挥到了顶点,把专制主义集权制推到了绝境。事物的发展总有它自己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便会沿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守内虚外”发展到顶点,就必然是“斥地与敌”。
张其凡:太宗一生,可说是功过参半。功在国家、社会、后世,过亦在国家、社会、后世。……自太宗时期恢复统一后,中国统一的趋势加强,内部的藩镇割据分裂已成为不可能。……从宦官专权、武人当政,恢复为文官统治,最终是在太宗时期完成的。仅仅上述两方面,就足以使宋太宗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留下他深深的足迹。宋太宗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应该予以称道的。然而,宋太宗在历史上又是有重大过失的君主。在周世宗、宋太祖所奠定的基础上,宋太宗本可更进一步,不仅完成统一大业,恢复和强化文官统治,更可完善法制,收复幽云十六州,拒强敌于长城以外,开赵宋兴旺之基业,展中原繁荣发展之宏图,对历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但是,宋太宗处心积虑,经营十多年,才靠阴谋夺取了帝位。皇位继承之谜,造成他统治的危机,引起朝野的猜测,一直像阴影笼罩在太宗头上。于是,太宗孜孜于要誉,急于建威树望,塑造起高大的光辉形象,为此而迫漳泉陈洪进、吴越钱俶纳土,出兵攻取太原,继而又两次发动北征,结果是两次攻辽大败,伤动宋朝元气,威望终未能立,反罹箭疮之疾,折磨后半生;内患不已,德昭、廷美等人,必迫死而后心安,孰料长子心疾佯狂,次子暴卒,身后几乎发生宫庭政变。是以太宗时期,政治大计,竟未遑多顾,多循太祖之政而已,经济、文化虽大有发展,但困扰有宋后世的“积贫积弱”之势,业已形成,终未能臻于治世,且给后世带来莫大危害。宋太宗时期,既是中唐以来乱世的结束期,又是宋代“积贫积弱”的开始期。宋太宗其人,对于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
赵炅主要作品
赵炅著述甚丰,宋朝龙图阁保管其御制诗文及御书共计有五千一百一十五卷(轴、册)以及数十个御书素扇。 不过其诗文集均已亡佚,只有部分诗文及书法作品传世。《全宋诗》《全宋诗订补》《全宋诗辑补》辑有其诗《逍遥咏》《缘识》《太平兴国七年季冬大雪赐学士》《试赵昌国》《赐陈抟》《赐苏易简》《佛牙赞》《送赵普》《拟古》《赐张齐贤母》《海棠》《见东京豪富民迟起吟》《步虚词》《白鹤赞》《太清乐》《御制秘藏诠》等数千首诗和若干残句,大部分是从佛道文献中辑出的。
赵炅后世纪念
主词条:永熙陵
赵炅死后葬于河南巩县宋陵中的永熙陵,由上宫、下宫、元德皇后陵、明德皇后陵、章穆皇后陵组成。
赵光义补充介绍
宋太宗(939~997年)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赵廷美大8岁。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岁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赵光义(宋太宗)
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宋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时的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耶律休哥射伤宋太宗,乘驴车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因此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相关事件
太宗继位之谜
要想全面了解太宗一朝的施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太宗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烛影斧声
汴京午门石狮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缔造者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匡义即位,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
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匡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匡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匡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匡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而匡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匡义,匡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匡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匡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匡义,就是承认匡义做皇帝了,赵匡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匡义便登极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极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0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姑且不论太宗是否毒杀太祖,是否编造“金匮之盟”,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太宗继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巩固帝位。
太宗一即位,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对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其实,太宗早在继位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了。太宗任开封府尹长达15年之久,正是韬光养晦之时,他在此期间组织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据统计,光晋王的幕府成员便有60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光义还有意结交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太祖的旧部,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太宗都着意加以结纳。这两人都与太宗关系密切,在太宗继位后都升了官。太宗继位后,其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太祖朝的大臣。此外,太宗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不过,太宗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当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况且太宗朝取士多,而一旦被录取,士子们便青云直上,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无疑对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太宗也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整个朝廷逐渐变成服从自己的机构,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传位难题
不管太宗如何在文治武功上谋求超越太祖的地位,但终太宗一朝,却始终无法摆脱太祖的阴影。太宗继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廷美传回太祖之子德昭。这是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太宗也不例外。为此,太宗绞尽脑汁,力图一一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走过了一段充满风波曲折的历程。
所谓的金匮之盟可能是太宗、赵普捏造出来的,虽然一时能掩人耳目,但最终限制了太宗传子的愿望。这还得靠太宗和赵普自己解开这道难题。在此过程中,太宗逼死弟弟和侄儿,逼疯长子,其间的无奈、痛苦也许他再也不愿重受一遍。
赵普在太宗定储一事中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太宗曾以传国之事询问赵普的意见。赵普一生读书不多,但好读《论语》,并从中学到一些治国之道。他曾对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指《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因此以“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于世。
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枢机构执政达10年之久,与太祖私交甚好,被其视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事上,赵普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赵普的权势甚至一度在晋王光义之上。他还反对过太祖传位晋王光义的意图。因此,他与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
太宗继位后,赵普的地位已远远不及太祖时代,颇受压抑和冷漠。太宗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对赵普这样的太祖旧臣自然心存猜忌,何况两人还曾是政敌呢。然而,赵普是开国元勋,太宗要安抚人心,自然需要利用这样的元老重臣装点门面,所以对赵普在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有危险的情况下,政治态度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于是,当太宗向他询问传任廷美之事时,赵普心知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这句话大获太宗赏识,坚定了太宗传子的信心。此后,赵普在太宗传位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太祖去世后,还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太宗继位之初,德昭封为节度使和郡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梁河之战,宋军惨败,太宗只身逃脱,不知所踪。这时有人商议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生还,此事便作罢。班师回京后,太宗以此次北伐不利,便很久不行此前平定北汉之赏,将士们不免议论纷纷。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北汉有功的将领。太宗听后很不高兴,就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
德昭所处地位本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心事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据记载,太宗得知此事后又惊又悔,赶过来抱尸痛哭:“痴儿何至此邪!”下令厚葬,追封魏王。德昭死时年仅29岁。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23岁。于是,太宗皇位继承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
德昭兄弟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秦王廷美了。太宗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太宗此次又想到了赵普。赵普曾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而深受太宗信任,自然知道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做。
这里需要提一下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卢多逊为人机警,知道太祖喜欢读书,经常到史馆来取书,就让小吏每次都查看太祖所取何书,于是通宵阅读此书。等到第二天召对时,太祖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只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流,以此获得太祖赏识,拜为宰相。他跟赵普一直不和,好几次在太祖面前说赵普坏话,而赵普本人也因专权、贪财为很多大臣所忌,并被人抓住把柄,结果赵普被罢相。当时有人跟太祖反映赵普非议皇弟光义,估计这也是卢多逊干的。赵普上表自诉说:“皇弟忠孝,我怎么能够轻议。这是外人的离间之词,何况当初太后临终前的遗命我亲目所见,并作了记录呢。希望陛下明察。”太祖将赵普的上表一并藏在金匮里。太宗初年,赵普受到冷落,卢多逊怕他复起,就跟太宗说赵普当初反对太祖传位给他。
过了几年,太宗为晋王时的旧僚揭发秦王廷美阴谋造反。太宗将信将疑,就问赵普的看法。这给了赵普表白的机会。关于秦王廷美,赵普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但这次赵普趁机说自己为权奸(当然是指卢多逊了)所害,并详细说起杜太后的金匮之盟以及自己的上表等事。这下,太宗感觉到赵普原来是自己的大忠臣,于是对赵普加官晋爵。但不多久,太宗君臣都意识到了金匮之盟所存在的隐患。赵普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的话一出口,就已经决定了廷美的结局。
没多久,赵普就查到了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赵普毫不客气地捅给皇帝,说卢多逊盼太宗早日晏驾,就好尽力侍奉廷美,廷美表示满意,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大臣王溥等74人联名上奏卢多逊及廷美怨望诅咒,大逆不道,宜正刑章。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其同党不少被处死;廷美勒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赵普借卢多逊交通秦王案,既打击了政敌卢多逊,又讨好了太宗,一箭双雕。但廷美的悲惨命运还没到头。赵普更进一步,他挑唆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说廷美不思改过,反多怨望。于是,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太宗命人严加监管。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年仅38岁。顺便提及的是,李符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赵普怕他泄漏秘密,后来找了一个别的茬儿,将他贬到地方做了一个小官。
廷美死后,太宗对外称廷美乃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所生,这样就彻底地将廷美排除在皇位继承系统之外。当时,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太宗所言无人能够反驳。因此,廷美到底是谁的儿子,恐怕也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经过上述种种手段,太宗终于清除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障碍。不过,太宗对皇位继承人的挑选却并非一帆风顺,也颇多曲折。
太宗长子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太宗,颇为太宗喜欢。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太宗出征过太原、幽蓟。太宗破孩廷美时,元佐颇为不满,力加营救,请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后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愤成疾,竟然发狂。左右仆从若有小错,元佐即以刀棒伤人。太宗命太医治理,才稍有好转。
然而,雍熙二年(985)重阳节,太宗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元佑去看望元佐。元佐得知设宴一事,说:“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不预焉,是为君父所弃也。”忿气难平,一个劲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太宗得知后,猜想可能是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元佐具实以对。太宗怒不可遏,欲绝父子之情。众人营救不得,元佐被废为庶人。有人说元佐是在装狂,以表示对父亲的不满和对皇位的拒绝。
太宗去世后,其妻李皇后曾打算立元佐为帝,但元佐并不知情,所以未受牵连。元佐的同母弟真宗即位后对元佐很好,努力帮他治病,只是元佐在其弟做了皇帝后,终身未见他。元佐死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享年62岁。在真宗即位后,元佐竟能安享富贵达30年之久,真是幸运。
在元佐焚宫这件事中,有一特殊人物,即陈王元佑。宴会后,元佑去元佐府中,不知说了什么竟惹得元佐纵火焚宫,而后太宗认为元佐宫中起火并非偶然,决意废元佐为庶人,元佑是否对太宗说过什么,也难以查明。雍熙三年七月,元佑改名元僖,并封开封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
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谏雍熙北伐》奏疏,颇得太宗嘉赏。后来,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为太宗采纳。太宗、元僖和赵普在处理对辽事宜方面有了很多的共识。元僖见太宗优待赵普,便与赵普交好,更是上疏建议太宗重新任用赵普为相。端拱元年(988),赵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陈王元僖也晋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地位。赵普罢相后,元僖又与另一位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
然而,事不如人愿。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元僖早朝回府,便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太宗极为悲伤,罢朝五日,赠皇太子,并写下《思亡子诗》。元僖之死,据传是其侍妾张氏下毒所致。元僖不喜正妻李氏,宠爱张氏。张氏欲下毒毒杀李夫人,但误毒死元僖。张氏恃宠骄横,对奴婢稍不如意即予以重罚,甚至有棰死者,但元僖并不知情。张氏又逾越制度葬其父母。太宗后来探知其事,大怒,遣使按问。张氏自缢身亡,左右亲吏都被处罚,其父母坟墓亦被毁去。太宗又下诏停止元僖的追赠仪式,降低其葬礼的规格。元僖本得太宗喜爱,又与宰相交好,朝中还有不少大臣建议立他为太子,本是春风得意之时,却死于非命,而死后又被太宗所厌,实是可叹。
元佐被废,元僖暴死,储位空缺,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这是个敏感问题,太宗正为此心烦,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议论继承问题。不过,太宗本人被箭伤所扰,也知该早立储君,便就此私下询问寇准。在寇准的支持下,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太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道:“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后很不高兴,马上召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也?”皇帝尚在世,太子如此深得人心,自然为皇帝所忌,有哪个皇帝不想权力为自己所操控呢?况且早在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遥拜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自立为帝,尤其是五代以来,子侄逼宫之事更是史不绝书,因此,太宗心中自然不痛快。幸得寇准说:“陛下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太宗听后才消气,请寇准喝酒,大醉方罢。
随着病情加重,太宗又开始设法保住太子皇位。在此情况下,大臣吕端被推到了风浪之颠。吕端为相时已61岁,担任宰相前,他在地方和中央都做过官。吕端为人稳重、镇静,又信奉黄老思想,这与太宗晚年所持清静无为的政治信仰相符合,因此,吕端颇得太宗赏识。据说在重用吕端之前,太宗曾写过《钓鱼诗》,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这是太宗以周文王自诩,而将吕端比做姜太公。当时,曾有人反对用吕端为相,说他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吕端果然不负所托。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驾崩,李皇后与宦官王继恩等人企图撇开太子赵恒,另立元佐为帝,幸得吕端处置得当,才得以保证赵恒登基为帝,便是后来的宋真宗。太宗的去世,标志着宋朝开创局面的结束,守成时代的到来。
太宗年号
太平兴国:976—984
雍熙:984—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94
至道:995—997
后妃子女
皇后
尹皇后 追谥淑德皇后
符皇后 追谥懿德皇后
李皇后 德妃,后成皇后、皇太后(万安太后),追谥明德皇后
李贤妃 追封为贤妃、皇太后,追谥元德皇后
妃嫔
王德妃 生赵元俨
子
长子赵元佐 楚王
次子赵元僖 昭成太子
三子赵恒 宋真宗
四子赵元份 商恭靖王
五子赵元杰 越文惠王
六子赵元偓 镇恭懿王
七子赵元偁 楚恭惠王
八子赵元俨 周恭肃王
九子赵元亿 崇王
女
长女 滕国公主,早亡。
次女 徐国大长公主,太平兴国九年,封蔡国公主,下嫁左卫将军吴元扆。淳化元年,改魏国公主。逝世,谥英惠。至道三年,追封燕国长公主。景祐三年,进燕国大长公主。元符改徐国大长公主。政和改英惠大长帝姬。
三女 邠国大长公主,太平兴国七年为尼,号员明大师。八年卒。至道三年,追封曹国长公主。景祐三年,进曹国大长公主。元符改邠国大长公主。
四女 扬国大长公主,至道三年,封宣慈长公主。咸平五年,进鲁国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柴宗庆,赐第普宁坊。柴宗庆为柴禹锡之孙,帝命主以妇礼谒禹锡第。历徙韩国长公主、魏国长公主、徐国长公主、福国长公主。仁宗立,进邓国大长公主。明道二年薨,追封晋曙,谥力靖。元符封扬国大长公主。政和改和靖大长帝姬。公主性妒,柴宗庆无子,以兄子为后。
五女 雍国大长公主,至道三年,封贤懿长公主。咸平六年,下嫁右卫将军王贻永,进封郑国长公主,赐第。景德元年薨,谥懿顺。景祐三年,追封郑国大长公主。皇祐三年,改韩国大长公主。徽宗改封雍国大长公主。政和改懿顺大长帝姬。
六女 卫国大长公主,至道三年,封寿昌长公主。大中祥符二年,进封陈国长公主,改吴国长公主,号报慈正觉大师。改楚国长公主,又改邠国长公主。天禧二年,改建国长公主。乾兴元年,封申国大长公主。天圣二年薨,赐谥慈明。徽宗改卫国大长公主。政和改慈明大长帝姬。
七女 荆国大长公主,幼不好弄,未尝出房闼。太宗尝发宝藏,令诸女择取之,欲以观其志,主独无所取。真宗即位,封万寿长公主,改随国大长公主,下嫁附马都尉郴遵勖。历封越国大长公主、宿国大长公主、鄂国大长公主、冀国大长公主。明道元年,进魏国大长公主。皇祐三年薨,年六十四。帝临奠,辍视朝五日。追封齐国大长公主,谥献穆。徽宗改封荆国大长公主。政和改献穆大长帝姬。
“赵光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